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母亲爱听悄悄话/读品悟文学新观赏青少年读写范典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赵明宇
出版社 花山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母亲爱听悄悄话》精选作者赵明宇创作的小小说。这些作品或铺叙悲欢离合,灵肉升沉;或描述爱恨情仇,市井百态。作者以弘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为己任——对美丽的人性,美好的事物,歌之、颂之、咏之;对丑恶的灵魂,丑恶的事物,挞之、责之、唾之,从而使世界变得更加纯洁美好。

内容推荐

《母亲爱听悄悄话》作者赵明宇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意境优美、想象奇特,读之令人拍案叫绝。《母亲爱听悄悄话》能帮助中小学学生了解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农村的社会变迁,同时也能帮助他们提高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

目录

第一辑 青青园中葵

笑杀

目光

青青园中葵

我和老师有约

把钥匙交给小蒙

凤子姑

林老师

小红花

傻二叔

画爸爸

咸菜开花

我叫李歪瓜

好汉

二叔的幸福生活

第二辑 母亲爱听悄悄话

那年的鸡蛋

树叶钱

永远的牵挂

母亲爱听悄悄话

母亲的夏日

母亲的纸条

请母亲吃饭

卖不掉的公鸡

我家的故事

父亲的秘密

父亲的微笑

我的读者

闺门旦

男旦

戏子补丁

第三辑 在地图上旅游

巧巧的辫子

徐飞飞的音乐会

手不朽

腿罢工

种树的女人

谁是凶手

在地图上旅游

能耐

民间刘邦

福婆

借钱

小花伞

帮扶

第四辑 窗台上的小花

晴晴

窗台上的小花

女黑头

麻红脸

青衣

武生

跑龙套

醉花脸

名丑瘦三

小生杨谦

闲人麻六

泥人胡四

水红色旗袍

姜老汉,何老汉

采访

第五辑 元城第一笔

鸟人鹿三

元城锁王

元城师爷

元城蛇妇

飞贼毕三

泥人打鼓

送你一串红灯笼

公子秦三

偷窥

第六辑 一棵树的森林

一棵小枣树

木锤

村长老索

你好

一棵树的森林

晒太阳

残疾人

二纪委

马二嫂

二十个

索赔

试读章节

凤子姑

听娘说有一次凤子姑抱着我,我撒了凤子姑一身童子尿。在我们这里,小孩子尿了谁一身,那是谁的福分,晚年注定要得到这个小孩子的照顾。

小时候,我就成了凤子姑的尾巴,整天跟在凤子姑身后。

有一天下午,公社的放映员驮着放映机来我们村打麦场上放电影,我们一群小孩子高兴得像一群麻雀,不等天黑就叽叽喳喳回家搬板凳占一个好地方。我当然要把这件事情告诉凤子姑了,我还要坐在凤子姑的腿弯上看电影呢,看累了拱在凤子姑的怀里睡。我喜欢凤子姑身上的香胰子味儿。

凤子姑,凤子姑,今晚有电影。我推开风子姑家的大门,就见凤子姑的爹,老黑爷坐在院里抽旱烟。凤子姑在厢房里,眼睛红红的,潮潮的,我怔住了。

凤子姑揉揉眼睛,拉着我的手说,小星,快去吃饭吧,给姑占个好地方。

嗯。我有些陌生地望了凤子姑一眼,小猴子一样跑回家。

我跟娘说,我见凤子姑哭了。娘说小孩子不要瞎说,吃你的饭吧,过几天是你凤子姑的喜日子,娘带你去吃席。

天一黑,打麦场上人头攒动。电影还没有开始,凤子姑坐在我搬来的板凳上,一只胳膊揽着我。我说,凤子姑,我不吃席,我也不要你离开我。凤子姑笑了,说傻孩子,姑咋能舍得离开你呢。我说你不许骗我,凤子姑说,小星听话,明天姑给你逮蚂蚱回来烧着吃。

我一听就高兴了。我喜欢蚂蚱,特别是拿回家放到娘做完饭的灶膛里焖一焖,焦黄色透着一股香气。我说凤子姑你说话算话?凤子姑把嘴巴压在我的耳边说,姑啥时候骗过你啊?不过今晚你得替我办一件事情,把这个东西给四柱子。

凤子姑把一张纸条塞到我手里,悄悄说,不许告诉任何人,不然的话明天就不给你逮蚂蚱了。

我吸吸鼻子说香胰子味儿真好,然后点点头就去找四柱子。

我在人群里钻来钻去,一只大手伸过来摁住我的头,我一看是老黑爷。我说老黑爷你见四柱子了吗?老黑爷说你找四柱子做啥,小心跑丢了让狗叼去。我又问老黑爷,凤子姑还要我吗?老黑爷说,你凤子姑才不要你呢,你是小屁孩。我一听就哭了,把纸条丢在地上,用脚踩。我说那我才不为她送纸条呢。老黑爷说,小星别哭,爷爷明天给你逮蚂蚱玩,逮个大青头,再逮一个大蹦豆。

老黑爷把我俘虏了。我没有回到凤子姑身边,凤子姑出嫁时我也没有去吃席。不知是什么原因,我不敢见凤子姑,只顾在家哭鼻子。老黑爷连一只蚂蚱也没有给我。

后来听娘说凤子姑被男人打了,住在娘家不敢走。我果然就看到凤子姑了,凤子姑坐在老黑爷的大青石上,抱着—个娃子喂奶。凤子姑的大辫子不见了,留着齐耳的短发,脸黑黑的,远远地喊我说,小星小星,又长高了。

说不出是胆怯还是陌生,我看了凤子姑一眼,扭头就跑。

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我已是一家公司的老总。闲暇,忽然想起凤子姑来。

一路颠簸找到凤子姑的家,锁着门,邻居说她去放羊了。

终于在村外见到了凤子姑。一个白发老太婆牵着两只羊,身后跟着一个流鼻涕的傻儿子,袖着手。

凤子姑!我喊一声,眼睛开始发酸。凤子姑打量我一下,满脸沟壑舒展开了,说你是小星啊。

凤子姑,你还能认出我?

凤子姑拉扯着拴羊的绳子说,你这孩子,扒了皮,姑也认识你。走,回家,给俺侄子做饭去。

我说凤子姑,你跟我进城吧,我养你。我的童子尿可是撒到了你身上,你就该我来养。

凤子姑说,小星出息了,姑高兴。姑在家好好的,哪儿也不去。

我拿出一沓子钱给凤子姑,凤子姑推搡着,说啥也不要。凤子姑说,不愁钱,卖一只羊就够我们娘俩过年了。

我把一沓子钱悄悄地塞进凤子姑的枕头下。

我吃了凤子姑做的饭。临走,凤子姑说,姑也没有啥好东西送你,这是自家树上结的枣,姑的一点心意,你要是心里有我这个姑,说啥也得拿去。

回家打开那包枣,妻子愣住了,那一沓子钱躺在红红的大枣中间。

P13-15

序言

读,是为了更好地写

高长梅

阅读的目的是长见识,是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这是“读”的基本意义。

很多时候,我们的阅读也无任何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遣,为了解闷,为了打发时光。其实,这是“读”的另一种境界。

但对学生乃至爱好写作的人而言,“读”还是为了“写”,即人们常说的“读写结合”。这,却是大有讲究的。

“读什么”,“怎么读”,“读”如何促进“写”,这个问题困扰人们少说也有两千多年了。外国不言,单说我国自《诗经》始,《四书五经》到《千家诗》《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哪一个的“读”不涉及后人的“写”?“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说明了“读”和“写”的朴素关系。

“读”于“写”的第一点,当是语言的积累。对绝大多数人而言,“会说”也“能说”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但这些不一定就是我们写作的语言。即使你“会说”、“能说”,但不一定能准确表述你的想法,你的所见所闻;尤其是不一定能用丰富的、生动的、形象的语言或简洁的、凝练的、科学的语言来描述人或事物或观点。写作当如建房,没有各式各样的语料积累,其结果可想而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牛的能工巧匠没有基本的建筑材料他也盖不起房子来。但语言积累,不是简单的语言记忆,要内化为自己的,要在自己的胸中发酵,要让它带上自己的思想、情感。这样,在写作运用时,就不会是简单的模仿甚至抄袭。即使是原句引用,也会与你的文章融为一体,恰到好处。初学写作者,常常苦恼自己词汇少,不能准确表述自己的思想;或苦恼自己写得干巴巴的,没血没肉;或苦恼自己虽写得字通句顺,却不像别人写的那样摇曳多姿;等等。多积累语言,是根治这种“疾病”的唯一药方。因此,我们在“读”时,就要看别人是怎么用字、怎么用词、怎么用句……来描写、叙述、抒情、议论的。

“读”于“写”的第二点,当是技巧的化用。“我手写我心”,看似简单轻松,看似随意,但正如建房,砖头、瓦块、木料等都摆在了你的面前,却不是任何人都建得了房的,你得有建房的技能。写作也是一样,你得掌握一定的技巧。人物怎么描写,事件怎么叙述,情感如何抒发,道理如何论证,等等,你得掌握其基本的方法,然后才能“心到手到”,写出一篇像样的文章。我们要像建房者,先做“小工”,看人家是如何砌墙、如何粉刷的;然后做“匠人”,亲自实践,在模仿中掌握其方法,逐渐为我所用;“匠人”做多了,熟练了,就成了“师傅”。“师傅”一级,技巧娴熟,房建得漂亮。而用心的“师傅”爱钻研,爱琢磨,结合他人的方法创造出更好的新方法,他就成了“建筑师”。写作同理。我们不少阅读者,语言的积累比较重视,但琢磨人家写作技巧的不多,所以文学爱好者不少,但成为作家的就少多了,原因大概与这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我们在“读”时,就要看别人是如何选择材料、如何谋篇布局、如何安排结构、如何运用表达方式、如何布置情节……看他们如何安排重点、如何把人物写活、如何把事件写得一波三折、如何条分缕析丝丝人扣、如何巧妙起承转合……

“读”于“写”的第三点,当是思想的融合。有了语言的积累,也掌握了一定的技巧,文章也写得是这么一回事了。但你的文章仅仅止于此,那也不过如同一栋能住人的房子而已。一篇文章品质的高低,除了语言的准确、生动、丰富、优美、灵动……除了构思的奇巧、结构的多元、情节的波澜、布局的精妙、手法的多变……是否有思想就显得格外重要。我们常说,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构思巧妙,但立意不高。我们还常说,这篇文章不仅语言优美,构思巧妙,而且立意高,有思想。一篇仅靠语言打扮的文章,就好比一个俗人涂脂抹粉;一篇仅靠卖弄技巧和语言的文章,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美人卖弄风骚而已。语言可以记忆,技巧可以模仿,但思想要靠领悟,要融入作品之中去反复地阅读,要从深层次去寻找作者的精神。有的人的文章写得很美,技巧也妙,但就是没有深度,没有思想,没有灵魂,没有底蕴,往往就事论事,往往只是当复印机,复制了场景,复制了人物,复制了事件,但都是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没有精神的。在阅读中提升自己的思想,的确常被我们忽视。思想靠别人的潜移默化来,精神也靠别人的影响而来。我们常听说在阅读中提升了自己,净化了自己,受了一次洗礼似的教育,等等,大约就是指这些吧。所以,我们在“读”时要琢磨别人是如何通过人物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精神,琢磨别人如何通过将一般人眼中的小事、凡事写出其社会价值,琢磨别人如何从一滴露珠看出太阳的光芒……如何选择语言材料最准确、最鲜明地表达出思想内容而非干巴巴贴标签,如何通过景、人、物悟出其蕴含的道理而非故弄玄虚牵强附会……

“读”于“写”的第四点,当是情感的交融。文章当有情,无论你是否抒了情,情就不自觉地流出了你的笔端。阅读中,我们除汲取作者的语言养料、技巧养料、思想养料外,还要品味、感受作者的“情”。与作者同悲,与作者人物同喜,置于作者笔下的优美环境而赏心悦目,等等。这就是受作者之“情”的“滋润”。文章是否感人,除了语言、思想外,有无“真情”很重要。朱自清的《背影》靠的是“情”的打动,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血写的文章”其实靠的也是“情”的喷发。一篇只有华丽的语言而无思想的文章犹如没有灵魂的躯壳;一篇即使有非凡高度思想而无情感的文章也不过是一具可能具有文物考古价值的木乃伊。但“情”在文中的宣泄如何把握,这也是我们在阅读中要学习的。这也是我们常犯的错误。写作中我们或无病呻吟虚假疹人,或情溢滥觞叫人发腻。让“情”如何恰到好处,非向好文章学习不可。这样,我们在“读”时,就要仔细琢磨别人是如何选择写作语言表达出作者的喜怒哀乐之情,如何传递作者人物的喜悦、哀思、忧怨、恋情,或深、或浅、或缠绵、或热烈,或似小溪的舒缓、或似大海的波涛、或似斗室之花的温柔、或似山野之花的奔放……看作者如何褒贬对象,看作者如何措辞达意致情,看作者如何巧借人、事、景、物以寄寓情感……

“读”于“写”的第五点,当是风格的鉴赏。所谓风格,它是一个作家成熟的标志,是作者在文章(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我们鉴赏其风格,主要是学习他如何创造和完善文章(作品)的风格,也就是看作者在处理题材、驾驭体裁、描写形象、表现手法、运用语言等方面各有什么特色,最终形成了怎样的风格。这些风格,最后成了一个作家个性化的标志。当然,这是“读”的高要求了。琢磨多了,实践多了,很多写作者也形成了类似的风格,便也融人了原作者的风格之中,也就形成了“派”。比如“荷花淀派”、“山药蛋派”、“读者体”、“知音体”,等等。当然,也不能简单模仿,也要适时变化,否则当年散文必“杨朔式”、小说必“欧·亨利式”的文学闹剧就会重演。

习作者若能此,写出好文章就有可能了。

弄明白了这些,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选择什么样的读物。读名著,当然好。但很多名著由于作者所生活的时代不同,社会环境不同,或阅读者的阅历不够,文化积累不够,不一定读得懂,更不用说借鉴于自己的写作了。

基于此,我们推出了这套《文学新观赏·青少年读写范典丛书》。这些作品,不是名著,但是属于好作品;没写重大题材,但大都真实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迁,人们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没有高深莫测的技巧,但或平实、或奇巧、或清新可人、或浓郁奔放,更适合青少年读者学习、借鉴。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6: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