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在美国中学任教的老师,如何设计更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一直是我的兴趣所在。从斯坦福大学的K12(幼儿园到12年级)课程设计研讨会回来以后,这个问题变得更加具象:如何通过有趣的互动游戏让孩子们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
刚好我最近在看儿童经济学的相关读物,一天,我便突发奇想:何不让经济学的学习变成一种有趣的互动游戏?想法是好,可化抽象为具象已经很难,还谈何化抽象为有趣?
就在我不知从何入手之际,我认识了劳拉——一位拥有十几年教师经验的美国中学科学老师。那是一个周六的下午,我们在城市公共图书馆内第二次见面,此前,我们曾一起参加了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的研讨会。当她得知少年商学院获得授权且正在中国开展设计思维工作坊及儿童实地企业探访与职业体验营项目后,劳拉很兴奋地和我分享起发生在她和她孩子身上的趣味经济学故事。
那是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美国大型网络公司此前的高股价开始暴跌,“硅谷进入了可怕的‘寒冬’,无数公司裁员、倒闭,很多写字楼人去楼空,无数人失业,包括我的先生,”劳拉开始回忆,“电视、媒体每天都是经济报道,夹着各种经济学术语。看着孩子盯着电视主持人时一脸的不知所云,我突然意识到,这是开始教我的儿子认识经济学的最好时机。那时他还不到8岁。”
怎么讲?用故事讲。劳拉带我走进了图书馆的儿童经济学读物区,挑选了十几本她曾经用过的读物。我翻开一本,是关于蚂蚁世界的绘本,书的纸张已经有大量褶皱,应该被很多人借阅过。
可这只是一本最普通的故事书啊,并没看到任何经济学的影子。我快速浏览着整本书,从书的封面到书的底页,没有一段不在介绍蚂蚁王国,什么是蚁后,什么是雌蚁、雄蚁,什么是公蚁、兵蚁……配着五彩缤纷的图片。
“这就是我想要的故事!”劳拉显然看出了正快速翻书的我的疑惑,自信地回答道,“我要的就是有趣的故事,而不是一些传统的经济学课本。故事只是我讲经济学的一个切入点。很普通,但一定得是具体的,而且就在我们的身边。”
“我和孩子一起阅读绘本,让他知道整个蚂蚁的世界,蚂蚁有哪些分类,每一种蚂蚁长什么样子,负责什么分工,工作职能是什么等等。然后我会带他到后院,放一个苹果核,静静地等着,不一会儿,蚂蚁们就开始出动了,排成长长的一条线开始向苹果进军。整个场面很是有趣。”
“那你怎样融入经济学词汇呢?”我好奇地追问道。
“展开联想,”劳拉继续回答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刻,孩子的兴趣已经被调动起来了。我会告诉儿子,眼前的蚂蚁世界就如同人类的世界,每个人都有工作,有各自的分工,他们会生产产品或者提供服务,然后会得到报酬,也就是收入;整个社会需要秩序来监督,这时需要政府和法律。政府需要钱来维持,这就是税收,等等。你也可以展开你自己的联想,加入各种词汇。”
原来故事只是吸引孩子自己走到经济学的门口,怎么让孩子跨进去,还需要家长从旁引导,利用故事提供的学科知识现场,直接呈现出原本十分抽象的学科概念。
是的,直接走到正在使用着各种学科知识的现场中去。劳拉说自己经常在周末带儿子走出去,去各种地方参观感受。有时去城市的垃圾场和自来水厂,有时去消防局和邮局,在那里,她和孩子经常找机会与正在休息的各种职业的一线人员攀谈。
参观完了,劳拉还让孩子培养起记录的习惯,在讲蚂蚁王国的社会分工时,她就做了一张表,左边是蚂蚁们的社会分工,右边留空,让孩子填上自己观察到的相对应的社会职业。
劳拉的做法让我十分敬佩,不只是因为她那别具一格的创造力教育思维,更因为她作为一个母亲,在对孩子教育上的独到用心:于她而言,孩子的教育不应该全部外包给学校,父母也是孩子成长的导师,得不断开动脑筋,为孩子发现更多有趣的学习方式。
走到学科知识的现场,便是劳拉找到的方式,故事也好,实地体验也罢,都是其中一种表现形式。一个意外的收获是,劳拉的儿子居然对蚂蚁着了迷,在一个透明的蚂蚁饲养罐里,养了十几只蚂蚁。一有空,他就趴在桌子上,默默地观察这个蚂蚁社会的运作。在蚂蚁们辛苦地挖着条条崎岖的通道时,他手中那支记录的笔也唰唰地停不下来。
“一旦你开始用心为孩子设计有趣的教学形式,你周围的每一件东西便成为了你的道具,”劳拉捧着书,带我走回沙发上坐好,“最重要的是,你会上瘾哦!”
P002-005
第一章 有趣的启蒙:好故事是最好的领路人
蚂蚁经济学:因为有趣,所以主动
女娲用泥造人,孩子们用橡皮泥认识世界
人人都有饼干,稀缺依然存在:儿童剧里的经济学启蒙
为防女儿被性侵,一位聪明妈妈改写了童话
背一百首唐诗,不如读一本小说
第二章 管束与放手:培养孩子独立及责任意识的艺术
心理“断奶”,当一回狠心的“狐狸妈妈”
洋爸爸这样粗养孩子,“无为而治”重在坚持
荷兰人如何引导孩子直面死亡
美国人为什么不鼓励家长辅导孩子作业?
和孩子做朋友之前,“专制”一点也无妨
瑞典人教孩子利他,不学中国的孔融让梨
聪明的父母爱做孩子的“小白鼠”
孩童时的分享与轮流意识决定成年后的社交质量
第三章 会赚钱和会花钱都是可以从小培养的能力
美国人是如何锻炼孩子的商学思维的
理财教育,父母的力量大于一切
一个趣味游戏,让孩子明辨“天上不会掉馅饼”
从和孩子一起筹办亲友派对讲起
荷兰父母如何引导孩子的金钱观
第四章 体验式学习:聪明孩子是玩出来的
做甜品、搞销售、秀口才,小学社会课可以这样玩
学校奇葩活动:让孩子当乞丐!
“小小产品经理”——新西兰小学趣味教学体验记
日本孩子的暑假作业是“跑”出来的
孩子这学期光种豆苗去了
球迷老爸别错过对孩子最好的足球启蒙机会
带孩子到博物馆“玩科学”吧
“带孩子上班日”内容如此丰富
城市家庭自筹“夏令营”指南
第五章 尊重孩子,别用爱的名义伤害
我在女儿运动项目选择上犯的错
假期里和孩子谈远大前程
我成了女儿最好的朋友
第六章 关于美式学校教育的一些误区和细节
老调新谈:幼儿园学英语的误区
美国中小学生没那么好“混”
美国小孩的竞争意识
美国小学如何培养“尖子生”
“乔丹射门”给我的启发
我在美国开家长会的经历
情报大搜索——美国夏令营玩什么
第七章 阅读:一件让孩子终生受益的事情
美国学校如何引导孩子阅读
年少正好读杂书
一举多得的阅读课:加拿大孩子这样读书
技术贴:北美儿童选书12原则
最好的阅读,是读完之后亲手制作一份活灵活现的“研究报告”
第八章 不一样的课堂:让孩子像花儿一样开放
美国中学文史课讲些什么?他们是如何讨论幸福的?
美国幼儿园老师愤怒了:让我来告诉你4岁孩子应当懂些什么!
从美国三年级的数学题看中美数学教育的差异
小鬼当家:北美四年级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训练
美国五年级科学老师给学生家长的一封信
走街串巷学本领:日本小学的“生活实践课”怎么上
美国小学如何处理学生间的矛盾
给学生讲圣诞老人是假的,老师差点被开除
美国小学也有“思想品德课”?
第九章 孩子最需要的陪伴与挫折教育
父母有时该对孩子“狠”一点
对孩子缺乏耐心,是扼杀其创造力的罪魁祸首
陪伴是最好的教养
第十章 大人能从孩子那里学到什么?
哈佛访学一年,众多“神跨界”让我懂得如何做父母
林丹的成功不易
美国小朋友如何给大人“洗脑”?
宝宝亦师亦友:一年里他教给我的十件事
乐高CEO让我带给中国家长们的话
第十一章 权衡利弊,把科技变成教育的翅膀
12岁前不看电视,孩子就能受益终身吗?
让孩子创造性地玩电脑,一位新西兰华人老爸的探索
偏见该终止了,请还给女生热爱科研的权利
第十二章 用好的观念和爱唤醒孩子的自觉
幸运的是,我考砸了
带孩子旅行的四重意义
请联合起来“忽悠”孩子吧
第十三章 附录
7个在家边玩边学的亲子游戏
美国孩子喜欢的35个阅读小游戏
真正的“贵族”少年是这样的
童年的父爱决定孩子的一生
孩子教给我们的20条生活经验
“我希望未来有一个好的孩子”VS“我希望孩子有一个好的未来”
张华
《敢让孩子做自己》或许是中国第一本系统的国际教育家教手册。0到16岁孩子的家长或老师,都能从中收获良多,或是遇见“未来的自己”。
这是少年商学院出品的第一本大书。出版这样一本书是少年商学院微信(ID:youthMBA)用户一直以来的要求。我们自2013年2月开始,坚持每天分享一篇原创性、故事性、趣味性的关于儿童国际教育与思维启蒙的好文,一年半的时间里,靠自然分享,累积起近25万高质的微信用户。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希望有一本能捧在手上的“手册”,成为自己的家庭教育指南。
出版这样一本书也是我们的一个心愿。这个心愿并非为一味迎合上述家长朋友们的需求。恰恰相反,我们想通过本书传递一种理念:国际教育不是一个物理空间概念,即不是说孩子进入国际学校,或是出国留学才叫接受国际教育。那是狭隘的理解。最好的国际教育是一种成熟的心智模式,正如今天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使得在家也可以读斯坦福、哈佛等世界名校一样,国际教育在家里也可以完成。
这并不是说鼓励孩子在家上学。而是我们需要思考,不管在哪所学校或哪个场所的学习,都只是一个过程、一种手段。终极目的是什么?是希望孩子能够成为具有独立、好奇和未来公民品格的人,成为一个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再被摧残的人。那么,作为父母的我们难道不应当在这一过程中担承起重要角色吗?
这也是少年商学院英文youthMBA当中的“MBA”译为“MaketheBigAwake”的原因。作为“75后”甚至“80后”的新一代家长,我们不应当也没有理由亦步亦趋。
至此,你便懂得我们做这本书的主张。那就是,不管你的孩子现在在国际学校还是应试教育体系里读书,不管你的孩子未来是否有出国留学的打算,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我们正在努力使孩子成为怎样的一个人。
我们在家庭教育当中,给孩子做了怎样的示范,充当了怎样的角色?我们应当学会以孩子的视角看世界——自由比分数重要,品格比学校重要,成长比成功重要。“60后”及“70前”的那几代家长常情不自禁做的事情,如给孩子找所谓最好的学校、报最贵的辅导班,甚至请最牛的钢琴老师,他们有些人出发点其实是“我希望未来我有一个好的孩子”而不是“我希望我的孩子有一个好的未来”。
多读几遍,仔细对比下这两种说法吧——前者是从自身角度出发的企求,后者才是从孩子角度出发的心愿。多少华人家长一生为孩子操劳,到最终却发现事倍功半。“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并非什么时候都灵验,关键在于你是基于自信心爆棚的种植高手之经验,还是基于瓜与豆的自然生长规律。
欧洲一位名叫埃克哈特·托利(EckhartTolle)的心灵导师写过一本《当下的力量》的畅销书,书中一句话给我印象深刻:“人们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完全生活在对过去的回忆和未来的期待之中。这样你的心思会完全被过去和未来占据,而不愿意接纳当下时刻。”
接纳当下,蹲下身来,学会放手,敢让孩子做自己,是我们这一代家长应当秉承的原则与方向。
其实越来越多的家长早已明白这一点。他们不再跟风攀比,他们不再迷信权威,他们不再让孩子为了分数的高与低哭了一次又一次。少年商学院过去一年半的时间里,一方面集结你在本书中将看到的强大的全球特约撰稿人阵容,一方面则不断通过微信互动以聆听家长朋友们的心声。前者使我们能够持续为大家提供高品质的“新国际教育”精神大餐,后者则使这份大餐色香味俱全,大家说好吃才是真的好吃,不是吗?
我曾把在家庭教育中充当主要角色的新一代妈妈们称为“西柚妈妈”。“西柚妈妈”描述的是视野开阔的华人妈妈群体,对应于西柚这一听起来来自西方的水果其实起源于亚洲;“西柚妈妈”对孩子的教育很用心但不再歇斯底里,她有自己的章法,不再一切围着孩子转,这对应于西柚舒缓压力的营养与功效;
“西柚妈妈”喜欢跨界、有故事但并不世故,对应于西柚是柚与柑的杂交种、对土壤和雨量等条件要求不高的特征;“西柚妈妈”注重给孩子减负、做最好的自己,这对应于西柚传说中可以减肥之食疗功能。
《敢让孩子做自己》可以说是一本非常接地气的“西柚”养成手册。因为几乎全是全球有故事的典型性华人家长第一手的资料、第一人称家庭教育案例的分享,所以非常有贴近性,并且可借鉴。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怎么做”比“做什么”更重要。
孩子参加创新实践,去真正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挖掘自己的潜能,提升自己的创造力与自信等,这在欧美国家是一个常识。但在今天的中国,近一些年才引起比较多的重视。而且这种重视还不是自发自觉的,而多少有些被动成分在。譬如当出国留学的中国学生的英文成绩都很好的时候,参加过创新实践或社会公益活动就是竞争中的软实力,再如中国教育部于2014年发布一项规定,称以后中小学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将成为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的重要参考指标,甚至其中的一部分。
少年商学院现在的定位是“青少年创新实践第一平台”,提供在线教育项目“趣课题”(Qu。youthMBA。cn),以及设计思维(DesignThinking)工作坊和国际游学等线下项目。我们的主张依然是,家庭教育当中的亲子实践至关重要。 事实上,在我们针对全国小学生“线上互动学习+线下自主实践”模式的“趣课题”项目当中,孩子们每周末利用碎片时间去完成的实践挑战,大都是与妈妈或爸爸协作完成的。有太多家长朋友们给我们发微信或打电话说,与孩子一起去完成少年商学院发布的“趣课题”,这个过程中不但真正看到了孩子的创造力以及性格的另一面,而且随着亲子关系的更加融洽让自己体会到“如何做更好的父母”。
创业前的近十年,我是一位媒体人,其中多半时间供职于《南方周末》。那里是最有新闻理想、普世价值与实干精神的传媒人的聚集地,我们的工作是真实记录时代进程,使这个社会变得更好;后来我做了父亲,创办少年商学院,虽然行业变了,但我发现我的工作与先前异曲同工:真实记录孩子成长,使我们的下一代变得更具公民素养。
今天的中国,不缺乏富有的家庭,缺的是富足的精神;不缺乏优秀的孩子,缺的是良性的激励;不缺乏卓越的家长,缺的是得体的家庭教育方法;甚至也不缺乏方法,缺的是接地气、易操作的实践。《敢让孩子做自己》——一本干货十足的“新家庭教育实践指南”——正是你一直寻找和需要的。真心希望更多的朋友喜欢这本书并提出宝贵意见,一起推进儿童品格培养与创新实践这一值得我们倾尽一生去努力的事业。
不管你的孩子现在在国际学校还是应试教育体系里读书,不管你的孩子未来是否有出国留学的打算,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我们正在努力使孩子成为怎样的一个人?我们在家庭教育当中,给孩子做了怎样的示范,充当了怎样的角色?“我希望未来我有一个好的孩子”,还是“我希望我的孩子有一个好的未来”?
少年商学院著的《敢让孩子做自己》精选“少年商学院”公众号最受欢迎的70篇极具指导意义的热门文章,向读者系统介绍欧美的儿童人文教育方面的信息,向中国精英家庭分享原生态前沿启蒙实验和家长真实体验及感悟。力图将欧美青少年创新教育的理念与实践,以故事化和顾问式的方法,融合并嫁接到中国孩子的教育与学习上。
少年商学院著的《敢让孩子做自己》可以说是一本非常接地气的“西柚”养成手册,几乎涵盖了全球有故事的典型性华人家长第一手的资料、第一人称家庭教育案例的分享,内容非常有贴近性,并且可借鉴。
本书是中国第一本系统的国际教育家教手册。0到16岁孩子的家长或老师,都能从中收获良多,或是遇见“未来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