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穿过的早晨》收录作者蓝月近年来在国内外多家报刊发表的微型小说等作品30多篇。这些作品大都反映社会现实、体现了时代精神,表现了作者细腻的写作手法和丰富的感情世界。其中《雷大爷的心事》《空位》《地气》等荣获全国性奖项。对提高文学素养和提升写作能力将大有裨益。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阳光穿过的早晨/读品悟文学新观赏青少年读写范典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蓝月 |
出版社 | 花山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阳光穿过的早晨》收录作者蓝月近年来在国内外多家报刊发表的微型小说等作品30多篇。这些作品大都反映社会现实、体现了时代精神,表现了作者细腻的写作手法和丰富的感情世界。其中《雷大爷的心事》《空位》《地气》等荣获全国性奖项。对提高文学素养和提升写作能力将大有裨益。 内容推荐 《阳光穿过的早晨》作者蓝月以女性特有的感性和爱心,描述了生活中一个个或有趣、或感人、或意外的生活片段,其中包含着人生的感悟和生活的智慧。《阳光穿过的早晨》作者用“心”写作,或许对中小学学生的写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目录 第一辑 我又看见了桑葚 儿子的小纸条 粽子 我的“窝囊”老妈 父与子 我想牵你的手 最美的歌声 我又看见了桑葚 第二辑 白菜的尊严 老井 儿子撕了英语书之后 我家的新宠物 出游小黄山 看雪 买票轶事 白菜的尊严 折翼的天使也能飞翔 第三辑 阳光下的安琪儿 那年的炒面 回家 伴 姐妹 选择 信任 阳光下的安琪儿 一朵花儿的绽放 第四辑 兔子女孩 心崖 霜白 奶油草莓 地气 兔子女孩 生命的契机 刷卡时代 寻找伯乐 第五辑 寂寞的向日葵 借钱 冰糕 谁也包不了 蜥蜴 花瓶中的玫瑰 街边义诊 羡慕 寂寞的向日葵 第六辑 阳光穿过的早晨 塌陷的天空 走进大山的女孩 寻梦 拔掉钉子 阳光穿过的早晨 云儿 找我什么事 西瓜的诱惑 第七辑 梦中的风铃 赤脚医生 那年夏天的风扇 哑巴佬 空位 放养的鸡 呼唤 雾 试读章节 我的“窝囊”老妈 刚下班,电话就响了。抓起电话,是老妈。 最近妈妈总喜欢小题大做,我笑着说,妈,是不是我爸又惹你啦? 他学人家抽烟呢,一辈子都没有抽过烟,老了学坏了。 妈,你别急,我来说我爸,你让他听电话。 电话里传来我妈叫我爸的声音。我说爸你可不能抽烟,抽烟有害健康。我爸说谁抽了,以前的老同事在街上遇上了递我一支烟。我说谁给你也不能抽。我爸说人家一片好意给点上了,我没有吸进去,都往外吐了。我听了忍不住笑了。我听见电话那头我爸数落我妈,你这个老婆子,屁大的事情你就跟女儿告状啊。我妈说哼,我就是要把你的坏习惯扼杀在摇篮里。我忍不住笑得捂肚子,想不到电视里的这句新鲜台词竟然被我妈活学活用了。 看了以上片段您可别以为我妈妈是个诙谐的老太太,其实我妈性格很内向,甚至有一阶段在我心里一直感觉她很窝囊。 我妈排行老二,上有姐姐下有弟弟妹妹。我外公是教书先生,拖家带口到乡下教书。按理说我妈也算得出身书香门第,可是我妈不识字。据外婆说妈妈小时候生过一场大病,高烧不退,一连烧了五天。那时候条件差,外婆只是不停地喂开水,最后烧是退了,智商却下降了。智商下降的依据是我妈看见书就说头疼。妈妈对外婆说,我不要读书,在家带弟弟妹妹就好。外婆无可奈何只能由着我妈。不过自从我妈照顾弟弟妹妹以后,外婆倒是省心了不少。外婆说这丫头虽然有点呆愣,心眼实。 后来我外婆把我妈许配给了我爸爸。我妈嫁给我爸的时候,我爸家里那可是真穷,虽说不是上无片瓦,也差不离,外面下大雨,家里下小雨。 我爸爸5岁就没了娘,靠我爷爷独自拉扯大,上还有两个姐姐一个大哥。 有这个窝算不错了,这是我妈说的。我妈还说,你瞧你爸瘦的,就是小时候没吃的,饿的。说完眼圈都红了。我问我妈,当初你为啥愿意嫁给爸爸?我妈说你外婆做的主。我说外婆让你嫁你就嫁啊?我妈说对啊。我差点晕倒,你自己没有主见啊?我妈乐了,哪个做母亲的会害自己的孩子?我噘起了嘴巴,你看看我姨我舅他们多好啊,都是城里人,就你一个乡下人。我妈说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活得踏实。 回头想想老妈的话不是没有道理。自从我妈嫁给了我爸,虽然生活很艰苦,可是我爸和我妈从来没有吵过嘴红过脸,连大嗓门说话的时候也没有。爸妈每天早早起床,一起做早饭,等我们吃好,爸爸去矿山上班,妈妈做家务。一天到晚,他们脸上都挂着温和的笑容。 但是我还是觉得妈妈没有主见,窝囊。这个观点一直维持到我九岁那年。 国家出台政策,要保护生态环境,矿山不许开采石头了,也就是说,我爸爸面临失业。爸爸像霜打的茄子闷闷不乐,妈妈也不多话,在边上小心地忙活,我妈说要不我出去找活干? 爸爸第一次对我妈瞪起了眼睛,别给我添乱了,我能养活你们。妈妈不敢说话了。爸爸第二天就去工地做小工。等爸爸一走,妈妈就失踪了。我放学回来,发现院子里一黑人,在倒腾一小堆煤块。看见我龇嘴一乐,露一口白牙,我说妈你干啥呢?哪来的煤块?妈妈冲我直摇手,说别嚷嚷,可别让你爸爸知道,煤块是我出去捡的,能卖好几块钱呢,你看你爸做小工多辛苦啊!我不由得心疼了,我知道这煤捡得不容易,我们村好几个妇女都出去捡煤。这是要跟好长时间运输船,跑很远的路,才能从船上扫到碎煤。 就这样,妈妈一直瞒着爸爸捡煤,等到爸爸发现,妈妈已经挣了挺多的钱了,我看见爸爸的眼睛红了,妈妈却是一脸的满足。 那年我们的破房子变成了三间大瓦房。 我十三岁那年,我外公外婆一起生病住院了,我妈衣不解带地伺候。我外婆泪盈盈拉着我妈的手说,丫头,六个子女就数你最懂事孝顺,我知道你小时候不是真的不爱读书,是为了替我分担才故意那样说的,也怪我有私心,想着那么多孩子不可能个个都出息,亏了你了。我妈却笑了,说,都是我自愿的,你看,我现在好着哩!日子过得不比姐姐弟妹们差。 月啊,你咋不说话? 妈,我在听呢。 你们小的时候妈就盼着你们一天天长大,一家子平平安安无病无灾的。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你们也都长大了,我全部心思就是要看着你爸,他苦了大半辈子了,我一定要让他健健康康的。我说妈,你这辈子光围着我们转了。妈妈笑开了,你妈我啊就是这样一窝囊人。 妈……我哽住了,眼前白花花一片。 P7-9 序言 读,是为了更好地写 高长梅 阅读的目的是长见识,是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这是“读”的基本意义。 很多时候,我们的阅读也无任何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遣,为了解闷,为了打发时光。其实,这是“读”的另一种境界。 但对学生乃至爱好写作的人而言,“读”还是为了“写”,即人们常说的“读写结合”。这,却是大有讲究的。 “读什么”,“怎么读”,“读”如何促进“写”,这个问题困扰人们少说也有两千多年了。外国不言,单说我国自《诗经》始,《四书五经》到《千家诗》《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哪一个的“读”不涉及后人的“写”?“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说明了“读”和“写”的朴素关系。 “读”于“写”的第一点,当是语言的积累。对绝大多数人而言,“会说”也“能说”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但这些不一定就是我们写作的语言。即使你“会说”、“能说”,但不一定能准确表述你的想法,你的所见所闻;尤其是不一定能用丰富的、生动的、形象的语言或简洁的、凝练的、科学的语言来描述人或事物或观点。写作当如建房,没有各式各样的语料积累,其结果可想而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牛的能工巧匠没有基本的建筑材料他也盖不起房子来。但语言积累,不是简单的语言记忆,要内化为自己的,要在自己的胸中发酵,要让它带上自己的思想、情感。这样,在写作运用时,就不会是简单的模仿甚至抄袭。即使是原句引用,也会与你的文章融为一体,恰到好处。初学写作者,常常苦恼自己词汇少,不能准确表述自己的思想;或苦恼自己写得干巴巴的,没血没肉;或苦恼自己虽写得字通句顺,却不像别人写的那样摇曳多姿;等等。多积累语言,是根治这种“疾病”的唯一药方。因此,我们在“读”时,就要看别人是怎么用字、怎么用词、怎么用句……来描写、叙述、抒情、议论的。 “读”于“写”的第二点,当是技巧的化用。“我手写我心”,看似简单轻松,看似随意,但正如建房,砖头、瓦块、木料等都摆在了你的面前,却不是任何人都建得了房的,你得有建房的技能。写作也是一样,你得掌握一定的技巧。人物怎么描写,事件怎么叙述,情感如何抒发,道理如何论证,等等,你得掌握其基本的方法,然后才能“心到手到”,写出一篇像样的文章。我们要像建房者,先做“小工”,看人家是如何砌墙、如何粉刷的;然后做“匠人”,亲自实践,在模仿中掌握其方法,逐渐为我所用;“匠人”做多了,熟练了,就成了“师傅”。“师傅”一级,技巧娴熟,房建得漂亮。而用心的“师傅”爱钻研,爱琢磨,结合他人的方法创造出更好的新方法,他就成了“建筑师”。写作同理。我们不少阅读者,语言的积累比较重视,但琢磨人家写作技巧的不多,所以文学爱好者不少,但成为作家的就少多了,原因大概与这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我们在“读”时,就要看别人是如何选择材料、如何谋篇布局、如何安排结构、如何运用表达方式、如何布置情节……看他们如何安排重点、如何把人物写活、如何把事件写得一波三折、如何条分缕析丝丝人扣、如何巧妙起承转合…… “读”于“写”的第三点,当是思想的融合。有了语言的积累,也掌握了一定的技巧,文章也写得是这么一回事了。但你的文章仅仅止于此,那也不过如同一栋能住人的房子而已。一篇文章品质的高低,除了语言的准确、生动、丰富、优美、灵动……除了构思的奇巧、结构的多元、情节的波澜、布局的精妙、手法的多变……是否有思想就显得格外重要。我们常说,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构思巧妙,但立意不高。我们还常说,这篇文章不仅语言优美,构思巧妙,而且立意高,有思想。一篇仅靠语言打扮的文章,就好比一个俗人涂脂抹粉;一篇仅靠卖弄技巧和语言的文章,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美人卖弄风骚而已。语言可以记忆,技巧可以模仿,但思想要靠领悟,要融入作品之中去反复地阅读,要从深层次去寻找作者的精神。有的人的文章写得很美,技巧也妙,但就是没有深度,没有思想,没有灵魂,没有底蕴,往往就事论事,往往只是当复印机,复制了场景,复制了人物,复制了事件,但都是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没有精神的。在阅读中提升自己的思想,的确常被我们忽视。思想靠别人的潜移默化来,精神也靠别人的影响而来。我们常听说在阅读中提升了自己,净化了自己,受了一次洗礼似的教育,等等,大约就是指这些吧。所以,我们在“读”时要琢磨别人是如何通过人物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精神,琢磨别人如何通过将一般人眼中的小事、凡事写出其社会价值,琢磨别人如何从一滴露珠看出太阳的光芒……如何选择语言材料最准确、最鲜明地表达出思想内容而非干巴巴贴标签,如何通过景、人、物悟出其蕴含的道理而非故弄玄虚牵强附会…… “读”于“写”的第四点,当是情感的交融。文章当有情,无论你是否抒了情,情就不自觉地流出了你的笔端。阅读中,我们除汲取作者的语言养料、技巧养料、思想养料外,还要品味、感受作者的“情”。与作者同悲,与作者人物同喜,置于作者笔下的优美环境而赏心悦目,等等。这就是受作者之“情”的“滋润”。文章是否感人,除了语言、思想外,有无“真情”很重要。朱自清的《背影》靠的是“情”的打动,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血写的文章”其实靠的也是“情”的喷发。一篇只有华丽的语言而无思想的文章犹如没有灵魂的躯壳;一篇即使有非凡高度思想而无情感的文章也不过是一具可能具有文物考古价值的木乃伊。但“情”在文中的宣泄如何把握,这也是我们在阅读中要学习的。这也是我们常犯的错误。写作中我们或无病呻吟虚假疹人,或情溢滥觞叫人发腻。让“情”如何恰到好处,非向好文章学习不可。这样,我们在“读”时,就要仔细琢磨别人是如何选择写作语言表达出作者的喜怒哀乐之情,如何传递作者人物的喜悦、哀思、忧怨、恋情,或深、或浅、或缠绵、或热烈,或似小溪的舒缓、或似大海的波涛、或似斗室之花的温柔、或似山野之花的奔放……看作者如何褒贬对象,看作者如何措辞达意致情,看作者如何巧借人、事、景、物以寄寓情感…… “读”于“写”的第五点,当是风格的鉴赏。所谓风格,它是一个作家成熟的标志,是作者在文章(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我们鉴赏其风格,主要是学习他如何创造和完善文章(作品)的风格,也就是看作者在处理题材、驾驭体裁、描写形象、表现手法、运用语言等方面各有什么特色,最终形成了怎样的风格。这些风格,最后成了一个作家个性化的标志。当然,这是“读”的高要求了。琢磨多了,实践多了,很多写作者也形成了类似的风格,便也融人了原作者的风格之中,也就形成了“派”。比如“荷花淀派”、“山药蛋派”、“读者体”、“知音体”,等等。当然,也不能简单模仿,也要适时变化,否则当年散文必“杨朔式”、小说必“欧·亨利式”的文学闹剧就会重演。 习作者若能此,写出好文章就有可能了。 弄明白了这些,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选择什么样的读物。读名著,当然好。但很多名著由于作者所生活的时代不同,社会环境不同,或阅读者的阅历不够,文化积累不够,不一定读得懂,更不用说借鉴于自己的写作了。 基于此,我们推出了这套《文学新观赏·青少年读写范典丛书》。这些作品,不是名著,但是属于好作品;没写重大题材,但大都真实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迁,人们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没有高深莫测的技巧,但或平实、或奇巧、或清新可人、或浓郁奔放,更适合青少年读者学习、借鉴。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