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启航,一个人从网络视频读书节目做起,用了近两年时间,成为一名同时跨越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五大媒体的图书推广人。本书是启航创办的网络视频读书节目“夏邦说书”的案头改编版。除了介绍52个星期的52本书外,本书里还用短文形式介绍了60本书——是那些不适合做视频节目但可以推荐的书。
从内容上讲,本书既可算是“特色书评集”,还可算作“奇闻逸事录”。由于视频节目的特殊性,在涉及到大部分图书时,启航都会“将高雅化通俗,将深奥变故事”,使节目可以满足大众猎奇心理,供给大众丰富的谈资。而这些案头变成书后,就成了一本与书有关的大众通俗读物。这种形式以前似乎没有过。本书还有个特点是时效性强,书中涉及的图书大部分出版于2007年和2008年,因此可以说,启航是在盘点阅读时尚。
《读家秘籍》,“读家”就是读者,是我也是各位看官;“秘籍”当然就是我们读过的书。《大学》《中庸》《资治通鉴》是书,《九阳真经》《葵花宝典》《六脉神剑剑谱》也是书,都是各家的秘籍。秘籍拿到手里,读到眼里,藏在心里,化在血里,功夫就上身了,那是“随风潜入夜”的效果。“腹有诗书气自华”描述的就是这功夫的外现。
《读家秘籍》来自作者制作的一个网络视频读书节目“夏邦说书”,是节目的案头改编版。
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的朋友注意了,这本《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应该是写给你们看的。
张立宪,又名老六,是这本书的作者,西祠胡同“饭局通知”创办人,知名出版人。他主编的《读库》已经出版了十多种,三联书店新书陈列区总摆着,其中许多文字都值得读,很让我佩服;他还是我相交多年的一位兄长的好友,我们曾经差一点被那位兄长撮合到一起合作,但最终没成,所以缘分可谓既深又浅。提这些是为了让大家知道,我很为跟他扯上关系而自豪。
于我个人来说,读《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和读其他书不同,它会让我拾起许多回忆……老六给这本书起的另外一个名字是“记忆碎片”,看过书后你会觉得很贴切。在书里,他回顾了许多“六八式”——(20世纪)60年代出生、80年代上大学的人经历过的事。我之所以在文章开头锁定“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老六生于1969年,按五年一拨算,上加两年,下加两年,他和1967、1968、1970、1971这几年出生的应该算是一代。他为这一代人拾起了什么样的记忆呢?校园生活、看电影、读书、听评书、打架、买盘、足球……那一拨人都有印象的事就不在这里说了,和书里的文字直接对话可能感觉会更好,就像和善聊的同龄人谈往事,那个乐子需要自己去品。下面说些有趣又个别的事。
狗记性
老六大学毕业后,有机会和一些饱读诗书的人在一起。每当那些人谈一些书来表明自己的品位,或者信手拈来、引经据典佐证自己观点的时候,老六都会产生一种有劲没处使的感觉,他惭愧自己什么都想不起来。逢这时候,他倒也有对策,就是“报以高深莫测的微笑”,然后说一些“我最喜欢的读书境界是,把自己看过的书忘得爪干毛净”之类的话,那些人也就真被唬住了。我相信老六这一段描述是真实的也是真诚的,因为我也曾面对同样的问题,而且我相信,这个问题是普遍的,所以多说两句。大概在高中,一次课下和语文老师闲聊,问他:为什么别人写文章的时候都能引用很多名言警句,感觉他们都博闻强记,而我看过的很多东西却都忘了。那实在是一位好老师!他说:那你很厉害呀,记忆力好的人适合做研究,他们能用自己记住的那些知识来佐证自己的观点看法,而遗忘比较快的人最适合创造。你觉得看过书后没记住什么,实际上书里那些和你对应的,也就是你感兴趣的、能够接受的东西,已经被你有选择地装在脑子里了,让你化了,只是你没意识到。他们会在适当的时候蹦出来,帮你创造一个新的东西。老师的话是对是错暂且不说,他解开了我心里的结可是真的,而且让我受用至今。巧的是,我毕业以后真的就一直在做与创造有关的事,而且充满信心,因为我自信,我这个狗记性就适合创造!
半个世纪前的借书人
老六工作后住单身宿舍,同住的室友毕业于兰州大学,曾给老六讲过一段逸事。说他在兰大图书馆里经常会借到一些好多年没人借的书,比如有一次他借了一本书,看见借书卡上的上一个名字居然是顾颉刚。好家伙!顾先生可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民俗学家。他研究的东西比较专,这里不提。我查了—下,顾先生曾于1946、1948年执教于兰大。—本书,一张借书卡,书沉睡了半个世纪,卡上的两个名字也隔了半个世纪,这要加点材料写成小说或者拍成电影,一定张力十足。老六看这个事的角度跟我不同,很独特,他认为“要让余秋雨老师知道,肯定能写出一篇很人文主义、很‘大文化’的佳文”。
市委书记也不吝
老六有一件趣事,准确说是买书时发生的趣事。一次,老六去一个相熟的个体书店买书,进店后感觉气氛不大对,仔细一看,才发现顾客中有一位是他当时所在城市的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姓赵,经常能在电视上看见的。老六奔的是书,自然不理会什么书记,挑了两本书去结账,没想旁边忽然伸出只手,把几本书放在他那两本书上,说:来,先给算—下。老六扭头看,见赵书记正往外走,加塞儿结账的自然是书记的秘书或司机。书店老板无奈,只好先给这人算,老六却不干了,拍了下加塞儿人的肩膀问:唉,怎么回事。那人反问:怎么了?老六道:有没有一点读书人的样子?那人说:老赵有急事。老六道:你怎么知道我没有急事?这时赵书记返回来,用眼光询问。老六自然不示弱,道:该我先结账。赵书记似乎有点恼,对加塞儿那人道:你这是怎么回事?!老板于是先把老六的账结了,而且从此以后,老六买书时打的折扣更低了,有好书还都给留着。整个儿一个现代版的“威武不能屈”。
写信给自己
上大学军训时,老六干了件极富创意又很类似行为艺术的事:在军训结束前一周,他给自己写了封信,而且寄回了学校。到校后老六接到了这封信,打开一看,信里的老六鼓励看信的老六——要珍惜大学时光,莫让年华付水流。很富哲理是不是?很科幻是不是?很简单是不是?那一时空的老六和这一时空的老六,既是同一个人又非同一个人,他们中间有一条线连着,就是那封信。信跨越了时空,沟通了过去与现在。这实在是只有那个年龄的人才能做出的事!比很多号称行为艺术家的人搞出的作品强多了!
炸酱面换算法
在上学向家里伸手要钱这个事上,老六又干了一件很有创意的事,他创造了一个“炸酱面换算法”,来淡化要钱这种“痛苦的行为”。老六上学的时候,一碗炸酱面两块钱,于是所有的价值都被老六用炸酱面换算了。在老六这儿,炸酱面就好像人类早期贸易时的硬通货。比如,捐助一个失学儿童一年200元,老六就想,那是100碗炸酱面;一部大片的票价是60元,老六就想,那是30碗炸酱面;某歌星补缴税款100万元,老六脑子里就会闪现那位歌星扛着50万碗炸酱面去上税的画面;某贪官贪污了6600万,老六就想,那相当于3300万碗炸酱面啊,撑也撑死这王八蛋了!
搬杠
最后,严重不同意老六在书中说的一句话——“其实世界上最不人道的事儿就是向别人转述自己读过的书”。一是因为同意了他说的就等于否定了我现在正做的;二是因为我觉得,把值得看的书推荐给别人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如果老六坚持自己的看法,那抱歉,拴对儿吧,这杠我搬了。
P44-47
书海茫茫。
不妨想象—下,此时此刻有多少双手在电脑键盘上敲打。网络上,每天有多少的网页在更新;现实中,每天有多少的纸张在印刷机、报亭、书店、读者、废品回收站之间快速地周转。人们在急于成为一个好“作者”之前,却很少想到要成为一个好读者。步履匆匆,急躁的生活似乎无法让人们停下脚步,静下心来好好地阅读一本书了。
一位朋友说过,最好每天都能进行阅读,就像婴儿一出生便对周围充满了好奇一样。不能不好奇。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一本好书,汇集了深刻的思想,丰富的辞采。书中的文字,经过了岁月的淘洗。有的是石中之玉,有的是川底之珠。正所谓开卷有益。
关于阅读,作家严文井有一段有趣的描写。他说:
书籍默不作声,带着神秘的笑容等待着我们。当你打开任何一本书籍的时候,马上你就会听到许多声音,美妙的音乐或刺耳的噪声。你可以停留在里面,也可以马上退出来。至于我,即使那本书里有魔鬼在嚎叫,我也要听一听,这是为了辨别小夜曲、牛鸣、苍蝇的嗡嗡、狮吼和魔鬼的歌唱有什么差别。这些差别也是知识。
梭罗说,有种人,像贪食的水鸭和鸵鸟,能够消化一切,甚至在大吃了肉类和蔬菜都很丰盛的一顿之后也能消化,因为他们不愿意浪费。如果说别人是供给此种食物的机器,他们就是过屠门而大嚼的阅读机器。我们也许当不了阅读机器,但是,我们可以像历史学家麦考莱那样——宁愿当可以天天阅读的穷人,也不愿意当过着奢华生活却无法阅读的皇帝。《读家秘籍》的作者启航就是这样的人。阅读在启航的眼中,是一种或能猎得有趣的情节、或能知道一些消逝的历史、或能体会不一样的人隋世态的有趣行为。
《读家秘籍》仿佛一只呼之欲出的新蝉,其柔嫩的翼虽然还湿湿地紧贴在身上,但只要一阵清风吹来,它即刻可以居高声自远了。
贩读分子的交代
《读家秘籍》,“读家”就是读者,是我也是各位看官;“秘籍”当然就是我们读过的书。《大学》《中庸》《资治通鉴》是书,《九阳真经》《葵花宝典》《六脉神剑剑谱》也是书,都是各家的秘籍。秘籍拿到手里,读到眼里,藏在心里,化在血里,功夫就上身了,那是“随风潜入夜”的效果。“腹有诗书气自华”描述的就是这功夫的外现。
秘籍是怎样炼成的
《读家秘籍》来自我制作的一个网络视频读书节目“夏邦说书”,是节目的案头改编版。
从小学到高中,我父亲在新华书店,母亲在图书馆。(20世纪)80年代没什么娱乐,放学之后,便到父母那儿去。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他们的身边都是书。天天在书里泡着熏着,时间一长,就成了书虫。走上社会后,换过很多工作,一直没变的,是读书。读书已经融进了我的血里,和吃饭睡觉一样。后来机缘巧合,进入了出版物发行企业,工作与书有关,但仍觉得不过瘾,就想业余着再做一点儿。
中国媒体对图书的宣传,目前大部分还停留在平面上。报纸、杂志、手机上有一些,网络上不少,这都是文字的。电台有时会有连载,这是音频。电视时有读书栏目冒头,这是视频。但对于书的宣传,电视最少,而电视恰恰又是目前宣传商品最好的媒体。书是文化商品,只可惜这商品的利润连年走低,所以很少在电视上露脸。《百家讲坛》是先在电视上播,成功了然后出书,其实倒过来呢?把出版了的图书在视频上讲,不就是一档读书节目嘛。
从接触“电视读书节目”开始,我琢磨进去了。琢磨已经存在的,琢磨存在后又消失的,琢磨中央的,琢磨地方的,琢磨中国的,琢磨外国的,《读书时间》《子午书简》《读书》《读书有用》《开卷八分钟》《读书俱乐部》《悦读会》……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资料并不少。有的看了激动,有的看了没感觉,有的看一眼就想换台,有的不看浑身难受。
看多了,心痒痒,就想自己做。没电视台那么好的条件,就做自己能做的。好在原来在电视台干过,明白个中奥秘。于是,搞一台摄像机就招呼,背景是自家书房,乱,但真实,咱们是草根啊,就得有个草根儿的样子。终于开播了,时间挺吉利,2007年9月8日,地点在土豆网,节目的名字定为“夏邦说书”。
“夏邦”是我的笔名之一,很多人问什么意思,在这儿揭秘。先说“夏”,中国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夏朝的王是大禹的儿子,叫启。我姓岂,字音就是启,把“岂”换作“启”,再换作夏朝的“夏”,属于“冒名顶替“;“邦”好解,就是国家。“夏邦”想表述的,其实就是我想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王国,什么王国呢?读书的理想国。
“夏邦说书”的制作进度基本是每周一期,有时候一周挂两期,下一周就偷个懒。中间有三次断的时间比较长,都在一个月以上:一次是单位太忙没时间;一次是四川地震没心情;一次是最近有公司想包装“夏邦说书”,我想包装好了再给人看,所以就停了,自己没再做。
“夏邦说书”是个什么东西呢?有朋友给了个定义。他说:爱看《读者》的人一定爱看这节目,这就是网络版的《读者》——不离原作,有些评论和人生感悟。可我觉得,“夏邦说书”与《读者》不同,偏重好玩和新鲜,搜罗的更多是大众似乎知道但又不大在意、了解不是很深的传奇、逸事、知识。从目标受众来讲,“夏邦说书”是给没时间读书、不爱读书、不知读什么书但又希望获得一定知识的人看的。
开始做“夏邦说书”时没有想法,就是胡抡。抡了几期,把自己以前搞过的音乐试着嫁接进来,在介绍书的时候插进歌,用歌诠释书,或者做书的阅读延伸。没想到,无心插柳,这树就活了,就成了特色了。一批朋友说“一定要坚持啊”,还就坚持下来了。
“夏邦说书”对外发布给大家——其实也就是朋友,200多人,是2007年的10月28日。对外发布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信息和电话接了不少,大都是肯定、鼓励,夸奖;说不好的很少,少得让人心里不踏实,主要是不认可模式。还有十几拨人是谈合作的,让我喜出望外,但还得矜持着。有趣的是谈合作这十几拨人覆盖了六大媒体:电视、电台、报纸、杂志、网络、手机。电视方面,主要是节目制作公司,想做成电视节目全国发行;电台方面,有的是谈做专栏,每周一期,一期15分钟,有的是不定期发邀请去做读书节目;报纸方面,主要是想变成文字落地,开专栏;杂志跟报纸的要求一样,因为稿费让人比较满意,就应了,至今专栏已经写了快一年;网络方面,有的是让我移师过去共创辉煌,有的是要一起做专业的出版网站,有的是找我去“说”其他节目;手机方面,是让我把说书案头的电子版放到手机报上。还有个惊喜,就是没想到出版社会约稿。这阵仗,我何曾经历过?—下子,脑子就乱了。选哪个?选哪个?选哪个?还是都要?!都要?!都要?!平静了一段时间,听了很多朋友的意见后,我发现,“夏邦说书”毛病还很多,以此时的面貌示人,很可能会砸了自己的牌子。因此当机立断,决定暂不合作,先磨着,发展的事,以后再说。一磨就磨了一年,磨到制作过王小峰DV电影《小强历险记》《十面埋妇》《你丫真狠》的公司也来谈合作。这家公司的制片人马茜对这个节目有很多想法,让我很振奋,但后来因为机缘不到,合作暂时搁置。2008年年末,SOHO读书频道发出邀请,让我把“夏邦说书”移师过去。偶然跟出版业外的几个朋友说起这事,大家觉得SOHO的平台不错,可以做点儿事。于是,大家毛遂自荐,有的做后期编辑,有的做前期拍摄,有的提供拍摄场地,有的提供摄像设备,齐心协力,办起了“夏邦说书”的升级版——“无间书道”,打出了读书与娱乐相结合的口号。
问君能读几多书
很多朋友对我几天看完一本书很好奇,因为照“无间书道”平均每周播一期的速度,一周起码要看完—本书。其实呢,不一定。每周看一本书应该是基数,上不封顶。页数少,字号大,也许就多看几本;页数多,字号小,也许就少看几本。平均算下来,一周最多能看完三本书,全是利用业余时间,不包括上班的8小时。除此外,即便上下班的路上,如果不是开车或骑车,一定手不离书。
是不是所有看过的书,都会做成“无间书道”?我的选书原则又是什么?这是很多朋友关注的第二等问题。一般来说,在我看完一本书后,如果感觉它具有面向大众“说”的元素——或通俗,或名人,或传奇,或演义,或励志,或历史,或新奇,或有趣,等等,就把它做成“无间书道”;如果看完一本书后,觉得它不具备上面所说的那些元素,就只写百多字的介绍或备忘。需要声明,如此做并不代表这样的书不好,有可能只是它的内容不适合介绍。当然,也有例外。有时候觉得一本书太怪,给我的印象太深,或者启示颇多,即便它不具有大众性,我还是会忍不住拿出来说一说,比如,赫拉巴尔的《我曾经侍候过英国国王》、罗伯·格里耶的《去年在马里安巴》、王伟忠的《欢迎大家收看》。这时候很少考虑大众是否能接受,想的是捧出一盘新菜请大家品尝,新菜的味道是否符合大众我可就不管了,好在这样的时候不多。还有的时候,看完以后不说也不写,原因有几个:一、说不好,或者不知怎么说,那些书一般都是我比较崇敬的,感觉把握不住;二、找不到吸引大众的点,虽然它可能在某一方面吸引我,但总体来说并不出色;三、不屑说(我看书一般不喜欢半途而废,即便开篇甚至前半部分都不怎样的书,也不会轻易放弃,因为如果后半部分不错或者结尾出人意料,放弃会让自己失掉乐趣,也对作者不公平,所以,还是会耐着性子读完。这样做的结果是,如果书到关键处确实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便心生在破烂中捡到金砖的惊喜,但若读罢最后一页,仍然恶心得不得了,当然连提上一句的心情都没有了。正因此,很少有人发现我在“无间书道”中讲某个作品如何如何不好。我的理念是,批评一本很糟糕的书,太耽误时间。与其拿出时间来批评,不如多看些多说些有趣的书。激发更多人来读书,在我看,功德无量)。
资料显示,中国每年出版20多万种书,除去再版、重印的,新书品种也得有10万吧,再除去几万种学术书、专业书、教辅等,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大众可以读懂的书。以每周精读三本的速度,我也不过看了150多本,再加上浏览的,至多不过几百本,往多了估计能上千。如此算来,和一年出版的图书总量相比,实在微不足道。很多好书可能就因为缺乏相识的机会,而失之交臂。这也是我在做“夏邦说书”乃至“无间书道”一段时间后越发坚定的目标与方向——尽我所能,让更多值得一读的书为大众所知。经常有朋友在MSN上说:受你忽悠,今天我买了几本你说的书。这就够了,是不?
统统感谢了
“夏邦说书”开播以来,得到了许多朋友的关注。但头一年的点击率并不高,只有两万多,开始会有失落感,后来想想,勤奋与天分并举的金庸先生在创办《明报月刊》的头十年里也要度过许多寂寥岁月,自己也就释然了。到了“无间书道”阶段,因为有朋友们的帮助,最多时一天点击就可过万,让人振奋。在这里:
感谢好友孙小宁为本书作序!
感谢马茜、刘心印让我对节目有了新的认识!
感谢黎波社长、黄纪苏老师、李伦兄、百钢兄的鼓励!
感谢吴晓蕾、罗勒和《数字商业时代》给我的自留地!
感谢杨宏宇和张业宏两位老兄,让这些文字得以出版!
感谢和我一起制作节目的伙伴:张肃、果果、宋旭东、王双峰!
感谢我曾经的部门同事王燕华、张韦、刘扬、张毅、王丽娜、郭扬!
感谢SOHU读书频道刘颖、陈妍,SOHU视频宿艺,为节目开办的专栏!
感谢给予我鼓励和帮助的同事:柴哥、陈垣、杜玮、笑天、葛飞、广楠、关贵、郭姐、韩哥、胡海涛、贾工、简工、江老师、李哥、敏跃老师、刘畅、刘燕、刘丽、屈哥、小邵、小石、王婷、王伟、吴哥、亚威、小袁、钵兄、国新、京超……
感谢媒体的兄弟姐妹们:鲍琨元、卜昌伟、邓耀明、郭虹、郝洪捷、宏玖、李戈、李铁牛、刘坤、路艳霞、舒晋瑜、王金春、王蕾、王坤宁、吴晓明、徐丽莉、张东林、张恒、张振胜、赵明宇、赵阳、郑媛、朱京玮……
隆重感谢以下师友:柴秀木、陈诗莹、陈丽英大姐、待秋、迪蔚、董正、二叔、夫子、梵华师傅、范春莉、高鹤、龚丽华、龚风光、何蒂、赫连勃勃大王、胡力涛、黄平兄、黄歆泉、姜燕、李臣大姐、李建、劲松、雪竹大姐、刘建党、刘警慧、刘钊、卢子、老曹、小牛、老裴、优雅的飘、邱骏、大伟、建兵、山奇、东风、读易洞的宋振中与丁楠、汤锐社长、唐月卫、滕祖敏、仝保民、天涯零点、天涯白饭、万鹏、殿富、东谊、王坚、王华、王腾、王鹏、亦君班长、依欣、王志军、王小峰大哥、王小东、魏胜利、文坛、席芳、小倩、严强华、杨驰原社长、杨桦、伊伟、约克、于华和薛荫萍、于海鹏、张弛、张晓强老师、秋玲大姐、张卫平、玉杰、政珉、海波、赵萌、赵文阁、郑永明、朱华、朱自强……
感谢清溪堂文化传播公司为节目制作提供的无私帮助!
感谢我的岳父母和父母,感谢妻子薛宁和儿子仔仔,光顾看书了,陪他们的时间少,谢谢他们的容忍。 为了吸引更多人来关注图书,进而读书,“无间书道”会一直做,也希望朋友们继续支持。节目地址http://book.sohu.com/s2009/wjsd,在SOHU读书频道首页、SOHU视频首页、北发图书网首页、千龙网、北京文网等处都可见到,在搜索引擎输入“无间书道”也可查到。看书对我来说是休息,看过以后把有趣的部分摘下来说给大家是我最愿做的,因此没有不做的理由。如果没有非常情况,我希望能做一辈子。
最后,祝所有读书人健康,颈椎棒棒的!
启航
2009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