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海上迷宫/蓝色东欧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波兰)兹比格涅夫·赫贝特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兹比格涅夫·赫贝特编著的《海上迷宫》也不是一部系统介绍欧洲古代文明的教科书,因为作者既不注重教科书必须拥有的系统性,也不关注那些历史上所谓的宏大事件、重要人物和典型案例。他在书中关注的是细节,是普通人,是被众人遗忘或者忽视的东西。然而可贵的是,作者总能从这些被忽视、被遗忘的细节里,发掘出一些令人眼前一亮的全新视角和思考。

内容推荐

赫贝特是波兰大师级诗人,曾是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候选人之一。他的作品被翻译成世界近四十种语言出版,获得波兰白鹰勋章以及二十余个文学奖项。

兹比格涅夫·赫贝特编著的《海上迷宫》是赫贝特的美学随笔集。赫贝特游历欧洲重要的历史遗迹和美术博物馆,擦拭历史的尘埃,探索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文明历程。书中糅合了历史、哲学、艺术、文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元素。作者信马由缰思绪滂湃,对笔下的每一处遗址、每一个景致、每一个人物、每一件史实,都在精神上进行过无数次的造访和探寻,为我们呈上了一部详述欧洲人精神家园的文化经典。

《海上迷宫》中所收的7篇散文,既有希腊的游记,也有并不与古希腊直接相关的内容。例如《伊特鲁里亚人的故事》和《拉丁语课》,分别记述了古罗马的起源和罗马对欧洲大陆的征服。

《海上迷宫》是一本寻找欧洲精神家园的旅游手册。每一个想探究欧洲文明的游客,在开始自己的现实之旅或精神之旅之前,都应该认真读一读这本书,它将为读者带来一次美学知识的荡涤,从而获得灵魂的适意。

目录

记忆,阅读,另一种目光(总序)

旅行到极致(中译本前言)

海上迷宫

试写希腊风景

微末灵魂

雅典卫城

萨摩斯旧事

关于伊特鲁里亚人

拉丁语课

试读章节

我去希腊,是为赴一次美景之约。在欧洲大大小小的博物馆里,都可以很好地了解希腊艺术,而风景,却只有去亲眼目睹。闷热的夜里,轮船沿着从布林迪西到比雷埃夫斯的传统航线航行,整夜萦绕我的问题是:天的颜色、海的颜色、山的颜色。

我原本以为,那将是意大利风景的延续,但黎明时分,当地平线上最初的岛屿、伯罗奔尼撒半岛险峻的海岸和科林斯湾逐一浮现时,我终于明白,展现在我面前的,将是一片无以伦比的世界。

这是天生就难以描述的风景。我们无法找到一个地方,哪怕是近似于旅行家视觉感受的总和;我们也无法从这个蔚蓝、群山、水流、空气与光芒的混合体中剪裁出一块风景,然后说:这就是希腊。当然,我们可以说,丰富多彩的风景总是如此,但在这里,我们即将面对的不仅是丰富多彩。在希腊,始终缠绕我的最强烈的感受之一就是动感,仿佛我的眼睛睁开,一直在看着大地诞生的苦难剧目。

群山本应为风景注入威严的宁静,但与阿尔卑斯山不同,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不安的叠加、地块猛烈的交错、险峻的断崖、突然的断裂,在它们之间通常是狭窄幽深的峡谷,而宽阔平缓的山谷则比较少见。在陡峭的山崖上,大自然的暴力与狂虐镌刻了自己的姓名。

地质学家说:希腊最常见的石灰岩和白云岩证明,这个国度在亿万年的时间里,曾经被特提斯海淹没。那片大海将北方陆地板块——安加拉古陆(中欧、亚洲和北美)与南方陆地板块——冈瓦纳大陆(非洲、南亚和南美)分隔开来。今天的地中海就是古代特提斯海残余的部分。

凭借火山爆发之力,今天的希腊从海底深处喷薄而出。此处陆地和海洋的轮廓,直到最近的地质时代才逐渐形成。这里是全球地震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在希腊的半岛和离岛上,不同历史时期共发生过300多次地震。

几乎从每一座山上都能看到海。海的尽头是平缓到让人感到宁静的海平线。但即便是大海一片宁静,没有向岸上发起冲击,它凝重的颜色也时刻提醒人们,那是镜面覆盖下的深渊。

谁要是带着意大利风景画家的调色板来到这里,他会发现,那些甜美的色彩毫无用处。大地被阳光炙烤,因干旱变得黯哑,呈现出亮灰色,有时是灰紫色或者大红色。这样的景观不仅展现在你眼前,也出现在你的两边、你的背后,你能感受到它的冲击,它的包围,它强烈的存在感。高大的树木非常罕见,有时只有高傲的橡树——那是树中的宙斯。山坡上有些小块的绿色,那是些生命力顽强的矮小灌木。路边和比较平缓的山坡上生长着野橄榄,狭窄的叶片像手掌一样分开,在风中飞舞,绿色的叶片背面覆着一层银灰色。贴近地面生长着百里香、银斑百里香和薄荷——酷暑的芬芳。  在光线和阴影之间,是一条对比强烈、如金刚石切割般的分界线,北方国度里我们常见的灰色地带和半阴凉在这里全无踪影。希腊人用彩绘覆盖自己那些神庙里的石材,好让它们不会显得太刺眼。但是在神庙尚未耸立于阳光中之前,希腊的心脏已经开始在大地下搏动。我们应该从洞窟、迷宫和裂缝里开始我们的旅行。

我将尝试描写希腊的风景及其直接造成的结果。

村子叫派奇罗,位于克里特岛最高的山峰之一——迪克特山的山脚下。一个魁梧而黝黑的农民导游等待着为数不多的访客,然后带着大家沿蜿蜒的山路向上攀爬,直到一个洞口。据传说,宙斯就是在这个洞里降生的。

阳光普照的山坡上,突然露出一个漆黑的洞口。导游点亮了蜡烛。洞里的坡度很陡。没走几步,光线就明显黯淡下来,刺骨的寒意和岩壁上的湿气袭来。黑色的钟乳石——那是疯狂建筑师设计的柱廊、狭窄的通道、众多的凹陷,这一切都在强化人们的印象,即此地是一个神秘的降生之地。

洞窟分为两部分,较高的部分曾作为献祭的场所。从一些残迹中考古学家发现,那里可能是个祭坛。天然的阶梯通向十几米深的第二部分,洞底有一滩漆黑的水。在这里,人们发现了来自于米诺斯时代和迈锡尼时代的还愿祭品。

我们一直往下走,直到一个狭小的地下湖,蜡烛的光线反射在湖面上,就像照在黑色的大理石上。黑暗更浓了,它从四面八方向人压过来,让人越发感到窒息,几乎想用大喊把它驱开。

为什么恰恰选了这个地方作为天神的摇篮?难道他不应出生在山顶,或者在阳光明媚的广阔山谷里吗?为什么他的起点在这样一个洞窟深处?

希腊宗教是天和地的综合。它吸收了一些早于希腊的宗教成分,如克里特、亚洲和埃及的宗教,也融合了具有强烈神秘主义色彩的地中海古老农耕崇拜传统,包括全部为女性的大地之神和“伟大母亲”——生育和丰收之神。宙斯让人感觉是希腊诸神中最具有希腊特点的神,但也并不能摆脱这些影响。他出生在大地的缝隙里,由女神或者山羊阿玛耳忒亚抚养长大,所以从一开始,宙斯就是个二流的神。他后来所获得的尊崇,以及登上奥林匹斯山的王位,都与牧人们(而非农民)引入的新的希腊宗教潮流有关。这一崇拜的特点是:即便不是消灭,至少是限制了农耕文明的神秘因素;男性神占据优势;将主宰世界的众神从大地深处迁往天界。狄克提山洞是新的光明宗教的黑暗摇篮。

从令人窒息的山洞里出来简直是获得解放。眼前是辽阔的拉西提平原——一派欢悦的农田几何学。风车的帆布翼面在阳光下伸展开来,像一个个巨大的白色向日葵。白色、黄色、绿色交相辉映。贫瘠的山峦从四面紧锁着这片生命之谷。P58-61

序言

如今,许多人憧憬“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的确,能做到说走就走,需要一点超出常人的洒脱和勇气。这样的旅行之所以诱人,在于它充满未知,让人怀着无数的期待和遐想。旅途中遇到的人和事,看到的山和水,经历的苦与乐,共同构成旅行的魅力所在。年轻时,谁又没有过这样的冲动呢?哪怕只是偶尔的一闪念。

然而,对于这样的旅行,我却始终不敢苟同:“旅行若真是说走就走”,出发时大概就已经损失了大半,因为“旅行,是要做足功课的”。

人生很短,世界很大。许多地方我们一生也许只能探访一次。而这一生一次的机会,如果被毫无准备地轻易浪费掉,实在是一件憾事。

波兰著名诗人、散文家、剧作家兹比格涅夫·赫贝特的《海上迷宫》不是一本游记,但却最好地诠释了一场旅行所能达到的极致。

按照当今流行的一种说法,赫贝特绝对算得上是一位杰出的文化学者。他的视野之宽、知识之广和思想之深,都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程度。这与他早年的经历大概不无关系。

赫贝特早年的求学经历十分复杂。中学尚未毕业就赶上二战爆发,这使他不得不在地下的秘密中学完成了学业。大学阶段,开始时赫贝特在利沃夫的大卡吉米日国王学院学习波兰语言文学,后前往克拉科夫经贸学院学习经济。在此期间,赫贝特经常到克拉科夫雅盖隆大学和美术学院听各种讲座。一九四七年从经贸学院毕业后,他前往托伦的哥白尼大学学习法律专业并于一九四九年获得法律硕士学位。同年,他又被哥白尼大学哲学系录取为二年级学生。一九五一年迁往华沙,在华沙大学继续学习哲学。从这段经历可以看出,赫贝特的知识领域极其宽广,这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赫贝特的早年生活一直十分窘迫,甚至一度不得不靠卖血维持生活。这种情况直到一九五六年,他的第一本诗集《光弦》出版后才出现转机。一九五七年,赫贝特获得了波兰文学家联合会的一笔资助,促成了他的第一次出国旅行。  由于对地中海文明始终心向往之,而且对当时波兰国内的氛围感到压抑,因此赫贝特总是想尽办法出国旅行,并尽量延长在国外旅行的时间。尽管由于经济原因,他总是想方设法节俭度日,甚至后来影响到了他的健康,但这些旅行使他有机会直接地了解一个“美丽而多样的世界”。第一次出国旅行是在一九五八年,他途经维也纳前往法国,然后访问了英国、意大利,直到一九六。年才返回波兰。这次旅行的成果之一,是他写出了“散文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花园里的野蛮人》。一九六三年初,赫贝特再次出国旅行。这次他前往英格兰和苏格兰,之后去往法国。一九六四年的夏天是在意大利和希腊度过的,直到一九六四年底回到波兰。

一九六五年十月的第三次出国旅行,是为去维也纳领取一份奖项。他在奥地利停留到一九六六年春,之后到德国各地旅行,在法国也停留了很长一段时间,并造访了荷兰和比利时。一九六八年三月,赫贝特在波兰驻巴黎使馆与卡塔日娜·捷杜什茨卡举行了婚礼。一九六八年夏天,赫贝特应邀前往美国,先后访问了纽约、加利福尼亚、新墨西哥、新奥尔良、华盛顿、洛杉矶等地。这期间,他的诗歌英文版在美国出版,获得巨大成功。从美国回到欧洲后,他在德国柏林停留到一九七。年九月,之后再度前往美国,在洛杉矶州立大学担任客座教授。

一九七一年,赫贝特回到波兰,客居在华沙一位朋友家中。一九七三年,赫贝特再次前往维也纳领奖,之后前往希腊。回国后曾在格但斯克大学短暂任教。一九七五年至一九八一年,赫贝特再度到国外生活,先后在德国、奥地利和意大利等地生活。一九八一年,诗人回到华沙,在波兰生活五年后,一九八六年迁居巴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他回到波兰,其间尽管身体已经十分衰弱,但仍曾经前往以色列、荷兰等地旅行。

从诗人一生的经历可以看出,旅行几乎成为赫贝特的一种生活方式。中国古人推崇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赫贝特身上得到了绝佳的体现。更重要的是,除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赫贝特还立万世言,成万世名,这就不得了了。

诗人的这些旅行,除了产生出大量论及欧洲文明的诗歌作品外,更集中反映在他的三部散文集——《花园里的野蛮人》《带马嚼子的静物画》以及《海上迷宫》里。

《海上迷宫》是赫贝特三部散文集中的最后一部,也是唯一一部未能在诗人生前付梓的作品。该书的出版曾颇费周章。一九七三年,作者将书稿交给出版社,但由于未能通过审查而被搁置。一九八一年,诗人让妻子从出版社取回了手稿。九十年代,诗人曾经打算出版这本书。但由于健康原因,再度被搁置。直到诗人去世后的一九九九年,他的遗孀最终将《海上迷宫》的手稿交给出版社并于二○○○年出版。

《海上迷宫》并非一部赫贝特前往希腊旅行的游记,因为书中所收的七篇散文,并不都与古希腊直接相关。例如《关于伊特鲁里亚人》和《拉丁语课》,就分别记述了古罗马的起源和罗马对欧洲大陆的征服。而即便是关于希腊的文章,也并非都是基于作者的亲眼所见,而更多的是源于作者的阅读和研究,例如《萨摩斯旧事》中描述的萨摩斯岛,诗人就从未踏足。

然而即便从未踏足,赫贝特对所描写对象的了解之深,也远胜很多到过当地,甚至在当地生活的人。可以想象,诗人对笔下的每一处遗址、每一个景致、每一个人物、每一件史实,都在精神上进行过无数次的造访和探寻。正是这样的现实之旅和精神之旅,最终为我们呈上了一部详述欧洲人精神家园的文化经典。

《海上迷宫》也不是一部系统介绍欧洲古代文明的教科书,因为作者既不注重教科书必须拥有的系统性,也不关注那些历史上所谓的宏大事件、重要人物和典型案例。他在书中关注的是细节,是普通人,是被众人遗忘或者忽视的东西。然而可贵的是,作者总能从这些被忽视、被遗忘的细节里,发掘出一些令人眼前一亮的全新视角和思考。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提到古希腊,就会涌起一种家园之感。”那么在我看来,赫贝特的这本《海上迷宫》就应该被看作是一本寻找欧洲精神家园的旅游手册。每一个想探究欧洲文明的游客,在开始自己的现实之旅或精神之旅之前,都应该认真读一读这本书。

书评(媒体评论)

他没能等到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那一天,这让我十分悲伤。他本可以成为一位成就卓著的获奖者。但在他的崇拜者和读者心中,赫贝特无疑早已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了。我还想补充一点的是,从国外的角度看,赫贝特是在其他国家最知名的波兰作家。

——古斯塔夫?赫尔林格-格鲁津斯基(波兰作家、散文家、文学批评家、记者)

这本散文中,赫贝特的写作风格再次得到显现和印证:那就是博学广闻、绝对的精确和语言的严谨,此外还有诗化的语言和反讽、同情以及谦卑,尽管各种疯狂、罪行和权力的诱惑,仍然坚持寻找和谐与秩序。

——雅努什?舒波尔(波兰诗人、散文家、杂文作家)

《海上迷宫》可以作为一本希腊旅行手册,但这本手册有时会让人觉得出乎意料。因为赫贝特在书中构建着自己的历史观,试图重建那些遗失的文化。

——尤斯蒂娜?索伯赖夫斯卡(波兰文学评论家、记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21: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