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你不是个玩意儿(这些被互联网奴役的人们)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作者 (美)杰伦·拉尼尔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质问网络化生存,当我们停止改进技术,而技术开始塑造我们时,会发生什么?当科学家们疯狂地想让超级智能机器人统治整个地球时,人类是否应该接受被机器化的命运?Web2.0的狂欢会对人的个体性产生什么影响?

在电脑与人类关系的争论中,《你不是个玩意儿——这些被互联网奴役的人们》作者、“虚拟现实”之父杰伦·拉尼尔对互联网的潜能和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内容推荐

《你不是个玩意儿——这些被互联网奴役的人们》由杰伦·拉尼尔编著。

《你不是个玩意儿——这些被互联网奴役的人们》讲述了:

“你不是个玩意儿。”

这句话当然不是骂人,这是一个宣言。人当然不是玩意儿,不是机器,而是人。

在网络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我们每个人似乎都有足够的理由,无限欣喜地拥抱互联网。然而,你有没有想过互联网那些不完美的设计却是某种潜在的威胁……

为什么如此多的暴民在社交网站上争吵不休,很多骂人的脏话我们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可能从来不会使用,但在匿名网络环境中却漫天飞舞?

互联网的本质真的就是免费吗?为什么在宣扬免费与共享的互联网文化的笼罩下,苹果以及皮克斯这样的封闭“王国”能够取得极大的成功?

当科学家们疯狂地想让超级智能机器人统治整个地球时,人类是否应该接受被机器化的命运?

拉尼尔认为,博客以及社交网站个人主页的模式化设计,模糊了个体差异和多样性。他警告人们,类似维基百科、Facebook和Twitter之类的Web2.0网站正在提升“群体的智慧”,降低了个体在网络中的地位;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各种创意都失去了源头,商业机构会把各种匿名的创意碎片聚合成自己的产品,并对其进行炒作,但人们已无法知道这些创意的真正来源;网络的匿名性还会激发人性恶的一面,导致网站上经常充斥着网络暴民掀起的各种口水战……

目录

第一部分 个人意味着什么?

第1章 消失的人人

第2章 自我退位的启示

第3章 智域代表了人们心中的“恶”

第二部分 未来的钱怎么赚

第4章 数字化民工

第5章 音乐之城

第6章 放弃自由意志的“云”中大佬们

第7章 人本主义“云”经济的前景

第8章 未来之路

第三部分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扁平”

第9章 怀旧之城

第10章 没有特点,就没有数字化创意

第11章 向隔膜致敬

第四部分 最大化地利用数字技术

第12章 我是一个反向循环

第13章 语义学演进的故事

第五部分 未来的幽默

第14章 回家了(我对巴什拉式幼态持续的爱)

致谢

试读章节

人退位了,电脑就变先进了

今天硅谷的学者们似乎已经把过去他们脑中的想法变成了现实,但却失去了当初酝酿这些想法的好奇心。人工智能实验室里曾经探索过的理念,现在已经成了科技界的主流思想。这种新思想的第一信条,就是整个世界(包括人类)都是一个大的信息系统。这并非意味着人类的存在失去了意义,恰恰相反,它给人类指出了一个新的目标,赋予了人类新的使命。生命在这个新体系里的意义,就是让这个我们称之为现实的数字系统在更高的“解释层面”(levels of description)上运行。

人们都假装自己明白什么是“解释层面”,但我怀疑没人真正弄明白它到底是什么。比起书信,人们以为网页可以代表更高的解释层面,而人脑比网页的层面更高。这种观念渐渐延伸出了另一种理念,即整个互联网已经(或者即将)成为高于人脑的存在。

在这个理念体系里,人类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位。电脑很快会变得越来越强大,速度越来越快,互联网上的信息也越来越丰富。人将会退位,像描写末世的小说里的主人公一样被遗弃,或者干脆成为网络超人(cyber-superhuman)。

硅谷文化奉这种模糊的理念为圭臬,并将它以科学家独有的方式传播开来。由于他们动手比动嘴在行,所以这些思想都渗透进了他们设计的软件里。如果你相信人和电脑的边界正在消失,你可能指的是我在微软的一个朋友曾经说过的一种情况——了解人的需求,并将这种需求体现在文字处理软件里。你可能碰到过下面这种情况:你正在使用微软的Word软件,但它突然自作主张地在文字外面加了个波浪线的边框,尽管你并没想这么做。当我想尽可能让琐碎的工作自动完成的时候,事情就不一样了。

在我看来,这种设计很无聊,因为你要花去更多的时间,才能弄明白软件到底想“帮”你做什么。这种软件设计并没有让生活变简单,相反它还衍生出了一个新的逻辑:电脑正在变成有生命的东西,它能比人类本身更了解人。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我说过的“谁最有概括性”。如果说Facebook或Twitter这样的设计只是把人的个性削弱了一点点,那么对于像Friendfeed这样的服务(在本书出版的时候,估计它都已经不存在了)来说,它们会很快把之前的聚合服务再次聚合起来,让每个人变得更加抽象,从而让自己成为最著名的“高度概括性服务”。

信息本不该免费

有句话流传了很久:“信息本质上是免费的。”这句话似乎最早是《全球目录》(Whole Earth Catalog)杂志创始人斯图尔特·布兰德(Stewart Brand)说的。

而我认为,信息本不该免费。

网络极权主义者喜欢认为事物都是有生命、有思想、有抱负的。但说不定信息就是无生命的呢?说不定它只是人类想象的产物,连无生命都谈不上呢?说不定只有人才是真实存在的,而信息其实不存在呢?

当然,技术界所说的“信息”是确实存在的东西,即信息熵。但这种信息和我们一般所说的信息是不一样的,我们认为的“免费”信息是可以存在电脑里的。

信息是一种被隔离的体验。

你可以把能被译解的信息看做等待被体验的某种东西,就像把放在边缘的砖块看成等待被释放的能量一样。当砖块被推下边缘,它所聚积的能量也就释放出来。砖块之所以有能量,是因为它曾经被举到了某一点。

同样的,当存储起来的信息被“推”了一下的时候,它也会“释放”出某种体验。硬盘上的文件确实存储着客观存在的信息,但之所以这些比特能被解读,而不是乱做一团,就是因为它们当初是以某种方式被存储起来的。

但如果比特可以被某人解读,那意味着它们在被用某种特定的方式体验着。这时,在存储者和读取者之间就形成了共同的认知。而只有体验可以解除信息的隔离状态。

所谓“本质上免费”的信息无非只是我们思想的产物,信息本身没有任何免费的意思,它自己也并没有什么别的想法。

在旧宗教里,你相信上帝会让你拥有来生,而在新宗教里,你可以通过上传到电脑里来实现永生。如果你想放弃旧宗教、皈依新宗教,就得相信信息是真实存在而且是有生命的。因此对于你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重新树立一套社会认知,只有通过重新认识艺术、经济和法律,你才能相信信息是有生命的。你还会要求我们也和你信奉同一宗教,要我们也把信息奉若神明,以此来加强你对它的信仰。

苹果又掉下来了  这一切的错误都源自一位著名人物。在自杀之前,阿兰·图灵(Alan Turing)悟出了一个道理。

在计算机科学界,图灵的自杀是件令人痛心的事情。这个圈子里的人大多不大愿意过多谈论这件事,因为我们不想让这位计算机科学的创始人沦为小报上的名人,我们也不希望报道他死讯的、耸人听闻的小道消息冲淡了他的思想。

任何煽情的新闻,都无法遮蔽数学家图灵所留下的遗产的光芒。他的贡献如此简练,却又如此根本。他的天赋让他有了跨越式的创新,很多创新最终成为数字计算科学的数学基础。计算机科学界的最高荣誉,也即计算机科学界的诺贝尔奖——图灵奖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但图灵同时也代表了一种文化。首先,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位伟大人物,作为第一个“破解者”(cmcker),他使用计算机击溃了敌人的安全防线。在最早的计算机的帮助下,他破译了一套叫做“英尼格玛”(Enigna)的密码,而纳粹认为这套密码是不可能被破译的。英尼格玛是纳粹在战场上用一个雪茄烟盒大小的机器编译成的。图灵把它转化成了可以在计算机里进行运算的比特形式,并将其彻底破译。要是当时他破译失败,谁能想到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怎样的世界?

关于图灵我们还要了解的一点是:他是一个同性恋,而当时同性恋是非法的。英国当局自以为是在替图灵着想,于是胁迫他进行了一次无谓的治疗,强行让他服用了大量雌激素,试图治好他的同性恋。

要想知道为什么有人会想出这个歪招,你就得明白,在计算机出现之前,人性被比做蒸汽机。人们以为当性压抑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最终会让机器出故障,所以加入雌激素应该可以保持平衡、减轻机器里的压力。图灵的遭遇是一个让人扼腕叹息的警示故事。到了现在,电脑的普遍使用让我们把它看做是自己的象征,大概和当初把自己比做蒸汽机是一个道理吧。

图灵的乳房开始发育,其他女性特征也显现出来,这让他极其沮丧。最后,他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向一个苹果里注入氰化物并吃下了它。图灵自杀了。就在他自杀前不久,他向世界贡献了一笔精神财富,虽然他在技术方面的成就也很卓著,但他这一理念的价值必须重新加以评价。这就是著名的图灵测试(Turing test)。一个全新理念的诞生本来就极其难得,而图灵测试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图灵确实是个天才。

图灵用一个思维实验来说明自己的理念,这个实验类似维多利亚时代的一种室内游戏。在那个游戏中,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藏在幕后,一位裁判被要求确定哪个是男人、哪个是女人,而他作出判断所能凭借的唯一途径,就是将自己的问题分别用纸条传递给两个人,他们再把答案回传给裁判。

图灵将上述游戏中的女人换成了计算机,看裁判能否判断出哪个是男人。如果他判断不出,那能否说明计算机也有意识、也有智力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那计算机是否能享有和人一样的权利呢?

图灵遭遇的折磨与图灵测试的诞生有何联系,我们已经无从知晓,但不可否认的是,图灵作为一位曾击败法西斯的关键人物,却在战后被自己人折磨致死,而这一切都只因为他是同性恋。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他总是在思考计算机是否具有权利这种问题。

图灵去世之时,软件还处于萌芽阶段,没人会想到它发展到后来会变得一团糟。图灵在数字界构造了一个纯净而透明的存在形式,我也可以理解他,因为能在身体所受的折磨和性别之争以外,用想象创造出另一种生命存在的形式,该是一件多么令人舒畅的事。那个被计算机取代的女人以及图灵的自杀,完全可以和夏娃的堕落相提并论。

P27-31

序言

现在我们还处于21世纪的初期,也就是说这本书的大多数读者都将成为非人类(nonpersons)——我是说到那时人只不过是机械麻木的一群生物,他们已经失去了作为独立个体的特征。到那个时候,语言会被搞得七零八散,成为搜索引擎中的关键字,放入遍布整个世界遥远而隐秘角落的工业化云计算网络。当某处的某人碰巧因为读到我的只言片语而引起共鸣时,云计算网络会用复杂的算法把这些文字处理千万遍,然后向这位读者投递一则相关的广告。而我写的文字则会进入维基、进入自动聚合而成的无线文本信息流中,接受无数匆忙而马虎的读者的浏览、改写和歪曲。

人们会变得麻木,并因此陷入毫无思想的互相辱骂和含糊不清的争吵中。计算机算法会找到我的读者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且还能把他们买的东西、他们的罗曼史、他们背负的债务,乃至他们的基因都挖出来。我的书的最终结局,就是为那些少数人积累财富,他们只需要像大佬一样坐在“云端”(computing clouds)收钱就行了。

在生机寥寥的纯信息世界里,所有的书籍几乎都会有和我的书相同的命运,只有极少数的人有机会用肉眼读到印在纸上的文字。

而这些真正的人,才是我所期望的读者。

这本书里所有的文字都是写给人看的,不是写给电脑“看”的。

我想说的是:在分享你自己之前,请确认你和别人不一样。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本极为重要的描述我们日益数字化的世界的书。《你不是个玩意儿》将永载史册,或是因为这是一份拯救人类于灭绝边缘的宣言,抑或因为这是最后一份来自已经灭绝的物种最具有说服力的信件。

——道格拉斯·洛西科夫,《生活公司》、《媒体病毒》和《网络世界》的作者

杰伦·拉尼尔这本让人期盼已久的书真是精彩绝伦,让我爱不释手。在电脑与人类关系的争论中,拉尼尔是少有的几个清醒者之一。这将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将会主导未来多年人们谈论和争辩的主题。

——李·斯莫林,《物理学的困惑》的作者

在本书中,杰伦·拉尼尔通过对网络教条主义的批判,适时地表达了对个人价值的辩护。

——尼古拉斯·卡尔,《冷眼看IT》和《IT不再重要》的作者

拉尼尔对网络问题和网络潜能令人着迷而又发人深省的全面探讨,注定会使本书成为网络技术和网络文化方面的批判之作。

——《出版人周刊》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7:2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