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种社会,凡干大事、成大业者,都有自己的一套处世哲学,都有一套独特的做事手腕。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经济社会,做人做事更要有手腕。办事不周全,就会四处碰壁,举步维艰;办事周全,定会柳暗花明,事事如意。做事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实用策略。会做事的人有敏锐的眼光,有多样的方法,有正确的态度,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扭转局势,使自己最终赢得人生胜局。
本书从方圆处世、做人心计、势道、权谋、合作、交际、说话、求人八个方面,详尽阐述了做事与做人的重要规则、策略和方法,帮助读者把“能做事”与“会做人”统一起来,带给读者全新的做人做事的观念,告诉读者怎样避免掉入人生陷阱的心计,帮助读者掌握左右逢源、巧手通天的说话办事本领,增长谋划人生,做大事、成大业的卓越智慧。
办事的智慧是在人际交往中思考出来的,而办事的艺术,则是在为人处世中用心感悟出来的。因此,本书把能“做事”与“会做人”统一起来,不只是对高超手腕的简单套用,还告诉读者辩证思维的方法;不只是表现小聪明,还要开启大智慧;不只是要做好一个普通人,还要成为做大事、成大业者。
1.方圆乃万世之规
人生有两条需要遵守的基本法则。首先,就是必须按照自然的法则去生活。自然的法则,即一般所说的存在于天和地之间的法则。这是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的法则。比方说,人的大脑、血液、四肢及五脏六腑等等,这些虽然都是身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作为自己本人来讲,是不可能去进行自我选择的,这是客观存在的一个事实。这属自然规律,可以说是无论任何理由也推翻不了的。
但是,人是社会的人,社会要安定和谐必定要设立许多规则,大家共同来遵守,这就是法律法规及各种社会活动规则,它具有人性和社会性。无论你要去哪儿,也无论你要做什么,肯定都需要遵守某些规则。如果你要驾车,就得遵守交通规则;如果你想社交,就得遵守公共场所的行为规则……
这些规则有些是口传的,有些是书面的,有些是明确发布的。比如比赛规则、书写规则、航班和航船的各项规定……但也有成千上万的规则并未写成明文。这些规则你要么可从经验中习得,要么是某人专为你而制定。在无尽的岁月中,这些习惯性法规也被用来规范社会行为、保护个人的安全等。
古人从这两大规律中,总结了一句至理名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方圆”就是中国辩证哲学的集中体现。
一般地说,方具有静态、部分、稳定、规则、个性、原则性等含义;圆具有动态、整体、圆融、和谐、变通、灵活性等含义。从原则与灵活的角度讲,方为原则性,为坚守一定之规,没有方,世界便没有秩序,便失去约束;圆为灵活性,为随机应变,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河水对河岸咆哮说:“你像两堵墙立在我的身旁,妨碍我随意地流淌,限制我的发展……河岸严肃而认真地回答:“正是因为有我的存在,淙淙河流才能汇聚成滔滔巨流!”河水不听劝告,冲毁堤岸,野漫横流……河水慢慢的一点也没有了。这说明没有“方”不行。
但是,地球之所以能运转数十亿年,因为它的形状是圆的;九大行星的轨迹是圆的,所以能天长地久;人生的轨迹是圆的,生生死死相衔接,所以地球人香火绵绵。从科学道理上讲,因为圆的压力最小,圆的张力最大,圆的可塑性最强……“圆”是“方”的辩证统一体。
再从社会规律讲,无论是礼俗社会,还是法治国度,都需要明示若干规矩供人遵守,人类自有群体意识开始,大概就明白了这个粗浅而实际的道理,就连孩子们玩耍做游戏,也要粗枝大叶地议定个一二三四,共同遵守,不然,游戏就难以顺利地进行下去。除非你一个人躲在封闭的空间里自娱自乐。市场经济即是法治经济,“游戏规则”一词,遂成为现代社会里成文和不成文规则的代名词——其言下之意是,连黄口小儿戏耍打闹尚且“约法三章”,何况大人先生们煞有介事正式和非正式的社会活动呢。
规律、规则就是古人说的“道”。道这一概念包含很多文化信息。在中国,道德作为“道”和“德”的组合,兼具两者的意蕴。道既是本体论的范畴,又是认识论的范畴,也可作为人生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的概念。因之道的指谓非常广泛,包括道路、规律、必然、合理、正当、理想、方法、通达等等,由此而有天道、地道、人道、君道、师道、父道、子道等称谓。这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得以永续发展基本的规则,亦即人之做人办事所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
然而,社会是由生活中的每个人集合而形成的,社会活动是人的活动,人们活动的动机、目的往往都是不相同的,所以,各种规则都有其人性、阶级性、时代性和可变性。对于社会规则的运用,往往要复杂得多。这正是做人难、做事难的根源所在。《易经·系辞》说:“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此乃方圆变通之理。
《菜根谭》中也说,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宜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宜严,待庸众之人当宽严互存。方圆为万世之规,也是人们在现实社会里,十分重要的处世哲学。
由于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不同,所以人们的处世哲学也应该是不同的。如果处于社会生活环境和谐太平、政治清明的时代,一个人的品德和行为就应当刚直不阿,而不是做作,或者是虚伪,而是应该做一个有着高级趣味的人。因为在这样时代的社会环境里,人们处于太平盛世,自然国家政治廉洁清明,处处都是一片祥和的气氛,所以人们的心态自然平和,而就不会有那些勾心斗角、社会混乱的风气,所以为人处事就可以正直,光明磊落,心地坦荡。如果我们处在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里,由于奸臣当道,处处充满了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令社会混乱不堪,令人无所适从,在这样时代的社会环境里,我们需要处处小心,学会明哲保身,不要和别人过不去,自己的行为就应该圆滑一些,老练一些,这样才能不至于使自己处于被动的地位,或者是遭到别人的打击报复和暗算,才能够使自己求得生存。如果处在一个边缘的时代里,也就是这个时代处于变革的时代,或者是将变还没有变革的时代里,就应该做到既要刚正不阿,又要圆滑老练,这样才能使自己在这个时代,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趋势,使自己能够在社会上立足,这是人生应有的处世态度和价值观念。
P2-4
一提及手腕,人们总是联想到阴谋诡计、奸诈行为,甚至把它放到法律和道德的天平上,称来称去。
手腕、权谋与谋略、计谋、策略、智谋、手段等词相近。“权”,原意是指古代衡器及其称量行为。 “权”的特点是根据不同的重量随时移动秤锤以保持平衡,即所谓“权,然后知轻重”。引伸为审时度势,因事制宜。因此,权术的本意无非是指一种灵活运用的谋略、手段而已。
然而,权术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又是千百年来思想家们思考、探讨和争论的问题,也是政治家们不可回避的难题。在历史上,大都以为二者是对立的,多数思想家坚持崇德贬术,而在崇术贬德阵营里,也涌现出了中国的韩非,西方的马基维利等思想家。
那么,我们说的手腕、权谋、心机与道德是什么关系呢?哲学家苏格拉底在2000多年前就探讨过这一课题。
这一天,苏格拉底像平常一样,来到市场上。他一把拉住一个过路人说道:“对不起!我有一个问题弄不明白,向您请教。人人都说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但道德究竟是什么?”
那人回答说:“忠诚老实,不欺骗别人,才是有道德的。”
苏格拉底装作不懂的样子又问:“但为什么和敌人作战时,我军将领却千方百计地去欺骗敌人呢?”
“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人就不道德了。”苏格拉底反驳道:“当我军被敌军包围时,为了鼓舞士气,将领就欺骗士兵说,我们的援军已经到了,大家奋力突围出去。结果突围果然成功了。这种欺骗也不道德吗?”
那人说:“那是战争中出于无奈才这样做的,日常生活中这样做是不道德的。”
苏格拉底又追问起来:“假如你的儿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药,作为父亲,你欺骗他说,这不是药,而是一种很好吃的东西,这也不道德吗?”
那人只好承认:“这种欺骗也是符合道德的。”
苏格拉底并不满足,又问道:“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说是道德的。那就是说,道德不能用骗不骗人来说明。究竟用什么来说明它呢?还是请你告诉我吧!”
那人想了想,说:“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才能做到道德。”
苏格拉底这才满意地笑起来,拉着那个人的手说:“您真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您告诉了我关于道德的知识,使我弄明白一个长期困惑不解的问题,我衷心地感谢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手腕从“术”的角度讲,与道德无关;但使用手腕的动机和目的与道德有关。
权术属于智能的范围,道德是人际关系的应然道义,因此,道德对权术必然有其善恶正邪之约制。不仅如此,道德还能够促进智慧与权术的增长。一个官吏如能有爱护百姓之德,就会处处为百姓着想,从而激发出许多聪明才智以及正确使用权力的方法和手腕,以造福百姓。
手腕、权术与道德之间有时呈现出一种水乳交融、不可分辨、相互转化,浑然一体的统一境界。比如,儒家确立的君主应对臣下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等政治原则,使人难以分清楚,究竟是一种政治权术还是政治道德,二者的相互贯通、相互转化密不可分,术可以成德,道德本身又可以成为权术可资假借利用的手段,从而成为一种大术。由此可见,中国儒家的道德本位、伦理政治思想,形式上对权术采取了抑制的态度,但实际上,它何曾又不是从自己的立场出发而提供的一种治国之大策略、大权术呢?而且这种表现为道德的、更为含蓄的权术更符合中国人的价值心理,因而有更强的操作性。难怪孔子将“权”列在“学”、“道”、“立”之上,成为最高层次的一种理想境界。孔子说:“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总之,手腕、权术与道德的关系,是既有差别和对立,又有联系和一致的辩证关系。
一个人活在世上,没有手腕不行。因为世人都是在做人和做事上度过一生。
做人,是一门艺术,是一个永远的难题。在生活中,那些春风得意的人都是做人的高手,他们之所以在做人方面有成就,完全得益于他们知道了人生的奥妙,懂得做人之道。我们称这样的人就是有“心机”的人。
做事,是一门学问,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如果一个人能在纷繁的环境中,措置裕如地驾驭人生局面,使其在做事中做到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并把不能的事变为可能,最后达到成功,那么他一定是一个懂道理、会做事的人。我们称这样的人是有“手腕”的人。
纵观古今,博览中外,我们不难发现,不论是政坛精英,还是商界巨子;不论是高官贤达,还是市井百姓,那些能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是会做事的人,同时也是一个做人方面也很成功的人。他们都是做人有“心机”、做事有“手腕”的人。
如今在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中,要想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就更需要掌握做人做事的手腕。
本书借鉴古今案例,详尽阐述了做人与做事的重要规则、策略和方法,帮助你把“能做事”与“会做人”统一起来,带给你全新的做人做事的观念,告诉你怎样避免掉人人生陷阱的心计,掌握左右逢源、巧手通天的办事本领,增长谋划人生,做大事、成大业的卓越智慧。若读者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即使是笔者最大的欣慰。
林葳
2009年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