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他遍游北欧到南美,脚步不停!
六十岁,他登南极、游世界,燃烧热情!
六十多个国家,他眼中的世界与你不尽相同!
“驴爸”相信:人生六十刚开始!
《目标南极》作者范良君以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发散性思考思维,因此对旅行过程中的所见所闻颇具年代色彩,给人不同的观察和欣赏的视角。书中展现的时代与生命、空间与心灵的融会贯通,都显出这本游记的独特价值。
古稀老人花了十几年间遍游世界、登南极,作者将生命的热情洒向各地,也通过笔端留下他关于世界历史与文化的敏锐观察与独特思索,展现了老一辈人执著探索的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全球的视野和不息的生命力,为老年群体做出了积极的引导和典范。 >> 作者漫游世界各地时,面对至纤至微之事也能感慨万千,胸中情怀无限,但自此可以窥见当代中国老一辈实干家的思想历程。
《目标南极》作者范良君在花甲到古稀之年间,遍览世界各地,从峡湾到南极,从北欧到美洲。《目标南极》是作者记述其游览南亚、东南亚、南美洲各国并成功登顶南极的见闻感受的随笔集。作者将生命的热情洒向各地,也通过笔端留下他关于世界历史与文化的敏锐观察与独特思索,展现老一辈人执著探索的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同时也以高昂健康的精神状态和勃勃生机,为老年群体做出了积极的引导和典范。
去迪拜,“见证奇迹”
Luck,尼泊尔
南海拾贝
在狮城,羊年新春的精神大餐
还是这里的“蓝色”美——泰国普吉岛印象
农妇的宝贝——漫话吴哥窟
在佛都,我观瞻,我寻觅——缅甸见闻之一
黄香楝木带给我的美学思考——缅甸见闻之二
印尼三问
三宝垄机场的雨伞
斯里兰卡:腰果树下买腰果
斯里兰卡:僧侣也疯狂!
意犹未尽说斯国——有关斯里兰卡旅行给李晖先生的信
掠影“胡志明”
感受祥和,温习历史 ——岘港、顺化、会安、美山之旅
特别的旅行者,奇异的越南情
“富士”,日本民族的名片
留在脑海里的两幅日本“老照片”
长崎独吊记
窃喜与尴尬 ——印度旅行札记
春日韩国,我的回报之旅
祝福,穆斯林!——埃及印象
在那带给人美好希望的海角 ——好望角纪行
晨浴恒河
肯尼亚,不穷的“非洲”
它们,让我们抛却不快与疲惫——肯尼亚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巡礼
蹒跚在耶路撒冷的苦路……
“上帝有约”,张导对我如是说……
“留学”美国特拉华
塞班与天宁,“美丽”的战争博物馆
旅行,倚靠在“父亲”的臂膀——美国旅行漫记 (一)
由国家的“face”想到的——美国旅行漫记(二)
这里,冰火两重天——美国旅行漫记(三)
“开卷有益”,一起来读书吧——美国旅行漫记(四)
墨西哥:精彩生动的壁画,色彩斑斓的国家
古巴,远在西边的红色国家
哥斯达黎加: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客观存在与心照不宣——就墨西哥与古巴给李晖的信
“如果中国是我们的邻居……”——中南美洲归来给李晖的第二封信
巴西!巴西?
宽阔的广场,无尽的遐想 ——布宜诺斯艾利斯五月广场巡礼
乌斯怀亚,梅花香自苦寒来
体验险恶,人在南极 ——南极见闻之一
美丽南极 ——南极见闻之二
王氏心学让我结识了他们 ——南极见闻之三
企鹅,定居在南极大陆的“人” ——南极见闻之四
尼泊尔的日落有一种极其平和、柔顺的美。圆圆的落日就像一颗被裹在蛋清中的“黄”,浑圆、柔润。那“下山”的神态就像是一位娇羞的少女用自己长长的绣袍掩盖着脸,缓缓地、缓缓地隐遁在纱幕后,让观赏的人难以掩饰心中的爱怜。霞光也有一种特别的美,我在澳大利亚悉尼海湾曾见过“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景致。在那儿,晚霞色彩的分配与使用近乎“铺张”“奢侈”,可用“壮观”“辉煌”等词汇来赞美(见《悉尼歌剧院门厅前的思索》)。但尼泊尔的霞光,无论朝霞还是晚霞,就“朴实”、含蓄得多了,没有“色彩斑斓”,也没有漫天飞扬,就在太阳落下之处,呈现一长抹由浅入深、由淡渐浓的“橘黄”……
在尼泊尔欣赏日出与日落,你的心境会因此平静,你会突然想到佛祖释迦牟尼。生于斯、长于斯的释迦牟尼立志献身佛教是否得益于此地的山水,吾辈不敢妄言,但在欣赏尼泊尔的日出与日落之时,我的确产生过一种正在聆听佛祖教诲的感觉,眼前的佛祖在教我如何做人、如何处世……
值得尼泊尔人为之得意的还有雪山。因为天气与时间的原因,雪山有时离你很远,在多云的下午,你只能在缭绕的白云间辨认出她,但也仅仅是她的巅峰。当你辨认出她时,你才会觉得她比白云更白、更晶莹,也更有质感,就像一座有棱有角的水晶体悬浮在空中,甚是奇妙。如果是在清晨就大不一样了。我是10月6日早上6时许坐车离开博卡拉的。那时,空气清新,万里无云,车出博卡拉,我以为自己的记忆发生了错误:雪山竟在我眼前不远处,连绵起伏、洁白无瑕,跨过几道田垄,越过一道山冈,我就可以投入她的怀抱!
不仅博卡拉有雪山,在那嘎库特竞可以270度观赏到雪山,让你觉得自己被雪山所围绕,而被雪山围绕的你此时可能因为气候炎热正穿着短袖衬衫哩。面朝雪山与朝阳照相是千金难买的享受,雪山的“白”与朝阳的“黄”涂抹在“模特”的脸部,柔和、鲜亮。我在山坡上替四位操广东口音的女孩子照了几张合影,让她们赞不绝口,甚至大声说,她们一生中从来没有照过这么美的照片,自然,她们是夸我的技术好,我心里说:这哪儿是我的本事!
在那嘎库特,我还欣赏到被我们旅行团其他团员错过了的一个精彩“节目”:看星星。因为盼着看日出,我醒得早,导游本来说五点钟叫早,我四时许就握着手电筒出了房门。我有过躺在祖母身边的竹板床上高举手臂数星星的记忆,此刻却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我看到了自己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星空。漫天星斗又亮、又密,而且离我很近,仿佛就在20层楼房的高处,只要爬上楼去就可摘到。因为近,也因为亮,我试图在空中指认出“启明”与 “北斗”,但这就像在万人丛中试图寻找到自己的孩子那样难。一时,我恍惚觉得自己在哪儿见过眼前的景象,终于,我想起来了,不是在自然界,而是在北京的天文馆演示大厅,在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影片中。
就在我为眼前的景象所陶醉时,我突然发现离我不远处的一幢楼房的房顶升起薄薄的雾,星星也没有刚才那么亮了,又过了几分钟,满天星星竟然非常神奇地全部消失。我跨前几步,想看看山下街市的灯光,它们也不见踪影。一时间,整个天空都被沉沉的黑幕遮盖,又黑,又静。坚持着在这“黎明前的黑暗”看个究竟的我,不肯离去,不一会儿,我终于看到,正前方的黑幕被一只巨手悄无声息地撕开了一道缝,缝隙里透出悠悠的光亮,先是淡蓝色,慢慢地,它露出一长线“喜色”……
天亮了,又是一个艳阳天,想到自己就要离开那嘎库特,离开尼泊尔,我心有不舍,但也无奈。这儿是属于那嘎库特人的,是属于我身后一幢幢面向朝阳、建有观景楼台的小楼里的尼泊尔人的。 他们,是大自然的宠儿。Good Iuck,汽车顶棚上的旅行者
尼泊尔人深信是佛祖赐予了他们如此美丽的自然风光。在这个几近全民信奉印度教与佛教的国度,有旧言“庙塔之多,多过民宅”,虽未免有些夸张,但庙塔在山间田头、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却是不争的事实。
我没有权力妄自推测尼泊尔人时时处处祷告、请求佛祖祝福的缘由,但我以为,我所密切注意到的那些汽车顶棚上的旅行者,他们坐在汽车顶棚上不会很轻松、愉悦,一路上一定会不停地默默念叨着佛祖的尊号祷求佛祖赐给他们平安。
尼泊尔显然不够富有,这个国土面积15万平方千米的国家竟然没有一米铁路。这个国家的公路也不多,高标准的高速公路还没有问世,导游指给我瞧的那条起点为首都加德满都的尼泊尔最好的公路,比我们国家的一级公路也强不到哪里去。没有铁路,公路建设也不发达,2900多万尼泊尔人的出行自然就不会十分方便,于是,汽车顶棚上载人也被当局默许,乃至于众多长途汽车的尾部都安装了供旅客上下顶棚的铁质的梯子。P12-14
这本书起初的名字是“旅行,我的第一个十年”,字数太多。也不够“响亮”,但标题中的“十年”倒是说了个大实话。我真正意义上的出国旅行,应该是从2006年算起,至今正好十年!在这之前我也出过国,并且有文字见诸报端,但那都是公费的出国学习、考察什么的。2006年我的西欧十一国之行全系自费不说,其意义也非同寻常。我将自己的六十大寿“寿宴”安排在巴黎,虽然光临“宴会”的仅有我老妻一人,但十余天的西欧之旅让我零距离“结识”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坛三杰。欧洲早期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崇尚科学、追求真理、锐意变革的忘我精神,感染、教育了正处于人生低谷时期的我,让我猛然觉悟到自己的人生道路并没有因为我含屈告别国企而终结,自己年轻时所立下的志愿还有待我继续努力予以实践,于是就有了我花甲之后的“十年坚守”——边工作、边旅行、边写作——有了记录这次心灵之旅的《还愿欧罗巴》,也方才有了这套记录我在近六十个国家的旅行随感的作品。
我十多岁时就尝试进行文学创作,写过小说、吟诵过诗歌,也尝试着写了一些文学评论。致力于旅游文学与我热心旅游大有关系,而且,我以为自己年纪不小,算是有些阅历,旅行中遇见、听见什么,总会联想到自己经历过的许多往事,并从中琢磨出一些道理。我决心在旅游文字上走一条自己的路:不仅仅告诉读者哪些地方有些什么景致,哪里的路该如何走,照片应该怎么拍,更多的是将自己的真情实意与感悟写出来传达给读者。
当我在埃及早上三四点就被宾馆旁宣礼塔传出的高亢的宣礼声吵醒时,我没有因此心生不满,脑海里随即想到的是信仰的存在对于现代人的意义,总觉得不再为生计发愁的我们身边还缺少点什么。
去了朝鲜,我对老子的“小国寡民”有了自己新的理解,凭票购买生活物资的事我在少年时就见识过,一点也不以为怪;但结合当今中国的现实,我想与读者共同温习的是老子的另一段精辟论述,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想急切对读者诉说的是:两千多年前老子的这些话对当今我们中国人的生活也颇有现实意义。
在新西兰吃了颗名为“奇异果”、实为猕猴桃的水果,我想到的是鲁迅的“拿来主义’’对于正在从事经济建设的人们兴许也有些“使用价值”;在伏尔加河的游轮上,我对俄罗斯丰富的水资源打心里表示羡慕,为自己祖国水资源的短缺而着急,更为我与我的亿万同胞过度开发利用有限的水资源而深感忧虑。
我所游历的国家有曾经的老牌殖民主义列强,也有长期遭受殖民统治、至今仍位列“发展中’’行列的国家,尽管导游不会在旅行途中向我们游客有意提及一些有关殖民主义的“敏感话题”,但本能却让我在文章中直面历史与现实,坦然论及自己对这些历史问题的认识。我在柬埔寨、印度尼西亚与埃及的旅行中,分别了解到吴哥窟、婆罗浮屠以及古代埃及象形文字这些历史遗迹、遗产未为本国学者所继承,而是“仰仗”某英国官员与某法国学者 “发现”“发掘”方才“重见天日”,同时联想到同一时期一个叫“英吉利” 与一个叫“法兰西’’的“强盗”一把火将“万园之园”的北京圆明园烧为灰 烬的历史事件后,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 “贫穷、落后,自己的命运或将听 凭他人拿捏。”(见《印尼三问》)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说“人是能够思想的苇草”, “我们的全部尊严都在于思想之中”。我希望我自以为的有“思想”的文字能够给广大读者当一个好的“向导”,帮助人们明白自己应该怎样面对其他国家与民族优秀文化的影响,从而改善、改变自己的人生,服务于自己祖国的变革与建设。
当今的中国,思想活跃,信息沟通快速、便捷。作为一个行将迈人“古稀”之年的老人,我的思想难免会打上我曾经生活过的那个时代的烙印。其实,即使是花甲之年以后的我,思想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更何况我经常地满世界跑呢?2006年,在我以为的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出国旅行时,我就对导游托尼的关于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既可成为后人的精神财富、亦可变成阻碍人们进步的“包袱”的观点表示赞同。后来去了埃及、希腊、印度、土耳其,还有中南美诸国,了解到历史上的无数次东征西伐让一些古老文化在铁蹄下化为灰烬的事实,我对中华文化得以延续至今感到庆幸,为自己能作为炎黄子孙的一员而感到无比骄傲。一时间,我心中那座万里长城蓦地变为一尊宣示中华历代祖先坚决维护中华文化的丰碑!类似这些看似矛盾的“思想”在本书里面肯定还会有,尽管如此,我在整理出版这本书的时候并未将其一一订正,以求统一;我以为,这样做会让自己的文字显得更真实。
话虽这么说,我也明白:我是在写游记,而不是写政论文章,更何况,旅游本应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让一些严肃的政治话题无休止地去“考验”人们的神经也有失妥当。在表达自己感悟、发表自己观点的同时,我也密切关注自己文字的知识性与趣味性,希望通过我的文字将更多的知识性内容介绍给读者,把异国他乡的美尽可能展现给大家——肯尼亚的草原、芬兰的湖、吴哥的石窟、埃及的塔、墨西哥的壁画、罗马的雕塑、新西兰的羊驼、南极大陆的企鹅……其实,在文章中专注于景致的描写与名胜古迹的介绍,远比在文章里谈古论今让我感觉轻松。比如,写哥斯达黎加、写泰国普吉岛、写尼泊尔,许多次,我为自己终于将我心中“异国他乡”的美,将自己通过理论与实践掌握到的一些新的知识介绍给读者而兴奋不已,我享受到了写作的无穷乐趣。
在国外走得多了,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旅行对于我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式;当然,所需经费是够高的,人也累,经常因为换乘、转机而被困在“囿途”,那一刻,年过花甲奔七十的我还真有点像余秋雨先生在《阳关雪》一文中写的那在荒原上飘扬的苇草:疲惫、虚弱。但当我在现实生活中遇见这样的境况——我过去在书本上看到、了解到的“二维”的画面,在我亲身到了那儿后,这些国家、这些地方顿时就“三维”了起来——我常常就“忘乎所以”,不愿停止自己的步伐了!
有人说旅行究其本质是行走:行百里者,看周遭事;行千里者,阅世间情;行万里者,穷天下经。行走万里,我似乎做到了,穷天下经,可不敢吹这个“牛”,我就在“行走”二字上“做文章”得了!
行走,从花甲行走到古稀!于是乎,“‘驴爸’走世界”就这样替代了“旅行,我的第一个十年”,最后被确定为这套书的名字了!
由于工作的原因,我曾长期在国外工作,熟悉各地的政治经济、社会人文……当我读到范良君走读世界的文字,完全被震撼了!我不敢想象,范良君能够坚持不懈地自费寻美全世界,甚至年近古稀还登上了南极。他向读者展示出一位善于透视世界的智者、勇于走过艰辛的强者、勤于观察总结的长者以及乐于传递文明的作者的精神肖像。
——袁南生(外交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
了解世界,有人选择读书观史、看电视查网络、看图片听音乐,有人选择直接去各地走马观花地过把瘾。年近古稀的作家范良君的方式与众不同。他近十年来坚持跑了五六十个国家,用心所写的远不止游记,观察和比照中国经验与异国风情之间的差异,文化的深度思考使他的写作有了深度,不再停留于纯文学的层面。
——彭见明(湖南省文联名誉主席)
范良君不只是用脚来丈量世界,更是用眼,用心来打量世界。这世界的自然,人文,社会及时间中如花绽放的人与事,皆让他生出言说的冲动。他边走边看,边看边拍,边拍边想,边想边写,收获巨丰。此次我读范良君从峡湾出发,横跨欧亚美澳,一直写到南极的文字,与其说是游记,不如说是他与这个世界的对话。
——何立伟(湖南省作协副主席、长沙市文联主席)
范良君的文章不是说了就了事,流畅的描述,平实的道理,带给我们诸多思考。这正是他文章的魅力。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里有一种追索者的灵魂,是勇敢,也是执着。所以,他的作品的内涵特别丰富。
——李晖(驴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