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曼·黑塞在《乡愁》中,以独自体的第一人称写出某个作家的“心灵传记”,而这部《生命之歌》也采用了相同的手法。以音乐世界为主题,描写种种人际关系,尤其是女性关系,并根据此经验探讨两个主要人物的命运,以求得到解决人类幸福问题的关键——这和第一部作品《乡愁》迥然不同。前作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这部作品则将观察与思索的焦点集中于人与人的关系上,孤独的音乐家借此教育自己,逐渐达到谛观人生的境地。如此看来,这部小说也是黑塞自身心灵记录的写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生命之歌(精)/黑塞作品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德国)赫尔曼·黑塞 |
出版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赫尔曼·黑塞在《乡愁》中,以独自体的第一人称写出某个作家的“心灵传记”,而这部《生命之歌》也采用了相同的手法。以音乐世界为主题,描写种种人际关系,尤其是女性关系,并根据此经验探讨两个主要人物的命运,以求得到解决人类幸福问题的关键——这和第一部作品《乡愁》迥然不同。前作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这部作品则将观察与思索的焦点集中于人与人的关系上,孤独的音乐家借此教育自己,逐渐达到谛观人生的境地。如此看来,这部小说也是黑塞自身心灵记录的写照。 内容推荐 《生命之歌》是憧憬东方思想的抒情诗人赫尔曼·黑塞的作品。它描写一位音乐家因少年时期的恋爱事件而意外残废。当他经过艰苦奋斗的历程而以作曲家身份出现时,却遭遇到热情化身的友人歌手夺取了他的爱人。最后男主角库恩成了大音乐家,歌手莫德与女主角葛特露德缔结良缘,却因性格不相容而以悲剧结束了这场三角恋爱。故事中男主角库恩以伟大纯洁的意志.克服了艰苦的命运,谱成爱情与生命的凯歌。 《生命之歌》是一部满含哲理,以高歌音乐与纯洁爱情为主题的小说,是孤独者追求幸福的悲怆心曲。 目录 黑塞的生平与《生命之歌》/ 代译序 黑塞主要作品表 黑塞年谱 主要人物表 生命之歌 第一章 序 曲 第二章 初 恋 第三章 口 角 第四章 邂 逅 第五章 幻 灭 第六章 母 亲 第七章 喝 彩 第八章 夜 谈 第九章 追 思 试读章节 学校生活即将结束的时候,所有的同学都开始谈论起将来的职业,我也开始思索自己将来要做什么。把音乐当做职业,努力奋斗,这对我来说是不可能的;可是我又想不出能让我觉得快乐的职业。父亲向我提议,要我去经商,或者是学别的手艺,我并不是讨厌,只是不感兴趣而已。不过同学们对于自己所选择的职业,都是那样的自豪,也许因为这种原因,我也觉得自己的选择是最好的,也是最正确的。而且这个想法充满了我的脑海,使我非常的高兴。 我12岁起就开始学拉小提琴,而且是由一位优秀的老师教的,这对我是非常有利的。但是父亲极力反对,独生子要去做艺术家,这是一门不可靠的行当,当然感到惴惴不安。然而父亲的反对更坚定了我的意志。而且老师喜欢我,尽力要促成我的愿望。最后父亲让了步,只是父亲为了考验我的耐性,也期待我会改变初衷,所以要我再留一年。我忍耐地又等待了一年。在这期间,我的决心是更坚定了。 在学校生活的最后一年里,我爱上了初次相识的美丽少女,我同她相处的时间并不多,渴望见到她的欲望也不强烈,只是像在梦中一样地享受初恋的甜蜜与苦恼。在这段时间里,我整天沉浸在音乐与爱情之中,夜里则兴奋得不能人眠。我第一次感觉到内心里浮现了两首小曲的旋律,想写下来。这使我心中充满了害羞与迫切的快感,这快感使我完全忘却了如游戏般初恋的痛苦。后来我听说我的恋人在学歌唱,我非常渴望听到她唱歌。几个月之后,我终于如愿以偿,那是在我家的一次晚间聚会中,我要求这个漂亮的女孩唱歌。她竭力推托,但最后还是答应了,我是非常好奇地等着她歌唱的。她唱时,由一位绅士用我们的小钢琴伴奏,他弹奏了二、三小节,她就开始唱了起来。啊呀,可是她唱得很不好,简直糟透了。然而在她唱的时候,我的吃惊与苦恼变成了同情,又转变为幽默。最后,我对她的恋情消退了。 我是个有耐心与用功的学生,但并不是好学生,在最后那一年我一点儿也不努力。这倒不是我懒惰,也不是恋爱的缘故,而是由于我处于年轻人好幻想与漫不经心的状态下,感觉与头脑都变得迟钝的缘故,这种状态有时也会突然且激烈地中断,那是在过早的创造欲,如同乙醚似的包围了我的时候。随后我觉得被非常清洁而透明的空气所环绕,在这种空气里我不可能梦幻般地生活,所有的感觉都尖锐而密切地注视着。但是在这种时候所产生的旋律却很少,也许只有十个旋律以及和音的两三个开头。然而我绝对不会忘记这个时候的空气,这种非常净洁,几乎是寒冷的空气,以及这种思想高度集中的气氛,为了把握住一个正确的旋律,不受偶然的移动而松懈。但我并不因这个小小的成就而满足,也不认为那是最有价值和最美好的东西。然而我非常清楚,在我的生命里再也没有比再度回复到这思想澄明、创作欲强烈的时间更重要的了。 其次,我也有过这种热衷的日子,我沉湎在小提琴中,拉着即兴曲,陶醉在瞬间闪过的旋律和色彩缤纷的气氛中。但我不久就知道这不是创作,而是应该警戒的游戏与耽溺。我觉得追求梦想、享受陶醉的时光,和艰难而明确地追求艺术形式,去努力奋斗完全是两回事。当时我已经理解到,真正的创造是孤寂的,要达到目的就非牺牲人生的快乐不可。 我终于获得了自由,学校生活结束之后,我即辞别父母,到首都的音乐学院开始新的学生生活。我期待已久,而且相信我会成为音乐学校中的好学生,然而结果却出乎自己的意料。我努力听课,但在必修的钢琴课程上出现了巨大的痛苦。不久我就把全部的课业看得像一座无法攀登的山岳一样。我虽然不打算放弃,却还是觉得失望与困惑。现在我才明白自己资质平庸,低估了走上艺术之途的艰辛与困难。我非常厌恶作曲,就是一点点功课都使我为难得要命,我毫无学习的兴趣,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有这种能力。我努力学习但是毫无乐趣可言。我觉得自己既渺小又悲哀,只能去管管账,或者是就读别的学校。我不能诉苦,至少在写给家里的信中不能诉苦,只能往已经幻灭的路上继续迈进。我想,至少也得成为一个合格的小提琴家。我不断地练习,忍受着老师的责骂与嘲笑。我看到以前所轻视的同学轻而易举地就进步神速,受到赞扬。我的目标愈降愈低,因为我认为会拉小提琴没有什么了不起,也认为自己绝对不可能成为音乐大师。我只期望自己努力下苦工夫,成为一个可用的乐师,在一个小乐队里,默默无闻地拉小提琴过日子。 我在这个时候极其渴望——什么都可以答应,只要能脱离音乐,每天过着没有音调与节拍的生活。在我渴盼寻找快乐、赞美、光耀与美的地方,却只找到了要求、规律、义务、困难与危险。要是我的脑海中突然浮现了一些音乐,如果不是陈腔滥调,就是违反一切艺术的法则,谈不上有什么价值。于是我把一切伟大的思想与希望,全都收藏了起来。我是那些用年轻人的大胆去追求艺术,却又没有能力成为艺术家的许许多多的人之中的一个。 P33-35 序言 1877年7月2日黑塞出生于德国南部席瓦本地方的小镇卡尔夫,父母都信仰虔诚,他是次子。席瓦本地方曾产生过伟大的剧作家席拉,以童话闻名的赫夫,与以诗人扬名天下的赫尔达林和梅里克。这个文人辈出的地方,自古以来政治较为落后,但在文学、哲学以及神学的精神领域中却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 父亲约翰涅斯·黑塞是巴鲁特地区的俄裔德人,和母亲的祖父赫尔曼‘肯德尔特一样,青年时代参加瑞士的传道团前往印度传道,后因健康欠佳而回国,担任肯德尔特的助手,从事宗教书籍的出版。不久,和肯德尔特的女儿,当时是未亡人的玛丽结婚。母亲是法裔瑞士人,具有音乐才华,感受力敏锐。父亲聪明而善良,给人求道者的孤独感觉。继承父母血统的黑塞,幼小时即对音乐感兴趣,后来也追求宗教思想,不仅对希腊、拉丁的思想,甚至对印度、中国的智慧,以及日本的禅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说其来有自。 4岁时由于父亲工作的关系,迁居到瑞士的巴塞尔市。在巴塞尔,家的后面就是广袤的原野,在接近大自然,和动物、植物交朋友的同时,也帮助他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未来的诗人——黑塞早在这样的环境中打好了根基。1886年,一家人再度回到德国的卡尔夫。黑塞9岁时进入拉丁语学校就读。 想要继承父亲的圣职,成为优秀的牧师,就必须参加每年夏天在威尔丁堡州举行的“州试”。为突破这个难关,黑塞被送到第一流的杜宾根拉丁语学校。通过州试的人允许到有传统的墨尔布隆神学预备学校求学,而且能以公费资格进入大学,并保证日后可以终身担任牧师这项圣职。 1891年7月,黑塞14岁,果然通过了帅l试,9月进入墨尔布隆神学预备学校,开始过寄宿生的生活。这在《在车下》(心灵的归宿)中有详细的叙述。入学后不久,他受到自己“内部刮起的暴风”的袭击,逃出宿舍,结果当然是告别了神学校。这是因为他产生了“除了做诗人之外,别的什么也不做”的强烈欲望。 黑塞对青春的困惑与流浪于焉开始。在神学预备学校之后,转读高级中学,然后又遭禁闭和退学,于是又到商店当学徒,在机械工厂见习,有4年多的时间辗转更换工作,但不论做任何事都不顺利。虽然如此,他也没有放弃学习。现在且让黑塞本人来说吧。 “自从学校生活不顺利的15岁开始,我就积极自我进修和修养。在父亲家里有祖父的大量藏书是我的幸福,也是我的喜悦。那是放置很多古书的房间,其中有18世纪的德国文学与哲学。从16岁到20岁之间,在大量的稿纸上我写了很多初期的习作,在这几年的时间内,看完泰半的世界文学,也耐心学习艺术史、语言、哲学等。借此弥补正常的研究,就收获而言,与一般常人相较,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我的小传》) 1895年秋天,黑塞辞去机械工的工作,到大学城杜宾根的赫肯豪书店当见习生。在这里一面承受孤独与失意,一面努力读书和写诗,这样过了3年的岁月。22岁时,自费出版第一本诗集《浪漫之歌》。当然没有得到任何回响。接着出版散文集《午夜后的一小时》,共印了600本,但一年之内只卖出了53本。可是最了解诗人的还是诗人,利鲁克立刻注意到这本散文集的年轻作者,并写书评推荐。 那年秋天,他转到巴塞尔的菜席书店任职,两年后就在这家书店出版诗文集《赫尔曼‘洛雪尔——青春时代》。然后到意大利旅行,接触古老的艺术和文化,开始对现代社会采取批评的态度。1902年,他能在“新进德国抒情诗人”的系列中出版《诗集》,全得归功于诗人卡尔·布塞的美意。在这本《诗集》里包括了著名的《雾中之歌》。他准备将这本值得纪念的《诗集》献给母亲,然而在出版之前母亲却去世了。 1904年,黑塞所说的“文学上的第一个成功”终于来临。他的第一部长篇《乡愁》由柏林费舍书店出版,使他一举成名。这本小说以新鲜的文体和生活感情,生动地描写大自然,激起很大的反响。黑塞和前年在意大利旅行时认识的巴塞尔著名数学家的女儿,擅长钢琴的玛莉亚·佩诺利结婚,迁居到波登湖畔的小渔村凯恩赫芬。 这样在“安稳和愉快中度过好长一段时间”的湖畔生活,创作出为教育的压力而痛苦的悲剧长篇《在轮下》和《美丽的青春》,以及追求人类幸福真谛的长篇(《生命之歌》等重要作品,此外也写出中短篇集《此岸》等佳作。可是,与生俱来的流浪性格与婚姻生活产生的困扰,使他想再度去旅行。 从1911年夏天开始的旅行,目的地不是当初计划的向往之地印度,而是去马来半岛、苏门答腊、锡兰等亚洲殖民地。在这些地方当然不可能有古代印度的精神。失望之余在年底回来后,移居到瑞士首都伯恩郊外,开始撰写长篇(《艺术家的命运》,描写和比自己大9岁,而且有精神病的妻子玛莉亚的婚姻生活。 1923年,他取得瑞士国籍,同时和玛莉亚夫人正式宣告仳离,翌年1月和瑞士女作家的女儿露蒂‘布恩卡结婚,这次的婚姻也没有维持多久,3年后宣告结束。然后在1931年和奥地利美术史研究家妮侬’杜鲁宾结婚,同时接受朋友好意提供的蒙达纽拉郊外的住宅,迁居到该地。这个新居被称为黑塞之家,妮侬夫人在以后三十多年里和丈夫共同生活,彻底扮演着“支撑者”的角色。 1932年,德国国内已由希特勒建立起政权,开始所谓纳粹的暴力政治。这个暴力也影响到黑塞的著作。他被视为“不受欢迎的作家”受到德国出版界的排斥,他的生活逐渐陷入艰苦之境。这段时间内,给予他帮助的就是继承柏林费舍书店的贝塔‘兹尔堪普。 这个时期,在鲁加诺湖畔的蒙达纽拉山庄的庭园和果园里,可以看到黑塞大清早就戴着草帽整理庭园的草木,或清扫落叶枯枝。黑塞将这些工作视为对神的奉献,是以司祭的心从事这项工作的,可是,他的妻子却戏称他是“烧炭的人”。在这栋山庄里,除了黑塞夫妇之外,最重要的家人是一只聪颖的猫,主人称它为“豪杰”,疼爱有加。猫的孤独可能对黑塞的心产生莫大的影响。 不过,他并不是独善其身地在野蛮和破坏、杀害等满布血腥的纳粹政治下的黑暗时代过着隐居生活。实际上,他就像“人类的园丁”,在这孤独的山庄生活中,把对混沌现世的强烈批判,以及对精神乐园的向往都表达在巨著《玻璃珠游戏》中。这部小说费时十余年,直到1942年4月才告完成,翌年,在瑞士出版前后二卷。他的挚友托马斯·曼,看过这本书以后,对和他正在执笔的《浮士德博士》在内容上有共同点感到十分惊讶。 他很早就热爱歌德的《威廉的修学时代》,对德国浪漫派诺巴里斯的《蓝花》、霍夫曼的(《黄金壶》,以及艾新道夫的诗与小说等特别亲近。非常注重传统的黑塞,有段时期被看成是新浪漫主义派不是没有理由的,可是想到他本来是从拥护一个人格和个人出发,从各个角度去探讨人性与批判的时代,更应该把他看成是写实主义作家。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黑塞获得歌德奖及诺贝尔文学奖(均在1946年),又在1950年荣膺拉蓓奖,他杰出的文学业绩获得无上的光荣,又接到世界各国读者的来信,也勤快地回信。1962年8月9日夜晚,以超过歌德的85岁高龄“如睡眠般”地辞世。死因是脑溢血。 诚心诚意扶持这位诗人,死后将其著作与遗物收集整理,捐给西德纳卡国立西勒博物馆的妮侬夫人,1966年9月22日因心脏病去世,享年71岁。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