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昆虫记(第3卷石蜂的苦难全译插图珍藏本)
分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作者 (法)法布尔
出版社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昆虫记》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也是一部跨越文学与科学领域的不朽经典,百余年来一直誉满全球。它是“对昆虫本能及其习俗的研究”,法布尔以高超的文学造诣将—个个小生命描绘得惟妙惟肖,揭示了它们的习性、婚恋、繁衍和死亡等方面的知识。在探究昆虫的同时,也渗透着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思考,以及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万物的热爱。

本书为《昆虫记》第三卷,法布尔以细心独到的观察,探究了石蜂、蜂虻、褶翅小蜂等寄生性蜂的生活习性、寄生行为以及各种昆虫的进食方式、产卵方式等。

内容推荐

《昆虫记》是一部涵跨文学与科学领域的经典巨著,百余年来一直誉满全球。本套全译插图珍藏本在最大限度重现《昆虫记》原著全貌的同时兼顾原著的文学性、可读性,特别插入了近1800幅细致的手绘图以及精准的图说,力求将一部完整美妙的《昆虫记》奉献给读者。相信这一切精心的编辑将带给您无与伦比的阅读体验。

《昆虫记》第三卷中法布尔以细心独到的观察,探究了石蜂、蜂虻、褶翅小蜂等寄生性蜂的生活习性、寄生行为以及各种昆虫的进食方式、产卵方式等,语言平实优美、生动有趣,如涓涓细流一样娓娓道来。

目录

《昆虫记》总序:享受生命的细节之美

第一章 土蜂

第二章 进食的技巧

第三章 金匠花金龟的幼虫

第四章 土蜂的问题

第五章 各种寄生虫

第六章 寄生理论

第七章 石蜂的苦难

第八章 卵蜂虻

第九章 褶翅小蜂

第十章 另一种钻探者

第十一章 幼虫的二态现象

第十二章 步甲蜂

第十三章 三种芜菁

第十四章 变换菜单

第十五章 给变形论戳一针

第十六章 按照性别分配食物

第十七章 各种壁蜂

第十八章 性别的分配

第十九章 母亲支配卵的性别

第二十章 产卵的调换

试读章节

在膜翅目昆虫的世界里,土蜂是拥有绝对力量的统治者之一。戴菊莺是北方的一种小鸟,头顶橙黄色,常常在初秋雾色弥漫的时节到人们的家里啄食生虫的菜芽。从体型上看,有些土蜂和戴菊莺一样大小。某些土蜂能依仗它硕大的体型,让木蜂、熊蜂、黄边胡蜂等这些看似最大最威武的带刺蜂俯首称臣。

在我的家乡有一种花园土蜂,它身长可达4厘米多,翅膀张开后的宽度可以达到10厘米,是蜂族中的大个子。还有一种痔土蜂,和花园土蜂差不多大小,这家伙比较特别的地方是,在小腹末端竖立着红棕色毛刷,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一大块显眼的黄斑长在它黑色的身体上,翅膀呈现出像洋葱片一样的琥珀色,时不时地反射着紫光;它脚爪粗壮、支节清晰,可以清晰地看到上面立着一排排粗糙的短毛;它骨架稍显庞大,脑袋外面套着一层像铠甲一样的头壳;它行动笨拙,反应迟钝,让它飞起来一定得费一番力气,即使飞起来也无声无息,飞不了多远,这就是雌土蜂的大致样子。或许是因为工作需要,它必须这样全副武装。雄土蜂虽然和雌土蜂一样强壮,但有些懒惰。和雌土蜂相比,它穿着更加精致,一举一动更是优雅十足。

即使是昆虫收藏爱好者,在第一次看到花园土蜂时,恐怕也没有不害怕的。怎样才能抓住这个大个子,怎样才能避免被它的螫针刺伤呢?如果螫针的威力与身体大小成正比的话,可以想象,被土蜂蜇过的伤口是多么可怕。黄边胡蜂一旦利剑出鞘,就会让人疼痛难忍。很多人看到它都会想:如果被这个大家伙刺到了会是什么后果?于是,在靠近它并出手捕捉它的那一刻,脑海里会不由自主地出现这样一幅画面:被它蜇起拳头大小的瘤,像被烙铁烙过一样疼得钻心。这个想象往往让人不寒而栗,于是,最勇敢的人也会停下手打退堂鼓,转而庆幸自己没有招惹这个危险的家伙。

我承认,我第一次看到土蜂时,也不敢招惹这个家伙,尽管我当时非常渴望在我的收藏中能增添这种奇妙的虫子。可是因为我曾被马蜂和黄边胡蜂蜇过,那惨痛的回忆至今让我心有余悸,所以遇到土蜂时变得十分谨慎。

经过多年的实践,今天我已经摆脱了对土蜂的畏惧,如果看到一只土蜂栖息在菊花的花冠上,我会毫无顾忌地用手指尖将它捏住。虽然土蜂看上去体格硕壮,令人生畏,但我也不需要过分谨慎了。其实,土蜂外强中干,只不过是看上去显得有些凶神恶煞罢了。在这里,我想告诉捕捉膜翅目昆虫的新手,土蜂实际上不是很精明,它们生长螫针的本意并不是用来蜇人的,而是用于劳动的工具,更多的时候,它们只用它来麻痹猎物,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用以自卫。此外,土蜂行动缓慢,反应也较迟钝,你几乎很轻易地就能避开它的螫针。即便是不幸被蜇到了,那种被蜇的疼痛感也是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因为它螯针的威力与它身体的大小并不成正比。捕食的膜翅目昆虫的毒液不太毒,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它们的武器是用来麻痹猎物的。

在我家乡的其他土蜂中,我不得不提—下双带土蜂,每年9月,我都会在我家的篱笆里遇见它们,并且每次都看见它们在枯叶下的软土堆里挖掘。我的家乡还有沙地土蜂,它们常常蜗居在我家附近小山丘上的沙地里。沙地土蜂比前面说的两种土蜂小,也比它们更为常见。和不同种类的土蜂做“邻居”,让我对它们进行不断的观察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从这些“邻居”身上,我对土蜂有了最基本的了解。

一次,我翻开过去的笔记,偶然发现了1857年8月6日在伊萨尔森林的记录。那是靠近阿维尼翁一个著名的间伐林,在那里我对铁色泥蜂进行了研究。这篇记录让我的脑袋里又塞满了昆虫学的研究计划,仿佛我又跨进了那儿的树林,又开始了一个长达两个月的与昆虫朝夕相伴的假期。这时,我不必对马里奥特瓶伤心,也不要再关注托里切利管,让他们都见鬼去吧!不再是老师的感觉真好,我似乎又成了那个对昆虫极度痴迷的学生。我就像一个农民在为一天的劳动做准备一样,在出发时扛上了一把当地叫做“卢切”的挖掘工具。和农民装扮不同的是,我会在背上背一个皮袋,里面装满瓶子、盒子、小铲子、玻璃管、镊子、放大镜等工具,还会顺便带一把大伞用来遮阳防晒。此时是阿维尼翁最热的天气,知了好像也因为忍受不了酷热而闭上了嘴巴,这让森林安静了许多;青眼蛇为了躲避毒辣的太阳,居然跑到我的丝伞顶上寻找阴凉;有些双翅目昆虫,例如体色晦暗的距螽,大概是热昏了头,居然冒冒失失地爬到了我的脸上来了。

我在林中的一块沙地上停下了脚,这是一块土蜂喜欢光顾的地方,我早在一年前就发现了。绿橡树遍布丛生,在浓密的灌木丛中;成堆的落叶覆盖着一层松软的沃土。随着热浪的逐渐消退,空沙地上不知从哪儿来了几只双带土蜂,并且越聚越多。我聚精会神地看着这群不速之客,数了数,足足有12只。它们身材娇小,飞舞的动作也很轻柔,一眼便能辨认出是雄性。它们几乎贴着地面缓缓地飞舞着,朝不同的方向飞来飞去。我发现有一只落在远处的地面上歇脚,还用触角拍打着沙土,或许它是想知道土下面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吧。这样折腾了一阵儿后,它又飞起来,继续它那有些枯燥的飞行表演了。

我一时难以理解双带土蜂在这块沙地上的行为,它们好像在期待着什么。它们不停地做着这种程式化的动作,到底要寻找什么呢?可口的食物吗?肯定不是,在这个烈日几乎能把植物烤化的季节里,附近的刺芹已经长出了好几法寸长,这种饱满的头状花序植物对土蜂来说是最可口的佳肴。可是,没有一只土蜂在刺芹上面停留,更没有一只土蜂会在意刺芹溢出的蜜汁。可以肯定,它们不是在寻找食物。谜底在地面上,就在它们如此用力挖掘着的沙土地上。

原来,它们所期待的是雌蜂的出现,只要虫茧绽开,雌蜂就会随时破土而出。这时,几只甚至更多的雄蜂便会一拥而上。雌蜂则往往连掸尘、擦拭眼睛的时间都没有,就无端地卷入了雄蜂们争风吃醋的旋涡中。这是膜翅目昆虫最常见的爱情嬉戏,我早已屡见不鲜了,从来不会判断失误。通常来说,先出世的雄蜂会在产房旁耐心守护,并密切注视着雌蜂的动静,一旦它们破土而出,就立刻展开追逐。这就是这些土蜂不停飞舞的原因。我如果再耐心地观察下去,或许还能见证它们的婚礼呢。

时间过得很快,热浪渐惭消退,青眼蛇和距螽已从我的伞上离去,土蜂们慢慢地消失在山林中。我今天的观察也该到此为止了,因为再观察下去也不会看到什么了。之后,我对伊萨尔森林又进行了几次艰苦的探访,每一次我都看到雄蜂耐心地贴在地面上,像往常那样坚持不懈地飞舞着。我对土蜂的这份执著,使我多多少少有了些收获。遗憾的是,这些收获是不完整的,但我还是把它原样记录下来,疏漏的地方留待以后弥补吧。P20-23

序言

1915年9月,91岁高龄的法布尔在家人的扶持下,坐在轮椅上最后一次巡视了他毕生钟爱的“荒石园”,在这块“矢车菊与昆虫”钟爱的土地上,法布尔用30年的时间,完成了十卷横,跨科学与文学领域、史无前例的伟大经典——《昆虫记》。

法布尔全名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1823年出生于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的一户农家,好奇心重的法布尔从小就表现出对自然异乎寻常的热爱和出众的观察力。15岁时,他以公费生第一名的成绩考进亚威农师范学校。毕业后,18岁的法布尔在卡本特拉开始了他的教师生涯,所教授的课程便是自然科学史。在随后的几年内他继续努力自修,陆续获得文学、数学、物理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学士学位,并在1855年拿到科学博士学位。在取得博士学位后,他就决定终生致力于昆虫学的研究。

1857年,他发表了《节腹泥蜂习性观察记》,这篇论文修正了当时昆虫学祖师莱昂·杜福尔的错误观点,赢得了法兰西研究院的赞誉,法布尔被授予实验生理学奖。其间,他曾写作出版了各种科普书籍,将科学新知与各类自然科学知识介绍给大众。执教期间,法布尔的授课方式灵活、自由,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但保守派与教会人士却因他在公开场合向妇女讲述花的生殖功能而抨击他,甚至中止了他的课程。各种流言蜚语的中伤,使法布尔心灰意冷,他辞去了学校的教职,也不得不放弃了到大学任教的愿望,举家迁往奥朗日定居,一住就是10余年。在这10余年里,法布尔完成了《昆虫记》第一卷的写作。也是在这段期间里,他遭遇了丧子之痛,《昆虫记》第一卷末就有他怀念爱子的文句。

《昆虫记》法文原名为Souvenirs entomologiques,意为“关于昆虫学的回忆”。法布尔并不局限于传统的昆虫解剖和分类,而是直接在野地里进行实地观察,或将昆虫带回自己家中进行培养研究,生动详尽地记录了这些小生命的体貌特征、习性、喜好、生存技巧、蜕变、繁衍和死亡。细致的观察、形象的描绘,正是《昆虫记》的最大特色。《昆虫记》十卷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段落,比如对昆虫倒挂姿势的描述:

如在金属笼子里,椎头螳螂的幼虫停在一个地方后姿势始终如一,毫不改变。它用四只后爪的爪尖钩住网子,后背朝下,纹丝不动,高高挂在笼顶,四个悬点承受着整个身体的重量。倒挂栖驻姿势是如此艰难,然而苍蝇的倒挂姿势却截然不同。苍蝇虽然也抓挂在天花板上,但它总要抽出时间松弛一下,随便飞一飞,操起正常姿势走一走,肚皮贴地,肢体舒展开晒晒太阳。

正是如此细致入微的描写才会让每一个读到《昆虫记》的人都感到无比的震撼,那一个个小虫子,清晰地在我们眼前活跃着,那充满活力的自然和生命之美几乎触手可及。为了更好地对昆虫进行实地观察和研究,在第一卷《昆虫记》出版后,法布尔买下了塞利尼昂乡下的一栋房屋和一公顷的荒地,并将这块荒地命名为“荒石园”,从此他全身心投入到了对昆虫的观察与实验中去,直至逝世。就是在这里,他一边进行观察和实验,一边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虫的观察笔记、实验记录和科学札记,完成了《昆虫记》后九卷的写作。

《昆虫记》被人们称为“昆虫的荷马史诗”,与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起被认为是人们必读的科普经典。不同于一般的科普书籍或百科全书,《昆虫记》散发着浓郁的文学气息,是一种如孩子般天真的入文品格。《昆虫记》中没有种属科目的严格分类,而是由那些或美丽或丑陋的昆虫自己出场,展示出一幅幅生动旖旎的昆虫生活风俗画。书中充满了像孩子一样对未知的渴求、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也充满了法布尔本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命状态。他会,为发现昆虫天赋本能的不同,而高兴、为圣甲虫成功推起粪球而激动,在他一次次不厌其烦的描述下隐藏着睿智的思考,让我们这些现代人又亲切地找回了丧失已久的内心的纯净与静谧,唤起了我们对自然万物的热爱。自始至终,法布尔的《昆虫记》都是谦逊的、平和的,没有对生命的随意摆布、没有可笑的妄自尊大,他孜孜不倦地在“荒石园”中观察、记录了30多年,平和地向我们传达着那些关于昆虫们最朴素也最深刻的知识,也让我们在这种平和、温暖的心态下,重新思考生命的含义与价值。

《昆虫记》传入中国,始于上世纪20年代,首倡者就是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和周作人二兄弟。周作人在1923年发表短文《法布耳昆虫记》说:

法布耳的书中所讲的是昆虫的生活,但我们读了却觉得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剧更有趣味,更有意义。他不去做解剖和分类的工作(普通的昆虫学里已经说的够了),却用了观察与试验的方法,实地地纪录昆虫的生活现象,本能和习性之不可思议的神妙与愚蒙。我们看了小说戏剧中所描写的同类的运命,受得深切的铭感,现在见了昆虫界的这些悲喜剧,仿佛是听说远亲——的确是很远的远亲——的消息,正是一样迫切的动心,令人想起种种事情来。他的叙述,又特别有文艺的趣味,更使他不愧有昆虫的史诗之称。戏剧家罗斯丹批评他说,“这个大科学家像哲学者一般的想,美术家一般的看,文学家一般的感受而且抒写”,实在可以说是最确切的评语。默忒林克称他为“昆虫的荷马”,也是极简明的一个别号。

周作人还曾感慨地说:“羡慕有这样好书看的别国少年,也希望中国人来做这翻译编纂的事业,即使在现在的混乱秽恶之中”。鲁迅自1924年起就在收集《昆虫记》的日本译文,多次在他的文章中强调《昆虫记》的重要意义,并对《昆虫记》的翻译寄予厚望。正是周氏兄弟的这般推崇、介绍,国人开始知道并翻译法布尔的《昆虫记》。

从世界范围内讲,《昆虫记》的翻译都是一项十分巨大的工程,最早开始翻译《昆虫记》的英、美两国都没有出版过严格意义上的全译本。而追踪欧美文化最快最多的日本倒是从一开始就尽量求全,第一套全日文译本的《昆虫记》由大杉荣在上世纪20年代翻译完成。自上世纪30年代到现在,在我国面世的《昆虫记》译本越来越多,但大多以选译或节译本为主,真正意义上的全译本寥寥可数。而各版本由于编译初衷不同,虽然各有特点但也留下了不少遗憾,或为单册内容完成而删改原文、或为其文学阅读性而忽略科学严谨性、或为其全而文字不宜阅读,为此我们特别推出了这套十卷全译插图版的《昆虫记》。

本套书在最大限度重现《昆虫记》原著全貌的同时兼顾原著的文学阅读性,是一套真正适合阅读的全译本《昆虫记》。本书根据法文版十卷本原著为底本进行分卷、翻译,同时参照对比了美国入的分专题多卷选译本、日本大杉荣版《昆虫记》的内容,力求全尽,将一个完整的《昆虫记》奉献给读者。同时,我们的翻译工作在坚持“反映原著原貌”的原则上,特别强调了译文文字的文学性和可读性,希望通过我们的翻译,能够让读者充分感受到原著中朴实清新、生动活泼的语言,以及充满了盎然生机的情趣和诗意。对于原著中穿插的大量希腊神话、历史事件、《圣经》典故、拉丁文诗歌我们也加入大量针对性的注释,帮助读者更加方便流畅地阅读。

《昆虫记》一书中提及了上千种昆虫,并提及了很多动物、植物等,内容繁多,为了让读者对书中所涉及昆虫和动植物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我们在编辑过程中特别加入了大量精确、细致的手绘插图,全十卷共计约1800幅。这些图片有近200幅来自于《昆虫记》法文原著中的原始配图,其余近1600幅则是我们根据文中法布尔的记述,参考实际昆虫形态设计并重新绘制的。书中的全部插图均由手工绘制,既精美又准确地描绘出昆虫的真实形状。同时,每幅图片均配有简洁、专业的图说,与法布尔的文字意境可谓相得益彰。希望这些通过我们精心编辑的插图和图说能够帮助读者亲身融入19世纪法国南部普罗旺斯迷人的田园风光中去,轻松地感受自然与生命带给我们的惊喜与感动。

最后,在本书的翻译、编辑工作中,得到了国内众多昆虫学家的帮助和指导,在这里特别对专家群致以由衷的感谢。

编者谨识

2010年11月

书评(媒体评论)

法布尔是一位无与伦比的观察家。

——达尔文

《昆虫记》不愧为“昆虫的史诗”,法布尔则不愧为“昆虫的荷马”。

——(法)雨果

法布尔的书中所讲的是昆虫的生活,但我们读了却觉得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剧更有趣味、更有意义。

——周作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1:4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