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甘苦诗文集(精)
分类
作者 甘苦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小动作”一词,从“文革”流行至今而未衰。它使用频率甚高,很多人会说,很多人会用,都是对它所包含的意义公开表示厌恶和怀恨,但从没有人对它下过明确的定义,连新出版的辞书也没有收入,大概是因为它太新了。

“词龄”虽短,但它所特指的行为却早已存在,例如栽赃陷害、设置陷阱、毁谤进谗等等。为什么在“动作”前边加上一个“小”字?可能是指此乃小人之所为,而且在进行时必须小心翼翼,动作指向的范围也不能过大(否则就会暴露)之故。虽然被称为“小”,可一旦成功,却作用甚大,可以使人困顿倒霉终生,甚至受尽苦难,家破人亡,其威慑力量足以令人胆战心惊。

近日读笔记文,发现了有关小动作的故事一则,其动作之精巧老到,令人叹绝。

故事发生在清代道光年间。鸦片战争后,“天朝”威风扫地,道光皇帝懂得了“西夷”船舰、武器的利害,对海防十分担心。那时,林则徐、邓廷桢、颜伯焘等敢于抗击洋鬼子的能臣都已被革职,朝廷缺守土良才。于是道光决定将山西巡抚杨国桢提升为闽浙总督,守卫东南海疆。

杨国桢不是等闲之辈。其父杨遇春是一员战将,在甘肃、新疆等地指挥过战斗,屡建战功,官至陕西总督。杨国桢颇有乃父之风,向来留心研究战备,并坚决主张抗击帝国主义的侵犯,所以被道光皇帝看中了。

投降派头子、户部尚书兼文华殿大学士穆彰阿却暗里反对这一决定。他千方百计阻挠杨国桢上任,私下向杨索取白银三十万两,由于不遂所愿,就在关键时刻施展小动作。

杨国桢上朝晋见道光,由穆引见。在杨拜毕起立时,穆悄悄用脚尖踩着杨的袍角,使杨踉跄几下.几乎跌倒。高踞“龙床”的道光不知其中奥妙,询问杨为什么这样,杨正思考怎样回答,穆已抢先奏说杨脚部有病。道光信以为真,担心杨身体不好,难以担当这一重任,就说:“且疗足疾,暂缓赴任。”随即改派投降派的成员怡良去充任这一要职。

皇帝金口一开,即成定论。杨国桢虽然很有官场经验,也只好哑巴吃黄连,告病还乡,灿烂的前程也从此结束。

穆彰阿稍一出脚,就把一位能干的大臣撂倒,即泄了勒索不遂之愤,又狠狠地打击了主战派,好利害!此后,东南沿海更不安宁,大清皇朝的日子更不好过。这一招小动作的危害可谓大矣!水平也可谓高矣!

自古以来,类似如此之绝的小动作一定不少,可惜没有人系统、全面地整理、记载,致使这种‘精神财富”大量失传,可惜!在往昔运动频繁的岁月,特别是史无前例的‘(文革”期间,是小动作极兴旺发达之时,必然出现前所未有的绝招、秘招、怪招……如收集整理出版,定会大开人们的眼界,同时也有利防范、抵制,岂不妙哉!

遗憾的是,这一设想恐怕永远地也不能够实现。因为小动作的花样极多,而且总是秘密地施展,使有些爱害人到死也不知道自己曾经中招,更不知招从何来;而出招者定然总是讳莫如深,可能还装出一副超正人君子的面孔。所以,这一法宝永远是无底的谜。正因为这样,“小动作”一词也永远带着神秘的色彩,因而也更具有叫人胆战心惊的威慑力量。

一家颇有影响的报纸发表了一组新闻图片《少女长跪谢恩》。说的是重庆一名17岁的少女小丽,被人贩子拐卖到福建闵北山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被连续转卖7次。公安机关在打拐行动中,将小丽解救出来。小丽激动地长跪民警面前,久久不起。

类似的谢恩镜头,生活中常常上演:一个“老大难”问题在领导的过问下得到解决,群众拍手致谢;一件冤假错案得到了昭雪,受害人感激涕零;有领导在贫困地区访贫问苦,当地百姓感动不已……如此种种谢恩,看似在情在理,但是深思之后,又令人困惑和心酸。

如根之于绿叶、海之于鱼儿,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政府官员是人民群众的公仆,主人纳税养活公仆为自己服务,公仆做了自己分内的事情,何来谢恩之理?要说谢恩,首先应当感谢主人,感谢他们的依赖、理解和宽容——他们有许多的困难和问题没有及时得到解决,我们没有尽好公仆的责任。

“谢恩情结”的产生,折射出一种社会关系的错位:人民公仆与人民群众关系的错位,而这种错位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一方面是封建人治思想的影响。明明“是百姓以养国家也,未闻以国家养百姓也”。但封建统治者为了不让百姓明白这个理而大搞愚民政策。因此,一旦出了几个清官,办了几件实事,老百姓便认为是“福从天降”、“皇恩浩荡”,作为小民,理当谢恩。另一方面是人民群众纳税意识的缺乏。长期以来,我们强调的是纳税人的义务,而忽略了纳税人的权利。因而在一些百姓的眼里,国家干部吃的是“皇粮”,而不是“民粮”;拿的是国家的“俸禄”,而不是纳税人的钱,既然没有拿咱群众的“一针一线”,却要为咱百姓维护社会安定,甚至牺牲生命,岂能没有谢恩之理?

把应该享有的,当作是别人的恩赐;把应该做到的,视为对别人的恩赐。这种扭曲的“谢恩情结”一旦泛滥,势必混淆主人与公仆的权利与义务,助长一些部门和单位淡化责任意识,滋生官僚主义和特权思想,离人民群众越走越远,也势必使部分群众淡化主人翁意识、权利意识,使社会关系处于一种日趋严重的错位状态,滞缓乃至阻碍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进程。

因此,引导人民群众追求平等、民主和法制,增强“我是纳税人”、“我当家做主”的责任感、荣誉感,彻底清除其心理扭曲的“感恩情结”,理直气壮、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公仆的服务,乃当前民主政治建设的紧迫任务。P105-108

目录

新诗、散文诗、旧体诗、词

你的名字

——献给战洪魔的人们

山石

致长沙灯火

迎春花

劝锄歌

——山村散曲

恋之歌

月夜心曲

写给下乡干部

晨读吟

镜月篇

抢险

岳王亭

——清明怀古

晨读偶成

题书笺

朝夕拾零

读报

电话机旁

“红旗”颂

咏象棋

七绝·六十初度

七绝·八秩自寿

七绝

七绝·与田明清君闲侃

七绝·赠黄鹤逸君

七绝

七律二首

七律·青山行

七律·酬克明君邀余湘阴任教

七律

忆江南

菩萨蛮·春游岳阳楼

调笑令

江边偶成

访友回家得趣

老来哈

临江仙·天涯海角偶成

杜甫江阁堤畔漫步

对联

为友人唐建国与罗夫女士新婚拟制藏头嵌尾联

为屈原中学成立学生代表大会拟制嵌字联

为王志强校长精制扇形镜框框边配制五字短语贺联

汨纺棋友利剑君与麦英女士新婚日,为其拟制嵌字婚联

挽联

为屈原中学1976届高中同学联谊会拟联

一九九。年教师节楹联

散集、读书笔记、杂谈

我的长女是博士

扫地忆语

想起古老的大师

夕不甘死

花赋二章

人生三曲

书哭

《盼》获奖之后

山赏

关于诗的形象思维的读书笔记

情见乎辞

——《情诗·修辞》序

楼道纪事

富贵有病乎

谁道人生无再少

鬓微霜,又何妨!

说“看客”

说“滥”与“缺”

说“边”

前车覆,后车鉴?

绝哉,小动作

告别“谢恩情结”

戒得

有关“有关部门”

官赏工程

万花筒里说语言

茶中天地宽

保办公处

纪念会(上)

纪念会(中)

纪念会(下)

“司饭”生发愁

开会

认钱

品茶悟廉

高明的总结

——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

三忌与三贵

博大与专深

薄——厚

附录

诲汝谆谆恳立言

——读甘苦杂文随笔近作

《甘苦谈学录》序言

春风化雨忆恩师

寻谱

“常怀童子梦,哪管日偏西”

——甘苦老先生二三事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记甘苦老师指导我上《海滨仲夏夜》

序言

年逾八旬的甘苦兄,在友人的敦促下,终于将他的诗文集编就以便付梓。承他抬爱嘱我作序,这很让我惶恐不安。我虽早已年过花甲,但面对他只能是“年轻”的后学;我虽可忝人老作家之列,但他于1947年开始发表作品时,我还未临人世。

唯一让我稍觉心安的理由,是我们相识于1973年秋,当时湖南省革委会文化领导小组,在韶山招待所举办四十天的文学创作会议,甘苦兄来自洞庭湖滨的一个农场,我来自株洲的一家工厂。我们朝夕晤谈,相见恨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忘年交。但揖手而别后,彼此便失去联系,直到十几年前,甘苦兄从弘征兄处得到我的电话号码及通信处,我们才有了密切的来往。

诗文集分为三辑:新诗、散文诗、旧体诗、词,对联,散文、随笔、杂谈、杂文。从发表时间来看,又可分为解放前、新中国成立到1958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漫长清平岁月。甘苦兄的作品理应不止这些,有不少遗失了,还有1957年他蒙冤戴上“右”冠后,就很少创作文学作品了。即便有机会发表,他也会小小心心,免得“枪打出头鸟”。那次创作会议,他的短篇小说《老来青》,被《湘江文艺》的主编郭味农看中。1974年4月,编辑部寄他清样,其时全国正批判剧本《还牛》。“我也写牛,但只写了‘人与自然的斗争’,犯了‘没写阶级斗争’之讳。一想到曾被批斗的情景,余悸犹存,迅即赴长沙将稿子索回”(《扫地忆语》)。

甘苦兄遭逢厄运,自长沙贬到洞庭湖滨的一个农场服役,当时正青春年少。他夫人是省城一家医院的大夫,她毅然申请与夫君同行。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他们夫妇相濡以沫,肝胆相照,以苦为乐。由于她医德好,医术高明,活人多矣,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和间接地呵护了甘苦兄。甘苦兄常称夫人为“张大夫”,我们也跟着这样称呼,古人说“医者,仁术也”,张大夫就是这样一位充满仁心的医人医世者。甘苦兄在“幼子出生,取名甘来,赋此赠内”一诗中云:“坦荡情怀不自持,个中滋味两心知。年来酸辣都尝遍,合有甘来苦尽时。”

甘苦兄是个早慧的作家和诗人,而且喜读书,勤思考,对现实生活有敏锐的感悟力。解放前发表于《中央日报》副刊的《保办公处》、《纪念会(上、中、下)》,作者虽命之为“杂谈”,但因写人生动传神,营造氛围得体、贴切,分明具有小说的因子,而且对旧时代丑恶现象的批判,既含蓄又具锐力。解放后直到反“右”前夕,甘苦兄在《人民日报》、《诗刊》、《文艺学习》、《新湖南报》等报刊,发表诗文作品,引人注目。十年灾难结束,云开日出,甘苦兄重操文事,宝刀不老,在《诗刊》、《光明日报》、《三湘都市报》、《长沙晚报》、《作品》等处,刊载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或被评论家评点,或获得奖励,是为不易。  甘苦兄是个多面手,他熟谙诸种文体的奥妙,而且能轻车熟路地予以掌握。更借助于他传统国学的根底,笔端总带着浓郁的书香气息。他在《七律二首》中唱道:“案头书卷叠成堆,爱把其中奥理追。半句未通烟半盒,一词不解茗一杯……”便可看出他在读书和写作上,下力甚勤,令人钦佩。

作家和诗人有何种的生活经历,总会在题材的撷取、叙述的调式及文字的安排上,或多或少地凸现出来。他的诗文,多出自他的亲见、亲闻、亲历,不夸饰,不遮掩,在“真实”中见胸襟、情致;而行文从容不迫,平易近人,是一种“繁华落尽见真纯”的淡逸,似无技巧,而真正的技巧自在其中。他有火炽的赤子情怀,不论写大社会场景还是写家庭琐事,能透现他的忧患意识,又能表达他对新时代的由衷讴歌。新诗《山石》,旧体诗《酬克明君邀余湘阴任教》,散文、随笔《我的长女是博士》、《扫地忆语》、《书哭》,杂谈《说“看客”》、《有关“有关部门”》等等。

《书哭》,是一篇非常漂亮的随笔,既可看出甘苦兄学养的丰厚,又可看出他不平凡的思想。因读书而哭的三个境界:眼哭、心哭、魂哭,再着重阐释魂哭的要旨。结尾云:“因书而哭不仅无伤于生活,而且有益于身心;眼哭能让我们体味人间的真情,心哭能让我们受到文学的震撼,而灵魂之哭则会让我们接受一次又一次圣洁而崇高的洗礼。”

《谁道人生无再少》,是我爱读的文章。因为我已入老境,便产生了许多疏懒和愁绪,读过后觉精神一振。文中所引古人诗句虽早知,但再读却格外亲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东坡)。

甘苦兄在我们这一群老友中,他是年长者,但乐观、平和、健康、思维敏捷,与之交谈,声音洪亮,元气弥满,故期颐之寿可待矣。正如他七绝《八秩自寿》之二所吟:“天公有意怜幽草,面壁从头再廿年。”

期待他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

是为序。

癸巳冬于株洲无暇居

(聂鑫森,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内容推荐

《甘苦诗文集(精)》是诗文集。分为三辑,第一辑为新诗、散文诗、旧体诗、词、对联。第二辑为散文、随笔。第三辑为杂谈、杂文。作者甘苦是位老作家,解放前就开始发表作品。粉碎“四人帮”后复出文坛,且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这本诗文集应该是他一生创作的一个缩影。

编辑推荐

《甘苦诗文集(精)》是甘苦先生的诗文集,收录了《有关“有关部门”》;《官赏工程》;《万花筒里说语言》;《茶中天地宽》;《保办公处》;《纪念会》;《“司饭”生发愁》;《开会》;《认钱》;《品茶悟廉》;《高明的总结——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等作品。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0:2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