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卡夫卡传记,它为这个藏身手大量具有丰富想像力、令人难忘的著作背后的人刻画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肖像。本书回顾了卡夫卡和菲莉斯·鲍尔那段漫长而无果的恋爱;回顾了他和热情似火的米莱娜·耶岑斯卡的苦恋;以及在生命的最后他与多拉·迪曼特共度的幸福时光。马克思·布罗德从卡夫卡的这些经历出发,对这位现代主义大师的进行了新的阐释。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灰色的寒鸦--卡夫卡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奥)马克斯·布罗德 |
出版社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卡夫卡传记,它为这个藏身手大量具有丰富想像力、令人难忘的著作背后的人刻画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肖像。本书回顾了卡夫卡和菲莉斯·鲍尔那段漫长而无果的恋爱;回顾了他和热情似火的米莱娜·耶岑斯卡的苦恋;以及在生命的最后他与多拉·迪曼特共度的幸福时光。马克思·布罗德从卡夫卡的这些经历出发,对这位现代主义大师的进行了新的阐释。 内容推荐 弗兰茨·卡夫卡是极具有原创性的,同时又是让人高深莫测、悸动不安的现代欧洲作家之一。他那神秘而卓越的著作,比如《审判》、《城堡》和《变形记》,已经捕获了数代读者的心,使成千上万的人受到震撼。卡夫卡的生活同他的文学想像力一样与众不同:尽管从表面来看,他从未经历过了不起的大事,但在内心里,他却饱尝折磨。终其一生,他都在同那些自认为不可逾越的障碍作战:严格苛刻的艺术理想、恶劣的健康状况、孤独感、工作、同父亲之间的紧张关系、复杂的犹太人身份、为写作而进行的绝望斗争、结婚的愿望(最终全部落空)。40岁那年,他便走完了这痛苦的人生之路。 本书作者回顾了卡夫卡的多次恋爱经历,对这位现代主义大师的进行了新的阐释。 目录 第一章 家世与童年 第二章 大学 第三章 为职业和使命而斗争 第四章 短篇小说集《观察》出版前 第五章 订婚岁月 第六章 宗教观的发展 第七章 最后几年 第八章 补充:卡夫卡形象的新特征 卡夫卡年谱 关于卡夫卡的“简历” 第二版后记 第三版后记 附录一 布雷齐亚的飞机 附录二 回忆弗兰茨·卡夫卡 附录三 对弗兰茨·卡夫卡的一些回忆 附录四 关于卡夫卡的《城堡》的一点说明 附录五 杀害一个名叫弗兰茨·卡夫卡的玩偶 试读章节 弗兰茨·卡夫卡18、83年7月3日生于布拉格,是赫尔曼·卡夫卡和尤丽叶·卡夫卡的儿子。“卡夫卡”(Kafka)这个名字源于捷克文,字面意思(正确的写法是“Kavka”)是“寒鸦”。在弗兰茨早先给我来信时使用的赫尔曼·卡夫卡商号的公函信封上,就印着这头漂亮尾巴大头鸟作为标志。 在生于捷克地区的犹太人当中,也就是说,在由约瑟夫二世皇帝授予姓氏的时期,在捷克地区定居的犹太人当中,卡夫卡这个姓氏并不罕见。这并不可以让人推断出民族的、政治的思想意识。不过弗兰茨的父亲却似乎以一种一定的、不怎么突出的方式同情旧奥地利的各捷克党派,对自己的捷克故土的怀念可能也在这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吧。但是弗兰茨却只上德语学校,受德语教育,后来才出于自愿获得了精确的捷克语知识,对捷克文化有了深刻理解;当然并没有因此而放松了自己与德语文化的亲密联系。(关于他后来意识到的与犹太民族相互关系的重要意义,我们将在适当的地方谈及。)——弗兰茨的一位远房堂兄,外貌很像他,体格比弗兰茨更结实、更强壮,并因其目的性明确的精力和组织能力而备受弗兰茨赞赏,在德意志——自由主义的营垒中作为大学生时就已经如此,后来作为高校教授和议员(在捷克议会中),仍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是布鲁诺·卡夫卡教授,尽管英年早逝,却还是能够作为批评家和法律草案的有创见的撰写人,作为政治家和拉诺波尔斯基学术遗著的编纂者,并以自己的法学著作为一种富有成果的生活作出证明。弗兰茨的父亲和布鲁诺的父亲是堂兄弟。 关于卡夫卡的家世,人们在他的日记中读到如下记述: 我的名字跟母系中我母亲的祖父一样在希伯来语中叫Amschel,我母亲记得他是个很虔诚很有学问蓄着长长的白胡子的人,他死时我母亲六岁。她记得,她必须抓住尸体的脚趾并请求宽恕可能对祖父犯下的过失。她也记得祖父那许许多多装满四壁的书。他天天在河里洗澡,冬天也洗,就在冰中凿一个窟窿。我母亲的母亲很早就死于伤寒。从这次丧事起,母亲的祖母变得郁郁寡欢,不吃饭,不同任何人说话。有一次,在她的女儿去世一年后,她出去散步,就再也没有回来,她的尸体被人从易北河中捞起。还有个比母亲的祖父更博学的人,那就是母亲的曾祖父,他受到基督徒和犹太人同样的尊敬。在一场火灾中他的虔诚创造了奇迹:大火越过他的房子没伤害它,而周围的房舍却全都烧毁。他有四个儿子,有一个改信了基督教并成了医生。除了母亲的祖父外,那三个都死得很早6母亲的祖父有一个儿子,她称他为疯叔叔纳坦,还有一个女儿,便是我母亲的母亲。 从弗兰茨的母亲那儿——1934年她去世(她比儿子多活了十年)以前我常和她说话,她是个安静、善良、异常聪明,甚至睿智的女人——我得到了另外一些有关卡夫卡家世的补充资料。据此,卡夫卡父系方面一家来自施特拉科尼茨(南波希米亚)附近的沃赛克。赫尔曼·卡夫卡的父亲是屠户。赫尔曼的青年时代艰辛而劳碌,他的于劲和坚韧精神显然无限巨大。按照弗兰茨的母亲尤丽叶·卡夫卡夫人的一句话来说,他的兄弟姐妹们(三个兄弟和两个姐妹)也是“巨人”。卡夫卡一辈子都被笼罩在强大的、外表也强壮非凡的(高大、宽肩的)父亲的阴影下。这位父亲劳碌了一生,经商有方,但也满怀忧患,疾病缠身,末了留下了一个令他这一家之长感到欣慰的子孙满堂的家庭,以及在售出了今天(1937年)还存在的批发商店(旧城环城路)之后还剩下的布拉格市中心一幢多层出租楼房。这个完全凭借自己的干练、谨慎、含辛茹苦建立起来的人丁兴旺的家庭及其丰裕的生活一直为卡夫卡的想象力和创作生涯保存了某种可作楷模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他对父亲的敬意是无限的,这种敬意有一种英雄崇拜的色彩,在像我这样一个较冷静地进行观察并且不囿于家庭成见的人看来,则可能会觉得这种敬意除符合实际之处外难免也会有某些夸张的因素。不管怎么说,对于卡夫卡的情感教育来说,这种敬意是基本的。这种敬意具有多么根本性的重要意义,可以从下面一则日记中看出,我之所以引用这则日记,是因为它形象地描绘了起始阶段的父亲的形象。弗兰茨写道: 听着父亲一边无休止地挖苦同时代人的,尤其是他的孩子们的幸福处境,一边述说他年轻时不得不经受的苦难,这颇令人感到不舒服。没有人否认,由于御寒冬衣单薄他腿上的伤口终年不愈合,他经常挨饿,他十岁时就得在冬天一大早推着小车走村串户。然而他不愿意理解的却是,这个千真万确的事实与另一个我没有吃过这些苦的千真万确的事实相比并不能让人得出这个最无足轻重的结论:我比他幸福。他可以因腿上的这些伤口而骄傲自大,他一开始就以为并断言我不会尊重他当初吃过的苦,并且我最终恰恰由于没吃过同样的苦所以就得感激不尽。我何尝不喜欢听他不断讲述他的青年时代和他的父母,可以倾听用夸耀和责骂的口吻讲述这一切,这可真是活受罪。他一再把双掌一拍:“今天谁知道这个!孩子们知道什么!谁也没有受过这个苦!今天有哪个孩子懂得这个道理吗?”今天回来看望我们的尤丽叶姑姑又说了类似的话。她也长着一切父亲亲戚所特有'的一张大脸蛋。眼睛的位置或颜色有那么一丁点儿不对劲。她十岁时就受雇手人给人烧饭。那时她不得不‘在天寒地冻时穿一条小湿裙子围着什么东西奔走,她大腿上的皮肤开裂,小裙子结冰,晚上在床上才干。 现在我继续记述弗兰茨母亲的话。祖母,生于普拉妥夫斯基家,被描写为心地很善良,在村民们中她因懂医而享有崇高声誉。此外,似乎主要是干练和老于世故,还有体力方面的特性在父系方面的直系长辈中遗传下来了。赫尔曼当了三年兵,步人老年后也喜欢谈论自己的服役经历,性情好时(这种情况当然越来越罕见)还唱唱军歌。他的父亲,即弗兰茨的祖父,能够用牙齿把一袋面粉从地上衔起来。有一次,一伙吉卜赛人投宿一家平房客栈,心惊胆战的老板差人请来了卡夫卡的祖父。祖父迅速把这群不受欢迎的客人揍了出去。 如果我们转过身去看看母亲的先辈们,那就是一副完全不一样的模样了。这里有学者,爱幻想、好做奇异事情的人,还有一些则是被这种爱好诱入冒险活动、异国风味或古怪脾气、遁世修行的人。 对母亲的祖父和曾祖父的虔诚和(犹太教经师的)博学声誉,上面引述的卡夫卡的日记有所提及。在冰封的河里洗澡应被理解为一个特别虔诚的人的宗教仪式,不可以被视为一种当时还根本不存在的或者犹太人不知道的自然疗法。——刚才提到的这些男人出生于波利亚斯家,住在波德布拉得。曾祖父总是将宗教法规规定佩戴的信教线挂在衣服外面而不是里面,孩子们尾随着嘲笑他,但是随后便在(基督教的)学校里受到斥责及教诲,说是人们不可以取笑一个如此虔诚的人。祖父的唯一的孩子,英年早逝并因此而可能导致了祖母的自杀,她叫艾斯特·波利亚斯,嫁给了雅各布·勒维。他们生了六个孩子,老二(尤丽叶·勒维)成了弗兰茨·卡夫卡的母亲。长兄(阿尔弗雷德)很早就去了国外并功勋卓著,当上了西班牙铁路总经理。他终身未娶,常到布拉格来,对少年弗兰茨有一定影响,之所以如此,大概主要是因为弗兰茨期望由他把自己引入现实生活之途吧。弗兰茨向往着母亲的另一个兄弟(约瑟夫)涉足过的遥远国度,他曾在刚果领导过一家殖民公司,曾装备过有时人数达一百五十人之众的商队。后来他住在巴黎,同一个法国女人结了婚。舅舅的现实生活成为卡夫卡文学创作的源泉,成为卡夫卡已完成作品和计划中展现的异国风情的场景。住在马德里的阿尔弗雷德舅舅被认为是个性格内向,但也和蔼可亲、有着强烈家庭意识的人。(我曾结识过他,却没获得清晰的印象。)弗兰茨对他多么失望,这可从一封致青年时代友人奥斯卡·波拉克的信中看出。弗兰茨曾问他,“他是否有办法帮助我摆脱这些事物,是否他可以把我带往我终于可以有所作为的什么地方去。”——弗兰茨一直把自己的法律上的职业看作权宜之计,并希望从事别的工作。尽管如此,在普遍冷漠的亲戚关系中,他与这位舅舅的关系还是并非不友好的,他肯定只是隐隐约约一鳞半爪似的向这位舅舅陈述过自己青年时代的愿望。 P1-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