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多彩的世界文化是不同文化相互接触,磋撞,交流,融合而产生的智慧的火花。王颖编著的《每天读一点世界文化常识》是帮助您了解世界文化的一条捷径。
世界那么大,文化容量那么大,我们只能通过短小的篇幅和精简的话言,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世界文化的画卷,让读者充分领略世界文化的迷人魅力。
一个人的文化知识和常识往往是其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体现。《每天读一点世界文化常识》可以提升文化修养,丰富人生内涵。了解和掌握世界文化常识,有利于我们完善个人素质,从“没文化”变得“有文化”。
《每天读一点世界文化常识》分门别类地介绍了多个读者最感兴趣的世界文化,既是一本精华版的、方便的世界文化百科辞典,又可以成为休闲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快餐,是方便快捷地掌握世界文化常识、扩大文化视野的理想读本。
《每天读一点世界文化常识》让你不知不觉成为有智慧、会聊天的人。有了这么多的知识储备,你再也不用担心没有话题,聊天冷场了。
王颖编著的《每天读一点世界文化常识》是一部世界文化百科全书,从人类历史、衣食住行、文学艺术、政治经济、军事技术、风俗传说、名胜古迹七个方面讲解世界文化常识,展示世界文化发展的轨迹,为读者提供科学性、趣味性、知识性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使大家尽情畅游在辽阔深邃的世界文化知识的海洋中。
西方为什么忌讳“13”
“13”在西方国家看来是个最污秽的数字,在有信仰的国家中更是如此。至于为何会如此的忌讳“13”呢?实际上是源于两个传说。
其一,传说在耶稣受害前和弟子们共进晚餐。参加晚餐的第13个人是耶稣的弟子犹大。就是这个犹大出卖了耶稣,让耶稣受尽折磨。参加最后晚餐的是13个人,给耶稣带来灾难的是第13个人,晚餐的日期也恰逢是13日,“13”给耶稣带来了没顶的灾难和不幸。从此,“13”便被认为是不幸的象征,是背叛和出卖的同义词。
其二,在古希腊神话中,在哈弗拉宴会上,本来只邀请了12位天神。可在宴会当中,不速之客——烦恼与吵闹之神洛基忽然闯了进来。作为不请自来的第13位来客,他大闹了一番,并招致天神万分宠爱的柏尔特丢了性命。
真是因为以上两个影响深远的传说,西方人才千方百计避免和“13”接触。在大部分西欧国家,人们很难找到13号楼和13号的门牌。通常他们用“12A”取代了13号。在英国的剧场,也不可能找到13排和13座。法国人更聪明,他们把剧场的12排和14排之间设计成人行通道。此外,人们也忌讳13日出游,忌讳吃饭时点13道菜,13人共餐更是难以让人接受的了。
西方人为什么在坟墓上竖立十字架
很多民族在埋葬死者时会在坟墓上竖立纪念物或者其他标记,这反映出每个民族不同的社会心理及宗教信仰。而西方信仰基督的国家却喜欢在坟墓上竖立十字架。
十字架原先是古代罗马帝国用来处死无罗马公民权的人的残酷刑具,由两根木料相交而成,形状酷似“十”字。根据基督教的传说,由于人类的始祖所犯的罪使整个人类都有与生俱来的原罪,基督为了替世人赎罪选择被钉死在十字架之上。基督教徒因此十分尊崇十字架,他们制作各种十字架模型,将它们放置在各个角落以作为信仰基督教的标志。基督教教义认为,世人虽都有罪,应入地狱受处罚,但只要信奉耶稣便可以得到救赎,并且得救者死后,其灵魂便可以上“天堂”同上帝共享永生。所以基督教徒临死前都要由神父或者牧师举行隆重的忏悔仪式,亲吻或者抚摸十字架,才会放心地死去。
西方人在坟墓上竖十字架带有明显的宗教意图,以此来表明死者的信仰,同时也包含着对死者灵魂早日升入天堂的美好祝愿。
仲夏节是为了纪念谁
仲夏节是北欧国家的一个传统节日。这个节日在每年6月24日前后。仲夏节可以追溯到公元5世纪左右。最初可能是为了纪念夏至日而设的。也有很多人认为它是为了纪念基督教的施洗者约翰而设的,因为约翰的生日是6月24日,所以仲夏节就设在了这个日子。 在古希腊罗马神话中,有位名叫色列斯的女神。她把许多种子撒向了人间,赐给了大地富饶的物产:树木、花卉、谷物。
人们为了感谢女神色列斯,虔诚地祭祀她,同时祈求她年年都给人们带来丰收,把祭祀女神色列斯的日子定为仲夏节。现如今的人们早已不再信仰封建迷信,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已成为一种民间习俗。
另一个传说认为它本来应该是一个宗教性的节日,是为了纪念《圣经》中的施洗者约翰。传说中约翰是一个先知先觉者,在耶稣传教前,他就在巴勒斯坦一带劝人向善,不偷不盗,不说大话,不贪恋美色,有错就改。约翰为人慈爱,是基督教的伟大先行者,他慧眼识耶稣,向耶稣传授心中的虔诚与信仰,后来因为对犹太王的不满而惹上杀身之祸。随着基督教在北欧的影响越来越大,北欧人开始了纪念约翰的活动。同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仲夏节也渐渐失去了宗教色彩,成为民间庆祝光明和祈求丰收的盛会。
埃及为什么忌讳针
埃及人从古至今就十分憎恨针这个东西,主要是因为埃及有一个非常古老的口耳相传的风俗。
传说在埃及人所供奉的庙里,有个管财富的神会在每天下午三点到五点之间降临人间,给人们发放财富。但这位财神的发放原则却出乎人们的意料,就是越富有的人被赐予的越多,越穷困的人被赐予的越少。很多人不明就里,寻找原因之后发现,财神判断贫富的标准竟然是看家里有没有穿针引线,如果有,那就是穷人了;如果没有,那八成是富人了。因此埃及的穷人们就想出了办法,那就是:在财神下凡期间,把家里针都收起来,不做也不谈关于针的事。这样,他就搞不清哪家穷哪家富了,只能公平地撒钱了。
在古老传说的影响下,一些人在夜晚也不敢用针线。时至今日,埃及人忌讳针的风俗也有了发展:在埃及农村,妇女很忌借针。即使在平时,向埃及人借针,也是一件很犯忌的事。如果非借不可的话,人们会把针藏在面包里,递给借针人,而借针人接过面包,也要另寻他法把针取走,而不能当面直接拔取。市场上,会出售一种特殊的没有眼的针,据说可以驱魔避邪。
另外,埃及人喜肥胖,而针的形态细小纤长,这也是忌讳的原因之一。针还沦为一些妇女骂人的口头禅,如果一个身形苗条的女人被一个身形丰满的女人骂为“针”时,那便是奇耻大辱,甚至会因此而闹出命案来。
世界各地奇特的“处女禁忌”
处女是指未发生过性行为的女子。在古代,泛指未曾结婚的女子。在《荀子·非相》中曾提到:“妇人莫不愿得以为夫,处女莫不愿得以为士。”在很久以前,由于人们的认识缺陷,缺乏对自然、生理现象的正确认识,产生了诸多忌讳习俗。
在澳大利亚的一些古老土著部落中,有一种现象叫作“处女禁忌”,意思是说如果部落里有人结婚,居民们会前来送出祝福,并且尽情地载歌载舞,喝酒狂欢,当婚礼达到最高潮时,人们会把新娘带到其他房间里,用一些东西破除她的贞节。之后,一个人会拿着带有处女血的东西给大家看。至此,婚礼仪式才算真正完成。这在以前的社会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不过在澳洲的一些原始部落中,当姑娘们到达青春期的年龄时,她们的处女膜就会由年长的妇女来破。
有这样风俗的通常是一些保守落后的民族。在赤道非洲的马萨、在马来亚的沙凯族、苏门答腊的巴塔斯族等等。而在古希腊时期,处女会向神的代表献出童贞。中世纪的欧洲,拥有姑娘初夜权的是其领主。在印度的很多地区,新娘会用木制的器具破除童贞。
这些“处女禁忌”千奇百怪,有学者研究这可能是先民对处女流血的一种恐惧心理的防范行为。原始民族大多觉得红色很神秘,原始埋葬中也经常把红色粉末作为殉葬品,认为它能注入生命的活力。另一方面原始人有喝血情操。他们经常喝动物或敌人的血,认为血会引起人疯狂的杀欲。诸如此类原因,导致很多原始部落出现这种处女禁忌。
P202-205
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长期创造形成的物质和精神产物。同时,文化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历史和文明发展的积淀物,是以人类的精神发展为导向的集合体。文化将各种社会因子融汇集合、相互渗透,存在于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世界上各个角落形成的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历史、时代和地域的传承性,能够展现出国家或民族的地理、历史、传统习俗、风土人情、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文学艺术等。
文化在大范围上可以包括四种层次:第一是物质文化,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总和;第二是制度文化,是人类在劳动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宗教制度、教育制度等;第三是行为文化,包含世界各地的民风与民俗,具有鲜明的民族、种族和地域特色;第四是心态文化,体现为人类的价值观、世界观、审美情趣等,也是构成人类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
文化在人类社会中,是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在时间上连接着人类的过去与未来,在空间上孕育着丰富和辉煌。文化具有一脉相承的特点,才使人类社会得以保留源远流长的历史,同时也可以创造无比灿烂的文明。因此,世界文化常识是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知识,它不仅是培养个人素质的必由之路,也是认识自我与社会关系的重要文本。
从哲学的角度来说,世界文化的本质是人类思想的表现形式,由于时代和地域的差别,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风格。因而,人类思想的动荡必然引发一连串社会制度的变化,影响文化的走向,旧文化灭亡,新文化兴起。
从世界文化的包容性来看,即使是带有文化特征的意识形态,也不是绝对排他的。文化所产生的霸权,并不是一种简单明显的压迫和被压迫,它试图以包容的方式达成某种文化同一性。因此,当人们在了解世界文化差异的同时,要允许文化多样性的存在,并对文化的同一性趋势保持警惕。
本书是一部世界文化百科全书,从历史起源、衣食住行、文学艺术、政治经济、军事技术、风俗传说、名胜古迹七个方面讲解世界文化常识,展示世界文化发展的轨迹,为读者提供科学性、趣味性、知识性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使读者尽情畅游在辽阔深邃的世界文化知识的海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