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黑塞之中国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德)赫尔曼·黑塞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赫尔曼·黑塞是德国后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黑塞在德国文坛上享有崇高的声誉,不仅因为他是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以及他个人鲜明的反法西斯立场,更是由于他对生活独特的体验和剖析,以及作品中所蕴涵的富有东方韵味的深刻哲理打动了无数读者,激起强烈的社会共鸣。《黑塞之中国》辑录了黑塞作品中关于中国的文字,以飨喜爱黑塞的读者。

内容推荐

赫尔曼·黑塞编著的《黑塞之中国》讲述了:中国文化对黑塞的思想与创作影响深远,曾被他称之为自己精神上的避难所和第二故乡。在二十世纪德语作家中,我们很难找到一位像黑塞那样对中国如此感兴趣、如此致力于介绍宣扬中国古典文化的作家了。《黑塞之中国》中,黑塞研究专家、德国苏尔坎普出版社资深编辑孚克·米谢尔斯辑录了黑塞作品中关于中国的文字,以飨喜爱黑塞的读者。

目录

短篇小说传说诗歌

 诗人

 新加坡中国人的节庆夜

 笛之梦

 给一位中国歌女

 欧洲人

 没落之音

 周幽王

 长老

 中国寓言一则

 祖咏

 黑国王

 中国传说

 约瑟夫·克乃西特给卡洛·费罗蒙特的信

 竖起的手指

 禅院小和尚

游记观察思考论文

 邂逅

 亚洲之夜

 人力车游

 中国人

 忆亚洲之旅

 关于中国的思考

 我与印度和中国思想上的关系

 论中国思想

 远东透视

忆阅读

 《中国之笛》

 德文版《论语》

 中国智者的书

 慕尼黑的中国书籍

 东方智慧

 《中国灵怪和爱情故事》 

 《南华真经》

 《中国民间童话》

 两极

 我爱读的书(节选)

 《道德经》

 《中德四季晨昏杂咏》

 《中国古代爱情喜剧》

 《中国短篇小说集》

 《易经》

 《冰心和中玉》或《圆满的选婿故事》

 卫礼贤的中国译著

 卫礼贤最后的译著

 《红楼梦》

 一位沟通中国与欧洲的使者

 《碧岩录》

 圆悟禅师的《碧岩录》

试读章节

中国诗人韩复少年时心中便有一股冲动,凡是于做诗有益的一切他都想学,并且想做得尽善尽美。他的家乡在黄河边,父母对他钟爱有加,为他选了一位出身极佳的小姐为未婚妻,对未婚妻他自己也很满意,不久就该选定吉日成婚了。这时的韩复有二十岁光景,面貌俊秀,谦恭有礼,满腹经纶,年纪不大,而在家乡的文人中已颇有诗名,虽说并非大富大贵,但家财也不薄,况且妻子将要带来的丰厚嫁妆还会使家庭经济更加宽裕,未婚妻貌美贤淑。韩复可以说什么都不缺了,他将能够幸福地生活。然而,韩复总觉得缺少什么,他一心想做一个完美杰出的诗人。

一天夜晚,河上举行灯会,韩复一人走到对岸,靠在水边一棵大树上,望着河上千百盏灯闪闪发光,看着船上的男女老少,衣着整齐亮丽,相互招呼着,听着河水潺潺流动,还有琴声笛音伴着歌女美妙的歌声,蓝色的夜空笼罩着这一切。韩复观赏着这美丽的景象不禁心动不已。虽然他很想过去和未婚妻跻身友朋之间,与他们同乐,然而,他的内心更加渴望能够作为观赏者把这景象写成一首完美的诗歌:蓝色的夜空、水面的灯光、游客的欢乐,以及靠着大树的观赏者心中的渴望。他感觉到自己无论如何无法真正享受人间的节庆和欢乐,知道自己与热闹的生活格格不入,将永远只是个寂寞的旁观者,他深感自己天生矛盾的心灵,明白自己在欣赏人间的欢乐和美丽的同时也会在心中升起一股陌生人不足为外人道的渴望,心中不免暗暗悲伤。想着想着,他明白了,唯有当他能够将外界以完美的诗歌表达出来,令其因而得以净化升华而永留人间时,他才能获得真正的满足。

半睡半醒间,他隐约听到一点声音,看见树边站着一位身穿紫袍神态可敬的老者。韩复站了起来,对老者致意,老者微笑着,顺口念出一首诗。这首诗把韩复刚才所感受到的事物完美地表达出来了,无异于一位伟大诗人的作品。韩复的心整个凝固了。

他对老人深深鞠躬,问道:“先生何人?能够看穿我的心,朗诵出如此绝佳诗句,我的任何师长都不如先生。”

陌生人微笑了,那是进入圆满人生的人的微笑。他说:“你若是想做诗人就到我这儿来吧。我的茅屋在西北群山中大河的源头那儿。我名叫完美文字大师。”说着,老者就走进树荫,很快消失了。韩复徒然地寻找,却再也见不到老者,以为自己是在梦境中遇到了老者。他快步过去加入灯会,可是在众人的谈笑和笛声中,他只听到那位陌生人的声音,他的心也跟着他走了,在欢乐的人群中他显得那么陌生,眼神那么蒙咙,大家取笑他坠入爱河了。

P3-4

序言

二十世纪德语作家中大概很难找到一位像赫尔曼·黑塞那样对中国如此感兴趣,如此致力于介绍宣扬中国古典文学和文化的了。没有一位像他那样,五十多年坚持强调,对于中国文化我们必须“作为同一水平的竞争者加以研究,对我们而言,他们是敌是友随情况而异,无论如何,中国对我们或利或弊,其程度都可能极大”。因为,对他而言,“这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知道自己的文化并不后顾,而是在行动中向前看”。也没有一位作家像黑塞一样,把如此多的中国精神财富融入自己的作品中。他在暮年总结说:“《诗经》、《易经》、《论语》、《老子》、《庄子》与荷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是我的老师,他们帮助塑造了我和我心中对善、智慧、完美的人的概念。”这种开放性是如何形成的呢?

黑塞一向被称为危机作家。在语言中,危险和机会用同一个词表达的一个民族,肯定会引起他的兴趣。黑塞的生平和中国历史一样,总是从危机中脱胎换骨、浴火重生,因此,他的书总能一代一代有新的读者。美国黑塞传记作者弗里曼就把传记的副标题定为“危机作家”,这个标题也指出黑塞性格中变化和发展的倾向。黑塞的出版人彼得·苏尔坎普就曾这样讲到黑塞:“很少有几个这样的作家,经常把自己的尸体掩埋起来,接着开始另一个新阶段。而每一次都是出于真正的困境。”在战争频繁的二十世纪,这种困境确实不少。

黑塞成长于帝国主义时期,当时威廉二世的德国正以欧洲最后一个强国的身份,极力想占有一块“阳光下的地盘”,于是加入殖民主义行列,去征服欧洲之外的世界。黑塞自幼就接触到这种强权扩张的牺牲品,因为在地域被占领后,接踵而至的总是传教士带来的世界观和宗教自由的丧失。黑塞的外祖父母和父母都是传教士,他们被派往异教区传道。父亲约翰内斯·黑塞(1847—1916)因水土不服于一八七三年回到欧洲,任职于施瓦本地区虔信教派中心的卡尔夫一家最大的教会出版社。在这儿,他结识了寡居的玛丽·伊森贝尔格(1842一1902),她是著名传教士、语言学家赫尔曼·贡德特博士(1814一1893)之女。贡德特博士从印度回来后便主持教会m版社。赫尔曼·黑塞是玛丽与约翰内斯的长子,也是他们最有天分的儿子,自然被选定作为传教士接班人。不过,后来事情并不如家长所愿。

十四岁那年,黑塞就逃离神学院预备班。而他一生都同情像他一样自主权被剥夺的人,包括在他家进出频繁的各国的“改变了信仰的异教徒”。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4:5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