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两个人的帝国(惠普缔造的硅谷神话)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作者 (美)迈克尔·马龙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1938年,两个斯坦福毕业的年轻人在加州一间小小车库里白手起家,他们缔造了全球最伟大的IT企业之一,更影响了一代硅谷精英的创业梦想,今天,微软、苹果、英特尔等活跃在IT领域的优秀公司,都受益于惠普留给后世的创业精神。他们是谁?相信很多人都已心知肚明,他们就是惠普公司的创始人比尔·休利特和戴维·帕卡德。本书为我们介绍的就是他们俩人创业故事。

本书由畅销书《从优秀到卓越》、《基业长青》作者吉姆·柯林斯倾力推荐。

内容推荐

1938年,两个斯坦福大学毕业的年轻人比尔·休利特和戴维·帕卡德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一间小小的车库里开始了他们的创业梦想。这不但是一个伟大公司的开始,而且是整个硅谷,乃至现代数字时代的起源。正是在这里,他们缔造了日后全球知名度和影响力最大的公司之一,休利特·帕卡德公司(后简称惠普公司)。这个举世闻名的车库,也成了电子时代的诞生地、现代经济变革的发源地,更是伟大的社会变革和企业家精神的公认标识。

这不仅仅是一本惠普公司的创业史,更是一部展现硅谷时代精神的行业史。作者迈克尔·S·马龙通过深入的采访和资料搜集,为人们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惠普故事:我们这个时代最具影响力的一些产品是如何发明的?一种创新文化如何引领公司走过几十载风雨历程,取得无与伦比的成就。惠普之道是永不落伍的经营理念,正是它创造了最有竞争力、最具灵活性的公司——当之无愧的全球最伟大的公司。

目录

前言 修复车库——占卜未来,回顾过去

第一章 缘起

 在普韦布洛的生活

 迷失的孩子

 校园骄子

第二章 试水创业

 进入无线电的世界

 建立友谊

 结识导师特曼

 毕业选择

 比尔勘误

 初涉管理

 意外收获

 研究突破

 戴维归来

 非凡的公司

第三章 惠普车库——电子时代的地标

 两位创始人的贤内助

 事必躬亲的实践

 忠诚待人的一课

 产品系列

 使命召唤

 比尔参军

 戴维压力重重

 风雨兼程

 再相聚

 经历员工流失

 婴儿潮

 公司之外的事业

 企业的公民责任

第四章 惠普之道

 硅谷的龙头老大

 老朋友组成的大家庭

 咖啡时间、啤酒狂欢和“蓝色星期五”

 创新精神

 一派欣欣向荣

 较量泰克

 公司上市

 重新审视公司

 走出帕洛阿尔托

 机遇与挑战

 发行员工股

第五章 惠普社区

 放眼全球

 国内扩展

 飞速发展

 集思广益、群策群力

 第一次台式计算器革命

 芯片业务

 深入扩展并购

 广告和公关

 “大家庭”之道

 争分夺秒

 何去何从

 超级企业家

 更上一层楼

 公然对抗

 休利特之道

 自上而下的方式

 黄金时代

 戴维响应使命召唤

第六章 铜墙铁壁

 休利特成就璀璨

 工程师中的工程师

 编辑梦想的岁月

 惠普最卓越的产品

 HP35-的销售状况

 机会频生

 科瓦利斯失利

 Alph项目的前因后果

 彻底变革

 惠普效应

 放手公司事务

第七章 宝贵财富

 公司外交

 榜样的力量

 计算器时代的结束

 创造未来

 杨在惠普的成就

 一波三折

 大回归

 戴维退出董事会

 接任余波

结语 最后的礼物

致谢

试读章节

第一章 缘起

现代企业历史上意义深远的一次邂逅,是两位戴着护腿和头盔的大学生在橄榄球场外的长凳旁相遇——这一切看似寻常,却非同寻常地记录着一个重要的时刻。

那是1930年秋天,正是斯坦福大学橄榄球队进行年度选拔赛的季节。橄榄球场上像往常一样:有人在座位上打盹;有人吹着口哨,为一个精彩的拦截动作叫好;教练大声地发号施令;还有皮鞋的踢踏声——当时还在盛行“落地返弹踢”。

和美国许多大学一样,秋季橄榄球选拔赛是斯坦福由来已久的一项传统运动。到1930年,学校已经开展了40年的橄榄球比赛,曾经打过4届“玫瑰杯”;1926年还在全美大学生锦标赛上夺过冠。

斯坦福橄榄球队曾经多次创下开局传奇,一直与印第安队较量。作为惯例,那天新生选拔赛的裁判是大学橄榄球队的教练,后来这位教练成为美国上百万男生心目中的偶像派人物,他就是格伦·S·沃纳。

那天的球赛给沃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毕业前,这些孩子们将全力对付两支太平洋海岸冠军队,不仅要为校队取得季军奠定基础,而且要为另一次全美锦标赛夺冠而拼杀。选拔赛向来打得非常艰苦,但是这些天资聪颖的孩子们在一起踢球,比赛将十分精彩。

在这些优秀的选手中,沃纳特别注意到了一个身高1.95米,来自科罗拉多州的新生戴维·帕卡德——这自然是一位引人注目的选手:一头浓密的金发和高挺的鼻梁显得非常英俊——典型的校园橄榄球明星模样;一位天生的运动健将,注定要成为斯坦福校园受人追捧的帅男生。

而且戴维·帕卡德才华横溢,是斯坦福大学新开设的热门专业——电子系的一枝新秀,这更让人觉得他受到上帝的恩宠,带有与生俱来的优势,真不知道为什么戴维会得到如此的恩赐——或许是为了告诉人们什么是谦逊吧!那时,年轻的戴维·帕卡德就知道珍惜自己的好运:谦虚、安静、谨慎而不失幽默感——这些特点无疑让他更引人注目。

还有一个参赛选手矮胖结实,脸庞宽大,笑起来显得狂傲自大,没有哪个教练认为他是一个好选手,甚至会认为他带着一丝邪气!如果说毅力和决心是比赛的全部,那么比尔·休利特就是这一理念的第一见证人,我们可以看到他在场上尽情地踢球、摔倒对方球员。但人们很快就看出他不适合参加球赛,只有比尔自己不这样认为——他的热情让教练都不忍心把他的名字从名单中划去。

虽然威廉·雷廷顿·休利特(比尔·休利特)日后成了举世闻名的商界实战巨头,但是他大学时代报名参加橄榄球选拔赛确实是年轻气盛的轻狂表现。而且他的高中成绩很差,完全是凭借家庭背景和父亲在大学的影响进入斯坦福的——当时斯坦福依然号称是暴发户的儿子拿取文凭的大学。

比尔成绩不好的原因是缺乏学习能力——严重的诵读困难——不但当时没有得到诊断,而且在后来的60年中也没有人发现他有这一缺陷!焦急的母亲和老师们只是发现他对阅读没有一点兴趣才知道他在学习方面有障碍——这个孩子只是盯着书看,大脑却不会作出一点反应。幸运的是,比尔在机械方面——特别是电子装置方面的能力证明他是一个真正的天才。近乎白痴的学习能力无形中培养了比尔独特的聆听技巧(正是这一优势辅助他完成了学业)。

不管一个人有怎样的天分可以弥补自身的缺陷,作为斯坦福大学的新生,连基本阅读能力都不过关的话还是应该尽量利用时间去学习才对,而不该去参加什么橄榄球队。而且我们知道,在这个秋天的下午,就是学习和运动俱佳的戴维·帕卡德在选择到橄榄球场踢球时都在犹豫该不该浪费如此宝贵的学习时间!

但戴维在回忆录(《惠普之道》中写道:在斯坦福大学橄榄球队的经历“教会我如何建立一支无往不胜的团队”。

但那都是4年以后的事情了。现在进行的还只是新生选拔赛,大家都坐在长凳上,从外表来看,有的高有的矮、有的看起来机灵敏捷而有的却呆板笨拙;至于真正的实力如何,还有待他们自己去证实。

在这样的场合,大学生们都摆弄着自己的护腿,表现出一副老练而无所畏惧的样子,谨慎地互相打量着。此时,比尔·休利特和戴维·帕卡德第一次发现了彼此,通过场上的呼喊声知道了对方的姓名。在休利特眼里帕卡德一定是个巨人,面对这样的竞争对手,自己入选球队的希望或许已经渺茫。帕卡德如果注意到休利特也是来参加选拔赛的话,可能会想这肯定是一个狂傲自大的小个子,这么矮还能参加这样级别的比赛,根本不是我的对手!

可是,那天的情况却是安静的大个子记住了顽强拼搏的小个子。我们可能认为休利特应该像校园里的多数同学一样带着一种敬畏和羡慕来仰视帕卡德,但事实却是帕卡德牢牢记住了这个志同道合的小个子,或许帕卡德直到那时才找到自己终生相伴的好朋友。

那天的比赛结果:帕卡德成功进入了橄榄球队,而休利特没有入选!为此俩人都非常难过!

休利特一帕卡德传奇的标准版本是那天俩人在橄榄球场上就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这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两位主人公一出场就预示了这是美国企业历史上一段伟大的友谊,也是老话所讲的“性格互补”的佐证。

性格互补的基础是双方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就像婚姻中的双方。然而比尔和戴维学生时代的生活轨迹并不相同。虽然在接下来的三年中,他们时常碰面,偶尔也在同一个教室听课,但直到毕业那年他们才成为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由此可见,比尔·休利特和戴维·帕卡德之间广为传颂的友谊在他们大学阶段还只是互相认识而已。

这就是一段60年友谊的缘起,他们配合得非常默契,用一位行业前辈、天线发明人约翰·V·克兰杰的话说就是:“针对任何一件事情,包括一些重要的事情,分别向他们提问,都会得到一致的答复。这充分说明他们对彼此非常了解,真是天配的一对朋友!”朋友之间有这样的默契在我们看来也许没有什么,但实际情况是,休利特和帕卡德的生活背景完全不同,他们在斯坦福的学习和生活迥异,而且他们的兴趣也只是相近,并不是完全相同。

P1-4

序言

修复车库——占卜未来,回顾过去

2005年11月,在加州帕洛阿尔托市,经常有人前来关注一间狭窄破旧的百年老车库的修缮工作——他们是来自全球高端技术行业佼佼者中的员工。他们认真观察专业维修人员的每一个动作:耐心地拆下墙板和顶梁,精心修复,努力恢复车库的原貌。

毋庸置疑,那是一间举世闻名的车库:电子时代的诞生地、现代经济变革的发源地;伟大的社会变革和企业家精神素来所向披靡的公认标志。

如果说爱迪生大街12×18平方英尺狭窄车库的修缮工作堪称历史保护的话,那同样也是历史复兴!维修人员带着无限深情认真工作:小心地取出每一颗钉子,拆下日久斑驳、潮湿受损的花旗松木墙板——追忆1939年曾经在这间车库工作过几个月的两位年轻人。

“我们把车库全部拆开,准备用原有的52块木板恢复车库的原貌,”档案管理员安娜-曼席尼对《西雅图时报》如是说,“我们一定要恢复车库的原貌,把一切都做得非常完美。”

正是在那间车库,比尔·休利特和戴维·帕卡德创建了日后全球知名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公司之一——休利特一帕卡德公司。他们领导下的公司具有创新、开明、活跃和公平的企业文化,成立之初便雄踞行业之巅,使当时一些知名度很高、规模较之大几倍的公司都相形见绌。当年的惠普奇迹如今依然影响着商界,有的企业一直将其树为金牌榜样!

但是,受老牌惠普影响最深的公司还是现在的惠普公司。自从休利特先生和帕卡德先生退出对公司的直接领导,特别是在帕卡德先生于1996年辞世之后,接任惠普公司的几任CEO——有的能力出众,有的略显逊色——都没有再创造出两位创始人时期的惠普奇迹。还有人将“惠普之道”这一神化般的公司理念仅仅看做公司走向终极辉煌的一种铺垫!

这引起了管理界和学术界的评论家,乃至新一代惠普领导人开始怀疑根植于惠普之道的理念是否依然适用于当前的惠普。那是商界很久以前的一套智慧理念,适合于当时的文化和较之现在规模小很多的惠普公司。现在,惠普是一个拥有15万名员工和900亿美元资产的庞大公司,在整合方面更为困难,灵活程度也远不及当时。

1999年卡莉·菲奥莉娜出任惠普公司CEO(后兼任董事长)之时,惠普正处于低谷时期,此前她担任朗讯实验室的高级总监。卡莉·菲奥莉娜是一位典型的超级CEO,代表了20世纪90年代末网络风暴时代的CEO形象,在岌岌可危的惠普公司一上任就致力于将其改装为她理想中的现代公司。她认为“惠普之道”不再是扭转公司局面的关键因素,相反会成为公司发展的一种巨大障碍。

因此,菲奥莉娜在强化老牌惠普象征——引人注目的车库(已经成为公司品牌宣传的代表)的同时,积极对两位传奇般的前辈留传下来的每一项基础制度进行变革。公司向来强调对员工的信任,决策权力下放,但在招聘、解雇人员和开拓新市场方面非常保守……菲奥莉娜领导下的惠普很快就成为组织管理严密的公司,大型决策一个接着一个,决策的执行不再需要突破重围(只需要经过CEO的审批),同时抛开了长期困扰公司的退伍军人安置工作。就连公司的标志图样也不再频繁使用复杂的“Hewlett—Packard”,而采用了两个字母的简单并列,似乎更为新潮的“HP”。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多年来,菲奥莉娜是公司里第一个决定购买爱迪生大街上这间百年车库所有权的领导者(一个世纪以来该车库一直属于个人所有),后来她却离开了公司,而将她解雇的董事会恰恰是当时聘用她的董事会!

外界把车库的修复看做是对惠普未来命运的一次占卜,而惠普人将其作为回顾过去的契机。通过车库,老惠普人可以看到比尔·休利特与戴维·帕卡德的创业之路,重温创业初期的辉煌;而在新惠普人眼里车库是神秘的,他们刚刚步入公司,甚至还不知道车库的故事。那里蕴藏着惠普的全部智慧——两位年轻人不仅创立了一个企业,而且颠覆了一切传统的经营方式。

现在需要再次颠覆传统的经营方式,至少需要回顾一下多年来传统经营方式的发展演变情况。目前从新任CEO马克·赫德到老惠普人,乃至新近加入公司的员工都怀有这样一个疑问:是否只有比尔和戴维才有资格管理惠普公司?他们在创业的路上或者在“惠普之道”的精髓中是否预见了公司目前的状况,并且提供了解决之道?最重要的是,在笔记本电脑、无线保真和万维网时代能否建立一个与大型主机、计算机和示波器时代的惠普公司同样辉煌的公司?

如果说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惠普人,那么也同样困扰着技术行业的其他人。显而易见的是,在比尔和戴维之后,许多数字行业的大公司几经起落却没有哪个公司像惠普一样成为开明管理的典范;也没有出现一个业界公认的“戴维‘帕卡德”式的权威人士;更没有出现企业管理的楷模人物。英特尔和微软较之惠普公司赢得了更多荣誉,却没有被推崇为开明管理的创立者;苹果的创新能力更为卓著,却没有哪位年轻的企业家想成为史蒂夫·乔布斯;谷歌(Google)赢得了高度的顾客忠诚,却没有人敢打赌谷歌会在半个世纪以后依然如此受人青睐。

奇迹没有再现,这充分说明比尔和戴维领导下的惠普公司是别具一格的,这也是极大的不幸!至少在高科技行业,甚而在全美范围内(乃至全球经济范围内)的各行各业中,再没有出现一个长期保持完整、立于不败之地的伟大公司,它从来不去指责其他公司投机取巧、违反职业道德、虐待或者剥削员工。本世纪初还没有哪个公司成为大众崇拜的目标,没有人会说:“这就是我们的金牌榜样!”

50年来,惠普公司做到了这一点。回顾过去,那些曾经模仿惠普模式的公司都因惠普而光彩夺目,它们是:天腾、思科、硅谷图形、戴尔、SUN、谷歌,乃至早期的苹果电脑公司。这些公司有的已经消逝,有的在取得一些成功之后,随着岁月的流逝,模仿模式日渐呆板。由此可见,一味模仿所造成的后果不仅是丧失了自我,就连模仿本身也不能长期奏效。

更大的不幸是,当技术成为全球性的产业;虚拟公司、远程办公、员工聘用制度大幅兴起,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工作”的意义是什么、应该怎样做一名“员工”时;当老板们努力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发扬吉卜赛式的工作热情时,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方案却流失了——两位杰出的领导人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如果比尔和戴维不仅是优秀的企业理论家,更是伟大的预言家,那我们的世界会是什么样的呢?

再现比尔和戴维的奇迹故事

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不仅是负责车库修复的几位惠普员工的职责——更是代表车库精神的成千上万名惠普员工的职责——同样也是写作这本书的目的。

本书虽然根据叙事的需要讲到了惠普的故事——但并不是简单堆砌惠普公司历史的一本书。惠普公司近10年来的大事只在本书结尾作了概述,旨在说明创始人辞世之后公司发生的事情。

本书也不是关于企业理论的详细描述,市场上管理类的著作不计其数,而且有一些全部或部分借鉴了惠普的文化,这些书有《Z理论》、《追求卓越》、《基业长青》和帕卡德本人所著的《惠普之道》。

本书更不是关于比尔·休利特或戴维·帕卡德的写实传记——我只用很短的篇幅描述了两位创始人的个人生活和童年时代(他们的个人故事在许多文章、档案资料中已有描述,而且可以肯定的是未来会有更多这方面的描写呈现给读者);同样也不是关于两位前辈的偶像化传记。比尔和戴维取得伟大成就的过程和普通人一样,他们一样有面红耳赤、针锋相对的时候;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也曾经作出错误、愚蠢抑或自私的决定。正如我们现在自己意识不到自己认识水平的局限性一样,他们也受到了时代的局限:对一些事物持有偏见,存在道德盲点,有些事情在我们今天看来是不可理解的。

那本书到底讲述了什么呢?《惠普传奇》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企业传记,它不仅讲述两位创始人的成长历程,讲述他们亘古不变的友谊(企业历史上最长久的友谊),更重要的是,讲述他们如何面对职业生涯中的一个个挑战,以及他们一次次迎接这些挑战的创新方案。基于这一考虑,本书开篇以两位年轻大学生在斯坦福大学的橄榄球场上的相识开始娓娓道来,收尾以60年后戴维·帕卡德在附近的斯坦福教堂安息而谢幕。

我之所以把本书定位为企业传记,是因为当今商界急需关于开明管理、持久品质和持续创新的原创理论。但简单描述比尔、戴维和公司的故事,列举重要的组织架构图和产品开发历程是远远不够的,最需要说明的是“为什么”和“怎么办”,为什么会出现经营危机?为什么比尔和戴维看待事情的观点与同行不同——通常更有远见?他们如何解决问题(或者,偶尔也把事情弄糟)?为什么他们选择了史无前例的道路?他们如何发展自己的事业?他们的解决方案效果如何?

现代经理人永远都不会面临曾经困扰比尔和戴维的一些问题——战后退伍军人的安置、聘用第一位女员工、说服顾客认可电子行业。然而是否相信员工会作出正确的决定、短期利润和长期市场份额之间的平衡、员工忠诚度与公司价值底线之间的关系等这样的问题却长期困扰着各大公司。所以,重要的不是比尔和戴维作出了怎样的决定,而是他们缘何作出各种明智的决定——这也正是本书要为读者介绍的内容。

比尔和戴维所面临的一次次经营决择更是对他们人格的一次次考验。他们之所以作出无数个伟大的经营抉择,是因为他们具有高尚的品格。在处理各类棘手的问题以及面对来自投资商、员工和顾客的重重压力时,他们总是在想——“现在该做什么?”所有的伟大经营决择都体现了他们的人格魅力——惠普之道是真实的见证(虽然惠普之道也并不至臻完美)。

现在,您或许认为这本书实际上是对两位创始人的人格研究——站在惠普员工的角度,根据他们留下的宝贵财富进行的人格研究。维多利亚时期道德戒律般的人格研究早已过时——这或许正是我们目前在企业管理方面屡屡碰壁的原因。但是比尔和戴维却始终相信人格魅力:这一点通过他们创建经营理念的方式、公司员工的工作方式,乃至他们对基层员工的信任可以略见一斑。不管拿什么哲学观点来反驳旧式理念的陈腐错误,不可忽视的一个事实是,这些理念在比尔和戴维那儿却能出奇制胜。

如果本书没有被束之高阁,成为又一本寻常的企业历史传记,而是企业家(从年轻的创业人员到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在企业存亡的关键时刻时常记得翻阅的一本参考书,那么本书的目的就达到了。也就是说,在面临重大抉择的时候,他们会翻开本书看看:比尔和戴维怎么做,以寻找对应解决方案。本书也提供了一些反面的事例,告诫人们切勿重蹈覆辙;但更多的是讲述他们作出的英明决策(或者确切地说是他们作出英明决策的过程),而这些决策无论在当今或20年前、50年前,甚至70年前都一样适用于企业管理。

比尔和戴维的成功之路——从创业到起步、从小企业家到公司经理人、从万人瞩目的企业cEO到全球商业巨擘乃至政治家、慈善家,正是现代每一位富有野心的企业家的梦想之路,自然他们也成为人们追随的榜样。

值得一提的是,比尔和戴维的事业没有经历过倒退,他们成功应付了公司面临的每一次重大转折——不像许多知名公司一样几经大起大落。

作为记者,我接触了大量优秀的人才——他们创建了电子革命时代的伟大公司,聚集了大量财富。作为年轻的大学生,我有幸在德高望重的硅谷之父弗雷德‘特曼最后主持惠普董事会期间进入公司;在比尔·休利特和戴维·帕卡德的事业如日中天之时认识了他们,为他们的公司工作。20年后,我作为记者,在惠普公司与帕卡德先生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时光。

我认识的所有优秀人士,特别是创业之初便取得不菲成就的人士几乎都认为自己可以轻易模仿惠普的成功之路。有人甚至认为自己可以在短时间内做得更好,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同时被推崇为开明管理和优秀品格的典范。

然而,这些年来没有人做到他们的成就,就是那些优秀的人士也逐渐认识到比尔和戴维是别具一格的。这足以说明他们的事迹是一个奇迹——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书评(媒体评论)

  迈克尔·马龙通过本书向读者再现了休利特和帕卡德的伟大故事。希望本书可以鼓舞新一代企业家,促使他们向两位杰出的领袖学习,以他们为榜样。

吉姆·柯林斯 畅销书《从优秀到卓越》、《基业长青》作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4: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