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艺术家的命运(精)/黑塞作品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德国)赫尔曼·黑塞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赫尔曼·黑塞编著的《艺术家的命运》不是黑塞的体验,而是黑塞打算去体验的事情,黑塞说的是青年人的语言。全球青年口耳相传,黑塞是被阅读最多的德语作家。任何读过黑塞作品的人,都会为黑塞作品中的人生阅历与感悟,以及浪漫气息所打动,情不自禁回忆起自己的青年时代。青年没能在青年时代阅读黑塞,是一个极大的损失,尽管成年之后重读时,会感受到这种懊悔。这就是一位只要有过阅读,就一定会喜欢上的作家,一个性情中人,坦率的朋友,人生的导师。

内容推荐

在赫尔曼·黑塞编著的《艺术家的命运(精)》中,黑塞藉着善感画家约翰·费拉谷思的故事,道出了他自己婚姻生活的内幕。在文明极度发达的欧美现代家庭制度中,黑塞描写一位苦闷的艺术家如何专心致力于艺术天地的创造中,来挽救家庭崩溃的命运。孤独的抒情私人黑塞用写实主义的手法,刻画悲剧画家内心的挣扎与苦闷。是诗人黑塞继《生命之歌》后又一部成名的杰作。

《艺术家的命运(精)》是“黑塞作品”系列之一。

目录

黑塞的生平与《艺术家的命运》/代译序

主要人物表

黑塞主要作品表

黑塞年谱

艺术家的命运

第一章 破碎的家

第二章 好友来访

第三章 热带森林

第四章 阿尔伯特

第五章 剖心泣诉

第六章 共商对策

第七章 父子之间

第八章 画中世界

第九章 下定决心

第十章 寂寞心灵

第十一章 梦中幻影

第十二章 再度病倒

第十三章 一个构思

第十四章 母子之间

第十五章 惊闻噩耗

第十六章 长夜漫漫

第十七章 爱子夭逝

第十八章 各奔东西

试读章节

一年前,约翰·费拉谷思买下洛斯哈尔台搬进去住的时候,这幢古老的贵族邸宅一片荒芜。庭园里的小径杂草丛生,长椅上布满青苔,台阶破损,荒废得几乎寸步难行。当时,这片约有一千坪的土地上,建筑物只有这幢附有马厩的有些破败的华丽邸宅,以及一座寺院样式的休闲小屋。小屋的门扉已经毁损,歪歪斜斜。裱上蓝缎的墙壁也已发霉,长满了青苔。

新主人买下这一片土地后,立刻把摇摇欲坠的寺院样式的小屋拆掉,只留下原有的10级石阶。走下石阶就是湖。费拉谷思在小屋的原址上建了一间画室。他在这里画了7年画,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这里度过。饮食起居原本都在邸宅那边,但是后来家庭纠纷愈演愈烈,大儿子离家住到学校去,他把邸宅交给妻子和女仆,按照自己需要在画室加盖了两个房间,从此就在那里过着单身汉般的生活。这对这么壮丽的邸宅实在太可惜了。二楼只有费拉谷思夫人和7岁的比埃雷住。当然也有客人来拜访费拉谷思夫人,不过不多,所以那么多的房间一整年都是空的。

小比埃雷很受父母的宠爱,他让邸宅和画室有了联系。他不仅是父母之间唯一的沟通桥梁,也是洛斯哈尔台唯一的工人和所有人。费拉谷思先生拥有画室、森林里的湖畔一带以及从前的猎苑。夫人则支配了对面的邸宅,草坪、菩提树园和栗树园也属于她。除了到邸宅用餐之外,画家很少去拜访别人的领域,就是去了,也是有如做客一般。小比埃雷是唯一不知道有这种分裂生活和领域分割的人。无论是老邸宅或新家,他都自由自在地进出。画室和父亲的图书室,以及对面的走廊、绘画房和母亲的房间,对他来说都是他的家。栗树园里的草莓,菩提树园里的花草,森林里湖中的鱼,更衣用的小屋和小艇,全都是属于他的。他在母亲的女仆那里,以及在父亲的男仆罗伯特那里,都一样受到主人般的待遇,备受呵护。在母亲的客人眼中,他是女主人的儿子。而在那些偶尔到父亲的画室来说着法语的绅士们面前,他是画家的儿子。父亲的卧房里,以及古邸中裱着明亮的壁纸的母亲房里,都挂着少年的肖像画和照片。比埃雷非常幸福。几乎比那些父母和睦相处,共同生活的孩子还要幸福。他的教育并没有一贯的计划。要是他在母亲的领域里待不下去了,林中的湖畔就是他的避难所.

他已睡着了。过了11点,邸宅里熄灭了最后一盏灯。午夜过后许久,约翰·费拉谷思一个人从城里走路回来。他和好朋友在城里的酒馆中度过了晚上的时光。走在这温热有云的夜晚里,刚才烟酒所带来的欢笑,以及大胆而洒脱的气氛,全都消失殆尽。他下意识地吸着这略带温暖湿气的夜气,小心翼翼地朝洛斯哈尔台走去,道路两旁麦田里黑黝黝的麦子已经长得很高了。洛斯哈尔台那高大的森林以及浓密的树梢,在苍白的夜空下静静地高耸着。

他从邸宅人口前经过时,并没有走进去,只是看了一下里面。邸宅明亮的正面,在黑簇簇的森林前方,闪耀着高贵的光芒,很是吸引入。他带着路过的旅人般愉快而漠不相关的心情注视了一下那美丽的姿影。然后沿着高大的树篱走了数百步,踏上了隐蔽的森林小径,小径通往他的画室。这个矮小健硕的男人,穿过荒芜得有如森林般的黑暗庭园,往他住的地方走去。眼前突然出现了一大片圆形的淡灰色天空,黑黝黝的树梢矗立在湖边,他的住居挡住了他的去路。

小湖近乎漆黑地躺在完全的静寂之中。微弱的光线像一面无穷尽的薄膜,也像一层细小的灰尘般地铺在湖面上。费拉谷思看了一下表,快l点钟了。他打开这幢小建筑通往起居室的侧门。他在起居室里点燃了一支蜡烛,很快地脱掉衣裳,赤裸裸地走出去,缓缓地从又宽又平的石阶走进水里。湖水在他的膝盖前方画出柔软的小水纹,水光亮了一下,随即又灭了。他把身体泡进水里,往湖那边游了一下,但刚才的寻欢作乐,使得他突然觉得全身倦怠,于是退了回来,湿淋淋地走回屋里。他披上了蓬乱的浴衣,擦干剪得很短的头发,赤着脚跨上几级台阶,进入空旷无人的画室里。一进来他就飞快地点亮了所有的电灯。

然后他奔向挂着一小幅画布的画架前,这是他这几天来的作品。他双手支在膝上,在画的前方躬着身,睁大i艮睛凝视着画。刚涂过不久的颜色反射出炫眼的光芒。他就这样动也不动,无言地看了两三分钟。于是,这件工作的最初到最后一笔,都在他的眼睛里栩栩如生地重现了出来。好几年来,他早已习惯在开始工作前几天,除了现在所画的画之外,什么也不想地就那样上床睡觉。他熄掉电灯,拿着蜡烛走进寝室。寝室门上挂着一块小黑板和粉笔。

他用粗大的罗马字体写了:“7点叫醒,9点喝咖啡。”然后随手把门关上,上了床。他动也不动地躺着,目艮晴睁亮了片刻,构思中的绘画浮现在他眼前。于是他满足了,闭上清澄的灰眼珠,轻轻地吁了一口气,立刻就睡着了。

第二天早晨,罗伯特按时叫醒了他。他立刻起床,走到隔壁的小房间用冰冷的自来水洗了脸,套上一件洗得发白的灰色亚麻布粗糙长外衣,走进画室里。仆人已经卷起了厚重的百叶窗。小桌子上摆了一盘水果、一个玻璃水瓶和黑面包。他一边沉思,一边拿起面包咬着,站在画架前凝视自己的画。然后他一面来回踱步,一面吃了两三口面包,从玻璃盘里抓了几颗樱桃,有几封信和报纸放在那里,他却视若无睹,像被什么攫住了似的,立刻就坐在画架前的折椅上了。

这幅画着清晨景色的横型小画,是从几个星期前,他去旅行时所作的几张速写中得出来的。当时他住在上莱茵的一处农庄里,想去拜访一个同行却没有遇到。那天下了令人不快的细雨,食堂里烟雾弥漫,他就这样在充满霉味的潮湿房间里度过了一个凄苦的夜晚。第二天,天还没有亮,他觉得燠热难受,于是醒了过来,感到头昏脑胀。大门还关着,所以他从食堂的窗户爬了出去,解开近在咫尺的莱茵河畔的小舟,划进缓缓流着的幽暗的莱茵河里。当他正想划回来时,看到对岸有一艘小舟朝这边划了过来。这时正是破晓时分,冷冷的曦光轻轻地抖动,细雨宛如牛乳般。那渔夫的小舟的幽暗轮廓被流水笼罩着,看起来异样地巨大。这光景和这独特的光线突然攫住了他的心,深深地吸引了他,于是他停住划桨的手,等对方靠过来。那个男人把小舟泊在浮在水面上的渔网的浮标旁,从冰冷的水中拉起网来。两条颇宽的银灰色的鱼出现了。刹那间,鱼在灰色的河水上方划出一道濡湿的银线,哧啦一声,就落进了渔人的小舟中。费拉谷思马上请渔人等一下,拿起简单的画具,用水彩画了一张速写。他就在那里停了一天,时而速写,时而看书。第二天清晨又到外面作画,然后继续旅行。那以后他的脑海中就不断地惦念着那光景,令他坐立不安,最后他终于构思出来。这几天他就是在画这个,已经差不多要完成了。

最喜欢在耀眼的大太阳底下,或者在森林和庭园的温暖折射光线中作画的他,这道贯穿全画的银色凉意确实使他很花费了一番心思,却也赋予了他新的色调。昨天他已经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的他觉得自己坐在一幅非同寻常的好作品面前。这作品不是完美地抓住了他想要描写的意境,而是让他觉得有如在一瞬间击破玻璃般的表面,从大自然那谜一般的存在和现象中,感受到现实那活生生的呼吸。P23-28

序言

黑塞的生平与《艺术家的命运》/代译序

1877年7月2日黑塞出生于德国南部席瓦本地方的小镇卡尔夫,父母都信仰虔诚,他是次子。席瓦本地方曾产生过伟大的剧作家席拉,以童话闻名的赫夫,与以诗人扬名天下的赫尔达林和梅里克。这个文人辈出的地方,自古以来政治较为落后,但在文学、哲学以及神学的精神领域中却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

父亲约翰涅斯·黑塞是巴鲁特地区的俄裔德人,和母亲的祖父赫尔曼。肯德尔特一样,青年时代参加瑞士的传道团前往印度传道,后因健康欠佳而回国,担任肯德尔特的助手,从事宗教书籍的出版。不久,和肯德尔特的女儿,当时是未亡人的玛丽结婚。母亲是法裔瑞士人,具有音乐才华,感受力敏锐。父亲聪明而善良,给人求道者的孤独感觉。继承父母血统的黑塞,幼小时即对音乐感兴趣,后来也追求宗教思想,不仅对希腊、拉丁的思想,甚至对印度、中国的智慧,以及日本的禅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说其来有自。

4岁时由于父亲工作的关系,迁居到瑞士的巴塞尔市。在巴塞尔,家的后面就是广袤的原野,在接近大自然,和动物、植物交朋友的同时,也帮助他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未来的诗人——黑塞早在这样的环境中打好了根基。1886年,一家人再度回到德国的卡尔夫。黑塞9岁时进入拉丁语学校就读。

想要继承父亲的圣职,成为优秀的牧师,就必须参加每年夏天在威尔丁堡州举行的“州试”。为突破这个难关,黑塞被送到第一流的杜宾根拉丁语学校。通过州试的人允许到有传统的墨尔布隆神学预备学校求学,而且能以公费资格进入大学,并保证日后可以终身担任牧师这项圣职。

1891年7月,黑塞14岁,果然通过了州试,9月进入墨尔布隆神学预备学校,开始过寄宿生的生活。这在《在车下》(心灵的归宿)中有详细的叙述。入学后不久,他受到自己“内部刮起的暴风”的袭击,逃出宿舍,结果当然是告别了神学校。这是因为他产生了“除了做诗人之外,别的什么也不做”的强烈欲望。

黑塞对青春的困惑与流浪于焉开始。在神学预备学校之后,转读高级中学,然后又遭禁闭和退学,于是又到商店当学徒,在机械工厂见习,有4年多的时间辗转更换工作,但不论做任何事都不顺利。虽然如此,他也没有放弃学习。现在且让黑塞本人来说吧。

“自从学校生活不顺利的15岁开始,我就积极自我进修和修养。在父亲家里有祖父的大量藏书是我的幸福,也是我的喜悦。那是放置很多古书的房间,其中有18世纪的德国文学与哲学。从16岁到20岁之间,在大量的稿纸上我写了很多初期的习作,在这几年的时间内,看完泰半的世界文学,也耐心学习艺术史、语言、哲学等。借此弥补正常的研究,就收获而言,与一般常人相较,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我的小传》

1895年秋天,黑塞辞去机械工的工作,到大学城杜宾根的赫肯豪书店当见习生。在这里一面承受孤独与失意,一面努力读书和写诗,这样过了3年的岁月。22岁时,自费出版第一本诗集《浪漫之歌》。当然没有得到任何回响。接着出版散文集(《午夜后的一小时》,共印了600本,但一年之内只卖出了53本。可是最了解诗人的还是诗人,利鲁克立刻注意到这本散文集的年轻作者,并写书评推荐。

那年秋天,他转到巴塞尔的莱席书店任职,两年后就在这家书店出版诗文集《赫尔曼。洛雪尔——青春时代》。然后到意大利旅行,接触古老的艺术和文化,开始对现代社会采取批评的态度。1902年,他能在“新进德国抒情诗人”的系列中出版《诗集》,全得归功于诗人卡尔‘布塞的美意。在这本《诗集》里包括了著名的《雾中之歌》。他准备将这本值得纪念的(《诗集》献给母亲,然而在出版之前母亲却去世了。

1904年,黑塞所说的“文学上的第一个成功”终于来临。他的第一部长篇《乡愁》由柏林费舍书店出版,使他一举成名。这本小说以新鲜的文体和生活感情,生动地描写大自然,激起很大的反响。黑塞和前年在意大利旅行时认识的巴塞尔著名数学家的女儿,擅长钢琴的玛莉亚·佩诺利结婚,迁居到波登湖畔的小渔村凯恩赫芬。

这样在“安稳和愉快中度过好长一段时间”的湖畔生活,创作出为教育的压力而痛苦的悲剧长篇《在轮下》和《美丽的青春》,以及追求人类幸福真谛的长篇《生命之歌》等重要作品,此外也写出中短篇集《此岸》等佳作。可是,与生俱来的流浪性格与婚姻生活产生的困扰,使他想再度去旅行。

从1911年夏天开始的旅行,目的地不是当初计划的向往之地印度,而是去马来半岛、苏门答腊、锡兰等亚洲殖民地。在这些地方当然不可能有古代印度的精神。失望之余在年底回来后,移居到瑞士首都伯恩郊外,开始撰写长篇((艺术家的命运》,描写和比自己大9岁,而且有精神病的妻子玛莉亚的婚姻生活。

1923年,他取得瑞士国籍,同时和玛莉亚夫人正式宣告仳离,翌年1月和瑞士女作家的女儿露蒂·布恩卡结婚,这次的婚姻也没有维持多久,3年后宣告结束。然后在1931年和奥地利美术史研究家妮侬·杜鲁宾结婚,同时接受朋友好意提供的蒙达纽拉郊外的住宅,迁居到该地。这个新居被称为黑塞之家,妮侬夫人在以后三十多年里和丈夫共同生活,彻底扮演着“支撑者”的角色。

1932年,德国国内已由希特勒建立起政权,开始所谓纳粹的暴力政治。这个暴力也影响到黑塞的著作。他被视为“不受欢迎的作家”受到德国出版界的排斥,他的生活逐渐陷入艰苦之境。这段时间内,给予他帮助的就是继承柏林费舍书店的贝塔·兹尔堪普。

这个时期,在鲁加诺湖畔的蒙达纽拉山庄的庭园和果园里,可以看到黑塞大清早就戴着草帽整理庭园的草木,或清扫落叶枯枝。黑塞将这些工作视为对神的奉献,是以司祭的心从事这项工作的,可是,他的妻子却戏称他是“烧炭的人”。在这栋山庄里,除了黑塞夫妇之外,最重要的家人是一只聪颖的猫,主人称它为“豪杰”,疼爱有加。猫的孤独可能对黑塞的心产生莫大的影响。

不过,他并不是独善其身地在野蛮和破坏、杀害等满布血腥的纳粹政治下的黑暗时代过着隐居生活。实际上,他就像“人类的园丁”,在这孤独的山庄生活中,把对混沌现世的强烈批判,以及对精神乐园的向往都表达在巨著((玻璃珠游戏))中。这部小说费时十余年,直到1942年4月才告完成,翌年,在瑞士出版前后二卷。他的挚友托马斯·曼,看过这本书以后,对和他正在执笔的《浮士德博士》在内容上有共同点感到十分惊讶。

他很早就热爱歌德的《威廉的修学时代》,对德国浪漫派诺巴里斯的《蓝花》、霍夫曼的《黄金壶》,以及艾新道夫的诗与小说等特别亲近。非常注重传统的黑塞,有段时期被看成是新浪漫主义派不是没有理由的,可是想到他本来是从拥护一个人格和个人出发,从各个角度去探讨人性与批判的时代,更应该把他看成是写实主义作家。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黑塞获得歌德奖及诺贝尔文学奖(均在1946年),又在1950年荣膺拉蓓奖,他杰出的文学业绩获得无上的光荣,又接到世界各国读者的来信,也勤快地回信。1962年8月9日夜晚,以超过歌德的85岁高龄“如睡眠般”地辞世。死因是脑溢血。

诚心诚意扶持这位诗人,死后将其著作与遗物收集整理,捐给西德纳卡国立西勒博物馆的妮侬夫人,1966年9月22日因心脏病去世,享年71岁。

艺术家的命运

画家小说《艺术家的命运——湖畔的画室》,原名《洛斯哈尔台》(Rosshalde),是黑塞继音乐家小说((生命之歌》后,所完成的第四部长篇,于1912年到1913年,在瑞士首都伯尔尼郊外写成。与<生命之歌》相同,先在杂志上连载后,再于1914年交由费舍书店出版单行本。

在完成这部作品前后,黑塞自身遭受到许多内在和外在的冲击。同玛莉亚夫人结,搬至波登河畔凯恩赫芬的田园生活并不幸福。为摆脱内心的苦恼,他于1911年盛夏,前往新加坡、苏门答腊、锡兰、印度等地旅行。然而经由(《厄帕尼沙多》以及《贝塔》等经典和佛教所憧憬向往的印度精神,却无法从当时的殖民地印度获得,心灵上的空虚未曾填补,满怀失望,年底即束装回国。第二年,即1912年,黑塞的至亲好友、画家培尔第(Albertwelti,1862~1912)过世他租下亡友的别墅,举家迁至伯尔尼郊外。就在这里,他度过一生中最艰苦的7年时光。妻子的精神病愈来愈严重,不得不入院,3个孩子分别寄在友人处,黑塞一个人在这连电灯也没有的地方,过着物质匮乏的孤独战时生活。但并不是一切都是那么悲惨,罗曼·罗兰也曾来此拜访过他,给他留下美好的回忆。

玛莉亚夫人大他9岁,黑塞从她身上也许可以弥补对母亲的渴望,但在现实的夫妇生活中,他们却是不搭配的。这段婚姻本来就不切实际,最后会破裂也并没有什么可惊讶的。从《艺术家的命运》中所描写的已经崩溃的夫妇生活,以及在现实生活中一筹莫展,追求幸福却一再失败的艺术家看来,我们可以说《艺术家的命运》依然是黑塞自传式的作品。当然细节部分和真实情况大有不同,但是艺术家的家庭生活中的苦恼这个主题,毫无疑问正是黑塞内在的表露。值得注意的是,黑塞自身在面对婚姻生活破裂、分居、离婚前几年,就已经把这个命运写在作品里,让艺术家用为艺术而活的意志去克服崩溃的家庭。可见在当时,黑塞早有觉悟要解除这段婚姻,立意以艺术去克服危机。在黑塞的一生中,这部作品不是他的体验,而是他打算去体验的事情,是颇耐人寻味的。

作品中的画家和黑塞有许多共通之处,特别是外露的孤独、多愁善感,热情中略带冰冷的艺术家气质。在这些方面,黑塞把这个画家描写得最为细腻。

在《生命之歌》里的艺术家是被动的,对一切感到绝望;《艺术家的命运》里的艺术家生活虽然破灭,却不消极也不绝望,积极地为艺术而活,两者成为鲜明的对比。黑塞外表看来宛如孤独、感伤的抒情诗人,其实内在蕴含着艺术家的强烈意欲。这一切就反映在这部长篇里。

新潮文库编辑室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0:3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