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读家秘籍(一个贩读分子的阅读笔记)
分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作者 启航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读书人启航,一个人从网络视频读书节目做起,用了近两年时间,成为一名同时跨越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五大媒体的图书推广人。本书是启航创办的网络视频读书节目“夏邦说书”的案头改编版。除了介绍52个星期的52本书外,本书里还用短文形式介绍了60本书——是那些不适合做视频节目但可以推荐的书。

从内容上讲,本书既可算是“特色书评集”,还可算作“奇闻逸事录”。由于视频节目的特殊性,在涉及到大部分图书时,启航都会“将高雅化通俗,将深奥变故事”,使节目可以满足大众猎奇心理,供给大众丰富的谈资。而这些案头变成书后,就成了一本与书有关的大众通俗读物。这种形式以前似乎没有过。本书还有个特点是时效性强,书中涉及的图书大部分出版于2007年和2008年,因此可以说,启航是在盘点阅读时尚。

内容推荐

《读家秘籍》,“读家”就是读者,是我也是各位看官;“秘籍”当然就是我们读过的书。《大学》《中庸》《资治通鉴》是书,《九阳真经》《葵花宝典》《六脉神剑剑谱》也是书,都是各家的秘籍。秘籍拿到手里,读到眼里,藏在心里,化在血里,功夫就上身了,那是“随风潜入夜”的效果。“腹有诗书气自华”描述的就是这功夫的外现。

《读家秘籍》来自作者制作的一个网络视频读书节目“夏邦说书”,是节目的案头改编版。

目录

大家

 外星人他爹

 成名作家的秘密

 用熟悉的武器

 盗墓将军的后代

 大器晚成看李安

 说评书的作家

 沈从文的“担挑儿”

 

过往

 荒诞的法律史

 与《色·戒》有关

 一个中国农民的六十年日记

 “六八式”的回忆

 预言中国的书

 崇祯死了以后

 你不知道的延安

 “罗大佑们”过去的故事

 香港娱乐圈的旧情往事

 最冤的世纪老人

 

世间

 地下的秘密空间

 女“唐师曾”走非洲

 一本奇谈录

 有没有来生呢

 当个积极分子

 日本人剖腹是孔孟教的?

 5小时改变一生

 

随笔

 吹响世界书店“集结号”

 大象的演出助理

 是谁在批梅兰芳

 用禅写作或是用写作参禅

 

虚构

 与金庸相提并论

 拿木枪挑汽车

 比“亚细亚的孤儿”还惨

 堪比阿加莎

 不想平庸度过一生的人来读它

 放火的消防队

 古龙活过来了?

 听最能侃的北京爷聊天

 诺贝尔绕口令

 找不着航线了

 大师就是大师

 英美推理名家集体致敬

 特别特别特别不一样

 说的是做人

 武侠小说榜排第几

 十八天写完的经典

 老舍如果写武侠小说

 超人和很多个“侠”

 活成蹦床运动员那样

 

其他

 自编和改编的笑话

 百年笑话话百年

 成功减肥者推荐

 葡萄酒晕了

 动物界卧底送来情报

 

推荐

后记

试读章节

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的朋友注意了,这本《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应该是写给你们看的。

张立宪,又名老六,是这本书的作者,西祠胡同“饭局通知”创办人,知名出版人。他主编的《读库》已经出版了十多种,三联书店新书陈列区总摆着,其中许多文字都值得读,很让我佩服;他还是我相交多年的一位兄长的好友,我们曾经差一点被那位兄长撮合到一起合作,但最终没成,所以缘分可谓既深又浅。提这些是为了让大家知道,我很为跟他扯上关系而自豪。

于我个人来说,读《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和读其他书不同,它会让我拾起许多回忆……老六给这本书起的另外一个名字是“记忆碎片”,看过书后你会觉得很贴切。在书里,他回顾了许多“六八式”——(20世纪)60年代出生、80年代上大学的人经历过的事。我之所以在文章开头锁定“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老六生于1969年,按五年一拨算,上加两年,下加两年,他和1967、1968、1970、1971这几年出生的应该算是一代。他为这一代人拾起了什么样的记忆呢?校园生活、看电影、读书、听评书、打架、买盘、足球……那一拨人都有印象的事就不在这里说了,和书里的文字直接对话可能感觉会更好,就像和善聊的同龄人谈往事,那个乐子需要自己去品。下面说些有趣又个别的事。

狗记性

老六大学毕业后,有机会和一些饱读诗书的人在一起。每当那些人谈一些书来表明自己的品位,或者信手拈来、引经据典佐证自己观点的时候,老六都会产生一种有劲没处使的感觉,他惭愧自己什么都想不起来。逢这时候,他倒也有对策,就是“报以高深莫测的微笑”,然后说一些“我最喜欢的读书境界是,把自己看过的书忘得爪干毛净”之类的话,那些人也就真被唬住了。我相信老六这一段描述是真实的也是真诚的,因为我也曾面对同样的问题,而且我相信,这个问题是普遍的,所以多说两句。大概在高中,一次课下和语文老师闲聊,问他:为什么别人写文章的时候都能引用很多名言警句,感觉他们都博闻强记,而我看过的很多东西却都忘了。那实在是一位好老师!他说:那你很厉害呀,记忆力好的人适合做研究,他们能用自己记住的那些知识来佐证自己的观点看法,而遗忘比较快的人最适合创造。你觉得看过书后没记住什么,实际上书里那些和你对应的,也就是你感兴趣的、能够接受的东西,已经被你有选择地装在脑子里了,让你化了,只是你没意识到。他们会在适当的时候蹦出来,帮你创造一个新的东西。老师的话是对是错暂且不说,他解开了我心里的结可是真的,而且让我受用至今。巧的是,我毕业以后真的就一直在做与创造有关的事,而且充满信心,因为我自信,我这个狗记性就适合创造!

半个世纪前的借书人

老六工作后住单身宿舍,同住的室友毕业于兰州大学,曾给老六讲过一段逸事。说他在兰大图书馆里经常会借到一些好多年没人借的书,比如有一次他借了一本书,看见借书卡上的上一个名字居然是顾颉刚。好家伙!顾先生可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民俗学家。他研究的东西比较专,这里不提。我查了—下,顾先生曾于1946、1948年执教于兰大。—本书,一张借书卡,书沉睡了半个世纪,卡上的两个名字也隔了半个世纪,这要加点材料写成小说或者拍成电影,一定张力十足。老六看这个事的角度跟我不同,很独特,他认为“要让余秋雨老师知道,肯定能写出一篇很人文主义、很‘大文化’的佳文”。

市委书记也不吝

老六有一件趣事,准确说是买书时发生的趣事。一次,老六去一个相熟的个体书店买书,进店后感觉气氛不大对,仔细一看,才发现顾客中有一位是他当时所在城市的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姓赵,经常能在电视上看见的。老六奔的是书,自然不理会什么书记,挑了两本书去结账,没想旁边忽然伸出只手,把几本书放在他那两本书上,说:来,先给算—下。老六扭头看,见赵书记正往外走,加塞儿结账的自然是书记的秘书或司机。书店老板无奈,只好先给这人算,老六却不干了,拍了下加塞儿人的肩膀问:唉,怎么回事。那人反问:怎么了?老六道:有没有一点读书人的样子?那人说:老赵有急事。老六道:你怎么知道我没有急事?这时赵书记返回来,用眼光询问。老六自然不示弱,道:该我先结账。赵书记似乎有点恼,对加塞儿那人道:你这是怎么回事?!老板于是先把老六的账结了,而且从此以后,老六买书时打的折扣更低了,有好书还都给留着。整个儿一个现代版的“威武不能屈”。

写信给自己

上大学军训时,老六干了件极富创意又很类似行为艺术的事:在军训结束前一周,他给自己写了封信,而且寄回了学校。到校后老六接到了这封信,打开一看,信里的老六鼓励看信的老六——要珍惜大学时光,莫让年华付水流。很富哲理是不是?很科幻是不是?很简单是不是?那一时空的老六和这一时空的老六,既是同一个人又非同一个人,他们中间有一条线连着,就是那封信。信跨越了时空,沟通了过去与现在。这实在是只有那个年龄的人才能做出的事!比很多号称行为艺术家的人搞出的作品强多了!

炸酱面换算法

在上学向家里伸手要钱这个事上,老六又干了一件很有创意的事,他创造了一个“炸酱面换算法”,来淡化要钱这种“痛苦的行为”。老六上学的时候,一碗炸酱面两块钱,于是所有的价值都被老六用炸酱面换算了。在老六这儿,炸酱面就好像人类早期贸易时的硬通货。比如,捐助一个失学儿童一年200元,老六就想,那是100碗炸酱面;一部大片的票价是60元,老六就想,那是30碗炸酱面;某歌星补缴税款100万元,老六脑子里就会闪现那位歌星扛着50万碗炸酱面去上税的画面;某贪官贪污了6600万,老六就想,那相当于3300万碗炸酱面啊,撑也撑死这王八蛋了!

搬杠

最后,严重不同意老六在书中说的一句话——“其实世界上最不人道的事儿就是向别人转述自己读过的书”。一是因为同意了他说的就等于否定了我现在正做的;二是因为我觉得,把值得看的书推荐给别人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如果老六坚持自己的看法,那抱歉,拴对儿吧,这杠我搬了。

P44-47

序言

书海茫茫。

不妨想象—下,此时此刻有多少双手在电脑键盘上敲打。网络上,每天有多少的网页在更新;现实中,每天有多少的纸张在印刷机、报亭、书店、读者、废品回收站之间快速地周转。人们在急于成为一个好“作者”之前,却很少想到要成为一个好读者。步履匆匆,急躁的生活似乎无法让人们停下脚步,静下心来好好地阅读一本书了。

一位朋友说过,最好每天都能进行阅读,就像婴儿一出生便对周围充满了好奇一样。不能不好奇。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一本好书,汇集了深刻的思想,丰富的辞采。书中的文字,经过了岁月的淘洗。有的是石中之玉,有的是川底之珠。正所谓开卷有益。

关于阅读,作家严文井有一段有趣的描写。他说:

书籍默不作声,带着神秘的笑容等待着我们。当你打开任何一本书籍的时候,马上你就会听到许多声音,美妙的音乐或刺耳的噪声。你可以停留在里面,也可以马上退出来。至于我,即使那本书里有魔鬼在嚎叫,我也要听一听,这是为了辨别小夜曲、牛鸣、苍蝇的嗡嗡、狮吼和魔鬼的歌唱有什么差别。这些差别也是知识。

梭罗说,有种人,像贪食的水鸭和鸵鸟,能够消化一切,甚至在大吃了肉类和蔬菜都很丰盛的一顿之后也能消化,因为他们不愿意浪费。如果说别人是供给此种食物的机器,他们就是过屠门而大嚼的阅读机器。我们也许当不了阅读机器,但是,我们可以像历史学家麦考莱那样——宁愿当可以天天阅读的穷人,也不愿意当过着奢华生活却无法阅读的皇帝。《读家秘籍》的作者启航就是这样的人。阅读在启航的眼中,是一种或能猎得有趣的情节、或能知道一些消逝的历史、或能体会不一样的人隋世态的有趣行为。

《读家秘籍》仿佛一只呼之欲出的新蝉,其柔嫩的翼虽然还湿湿地紧贴在身上,但只要一阵清风吹来,它即刻可以居高声自远了。

后记

贩读分子的交代

《读家秘籍》,“读家”就是读者,是我也是各位看官;“秘籍”当然就是我们读过的书。《大学》《中庸》《资治通鉴》是书,《九阳真经》《葵花宝典》《六脉神剑剑谱》也是书,都是各家的秘籍。秘籍拿到手里,读到眼里,藏在心里,化在血里,功夫就上身了,那是“随风潜入夜”的效果。“腹有诗书气自华”描述的就是这功夫的外现。

秘籍是怎样炼成的

《读家秘籍》来自我制作的一个网络视频读书节目“夏邦说书”,是节目的案头改编版。

从小学到高中,我父亲在新华书店,母亲在图书馆。(20世纪)80年代没什么娱乐,放学之后,便到父母那儿去。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他们的身边都是书。天天在书里泡着熏着,时间一长,就成了书虫。走上社会后,换过很多工作,一直没变的,是读书。读书已经融进了我的血里,和吃饭睡觉一样。后来机缘巧合,进入了出版物发行企业,工作与书有关,但仍觉得不过瘾,就想业余着再做一点儿。

中国媒体对图书的宣传,目前大部分还停留在平面上。报纸、杂志、手机上有一些,网络上不少,这都是文字的。电台有时会有连载,这是音频。电视时有读书栏目冒头,这是视频。但对于书的宣传,电视最少,而电视恰恰又是目前宣传商品最好的媒体。书是文化商品,只可惜这商品的利润连年走低,所以很少在电视上露脸。《百家讲坛》是先在电视上播,成功了然后出书,其实倒过来呢?把出版了的图书在视频上讲,不就是一档读书节目嘛。

从接触“电视读书节目”开始,我琢磨进去了。琢磨已经存在的,琢磨存在后又消失的,琢磨中央的,琢磨地方的,琢磨中国的,琢磨外国的,《读书时间》《子午书简》《读书》《读书有用》《开卷八分钟》《读书俱乐部》《悦读会》……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资料并不少。有的看了激动,有的看了没感觉,有的看一眼就想换台,有的不看浑身难受。

看多了,心痒痒,就想自己做。没电视台那么好的条件,就做自己能做的。好在原来在电视台干过,明白个中奥秘。于是,搞一台摄像机就招呼,背景是自家书房,乱,但真实,咱们是草根啊,就得有个草根儿的样子。终于开播了,时间挺吉利,2007年9月8日,地点在土豆网,节目的名字定为“夏邦说书”。

“夏邦”是我的笔名之一,很多人问什么意思,在这儿揭秘。先说“夏”,中国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夏朝的王是大禹的儿子,叫启。我姓岂,字音就是启,把“岂”换作“启”,再换作夏朝的“夏”,属于“冒名顶替“;“邦”好解,就是国家。“夏邦”想表述的,其实就是我想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王国,什么王国呢?读书的理想国。

“夏邦说书”的制作进度基本是每周一期,有时候一周挂两期,下一周就偷个懒。中间有三次断的时间比较长,都在一个月以上:一次是单位太忙没时间;一次是四川地震没心情;一次是最近有公司想包装“夏邦说书”,我想包装好了再给人看,所以就停了,自己没再做。

“夏邦说书”是个什么东西呢?有朋友给了个定义。他说:爱看《读者》的人一定爱看这节目,这就是网络版的《读者》——不离原作,有些评论和人生感悟。可我觉得,“夏邦说书”与《读者》不同,偏重好玩和新鲜,搜罗的更多是大众似乎知道但又不大在意、了解不是很深的传奇、逸事、知识。从目标受众来讲,“夏邦说书”是给没时间读书、不爱读书、不知读什么书但又希望获得一定知识的人看的。

开始做“夏邦说书”时没有想法,就是胡抡。抡了几期,把自己以前搞过的音乐试着嫁接进来,在介绍书的时候插进歌,用歌诠释书,或者做书的阅读延伸。没想到,无心插柳,这树就活了,就成了特色了。一批朋友说“一定要坚持啊”,还就坚持下来了。

“夏邦说书”对外发布给大家——其实也就是朋友,200多人,是2007年的10月28日。对外发布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信息和电话接了不少,大都是肯定、鼓励,夸奖;说不好的很少,少得让人心里不踏实,主要是不认可模式。还有十几拨人是谈合作的,让我喜出望外,但还得矜持着。有趣的是谈合作这十几拨人覆盖了六大媒体:电视、电台、报纸、杂志、网络、手机。电视方面,主要是节目制作公司,想做成电视节目全国发行;电台方面,有的是谈做专栏,每周一期,一期15分钟,有的是不定期发邀请去做读书节目;报纸方面,主要是想变成文字落地,开专栏;杂志跟报纸的要求一样,因为稿费让人比较满意,就应了,至今专栏已经写了快一年;网络方面,有的是让我移师过去共创辉煌,有的是要一起做专业的出版网站,有的是找我去“说”其他节目;手机方面,是让我把说书案头的电子版放到手机报上。还有个惊喜,就是没想到出版社会约稿。这阵仗,我何曾经历过?—下子,脑子就乱了。选哪个?选哪个?选哪个?还是都要?!都要?!都要?!平静了一段时间,听了很多朋友的意见后,我发现,“夏邦说书”毛病还很多,以此时的面貌示人,很可能会砸了自己的牌子。因此当机立断,决定暂不合作,先磨着,发展的事,以后再说。一磨就磨了一年,磨到制作过王小峰DV电影《小强历险记》《十面埋妇》《你丫真狠》的公司也来谈合作。这家公司的制片人马茜对这个节目有很多想法,让我很振奋,但后来因为机缘不到,合作暂时搁置。2008年年末,SOHO读书频道发出邀请,让我把“夏邦说书”移师过去。偶然跟出版业外的几个朋友说起这事,大家觉得SOHO的平台不错,可以做点儿事。于是,大家毛遂自荐,有的做后期编辑,有的做前期拍摄,有的提供拍摄场地,有的提供摄像设备,齐心协力,办起了“夏邦说书”的升级版——“无间书道”,打出了读书与娱乐相结合的口号。

问君能读几多书

很多朋友对我几天看完一本书很好奇,因为照“无间书道”平均每周播一期的速度,一周起码要看完—本书。其实呢,不一定。每周看一本书应该是基数,上不封顶。页数少,字号大,也许就多看几本;页数多,字号小,也许就少看几本。平均算下来,一周最多能看完三本书,全是利用业余时间,不包括上班的8小时。除此外,即便上下班的路上,如果不是开车或骑车,一定手不离书。

是不是所有看过的书,都会做成“无间书道”?我的选书原则又是什么?这是很多朋友关注的第二等问题。一般来说,在我看完一本书后,如果感觉它具有面向大众“说”的元素——或通俗,或名人,或传奇,或演义,或励志,或历史,或新奇,或有趣,等等,就把它做成“无间书道”;如果看完一本书后,觉得它不具备上面所说的那些元素,就只写百多字的介绍或备忘。需要声明,如此做并不代表这样的书不好,有可能只是它的内容不适合介绍。当然,也有例外。有时候觉得一本书太怪,给我的印象太深,或者启示颇多,即便它不具有大众性,我还是会忍不住拿出来说一说,比如,赫拉巴尔的《我曾经侍候过英国国王》、罗伯·格里耶的《去年在马里安巴》、王伟忠的《欢迎大家收看》。这时候很少考虑大众是否能接受,想的是捧出一盘新菜请大家品尝,新菜的味道是否符合大众我可就不管了,好在这样的时候不多。还有的时候,看完以后不说也不写,原因有几个:一、说不好,或者不知怎么说,那些书一般都是我比较崇敬的,感觉把握不住;二、找不到吸引大众的点,虽然它可能在某一方面吸引我,但总体来说并不出色;三、不屑说(我看书一般不喜欢半途而废,即便开篇甚至前半部分都不怎样的书,也不会轻易放弃,因为如果后半部分不错或者结尾出人意料,放弃会让自己失掉乐趣,也对作者不公平,所以,还是会耐着性子读完。这样做的结果是,如果书到关键处确实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便心生在破烂中捡到金砖的惊喜,但若读罢最后一页,仍然恶心得不得了,当然连提上一句的心情都没有了。正因此,很少有人发现我在“无间书道”中讲某个作品如何如何不好。我的理念是,批评一本很糟糕的书,太耽误时间。与其拿出时间来批评,不如多看些多说些有趣的书。激发更多人来读书,在我看,功德无量)。

资料显示,中国每年出版20多万种书,除去再版、重印的,新书品种也得有10万吧,再除去几万种学术书、专业书、教辅等,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大众可以读懂的书。以每周精读三本的速度,我也不过看了150多本,再加上浏览的,至多不过几百本,往多了估计能上千。如此算来,和一年出版的图书总量相比,实在微不足道。很多好书可能就因为缺乏相识的机会,而失之交臂。这也是我在做“夏邦说书”乃至“无间书道”一段时间后越发坚定的目标与方向——尽我所能,让更多值得一读的书为大众所知。经常有朋友在MSN上说:受你忽悠,今天我买了几本你说的书。这就够了,是不?

统统感谢了

“夏邦说书”开播以来,得到了许多朋友的关注。但头一年的点击率并不高,只有两万多,开始会有失落感,后来想想,勤奋与天分并举的金庸先生在创办《明报月刊》的头十年里也要度过许多寂寥岁月,自己也就释然了。到了“无间书道”阶段,因为有朋友们的帮助,最多时一天点击就可过万,让人振奋。在这里:

感谢好友孙小宁为本书作序!

感谢马茜、刘心印让我对节目有了新的认识!

感谢黎波社长、黄纪苏老师、李伦兄、百钢兄的鼓励!

感谢吴晓蕾、罗勒和《数字商业时代》给我的自留地!

感谢杨宏宇和张业宏两位老兄,让这些文字得以出版!

感谢和我一起制作节目的伙伴:张肃、果果、宋旭东、王双峰!

感谢我曾经的部门同事王燕华、张韦、刘扬、张毅、王丽娜、郭扬!

感谢SOHU读书频道刘颖、陈妍,SOHU视频宿艺,为节目开办的专栏!

感谢给予我鼓励和帮助的同事:柴哥、陈垣、杜玮、笑天、葛飞、广楠、关贵、郭姐、韩哥、胡海涛、贾工、简工、江老师、李哥、敏跃老师、刘畅、刘燕、刘丽、屈哥、小邵、小石、王婷、王伟、吴哥、亚威、小袁、钵兄、国新、京超……

感谢媒体的兄弟姐妹们:鲍琨元、卜昌伟、邓耀明、郭虹、郝洪捷、宏玖、李戈、李铁牛、刘坤、路艳霞、舒晋瑜、王金春、王蕾、王坤宁、吴晓明、徐丽莉、张东林、张恒、张振胜、赵明宇、赵阳、郑媛、朱京玮……

隆重感谢以下师友:柴秀木、陈诗莹、陈丽英大姐、待秋、迪蔚、董正、二叔、夫子、梵华师傅、范春莉、高鹤、龚丽华、龚风光、何蒂、赫连勃勃大王、胡力涛、黄平兄、黄歆泉、姜燕、李臣大姐、李建、劲松、雪竹大姐、刘建党、刘警慧、刘钊、卢子、老曹、小牛、老裴、优雅的飘、邱骏、大伟、建兵、山奇、东风、读易洞的宋振中与丁楠、汤锐社长、唐月卫、滕祖敏、仝保民、天涯零点、天涯白饭、万鹏、殿富、东谊、王坚、王华、王腾、王鹏、亦君班长、依欣、王志军、王小峰大哥、王小东、魏胜利、文坛、席芳、小倩、严强华、杨驰原社长、杨桦、伊伟、约克、于华和薛荫萍、于海鹏、张弛、张晓强老师、秋玲大姐、张卫平、玉杰、政珉、海波、赵萌、赵文阁、郑永明、朱华、朱自强……

感谢清溪堂文化传播公司为节目制作提供的无私帮助!

感谢我的岳父母和父母,感谢妻子薛宁和儿子仔仔,光顾看书了,陪他们的时间少,谢谢他们的容忍。  为了吸引更多人来关注图书,进而读书,“无间书道”会一直做,也希望朋友们继续支持。节目地址http://book.sohu.com/s2009/wjsd,在SOHU读书频道首页、SOHU视频首页、北发图书网首页、千龙网、北京文网等处都可见到,在搜索引擎输入“无间书道”也可查到。看书对我来说是休息,看过以后把有趣的部分摘下来说给大家是我最愿做的,因此没有不做的理由。如果没有非常情况,我希望能做一辈子。

最后,祝所有读书人健康,颈椎棒棒的!

启航

2009年2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8:4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