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工作的原因,我几乎天天和家长打交道,听到的最多的话是:“老师,这孩子怎么办?”“老师,拜托你多操心!”“老师,我不懂得教育,也不会教育,孩子就交给你了。”“老师,我们实在没办法了。”“老师,实在不行你看着办吧。”甚至有一位学历颇高且常年从事教育工作的家长都对我感叹:“越来越不懂教育了,尤其是对自己的孩子。”
探讨教育理论是专家们的事儿。不过,作为每天和学生面对面的一线教师,我也有一些自己的感受,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
我记得以前教过一个女生。她性格比较内向,有点孤僻,经常闷闷不乐,唉声叹气的。有一次下课后我习惯性地到教室去转转,无意中看见她一个人站在楼前一棵树下,望着树干出神。夏天的阳光被树叶筛成一片碎影洒在她身上,倒是一幅很不错的风景画,可我总觉得有些伤感。我静静地走到她附近——但没有太靠近她,所以她没有察觉,只是在那“怔怔”地盯着树干。
不知道过了多久,我们班另外两个女生去教室,看到她没发现我在附近,笑出了声音,这才把她惊动。她有些手足无措地向教室跑去,我叫住了她,从树上摘下一片叶子,把她带到办公室,在纸上写了一句话:“一个可爱的学生曾在这棵树下思考,想成为一片绿叶,依托树干,蒙受阳光雨露,在这美丽的季节里播撒芬芳。”然后我把那片叶子用胶水贴到纸上送给了她。
几年后,我收到了她的一封信,才发现那么一件小事居然会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有如此巨大的影响。信里说:
“老师,离开你很久了,也许你已经不记得我这样一个一切平平的学生了,可你送我的那片树叶我现在还保留着,每次看它我都小心翼翼的,生怕弄破。那是我第一次收到这样一份珍贵的特别的礼物,它让我知道了原来一个平常的学生也可播撒芬芳,这鼓起了我的信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再弱小的叶子,大树也给它留着位置,阳光也给它留了一份,它也不是可有可无的,就像你给我们开班会的时候常说的,我们未必是最出色的,但我们每个人都是无可替代的。现在,我正坐在学校里刻苦读书,我想成为一个老师,像你一样的老师,未必是最好的——嘻嘻,不介意我这么说吧——但却是学生们最需要的。我要带给他们阳光和芬芳,像你教育我们时说的那样,现在看似不杰出的学生,只要不虚度光阴,绽放自己独特的生命之华,也是令你无比自豪的。老师,谢谢你,也请你放心,我不再是一片飘零着的叶子,而是一片散发芬芳的叶子。还有,我一直奇怪当时你为什么不问我看树做什么,其实我是在想:树叶飘零的时候,这棵树会心疼吗?不过你别想太多,现在的我已经不那么消沉了。”
很有意味的是,在那之后的一天,我无意间碰到了其他班的一个学生在树下发呆,正好被来学校看她的父母碰个正着。她父母留下些钱和叮咛,很快就把她打发进了教室。也许在父母看来这本是无关紧要的小事,但如果能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一下,就会明白孩子不是闲得无聊,而是在思考自己的人生。这样简单地打断她的思路,在父母看来确实无所谓,但在孩子看来却是近于“粗暴”地干涉了她的生活和思绪,长此以往,可能使孩子对很多本来重要的东西索然无味。不少老师都曾感叹,现在很多孩子越来越没思想了,但换个角度考虑,也许是外部因素有意无意地剥夺了他们的思想。
送一片树叶,实在谈不上是教育。如果那个孩子的心不是那么容易被感动,也未必有如此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这至少是一种态度的表达:“我心中有你,我一直在关注并深深地爱着你;更重要的是,我不会因为爱你就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你,我懂你,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你心中一切珍贵的想法,即便它们未必是成熟的,甚至未必是对的,但我为你祝福。”
我经常弄点小东西送给学生,学生都当宝贝一样,有的学生说还是第一次收到老师给的东西。
问题的核心不是礼物,孩子们所需要的,是我们通过礼物传递的关爱和祝福,那对他们而言意味着一种肯定和接纳,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他们可以由此获得奋斗和发展的信心与动力。
几年前,我还是个初出茅庐的新手时,有一次在校园里,一个素不相识的女生喊住我,对我说她的一个最要好的朋友很快就要过生日了,她想送一件特别的礼物——找1000个人为朋友写祝福语。当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孩子不好好学习尽搞这些歪门邪道,甚至有些反感。幸亏,真的幸亏当时我刚出校门不久,心中还有很强烈的学生气息,所以在反感的同时也有这样一种想法:如果我的朋友在我生日的时候也送我这么一件礼物,那我会多么高兴。多么感动啊!
这两种矛盾的心理最后归结为理性的结论:为朋友真心祝福和是否好好学习根本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即便她学习成绩乃至学习态度都不怎么样,但把心思用在为朋友祝福上,总比用在叛逆、逃学、游戏、追星、早恋上强吧。我想这些的时候,那个女生以为我是看不起她的这种做法,红着脸说:“老师你既然为难,那就不麻烦你了,还是很谢谢你。”P3-5
Part1 教育,既要教知识,更要育心灵
1.孩子的心是丰富的种子,教育要做的只是浇灌,促使幼苗成长 003
2.把我的青春还给我——让孩子走他们的人生路 009
3.孩子需要真实的生活体验,智力的开发不能以心灵的缺失为代价 014
4.知识填充的是头脑,需要成长的则是心灵 018
Part2 缺陷是一种财富,错误是一种资源
1.孩子需要的是成长,而不是完美 023
2.是缺陷还是优点,就看你从哪个角度看 025
3.绝大多数的缺陷后面,都有可能隐藏着一个优点 028
4.孩子的某些“缺陷”,只是因为我们的目光带有功利色彩 032
5.错误是果,缺陷是根 034
6.用辩证法的思想来看待错误 036
7.绝大多数错误都能被转化为一种可利用的资源 043
Part3 评价孩子是一件神圣的事情
1.评价体系不单一,孩子才能散发出各色光芒 047
2.最常见的几种容易伤害孩子的评价方式 051
(1)否定孩子的希望 051
(2)在不适合作出明确评价的时候具体地评价 053
(3)将不恰当的横向比较作为评价的依据 054
3.如何正确有效地对孩子进行评价 058
Part4 有一个正确的教育理念,制定一个明确的教育目标
1.家庭教育就是父母用正确的爱来建立起孩子对自己正确的爱 065
2.家长必须具备的一些教育理念 069
(1)陪着孩子一起慢慢长大 069
(2)只有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起点才能让孩子走得更远 073
(3)教育远不止于课堂,生活中处处有教育 075
(4)孩子的能力和想法是他起航的翅膀 078
(5)教育拒绝“豆腐渣”,“奠基”比“剪彩”更重要 079
(6)千万不要把孩子当作攀比和夸耀的资本 081
(7)客观、理性地对待老师和孩子的矛盾 082
(8)想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先学会正确与孩子沟通 086
3.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教育目标 094
Part5 别用情商换智商
1.孩子要的是100分的成长,而不是100分的成绩 103
2 良好的“情商”是建筑人生广厦的基石 110
Part6 打造适宜孩子成长的微环境
1.父母不仅是孩子心灵的港湾,更是领路人 119
(1)大环境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 119
(2)外界的负面影响到处都可能存在 120
(3)即便是毫不起眼的外界因素也可能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 121
(4)如何避免不利因素对孩子的影响 124
2.好家庭更容易培养好孩子 127
(1)好家庭胜过好学校 127
(2)追求比拥有本身更能激发人的兴趣和动力 128
(3)人和氛围才是好家庭的核心 133
(4)增进亲子关系,家庭活动是最佳平台 135
(5)尊重孩子的社交生活,不以爱的名义圈养孩子 136
(6)营造好空间,把生活中的美好通过细节传递给孩子 138
Part7 接受孩子的差异性,让他们循着自己的个性发展
1.能否因人施教直接决定着教育的成败 143
(1)不顾孩子的性格特征 143
(2)不顾孩子的心理需求 145
(3)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 146
2.正确认识孩子的性格特点,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 148
(1)看似完美的性格未必真的没问题 148
(2)顺应孩子的性格特征 151
(3)父母要注意自己性格和孩子性格的差异 152
(4)各种性格的家长和孩子之间需要注意的方面 153
3.孩子就如司机手里的方向盘,怎么转要看家长的引导 179
Part8 五种“问题”孩子的应对方法
1.只看到孩子的问题,看不到优点才是大问题 187
2.常见问题的成因与对策 189
(1)放纵型孩子:温和和关爱配合坚定 189
(2)偏执型孩子:培养孩子的理性思维,善加引导 194
(3)自卑型孩子:用关爱给予他们信心 199
(4)孤僻型孩子:试着用他们的方式思考和表达 218
(5)自满型孩子:制定一个足够诱惑力的新目标 222
附录 家长如何直接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效率
1.做好学前准备工作 229
2.做好学情监测 237
(1)监测内容 237
(2)监测方法与途径 239
3.指导孩子高效学习 241
《为什么最爱孩子的人伤孩子最深》:学习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家庭和学校需要做的是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而不是通过打压、逼迫等方式来让他们学习。
任老师以多年与学生和家长打交道的经验告诉各位家长,现今的学校教育是怎样的,老师的思想如伺,孩子在学校又是怎样的表现,孩子心里在想什么,孩子需要的是什么,怎样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怎样让孩子主动学习……
大量的实际生活案例将孩子在学校的生活状况一一呈现在家长面前,让父母看到自己所不知道的孩子的另一面,更加了解孩子,真正地学会爱孩子。《为什么最爱孩子的人伤孩子最深》由任源源编著。
学习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家庭和学校需要做的是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而不是通过打压、逼迫等方式来进行。任老师以多年与学生和家长打交道的经验告诉各位家长,现今的学校教育是怎样的,老师的思想如何,孩子在学校又是怎样的表现,孩子心里在想什么,孩子需要的是什么,怎样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怎样让孩子主动学习……大量的实际生活案例将孩子在学校的生活状况一一呈现在家长面前,让父母看到自己所不知道的孩子的另一面,更加了解孩子,真正地学会爱孩子。《为什么最爱孩子的人伤孩子最深》由任源源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