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味千秋(日本茶道的源与流)
分类 生活休闲-烹饪美食-家常菜谱
作者 (日)安迪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日本的茶道,在中日文化交流的源与流中究竟有哪些来龙去脉,又有哪些流断化转?现如今,以茶道为媒介,寻其源,知其流,又有什么现实意义?

这本《一味千秋(日本茶道的源与流)》在围绕日本茶文化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基础上,以作者安迪亲身经历中的所感、所悟,对茶道文化所相关联的丰富的自然、人文、艺术、宗教等内容做了淋漓尽致的精彩介绍。

作者为写此书走访了许多与茶道文化相关的地方,拍摄了无数精彩的图片。全书论古述今,文图并茂,既有跨越时空的刨析,又注重细节要点的雕刻。既有溯源的探究,又有独到的见解。跨越国度、流派,以艺术贯穿全书。在充满浪漫色彩的文笔中,又使人感受到深刻的自然与人生哲理。在书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深厚积淀,读者会身不由己地随作者在艺术海洋里自由翱翔。此书既是一部美学著作,又涉及历史、文化、宗教、教育、自然等方方面面。

通过此书,我们会对这些看似知之实则模糊的概念清晰起来。

内容推荐

唐宋时代,茶,曾跨越国界,在宗教、文化、艺术的交流中担当主角,使中日两国结下了不懈之缘。禅僧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在这个异乡土壤中培植出茶道这朵奇葩。

围绕禅茶一味,超越流派,站在艺术、审美的角度,放开中日两国的视野,日籍华人艺术家安迪将在日26年间的亲历、研究及思想,畅游源流古今,海纳深耕,凝聚精魂妙笔,独构专著《一味千秋(日本茶道的源与流)》。祈愿茶道如昔日绾柳,作为人类的共同遗产,再次担当起文化交流的使者,在千年之后的今天温故它的源头。

深谙此道方能:持有源,不为之而骄;知其流,不为之而燥。

目录

第一章 心观体茶

 初釜/异境茶缘

 献茶/承先启后

 茶情/一乡一俗.中国

 茶情/异乡异俗.日本

 起点/境界一新

第二章 寻源溯流

 茶道的原点

 饮茶的普及

1.禅僧.饮茶鼻祖

2.茶盛.普及民间

3.斗茶.武士登场

4.歌会.茶汤风流

5.棚栽.宇治品质

6.御送.举国兴茶

7.佳名.茶趣横生

8.抹茶.浓淡相宜

第三章 大成之道

 审美的根干

日本茶道文化中的[真.行.草]

 茶道的沿革

1.禅院.茶礼精深

2.书院.华彩庄严

3.草庵.原点回归

4.流派.溢荡古今

第四章 美在价值

 美感的真髓

幽玄

 空间的禅境

1.露地.曲径脱尘

2.茶室.禅境显幽

3.极至.凝注壁观

4.境界.心中有无

 道具的魅力

1.茶壶.大家风范

2.茶碗.底卧幽玄

3.墨迹.今古归禅

4.花器.多才多仪

5.茶花.四季有情

6.茶点.京都风雅

7.茶器.凝注精魂

8.茶杓.孤节一品

9.茶筅.点点温馨

10.炉具.水火结缘

11.茶釜.藏尽乾坤

12.水指.渊源流长

13.香器.有形无限

14.柄杓.倾心荡气

15.盖置.百乐生灵

第五章 四季讴歌

 元月.初釜茶事

 二月.节分茶事

 三月.雏祭茶事

 四月.花见茶事

 五月.初风炉茶事

 六月.正午茶事

 七月.早茶事

 八月.夕去茶事

 九月.月见茶事

 十月.名残茶事

 十一月.开封茶事

 十二月.除夜釜茶事

 日日弥茶香

1.正午的茶事

2.朝茶

3.晓茶事

4.饭后茶事

5.迹见茶事

6.不时茶事

7.夜话茶事

 人生宛如茶

1.庆生茶会

2.贺寿茶会

3.吉日茶会

4.婚娶茶会

5.佛事茶会

6.专题茶会

7.节气茶会

第六章 茶缘久长

 色彩的茶缘

1.日本传统和风色彩体系中的茶色

2.利休色与京土

3.木竹崇拜

4.茶道文化的色彩印象

 十职奉千家

1.土风炉.烧物师 永乐善五郎

2.釜师 大西清右卫门

3.竹细工.柄杓师 黑田正玄

4.指物师 驹泽利斋

5.袋师 土田友湖

6.金物师 中川净益

7.涂师 中村宗哲

8.一闲张细工师 飞来一闲

9.茶碗师 乐吉左卫门

10.裱具师 奥村吉兵卫

后记

中国、日本历史对照年表

主要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日中建交之后,紧随着经济技术,日本的文化、艺术也从各个方面进入到中国。最早是影视、食、动漫等大众文化。近年,很多人开始了解、学习茶道、花道、香道等小众文化,这反映出日本文化开始深耕中国这块广柔且肥沃的土地。但这本身也是人类古今文化相互渗透的一种自然现象,并不足奇。

也许有的人想了解这些看去相似却又不同的文化是作为好奇,有的人是作为一种文化修养。但这是什么修养呢?它们的有意义的成分会是什么?这些都很明确吗?

在我所了解的范围内,很多学茶道、花道、香道的朋友实际上也只是接触了个别流派的一些外在样式以及相关的道具使用方法。

如果只将这些样式作为目标来完成,那么只会剩下单纯的技艺而不会成为文化。如果只作为一种行事过程来模仿,那么其意义在行事结束后也就会自然的中止,而不会得到更广泛深刻的繁衍。

一个文化、艺术流派的生成、与其他流派之间的关系;茶、花、香等不同行道之间的传统渊源;它们在日本文化中的位置及价值;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精髓,它的历史源流等等。在形式、技术性的要素之外,这些方面也许更是我们需要了解。

如果想了解这些文化的社会功效也不是一个难题,因为它们就显现在当今日本的日常生活中。

在我们的印象中,日本被公认为一个讲究礼仪的国家。这些礼仪体现在社会生活中,融入在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里。鞠躬行礼也许是最典型的例子,但这些却并不使人们认为是在作秀。

这些修养是怎样练成的呢?

在中华文化圈,受儒教“仁、义、礼、智、信”五德传统影响的地域并不少,但对于“礼”的特殊热衷,且体现得如同家常便饭的国家也许只有日本。

在日本的教育系统中,从小学生开始便会参加书道、茶道、剑道、柔道、弓道等属于传统文化范围的业余俱乐部活动,有的是为强身壮体,有的则是为修养身心。各个大学都设有业余的茶道研究会,聘请茶道专家定期讲学,定期举行茶会。

在成人教育范畴,未婚女子大都要修炼花道、茶道、料理等实技。为了终身的应用而习得的这些技能中,都包含有丰富的礼仪修养,这也是更为重要的目的。

这些女子身负生儿育女的重任,不论将来生几个孩子,基本都要亲自养育。这样,自身的教养就直接影响到下一代。

日本的人件费用高昂,很少有人将养儿育女的责任委托给保姆甚至父母。此外,因为保姆不可能都具有培养孩子的全面素养,而日本最讲究的是让孩子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所以,长辈的举手投足、言行仪表都是孩子成长中最好的示范。作为父母自身的修养,就成为下一代的贴身范本。  在孩子受教育的过程中,除学校教育外,日常生活的修养及社会礼仪的履行主要靠母亲负责教诲。而母亲所接受的教育及修养又主要来源于自己的长辈。这种主要靠代代家传的传统是日本自古以来文化承袭的特征。

日本社会所遵循的最基本的礼仪是对人的尊重,对于这一点也许人们有很多耳闻,去过日本的朋友在很多场合也会有亲身感受。这种尊重也体现在对孩子的态度上。我们常常看到大人在对应孩子时往往蹲下身来,视线的高低与孩子保持相同。这样作的目的会使孩子有安心感,拉近了与孩子的距离,会使孩子很快和大人产生对等的交流。这是为了使孩子在与大人交往时保持自然平等的状态,而不是因仰视造成心理上的低姿态而引起不明的恐慌及障碍。

这种看上去是小节的礼仪,在日本已经是一个社会性的习惯,并不被看成是为了讨好对方而从事的低姿态行为。孩子从小受到尊重,这种感受会对他的人生起到莫大的精神支撑。面对未知的社会,精神的自由不只是建立在金钱的满足及权势的背景之上,与成人的平等这种感受可以说是每一个孩子幼小心灵中都具有的美好追求。给予这种感受,会使孩子插上无形的翅膀,在使成人都感觉意外的境地无拘无束的飞翔。这才是人之初所需要的正常状态。

不靠时时物质的褒奖而滋长贪欲之心,从而助长虚荣的优越感而影响自然成长。

不依高高在上的责斥而至使无地白容,从而产生无形的自卑感而导致人生扭曲。

尊严不是靠摆出的样式取得的。要做到心的沟通,首先需要的是相互尊重。

茶道、花道都有各自的技术成分,这些固然是它们的主要构成要素。但我们应该更多的去感受在行事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及蕴含其中的价值观。

茶道礼仪中,宾主间在受到一定制约的状态下产生的有限度的举止态势很多也都反映在现实社会的交往中。茶事中邀请与答复,来访与接待,送行与回谢,这些都是社会交往方式的主要内容。

无论什么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年龄相貌,在茶的空间里,主客都处于平等的心态,交流的媒介只是茶以及相关的各种文化元素。其中各种样式的沟通,体现在如同修行般严谨的仪式中。在看上去未免拘谨、有时甚至使人感到窒息的仪式中,人各就其位,物各履其职。在人与物的互动中反映出日本这个社会中所具有的普遍文化样式。

在日本的历史上,将军、贵族武士之间举办的茶会,有时盛大到举国规模,但有时则只是为了找一处供主客二人交流的静寂空间。

P27-28

序言

一九八九年的早春三月,已有了些许春意。我从北京登上飞往日本大阪国际机场的客机,并没有想到从此就开始了至今二十多年的国外生活。

住在日本的关西地域,那里的气候接近中国的江浙一带。来日不久,就迎来了樱花盛开的季节。说实在的,第一次看到的樱花并没有给人更多的感动,因为城市中的樱花,如同西湖边南山路两旁的梧桐,作为自然的背景,有规模,但并没有魅力。还有,初来这个陌生的国度,吸引人的地方实在是太多太多,就连扑面而来的空气都充满了新鲜感。真正开始由表及里的欣赏樱花,还是在多年以后。

有朋友为了介绍日本文化,在这春暖花开的日子里邀请我参加了一次茶会。

虽然当时语言还不能完全作为交流工具,但茶室内外的花草木石演绎出来的纯和风的空间氛围、看上去既自然又充分体现出人间智慧的各处装饰及各种道具,还有以前只是在印刷物及电影里才看得到的和服美人……让人体会到不可言状的和谐与美感。

没想到了解日本传统文化的第一步是从茶开始。更没有想到,在接触了二十几年日本文化后,又不知不觉地归结到茶上来。但想来这也是有其必然的因缘的。

也许有人会问,中国是茶的源点,为何要舍近求远研究日本的茶?

文化的传播,是历史的必然现象。茶也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经五大洲、六大陆漂泊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又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得到繁衍兴行。

近些年,从英国刮起了以红茶为主的各种混合袋泡茶饮的风潮,这与传统的叶泡茶有着划时代的区别。袋包装可以将任何不同的元素加工成粉末搭配在一起,使用者不必去究及原材料的状态,而以简单的方式便可以享用其调和后的品味。这样就拓展了无限的可能性。

中国唐代的樊绰在《蛮书》中表述当时云南的饮茶习俗是“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姜、椒、桂和烹而饮之。”虽然当时的茶没有经过任何精细加工,甚至还只是辅佐饮食,但书中描写的材料搭配与现在某些袋泡茶中的成份几乎无二。

英国的袋泡茶明显的是在挖掘了类似中国古代健康的饮茶习俗的基础上,又注入西方香水文化的发想,将茶与花草、蔬果、香辛料等进行调和,在营养、健康、味觉、便利性等方面开发成具有无数可能性的茶饮品,使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饮品文化时代。

这是一种将物质材料转化为饮用方式的研究与发展。它随和了当今快餐时代的快节奏,使茶这个传统的闲雅饮品更加大众化,将昔日贵族们消磨时光的午后红茶变成了与380空客及欧洲之星具有同样节奏的便捷饮品。

与英国几乎处于地球的极对位置的日本,却以茶道的形式在近些年悄悄的走进中国,并且以舒雅、高端的态势来到富裕阶层。

与英国红茶不同的是,日本茶道在精神层面与物质层面上与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同出一辄。

在精神上对禅的空与无的所悟;在观念上对道的五行的所识;在理论上对陆羽《茶经》的演化及承继;在应用上对源自中国的茶道具的所为;在茶事中所感受到的对人、对物、对自然的互尊互礼……可以说在日本茶道中到处都可以触及到千百年前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遗影。更贵重的是,这些所悟、所识、所为、所感,并不单单存在于史书中,也不只是来自博物馆里,而更多的是鲜活的存在于现实生活的很多细节中。

众目所睹,如今伴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其反面却是人与人之间的往来逐渐减少,人情逐渐淡薄。轻易刺伤他人的感情、唯求损人利己随处可见。晚婚、不婚、高离婚率、少子化、高失业率、职场的竞争激化、自杀率增加、贪污腐败、仇恨政府等,都反映了当代社会的扭曲现状。

多为他人着想,怀有知足感激之心,尊重天、地、人,崇尚真、善、美,这些人类最根本的、也是最高尚的传统美德不能不说是当代社会所逐渐丧欠的。

经过千百年的积淀,沉浸在茶道文化中的这些精神元素,不可否认也就自然的成为现代人对日本茶道再认识的理由。

在茶的世界里找回自己的本色,平等的与人相交、相处、相敬、相爱、相欢、相乐,难道不是人类最原始的企望和最美好的梦想吗?

也正是这些理由,才使从幼小年代就因受母亲的影响而喜欢读历史、又受父亲的影响而走上艺术这条路的我,在日本的这些年,开始渐渐的关注起并感受到源于中国的禅茶文化,以及由此展开来的日本传统文化。沿着这条流径逆溯而上,又有机会触及到更多的源头在中国的文化基元。

而这些,也只有在除中国之外保持着最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日本才能得以实现,这种可能性使我时时的欣喜。在远离本土的蓬莱他乡,反而能与母国的传统文化这样的亲和,也使我倍感日日的充实。

在日本二十几年间,好似在找寻祖先散落他乡的遗物,又可以说是同时在找寻自己。

相信所有接触过日本文化的国人,也一定会同样的在其中品味到似曾相识的亲和感吧。

初次接触日本茶道,会使人感到这是一种完全不熟悉的、主客都在默默中慢慢的、熟练的、有时看上去还倍感生坚苦硬的仪式。但经年过日的究其内涵,终于渐渐的攀摸到深藏于其中并且无所不致的、充满着与各种文化艺术千丝万缕的关联。在精微处,又博显出佛、禅、儒、道相互化染的精神。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相信所有初到日本接触这种文化的中国人都会感觉到这种不可思议。因为这与中国普遍流行的闲逸式饮茶方式完全不同,其渊源、内涵以及在日本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所在不是那个年代很多中国人能够理解的。

对我来讲,这种不可思议比茶本身更具有冲击力与感染力。

日本的茶道格式讲究、组织严谨。上自家元、下至一般的修业者,都按照自古沿袭下来的、很多都是根源自古代禅院的礼节行事。针对不同的季节气候、行事内容、来客对象、场所状态、时间早晚等都有相应的作法。

现在日本京都有专门为旅游者开设的45分钟的茶道体验课程,还伴有英语解说。但其内容只能说是体验而己,在几日游中起到点缀的作用,丰富人们对日本文化的广泛了解。在中国也开始有各种介绍日本茶道的教室、讲座,甚至由各种文化单位直接邀请日本的茶道专家来讲学及现场表演。但是,临时的场所、简化的格式、便携的道具,还有主办人、主办目的等等要素、条件的制限使人不可能全面、地道的来感受完整的茶道文化。一些出版物,特别是因特网上翻译成中文的相关资料也不少有各种误差。更因为政治上的原因,看得出很多相关的论述角度也难免出现无奈及偏差。这样也就达不到对称之为日本文化的精神原点的茶道作深层的了解,更不用说对其深远的历史渊源及当代的社会价值的认识了。

在这里首先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并不是茶人。

这里所说的茶人,起码要有十年以上的禅茶专门修炼,从庭扫、洗石、担水、蓄炭中摸索人间出世之道;从墨迹、花姿、松风、烛影中感悟禅宗超脱之理。而这些简朴的修行及幽玄的涵养,都是通往茶径的必经之途。

笔者所爱好的,所研究的,所生活着的,虽不同于茶人的修炼,但却与茶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首先是作为一个喝茶人,再作为一个找茶人,进而作为一个观茶人,最终成为一个热衷的究茶人。以茶为点,从广域的角度看到更多的与点相关连的线。沿着这些线,更期求攀溯到源头,去抚摸茶的源脉。

作为艺术家,笔者将经过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生活在东瀛这块禅茶滋养了千年的土地上所得到的回味凝聚在这本书中。以独自的经历及观察体验,亲身接触到的各种日本文化艺术、人文风俗,并且自身也以各种方式来感悟及表现禅茶的精神,对中日文化艺术的交流也做着些微的努力这样的角度,尽可能对日本茶道及相关联的枝脉加以详细的、全面的介绍,以使读者从中感受到别样的茶境,进而了解更多的日本茶道与中国历史文化关联深厚的源流曲折。

后记

现代日本绘画史上有几座大山:东山魁夷、高山晨雄、加山又造、杉山宁、平山郁夫,都是日本画的代表作家。其中东山魁夷是我们这代人比较熟悉及喜欢的艺术家。在大学时代第一次看到他以清澄透彻的岩彩表现的作品时受到很大的震撼。

在那之前对日本画并不太了解,原作就更没有机会看到。他的作品虽然吸取了很多西洋绘画的观察方法,但画面空间的处理却充满了东方文化的空灵与神秘,并且具有很深的思想意境。他年轻时留学过德国,遍览了西洋艺术,但后来却在撰文中写到,大多的日本人在深层意识里潜在着的另一个故乡是中国,那里才是日本文化艺术的原点。这也是他后来成功的创作了奈良唐招提寺障壁画的思想根源。

在日本这二十多年,接触过很多类型的日本人,其中喜爱中华文化的大都是文化水平及教养很高的人。不论从专业还是业余的角度,都不同程度的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各种关联,如俳歌、绘画、陶艺、漆艺、写作、史学、茶道、花道、雕刻、篆刻、印染、料理,等等。其中,也有人是在与我们交往后,通过艺术了解了中国,通过造访中国大陆的亲历,开始对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由陌生到熟悉,从感兴趣到喜爱。

谁都有寻流溯源的理由及渴望。

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更深刻的理解了东山魁夷的心理。

这是站在流的角度来看源的价值。这种价值,是在历史发展中由各个领域的无数优秀人物凝聚起来的珍贵遗产。这些人类遗产是没有国界的,正因为如此,才被广泛的理解,仰慕,追求,很多人甚至肯于为此付出毕生的精力。

文化的交流本来也不应该存在遗憾或自满。就像男女婚姻,无情无缘怎能促成?而由此组成的家庭、延续的后代,不论到任何时代,都会存留下祖先的血缘。

随着时代的变迁,河流也会改道,支流也有可能成为主流。但源头却永远都会宁静在那里。只要地球还存在,源就不会枯竭。

走在沿岸的人,或是看风景,或是索流石,或是寻源头。

风景在不断的变换,还时夹风雨春秋。流石会时隐时现,却暗藏铜铁金银。源头也若有若无,需要心灵的感召。

如果在岸边铺设起茶席,在细细品味茶香的同时,会发现河流中映照出什么样的倒影?是否又会因这些景象而澎涌心胸?

是太公望在无钩钓理想,还是秦穆公杯酒犒千军?是“风萧萧兮”寒去的易水,还是梦春华季中的绾柳传情?在江河的尽头,鉴真和尚在不屈不挠的向更远的东方仙渡。而对岸,更多的人们在舍身渡海,为寻找济世普渡的上善若水。  虽然逝去的风云人物如同流去的江河水,但相信古今人们索求的,都应该是同一个源泉中涌出的甘甜。

相信去过日本的朋友都会有这样的感触,很多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活生生的就在那里。对于很多我们都不知根源的中国的传统习俗,日本人却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每年、每月、每日在自然的蹈袭。也正因为这自然,有时甚至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这些传统习俗来自何处,以至有人问过我:“中国是否有豆腐?”。对此,经常作为华夏子孙而满怀自豪的同时,也不免时时的产生些许的遗憾。

茶与好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样发祥在中国,却在异国他乡开花结果。这自然有着众所周知的历史原故。在当今中国经济居于历史上屈指的发展时代,我们应该做的是什么呢?

自古,从陆羽的《茶经》到宋徽宗的《茶具大观》,对当时茶的叙述可谓鏊尽华章。但经时代的变迁,遗留下来的却只有洋洋文字。

在研究诸多中国相关饮茶的文献中发现,更多的人研究茶文化大都从禅、老子、王维、唐诗中寻找依据。对饮茶的认识更注重强调精神层面上的意,而相对的淡化了物质层面上的形。甚至有人强调中国的茶就应该是注重精神而无视形式的弱化。

今天,在中国看不到遗留下来并还在使用的《茶经》及《茶具大观》中所记载的茶道器具,因为没有人在研究茶的同时对器物加以保存,至使无法从包括实物层面来全面系统的研究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进而去确立一个具有一贯性的在精神、物质及形式上完整的茶文化体系。

我最近造访过杭州的径山寺,那里是对日本古代绘画有过深刻影响,被尊为“日本画道的大恩人”的禅僧画家牧豁的出家之地,他的多幅作品被认定为日本国宝。

径山寺还是八百年前日本禅僧圆尔弁圆、南浦绍明先后修禅、带回茶种、茶道具、以及禅院饮茶礼仪的地方,在很多意义上都被看作是日本茶道文化的原点。

不愧为号称当时江南五山十刹之首,就是沿着刚刚铺设起的一级路面驱车而上,从杭州市区到径山寺也需要一个多小时,其中盘山就需要一半的时间。可想而知,在唐宋时代香火最鼎盛时期,从都城来这里烧一炷香也非要经过苦行才可以到达彼岸,这也是禅刹在深山选址的缘故吧。

同时也又一次感到日本茶道之所以讲究非要穿上草履来踏经露地再抵达茶室,这显然是在追慕昔日信者的虔诚。这远离人间烟火的秘境,至今还遗留有昔日山僧的修禅古道。延绵曲折的竹林小径旁,陡峭的岩石土坡上,时时的会现出大小不等的茶田,仿佛看到昔日禅僧在其间采摘茶叶。  来到径山寺的大雄宝殿,正赶上禅僧们在绕佛,拜访者也都不知不觉的尾随着一遍遍的绕将起来。看到这种景象,不可思议的使我想起一位茶人曾经给我看过的一幅字画,那是从大德寺禅僧处拜得的以一笔画出的带有飞白的墨圈。

墨圈和绕佛,一个平面,一个立体,在两个时空里,体现的却同是对无限的追索。

伴着虔诚的身影,在缭绕的香雾中我看清了佛龛两侧高耸的立柱上雕刻着的金字长联:

苦海驾慈航听暮鼓晨钟西土东瀛同登彼岸。

智灯悬宝座悟心经慧典禅机茶道共味真谛。

绕佛的僧人及信者们是否也在为了两土东瀛同登彼岸而在追寻禅机茶道中的真谛呢?

站在径山古寺门前的高台上,临望远处的薄雾中的山峦叠麓,不觉产生了飞升的幻感。昔日陆羽在这里饮茶时,是否冥想过几百年后茶会从这里飘然彼岸,历经千年而得道呢?

在日本这二十几年里,我最喜欢拜访的地方之一是寺院。作为日本茶道、花道、香道、书画的发祥地,这里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

建筑样式、庭院格局、婉转回廊、灵动飞檐,都仿佛将人引渡到唐宋。

枯石山水、障壁古画、天井飞龙、书院墨迹,皆彰显东方艺术的精华。

与寺院拥有的丰富物质财富相比,日本的神社略显素寂,流露出更多的自然精神的传承。

我家的北侧有一座很小的神社,十几棵不算参天的松槐将诺小的庭院遮挡得四季绿荫。神社没有人居住,但每天凌晨五点左右便可以隐约的听到有十几分钟咏祷的声音,又总是由一声大喝收尾,然后就又沉入寂静。远近周边虽然大小神社寺院点在,市内甚至还有寺院众多的寺町,但日本的传统是信奉距离自己最近的神才最灵验,所以每天窗外总会不断的传来击掌与摇动神铃的声音。每个星期天、节假日的清晨还有近郊的住民来神社打扫。

神社与我家之间有小一块私人空地。其中的一半被整理出五六根垄的耕地,在每年春天的某个凌晨,近邻的阿婆都会静静的在那里种上一半红薯,到了秋天再来一群小学生欢闹半天将红薯挖走。空地的另一半有一棵方圆三米左右的夏柑,每天开开北窗都要自然的注目几眼,它却总是在我的眼底偷渡四季,不经意中结起累累硕果,直到垂吻地面。

我家也得益于神社常青的松槐,就是在炎暑盛夏,也会从那里送来爽爽松风。

这些年,我就是被那清晨的祈祷声来叫早,看着那几垄红薯来断春秋,从那棵夏柑读四季。没想到,在这个时代的都市里还有这样一块飞地。虽然不是世外桃源,却可算是“市中之隐”。在此,闻着柑薯的花香,沉心静气研究摸索我的绘画创作。听着凛凛的松风,柔墨刚毫淋漓挥洒出无我墨痕。也自然的滋生陶冶起对草庵茶风的追思臆想,品味出画境、茶境中的禅境。

这里原本是私铁沿线只停普通车的居住小区,因为有几所质量较好的学校,如今几增繁华。每到被誉为艺术之秋、食欲之秋、体育之秋的十月,周围点点残留的水田里稻穗会垂下金黄,在北麓山峦陪衬下,身穿制服的中、小学生登校、放学的晨夕中,一幕幕宫崎动漫。

十月也是各种祭庆的季节,小小的神社会一年一度的欢闹起来。早早的就有人从神社的藏(Kura仓库)中搬出道具,组装成一个可抬可拽的山车。虽然没有京都祗园祭山车那般的巨大豪华,但上面坐着的黑红脸庞中带有稚气的男孩敲出的阵阵鼓声却也远近轰鸣。当午后的阳光慢慢偏西时,山车便象征性的拉着神开始在所属领地巡行,这才是秋祭最高潮的时段。虽然看上去参加拽山车的大多是孩子,但不要认为他(她)们小,也不要计较他(她)们是否起到什么实际作用,只从认真的表情上就可以看出是有将来抱负的。

我对日本的教育并不十分的恭维,但至今为止,好多行业出色的人才却都是在孩提时代就有了明确的将来指向,并且在未来的时段能够确实的将这些指向付诸实现。这点看似很简单,但实现并不易。测试一下日本的孩童将来的理想,很少有宇航员、科学家、大总统这样的回答,男孩子大多是棒球运动员、律师,女孩子则以护士、蛋糕屋为多。甚至还有修理自行车的。切合实际的目标,脚踏实地的努力,个人、家庭、教育、环境这些条件都极为重要。

对于传统的承袭,自然的参与要远比文字的灌输来得直观,特别是孩提时代。看着这些祭庆衣装、兴奋十足的孩子们,虽然一路上几乎只是扶着山车或拽绳散步,但那蛮劲十足的鼓声、沿途大街小巷邻人们递送来的欢愉声、父辈们抬拽山车的吆喝声、母亲们围前围后护航的身影却刻印在这丰收的深秋里。当晚霞映照着神社已经点燃的御神灯笼,传统也活生生的沉寂在人们的记忆中。

二十几年前,从偏远地区到大城市是人们的理想。而如今,从城市到深山野水却成了世人所望。时代的变迁翻转了人们的走向,也因此,在中国的浙南、苏北、塞外、云边,人们得以时时的遇到许多至今很少见得到的地名。品味起来,不知不觉的好似被带到久远的时代。

从形绘中可以滋生意会,这是汉字的美妙之处。对于喜好探奇境、掘“鲜”货、寻刺激的现代人,在游山戏水的同时,也增加了很多值得玩味思考的机会及意趣。

当今的世界已经不同以往,因特网及各种信息手段使得人们不再象从前那样对世间的事物如隔山梦海。从情报人类学的角度来看,也许不能否认应酬外界信息处理能力的提高也是促使现代人的年龄在不断延长的原因之一。

很多与日本茶道相关的字、词基本以汉字为主体,而且保持着千百年前的状态。本书尽量保留原汁原味,标注上原有的读音。相信对这些内容的意会及想象会增加读趣,使读者更具有临场感受。从中,或许还会时时的掠悟到唐宋时代的文化遗影。

本书中频繁出现了唐物(Karamono)这个名词。

唐在日本作为一个文化概念,不但深深的刻印在历史长河的遗痕中,更生动的活现在今日的生活繁絮里。

自古,凡是大陆的泊来品都被赋上唐的色彩。销售古代中国、朝鲜输入品的店铺都叫唐物屋,更有唐芋、唐织、唐纸、唐辛子、唐墨、唐本、唐铜、唐样、唐色、唐竹、唐扇、唐伞、唐衣……一个唐字,概括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种文化。

在这诸多的唐风汉彩中,还有我最喜欢的形象,就是此书中频繁出现的唐子,日语发音为Karakko,中国称之为童子。

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以童子形象来表现吉祥、繁荣、子孙繁衍,百子图更使这种表现达到极致,因人们喜闻乐见而延续至今。这个习俗自古随着唐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频繁出现在绘画、建筑、各种工艺品的表现中。作为中华文化的使者,唐子在日本文化中也成为极具亲和性的典型形象。

唐子是各个时代在现实的基础上加以夸张创作出来的形象,没有个性偏向,天真无邪,生动可爱,题材广泛。

笔者至今曾创作了很多唐子形象,并将之表现在各种素材的作品中。

相信在这本书中,唐子也会以其天真无邪的初心,将茶道的源流介绍给所有的人。

唐子童心,感天地,悟古今,知有无。

持有源,不为之而骄。

知其流,不为之而燥。

在中国,茶虽然在唐宋由禅僧推广至民间,致使禅茶、官茶、民茶并兴,但之后,有可能但并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化样式象书画及诗词那样得到更普遍持久的推崇,而只作为被歌咏颂赞的对象遗留在历代的文学作品中。

太平盛世兴酒茶。唐宋两朝各盛世两百多年,不但为今天留下了《茶经》、《大观茶论》等经典茶著,还让今人领略到“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王建/唐《寄汴州令狐相公》)的盛世茶情。

茶“亚圣”卢仝有一首脍炙人口的《七碗茶诗》:“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章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这首诗不仅是对茶描述得最详细的文学作品,也说明任何一种文化,非经日积月累而不能熟成以达此境地。

饮茶习俗及最早的茶道发祥地的中国没有将这个传统作为一种文化模式延续下来,而学自中国的日本却成了茶道专业户,不能不说这至今也是喜茶爱茶的人们的心结。

日本茶道虽然与中国的茶同种同源,但在日本这个异乡土壤中经历了几次脱变。由禅院与书院为代表的唐装过渡到珠光、绍鸥时代的和唐混装,再转化为利休时代以后的和装。但在这个外表的文化脱变过程中,茶始终没有离开对禅宗的精神依托,所以说,禅宗才是孕育日本茶道独艳群芳的根源。

作为一种文化样式,茶汤在日本一直受到权利阶层的推崇,又恰逢几位持有独自审美价值观的文化茶僧的开拓,将之培育成凝聚着宗教、文学、艺术等人类精华的结晶。

从茶的脱变过程中可以看出,在草庵茶之前不论是禅院还是书院,茶被完全当成一种外来文化。就是脱离开禅院严谨的禅礼束缚后,在世人看来也只能从唐物中来寻找替代的道具,只有这样才正言顺统。这是古代日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无尚尊崇所致。也因此,至今茶道的根源筋骨还被完好保留在禅寺。就是草庵茶,也只是在物质层面更换了外表的袈裟而已。

但,并不能因此就将茶道看成是对唐宋茶道的拷贝。虽然在离开禅院后还是选用唐物作为茶道具,但这并没有教科书。从这点上看,见立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创造过程。

村田珠光从一休宗纯手中接过宋僧圆悟克勤的墨迹时,他也就接过了南浦绍明传给弟子、大德寺开山之祖宗峰妙超继传下来的精神衣钵。后世的代表茶人无不历经禅院修禅,且以大德寺为尊。甚至为千家服务的十职工匠,不但从幼时就开始习茶,并且同样要参禅剃度。

从千利休这位茶道集大成者的足迹中,我们可以看到,也无可否认,那已经不是现代人可以企及的境地了。事物的创生都缘于天时、地利、人和,是更广义的一期一会。

精神境界的领会及秉承不能只体现在对历史记载文字的背咏中。文化离开了物质的形式又怎样得以存在呢?文化遗产不依托实实在在的载体,又怎样付诸承传呢?

在日本,现在的每时每刻都会有各种各样与禅茶相关的行事在进行。

国盛则茶兴。和平时代茶也平和。在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最为兴盛的唐宋曾成就了辉煌世界的茶文化。在如今中国再度复兴的时代,也注定会有茶文化的闪光。  昔日,茶马古道、万里茶路将茶输送到五洲四海。如今,它们又跨越千山万水,作为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如同绾柳回拥它的源点。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9: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