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曼·黑塞编著的《流浪者之歌(精)》内容介绍:古印度贵族青年悉达多,为了追求心灵的安宁,孤身一人展开了求道之旅。当心灵与肉体的享受达到顶峰时,他却对自己厌倦到极点。在最绝望的一刹那,他突然听到了生命之河永恒的声音,经过几乎一生的追求,悉达多终于体验到万事万物的圆融统一,所有生命的不可摧毁的本性,并最终将自我融入了瞬间的永恒之中。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流浪者之歌(精)/黑塞作品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德国)赫尔曼·黑塞 |
出版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赫尔曼·黑塞编著的《流浪者之歌(精)》内容介绍:古印度贵族青年悉达多,为了追求心灵的安宁,孤身一人展开了求道之旅。当心灵与肉体的享受达到顶峰时,他却对自己厌倦到极点。在最绝望的一刹那,他突然听到了生命之河永恒的声音,经过几乎一生的追求,悉达多终于体验到万事万物的圆融统一,所有生命的不可摧毁的本性,并最终将自我融入了瞬间的永恒之中。 内容推荐 赫尔曼·黑塞编著的《流浪者之歌(精)》讲述了古印度贵族青年悉达多为了追求心灵的安宁,孤身一人展开求道之旅的故事。他聆听教义、结识名妓,还成为富商。此时的悉达多,内在与外在的享受达到巅峰,却对自己厌恶至极。终于,他抛弃世俗,来到河边,意图结束生命。在最绝望的一刻,他听到了生命之流永恒的声音…… 《流浪者之歌(精)》是“黑塞作品”系列之一。 目录 译序 黑塞的生平和《流浪者之歌》 黑塞主要作品表 黑塞年谱 流浪者之歌 第一部分 婆罗门之子 入山苦修 大觉世尊 幡然省悟 流浪者之歌 第二部分 青楼艳妓 随俗浮沉 生死轮回 观河听水 渡人自渡 父子冤家 唵字真言 声闻之人 试读章节 在家屋的庇荫之中,在河边舟畔的阳光之下,在杨柳树和无花果的林荫里,这位英俊的婆罗门。之子悉达多②,就这样与他的朋友戈文达一起长大了。他在河中做圣洁的沐浴时候,在花坛前做神圣献祭时候,太阳晒黑了他那浅嫩的双肩。光阴的流影,在他于芒果林中游戏的时候,在他母亲轻吟低唱的时候,在他父亲讲经说法、与那些饱学之士互相论道的时候,在他的眼前掠过。悉达多不但早就参加了学者们的交谈,以及与戈文达辩难教义的问题,而且早就与他一起静坐,一起修习禅观冥想的法门了。并且,对于“唵”字真言,这个字中之字,所谓根本秘咒,也已知道如何默诵了——在吸气的时候暗自在心中默念,而当他尽其全力呼出的当儿,他的眉宇之间便流露出了纯洁的精神光辉。此外,对于在他心灵深处与宇宙合一而不可毁灭的神我,也已知道如何参证了。 他的父亲心中,因有这个聪明而又好学的儿子,而充满了难以言喻的快乐;他一手将他抚养长大,眼看他就要成为一位伟大的学者、一位能干的祭司、婆罗门僧中的一位王者了。 他的母亲心中也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得意之情,尤其是在她看着他走路的时候,在坐下和起立的时候,在她看着强健、英俊、身手矫健的悉达多以十分优雅的神态向她请安问候的时候。 每当悉达多穿过城中的大街小巷时,他那副轩昂的眉宇、王者的眼神,以及修长的身影,都会在婆罗门少女的心湖之中激起阵阵爱的涟漪。 他的朋友,也是婆罗门之子的戈文达,比任何人都更爱他。他爱悉达多的眼神和他那种迷人的嗓音。他爱他走路的样子,爱他那种十分优雅的动作;他爱悉达多所做的每一件事和他所说的每一句话,尤其爱他那种澄明的智慧、热切的思想、坚强的意志、卓越的才能。戈文达知道他绝不会做一个平庸的婆罗门、一个懒散的祭司、一个巧嘴的贪婪商贩、一个徒然自负其实一文不值的演说家、一个邪恶而又狡猾的教士,更不会在羊群中做一只温驯的笨羊。不,就是他戈文达自己,也不愿成为这些人中的任何一种,也不愿成为数以万计的这种婆罗门僧中的一个。他要追随悉达多,这人人敬爱的、出类拔萃的人。并且,纵使他成了神,纵然他进入了光照一切的境界,他戈文达也要追随他,做他的朋友、他的伴侣、他的仆人,做他的卫士,做他的影子。 这就是人人都爱悉达多的心情,而他也讨每一个人的欢喜,并使每一个人感到快乐幸运。 然而,悉达多本人却不快乐。他在无花果园中的玫瑰色小径上漫步的时候,在树林的绿荫中打坐的时候,在每日必行的赎罪沐浴中洗濯手脚的时候,在阴凉的芒果林深处献供的时候,得到每一个人的敬爱,带给每一个人喜悦。然而,在他自己的心中,却没有任何喜悦可言。种种梦境和不安的意念,从河水之中,从夜空的闪烁繁星之间,从温煦的阳光里面,流到他的心田。种种的梦幻和一种灵魂的焦虑,从燔祭的烟雾升起,从《梨俱吠陀》的颂歌发出,从婆罗门老僧的说教下,流到他的脑海。 悉达多开始感到不满的种子在他的心中萌动。他开始感到,他的父母之爱,乃至戈文达的朋友之爱,都不会永远使他快乐,使他安静,使他满意,使他充实。他已开始怀疑,他那可敬的父亲以及其他的老9币——那些聪慧的婆罗门——虽已尽力地将他们的智慧精髓传给了他,虽已毫无保留地将他们的全部知识注入了他那等着的容器,然而这个容器却未因此注满,他的知性仍未得到满足,他的灵魂仍未得到安逸,他的心情仍未得到平静。沐浴确实很好,但那只不过是水,既然不能将罪洗去,也就不能使痛苦的心灵得到解脱。向神献供和祈祷也很不错——但这就是一切了吗?献祭能够除苦得乐吗?诸神又会如何?这个世界果真是造物主。完成的吗?难道不是神我(宗教用语,梵语为atman,表示“自我”“神我”)他(称上帝的第三人称代词)独自创造而成的吗?难道诸神不是被造得像你我一样具有形体,且像你我一样短暂无常吗?如此说来,祭神之事,还是正当的吗?还是一种合理而且必得去做的事吗?除了向他神我,向那唯一的至尊献供和致敬之外,我们不该向谁献礼?那么,神我又到哪里去找?他到底住在哪里?如果他那永恒的心脏不在自我的里面,不在内心的至深之处,不在人人与生俱来的永恒之中跳动,又在哪里?而这个自我,这个内心深处,又在何处?它既不是血肉和骨骼,也不是思想或意识。这是智者们所想的一切。那么,它在哪里?趋向自我,趋向神我——还有另一条值得寻求的道路吗?没有人指出这条路,没有人认识这条路——无论他的父亲、他的老师和智者,乃至那些圣歌,悉皆不知。婆罗门和他们的圣典知道一切,一切的一切;他们曾经深入一切——这个世界的造成、语言、食物、呼吸的起源、感官知觉的排列,以及诸神的作为。他们知道许许多多的事情;但是,如果他们不知道这一件重要的事情,不知道这唯一重要的事情,所有这些,还值得一顾吗? 圣典里面有不少偈颂,尤其是《娑摩吠陀》中的许多《奥义书》,都讲到这个最最内在的东西。有的经文这样写着:“你的心灵就是这整个世界。”经上说,一个人一旦入睡之后,便透入他的最内深处而安住在神我当中。这些偈颂里面含有微妙的智慧,所有一切圣者的知识,都以迷人的言辞记叙在这里面,纯粹得犹如蜜蜂所采的蜜一般。因此,由历代智慧的婆罗门加以搜集、保存的这种大量知识,是无法轻易略过的。可是,不但曾经成功地求得此种至深的知识,并且加以亲身体验而有所得的那些婆罗门、那些传道师、那些智者们,究竟在何处呢?那些在睡眠中证得神我,并可在清醒时、在生活上、随时随地在言词和动作中保持不下坠的入门者们,究竟在哪里呢?悉达多认识许多学有所成的婆罗门,尤其是他那位圣洁、博学、最受敬重的父亲。他的父亲确实令人心仪,他的举止真是安详、尊贵。他过的是一种善美的生活,他的言辞中充满智慧,他的脑海中有的是精微而又高贵的思想——可是,纵使他如此博学,他活得快乐吗?内心宁静吗?难道他不也还是一个永无餍足的追求者吗?难道他不也还是以一种难以满足的心情,在继续不断地去饮圣泉、去做燔祭、去读圣典、去参加婆罗门的学术讨论吗?他,一个无可指责的婆罗门,为什么还得每天都要去洗涤罪行、努力清洁自身呢?难道神我不在他的里面?难道那个本源不在他的心中?一个人必须在他自己的自我之中寻求这个源泉,并且求而得之才行。所有其他一切的追寻,都是一种迂回、一种歧途。 所有这些,都是悉达多所想的东西;这就是他的渴念,就是他的烦恼。 他时常默诵《奥义书》中的话:“真的,梵的名字是真理心。真的,知道它的人天天人天界。”它,这个天界,似乎距他不远,但他从未完全到达它,因而他也就一直没有消除他对这种究竟的渴望。而在他所认识并欣赏其教说的智者之中,也没有一个完全到过这个天界,因而也没有一个人完全消除这种永恒的渴念。P37-42 序言 译者拿到这本书的英译本后,即到几家图书馆查了一下,结果发现,它已有多个中译本了,本来不想多此一举了,但后来在旧书摊陆续看到上述这个译本,于是买回细细读了一遍,感到它是一本好书,写得非常深刻,可见作者是一位颇有功力的人(此处指其内容而言)。而这些中译本,也都各有所长、各擅其美,唯美中不足的是,仍有若干地方,与原旨似有出入,因而认为:既是一本好书,且译文仍有改进的余地,那么,不但可以重译,而且值得重译,乃至重读了。于是,就不揣浅陋,决定重译了。 本来,翻译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作品,最忌插科打诨,加上译注,是很不知趣的事,但这是一本哲理小说,有些术语如果照本宣科,不加解释,一般读者恐有不知所云而有隔靴搔痒之憾;为免此憾,于是将若干专门用语,特别是有关印度教和佛教且含义深奥者加以译注。此种工作,详略繁简之间,颇难取舍抉择。太略,则语焉不详,不如不注;太繁,则不但喧宾夺主,且牵枝引蔓,愈注问题愈多,愈是纠缠不清,愈是有碍文学欣赏之乐,吃力而不讨好,自然不在话下。但也不可因噎废食,繁简问题,只好凭译者的估计和资料所及“酌情办理”了。好的是,注语不夹杂于本文之中,根基深厚的高明读者,不妨略而不阅。 又,印度经典中的人名地名,皆有象征或表意的作用,与其上下文皆有密切的关系,故而书中几个主要角色和少数几个地方的名字,也一并略注了。又,书中各种专门术语和人名、地名,皆取中文已经译出且较流行的译语,不但避免“标新立异”,且可使熟悉旧有译语的读者有“如数家珍”而无生疏之感。 译完本书第一部分之后,深深感到,一般读者,对于主角悉达多,见了大觉世尊,对他的教义和神采,既然十分敬佩,为何却又离他而去,这种动向,也许不知所云,读到此处,难免有些大惑不解;为解此惑,译者一时心血来潮,遂不掩丑拙,唠唠叨叨,在第一部分后面的译注之后添了一段蛇足,做了一个不合禅学要求的解说,在明眼人看来,这叫作“佛头着粪”,其过弥天!高明读者看了,或许会觉可笑;但为了一般读者,译者也就只有担承罪过,请求高明见谅并略而不阅了。 又,原拟在相关章节部分,加以点睛或点题式的“注语”,但觉上面所述那些译注和解说巳够令人讨厌和不耐了,如再唠叨下去,那可真的要自讨没趣了,因此决定,还是漂亮些自动省了的好。 本书原以主角“悉达多”(Siddhartha)之名为书名,但因此名原系释迦牟尼出家之前的名字——通常略译为“悉达太子”——而在本书之中所指,又因另有其人,且皆为一般读者所不知,故而皆为中译者所不取。有些中译本译为“悉达多求道记”。此名甚美,颇有令人“想入非非”的“罗曼蒂克”意味,但译者觉得,美则美矣,惜与原作的根本精神不符,有失忠实,而忠实为译事信达雅或真善美三德之首,不可忽视,何况太泛?不知读者以为然否? 至于本书的作者赫尔曼‘黑塞(HermannHesse),不但早巳成了世界文坛巨人,而且甚受中国读者所欢迎,他的作品,在这一系列文集中的介绍,已经不知凡几,故而译者也不想在此再加赘述了;就以欣赏这本译作而言,我们只要知道他对印度的思想、生活和东方的佛教,尤其是中国的老庄和禅,不但至为激赏,而且还有相当高明的见地和深刻的体验,也就够了。因为,有了这个认识,读时就不致看走眼了。读者看了本书之后,当有同感,单凭文学的构思和想象,是绝对写不出如此老到的作品来的。 不用说,本译对于在它之前的译本,自有若干借鉴之处,译者谨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和敬意。 徐进夫谨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