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是我永不停息的忙碌时刻
跟小米粉把工作都备齐之后,看到她提步上阶,边走边说:“Bubu老师,那我到二楼去看你那些书了。”听她说话的时候,我坐在一楼的餐桌上整理文件,迎面看到中庭深浅的绿色正在夕阳斜照下稳稳绽放着美好的颜色,那从视觉传来的喜悦与静美,让我忍不住对小米粉说:“你要不要把想看的书拿下来,不要错过抬头就可以看到的美丽,这颜色大概只能维持一个小时。”对于颜色,我总是敏感于它们在光照里不停的变化。
对我来说,黄昏是一天中最美的时段,也是我难得拥有的享受;所以我对黄昏有一种恋慕与渴望。
虽然以截至目前的一生来说,我在黄昏所感受的经验的确是难过远比快乐的经验多;忙碌的时候也比悠闲多很多,但也许因为这样,所以我更了解黄昏的可贵;我下定决心,要在五十岁后让我的黄昏生活,有着自己渴望的安适与稳定。
童年时,黄昏于我是孤寂恐惧的。
爸妈终年忙碌,我放学后总是赶着把功课与所有的家事都做完,为的是怕天黑之前不能离开那使我感到害怕的日式大房子(想来我做家事的身手完全得力于自幼环境的训练有素,所以,我觉得压力并不完全可怕,它使人产生适者生存必要的进步)。
除了兄姊回家的寒暑假除外,我总在黄昏时等在院子门口的那棵老榕树下。那榕树又大又老,在空中飘荡的须眉,是另一种无名的恐惧,所以,除了成大榕园那棵形体极美的大榕树之外,我从没爱上过另一棵榕树。
十二岁离家到台北住校后,黄昏是我想家躲起来哭泣的时间。
孩子的心很小,受不住某些成长后可以理解的状况,当时,我只日日担心家里的家事那么多,谁来帮忙碌的母亲呢?我们那只麒麟尾的虎斑猫,可会在黄昏代替我等在妈妈回来的庭前树下?我分不清担心与想家的感觉,但这种担心是好的,它使一个孩子对家庭的情感转化成责任,虽然对年幼的孩子来说有些沉重,却使成长的质地紧密了;性格坚强岂是轻松绑个蝴蝶结就可以相赠的礼物?那是岁月里,因苦乐相伴的蕴酿,而对生活境遇有了合理解读的能力。
当了母亲后,黄昏是我永不停息的忙碌时刻。
我身担母亲的职责,工作又刚好在黄昏开始另一个忙碌高峰。所以,当我看到别人日落而息,不只替他们感到高兴,心里也非常羡慕;如果偶遇朝九晚五、工作之后却倦于生活的人,我会暗怪他们的不知惜福。我总想着,如果我能在黄昏离开工作,好好回到自己的生活中,我一定会珍惜。
我爱黄昏,一定有某些成份是因为牛的习性。十几年前读陈冠学的《田园之秋》,与他相伴生活的牛哥,日未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是我所想望的,但那些年,我只沉浸在一个母亲经营黄昏的喜悦与对工作的热情中,我知道我可以把对黄昏的爱,升华为日后的向往与共处;当时我知道,我还不到悠然看夕照的年龄。
那向往终于在我心平气和的努力之下慢慢接近了,如今除了外出演讲,因为行程而担误的时间之外,日落黄昏时,我总可以像一只牛一样,在努力工作一天之后,安心歇息。
我爱黄昏,一生都想着要细细体会黄昏的光景之美与休憩的恬静,但是,如果不是因为我已经在过去几十年里的黄昏中,深读了辛劳与付出的意义,我又怎能像现在这样了解暮色初起时,人的心灵可以有的一片宁静极美呢?
所以,有时我不禁自问,我恋的到底是黄昏,还是人应该努力才得休息、人该在不同的阶段尽不同的责任那份最简单的生活定义?
P88-91
在清晨插一盆花、写一首小诗或是默默地祈祷,能在忙碌的一天中给予自己几许安宁的片刻,让自己有向内寻求和拓展的机会。
——林白夫人
理所当然的事情,也要一一确认。 越是微不足道,越用心去品味。 在这个过程中,必会有新的发现。由此收获的每个微小喜悦,支撑着我们每日的生活。
——松浦弥太郎
我与生活的翩翩之舞
这本书预计出版的一个月后,就是我为人妻二十五年、为人母二十四年的可庆贺之月;我说“可庆贺”并不是因为所有的日子都云淡风轻,而是因为所有的日子都别有滋味。
这本书的画页与封面是由二十岁的小女儿负责,就在她完成初稿询我意见时,我才发现,两位主编与我挂在口中常对她说的“漫步生活”,在她想法中是“慢”这个字,因此,她的英文简标是“Slowly,slowly”。我第一眼看到时忍不住就为她这个误会大笑了起来,心里只想着要再给她补一堂“中文课”。但说着说着,就发现这其实是个很美丽的错误,只要改成“Slowly,quickly”就十分贴合“漫步”与这本书的连结。这倒是我们先前连想都没有想过的事。
我跟在学校受过一年中文教育的Pony解释,从心部的“慢”与从水部的“漫”有何不同,为什么我选用的是水部的漫步。我说自己是像水一样地流过生活,日子给什么条件,我就接受它的变化,只认真地流啊流,很少想到要奋力挣扎或心有旁骛。所以,这本书里所记的渠道,不是我的开垦而是我的接受。
不过,我又告诉女儿说,如果“慢”指的是形体的移动或生活节奏的转换,那绝不是我的生活写照;但如果“慢”说的是一个人内心呈现的某一种稳定,这倒吻合了我与生活的对话。日子要我快我就快,日子说可以缓一缓时,即使只有五分钟,我也能意会到它的美妙。因此“Slowly,quickly”才是我心部的“漫行”,才是我与生活的翩翩之舞。
与生命相处五十年,顺服到底是性格、是目标,还是经验的决定,我已无法分辨。不过,对于我穿梭在各种生活角色却极少挣扎于女性价值的认定,有一天倒引来特别的询问,那位采访过我的女老师说: “我觉得你实在是很另类的女权守护者。”
“女权”,一个我熟悉却不曾为此困扰的名词;一个似乎是以挣扎、争取为动词的结果。生为女性,我当然了解除了以集体经验被探讨的歧视、物化、压迫、家务分配的问题之外,永远与这个主题相伴而生的探讨,是隐藏在背后“自由”的意涵。因此,即使在许多争取已有了平等的改善,但我还是感受到一个身为母亲的女性,最重的负担是“价值”的定义;当社会眼光的价值与自己想选取的价值无法平衡日寸,心中难免挣扎。
于是,我们永远需要有个理由,永远在找一种可以宣告于人的解释;为什么要走出家庭工作,又为什么决定返家,女性因为有了价值的框限,在哪里都好似坐立不安,无法坦然。对于一个女性的限制,我当然深有所受。无论是生理、时间或行动上,人人口中的自由是从少女到人妻、人母愈变愈少的。但是,当生活启动转化的过程,在自己习惯于“有定义的自由”不断减少的同时,我却被许多无法形容的所得满足了,例如,在时间穷得发酸的一刻,看到自己竟能安然珍惜一分一秒的益处;在家人病乱不安时,能自信稳下大小事物;我发现,原来自己的静默与耐力是可以改变幽暗,可以点亮生活的。于是,属于女性特别的生活便以不自由与自由的一体两面,辉映在我的认知里。
“权”字有多重的意义,如果以“人所能支配的力量”来解,我对女权的体会应可算是深刻。我并不是为做一个有价值的人而决定要如何过生活的,我是因为确信有一种价值早已存在于我的天赋性别里,所以便安心地顺着向阳大道或曲径幽谷走去。那尽头虽不必然是社会所定义的完美价值,却一直帮助我拥有保持自我的权利,就在这种安全意识中,我感受到了一种特别的自由。
设若女权当中第一要务是撕去标签、认定自己,那,我想我与许多甘于生活中的苦与乐、甘于限制与劳累的女性一样,在安静生活与默默努力之中,对女权也有另一番点滴在心头的领悟与体会。
爱生活,不是养生,是尽情燃烧自己
出版了七本书之后,多数读者眼中所认识的我是重叠于“母亲”这个角色的诠释,也因为这样,我最常被提问的,就是类似于“为什么你会懂得如何当母亲?”或“为什么你总是有勇气、力量来面对母职的种种难题?”到底,生养孩子之后的二十四年里,除了母亲之外,我还有没有一个可以称得上完整的“自己”呢?这其实是一件别人常提,而我却完全不曾自疑过的问题。
记得有年母亲节,有位记者问我最想要的礼物是什么。我说,真的没有想过得到家人送什么。
她接着问:“难道你不觉得需要一份礼物,例如在这个节日中,从母亲这个角色逃离,去拥有一两天完全属于自己的生活吗?”我被惹笑了,并知道这其实是一个真正的难题;如果我说,我从没有想过这个需要,一定会被视为矫情,因为多数的母亲都强调自己是如何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这个世界又不断提醒我们“保持自我”有多么重要,而我却在这个答案里假装悠闲与镇定?但如果我说自己的确想要get away几天,这才是真正的谎言。
“想与不想”非得择其一而答,其实是极端的思考。我相信在母亲这个难以定义责任内容的角色下,女性并不是从生活中逃离几天“就能”或“才能”捡回自我完整的感觉。我之所以没有这种想法,是因为在许多生活的空隙中,曾经不断地感受到一个完整自我的存在,尽管这些空隙有些小到连一天时间中的百分之一都不到,但因为它的确灵光一闪地与我相伴,就使我对完整自我的体会从不感到匮乏。
有些年轻的女性朋友曾问我:“如果我不能好好爱自己,那我又怎能好好爱家庭?”这话听起来十分有道理,但话中却似乎对“爱自己”有某一种特有的定义。一位女性是不是非要离家去喝下午茶、同一群年轻好友朋友度假或放下一切去走一趟美容沙龙,才算得上真正爱自己?她是否非要与家庭杂物切得一干二净,才能重新感受自己的无忧与完整?想来每一个人的感受定不尽相同。
在我的心中,爱自己有千百种方法;感受付出的价值、用行动释放下忧虑,是我最受用的一种,所以我就以这种毫无设限的方法来与生活日日相见、培养情感。我想我对生活的确有一片痴心,虽不知天亮之后的一天会发生哪些事,但知道自己被赐予了一分名为时间的礼物,在日出月升之间,我的脚步所行、双手所做、心灵所受,会被称为我所拥有的生活。于是,我静心舞动我的织机,漫步在这片独一无二、或大或小的天地之间。
当桂芬与思芸整理出稿子,并邀请小女儿Pony为这些文字插画时,我有机会从女儿写给她们的一封信中读到那个“非母亲”的自己;也找到我无需从生活中逃离的理由。
Dear Sysy, 很抱歉因为对上次的画感到不满,而耽误了您的时间。
这几天我一直都在做关于插画的Research,也仔细地读完妈妈的稿子。一旦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我就比较容易定下适当的画风。
我先解说我对插画与文字的理想。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觉得自己好像被带入一个非常私人、有趣的世界。在文字里,我能感受到妈妈当时下笔的心情,是一种停留在记录那一刻的感觉。
这是一个充满时间性的作品;因此,我也希望自己的插画能投射这个特质,所以我采取自己画册里的Style。这种画风只用三种颜色,构图随性。希望能Seamlessly的搭配妈妈的文字,为书创造一种单纯又真实的质感。
从最亲近的家人笔下,我看到自己虽日日忙碌于工作与生活杂务之中,然而那个“非常私人”、“有趣”的世界并非我的错觉,它的确是存在的,因此我的无需逃离也并非自我安慰。
这本书是我对生活一片痴心的吉光片羽,在女儿的画笔下,时间与我仿佛有新的面晤;在色彩渐淡的记忆中,曾被捕捉的喜悦常在无心回顾中轻轻拍翅飞起,盘旋而歌;而我在歌下,带着前路必能见到繁花盛开的心情,继续漫步生活。
自律的作息,有节奏的生活,健康的食物,规律的运动,艺术爱好,舒心的工作,这才是生活。
《用细节把日子过成诗》作者蔡颖卿,最懂生活的生活家,经营一间生活工作室,养育两个女儿,七本书的作者,对生活有着天赋般的热爱和用心。既是老板又是母亲的她,从不拿工作作为不能料理三餐的理由,由此损失掉日日可以重复的快乐,只是自己的损失。平日种植花草、饲养动物、读书写字、养育女儿、与人相处,生活中每一个温馨的细节,都流露出令人向往的生活态度。她过的是一种很温柔、优雅、克制,虽平淡但有力的生活。她拥有在平凡中获得快乐诗意的力量。
无论是平凡还是富足,生活都应该平静且喜乐,优雅不是作秀,是生活的每一处细节都能体现出从容、美好。愿你也能,用细节把日子过成诗,美好而精致。
这个社会上大部分的人都是这样量入而出,脚踏实地生活的,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在限制中,生活还是有更美好的可能。愿你也能,用细节把日子过成诗。
《用细节把日子过成诗》献给那些想把平常生活过好的人,爱生活,不是养生,而是要尽情燃烧自己,让生活的每一处细节,都体现出从容、美好。
著名蔡颖卿是生活美学家、畅销书作家,文字恬静优美,温柔细腻,多次被凤凰卫视和中国新闻周刊转发,超过1000万人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