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2008年美国大选为切入点,既描述勾心斗角,亦带有理性分析,以24万字的篇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美国人的性格、美国的地理、美国的媒体、美国的媒体、美国的金钱政治、美国的宗教、美国的政党,并结合历史上的大选具体案例和个人采访大选的经历,剖析了上述因素如何影响大选结果,从而改变美国历史进程。这本书在把美国大选以讲故事的方式、以幽默的语言呈现给读者的同时,剖析了美国政治稳定、国力强势之谜,既有职业记者的一手见闻,又有学者般的睿智思考,兼具知识性和可读性。另外,本书还对美国2008年初选情况以及两大候选人做了独家的介绍。作者与奥巴马相识是2004年,是“奥巴马接触的第一位中国记者”,当时,作者就在《中国青年报》发表文章,预言“他可能成为第一位美国黑人总统”。奥巴马初选获胜后,作者给他写信,奥巴马欣然回信,告诉作者“让我们共同见证历史”。可以说,这是一部美国大选观察手册,一部美国大选“红宝书”,一部美国政治文化全景图。
这是一本关于美国总统大选及大选背后的美国政治、文化、历史的书。作者以记者的敏锐、学者的睿智,深入考察美国大选,洞悉美国政坛运作,虽然话题严肃,却写得幽默、浅显,具有极强的故事性和可读性。读者通过本书,可对美国政治、美国大选的方方面面一览无余。
第一章 性格即命运——美国人的性格与大选/1
马刺队是世界冠军
——“无知”的美国人/4
“老子天下第一”
——“傲慢”的美国人/7
上帝也是有用的
——实际的美国人/9
不能做失败者
——“疯狂”的美国人/14
照相时不喊CHEESE喊MONEY
——“拜金”的美国人/17
抢银行的人都是自己想去抢
——“自私”的美国人/21
投共和党的票,让民主党去说废话吧
——美国人的性格与总统大选/27
第二章 上帝属于哪个党?一美国宗教与大选/31
上帝和民主的巧妙结合
——为什么移民冒死到新大陆/33
宗教的背后是人性
——为什么富人也要闹革命/37
政教分离实质是鼓励宗教发展
——美国宗教政策有悖论/40
不是基督徒,很难当总统
——美国政治运作的“潜规則”/45
爱德华兹到了教堂
——体验大选和宗教结合的力量/49
凡事无绝对
——天主教徒破例,魔门教徒试水/52
第三章 黑白不分明——种族与大选/55
名嘴遭遇种族滑铁卢
——从倒霉的唐·伊穆斯说起/57
毛泽东也曾伸出援手
——黑人如何改变社会地位/60
黑人处境无法让人乐观
——亲历底特律城区的荒凉/64
奥巴马参加总统大选很有勇气
——黑人在美国政坛的浮沉/66
黑人未必选奥巴马,白人未必选麦凯恩
——种族问题的复杂性/69
第四章 摇摆州决定谁是总统——美国地理和大选/73
十个蓄奴州,无人选林肯
——南北之争和一国两制/75
红蓝之争的源头何在?
——梅松狄克逊线和“分裂”的美国/79
买地买地,不卖就打
——美国的西部拓展/82
金角银边草肚皮
——美国大选的地理学解读/87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究竟哪个州盛产总统/91
第五章 驴象大战百年平衡之谜——党派与大选/93
政党就像个集贸市场
——不讲纪律、组织松散的美国政党/95
民主党不比共和党穷
——美国两党成员分布图/100
汉密尔顿V.S.杰斐逊
——美国党史的起点/104
超级牛人改变政治版图
——野蛮人安德鲁·杰克逊大选有招/107
1968:共和党迎来新时代
——尼克松开启共和党执政新篇章/111
是一个党,还是两个党
——民主党、共和党区别何在/113
为什么第三党难以争锋
——驴象平衡之谜/115
第六章 一场财物大拍卖一金钱与大选/119
奥巴马善用网络,希拉里债务缠身
——2008年初选两党候选人筹款状况/121
一只肥猫的诞生与成长
——美国富翁改变美国政治/123
花钱买选票,上任奖功臣
——原来选举可以这么玩儿/125
腐败案不影响大选获胜
——西奥多·罗斯福应付总统大选有良策/127
“猫和老鼠”游戏
——人选捐款法律战/128
出来混早晚都要还的
——约翰.麦凯恩和他的《跨党派竞选经费改革法》/131
大公司都有“捐款办”
——遏制公司卷入大选是不可能的/134
第七章 为什么伍德沃德如此受尊重——媒体与大选㈠39
《洛杉矶时报》力挺尼克松
——为何“水门事件”未能阻止尼克松连任/144
杀死安德鲁·杰克逊之妻
——大选期间媒体很“丑陋”/147
蒋介石押错了宝
——美国媒体看错杜鲁门/151
既然不能美化自己,那就丑化对方
——大选是两个“魔鬼”的竞争/155
社论有立场,报道需中立
——美国媒体大选期间有堵“墙”/160
第八章 你们比四年前过得好吗?
——总统大选如何改变美国/163
杰克逊杀死银行
——美国大选中的银行存废之争/165
穆奇森信函改变大选结果
——美国大选中的自由贸易之争/166
金子还是银子,这是个问题
——19世纪末金银成大选话题/169
痛苦指数的威力
——卡特竞选总统的成功与失败/171
外交成了主旋律
——艾森豪威尔两度竞选总统获胜秘籍/173
“炸了克里姆林宫的男厕所”
——1964年大选戈德华特的意识形态划线/176
奥巴马和麦凯恩之争
——2008年大选扫描/179
第九章 变革者亮剑——2008美国大选党内初选风云录/183
“我要把华盛顿的政客赶出去!”
——变革是2008年大选基调/184
希拉里虽败犹荣
——女性从政权利不断增加/188
欲当美国总统需先过“医改”关
——医保改革与美国总统大选/190
第十章 一老一少决战2008——嗅巴马V.S.麦凯恩/199
我将改变历史的进程
——奥巴马民主党初选获胜/202
让我们一起见证历史吧
——奥巴马写给本书作者/204
你是我见的第一个中国记者
——亲历奥巴马竞选集会/205
这是一本关于美国大选的书。按照学术上的规范,应该有条有理地介绍美国的选举历史、选举制度、选举程序、党派之争等,然后旁征博引,用充足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理论的正确性。然而,我想特别说明的是,这不是学术著作,我也无意被学术书籍的条条框框困住手脚。写书,就是通过飘着墨香的白纸黑字和读者交流自己的思想。是的,是交流,而不是高高在上、滔滔不绝的布道。
我一直坚定地认为,国家的强大与否、国民的幸福与否,根本不是制度,而是制定制度、遵守制度的芸芸众生。人始终是一切变数中最大的要素。否则,你无法解释为什么美国的民主制度搬到菲律宾却弄得一塌糊涂,你无法解释为什么日本在"二战"的废墟上能够迅速崛起,你无法解释为什么犹太人的以色列国能在阿拉伯世界的围堵下顽强生存。
人,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所在。看似纷繁复杂的美国总统大选,实际上是种族不同、性格迥异、背景不同的芸芸众生根据自己性格、展示自己态度的舞台。是他们的选择制造了总统。他们可以把残疾的罗斯福选上台,也可以把打赢了海湾战争的布什选下台;他们在杜鲁门贴近百姓的巡回演讲后抛弃了呼声甚高的杜威,他们也曾抛弃宗教纷争而选择了天主教徒肯尼迪。
如果还不赞同人的重要性,那就看看菲律宾的大选吧。菲律宾全盘引进美式民主,可每次选举给人的印象都像是选歌星、选影星,谁长得帅就选谁,谁生得美就选谁,和中国2005年的超级女声一样,全凭一时的感性认识。
其实,选总统和选"超女"真的差不多,包括美国在内的好多国家的大选都越来越像中国的电视观众投票选"超女"。
总统大选就是这样,国民的性格决定其投票倾向,决定谁当总统,从而决定总统任期之内这个国家的性格。
评价各国人的性格,是件难事,就像要数清楚太平洋里有多少滴水一样难,一万个人写哈姆雷特,肯定会写出一万个不同类型的哈姆雷特。
然而,说起各国人,我们总会有一些约定俗成的、普遍认可的看法。比如说英国人的绅士,法国人的浪漫,德国人的严谨,以色列人的聪慧,日本人的礼貌;而有趣之处在于,与这些正面印象相对应的是刻板的负面印象,比如说英国出产足球流氓,法国人太随意,德国人太严肃,以色列人太小气,日本人太残暴,等等。在文化人类学中,这样的简单归纳和刻板成见要不得,因为它不够科学,不够客观。可如果要总结,你却非要用这些简明的词汇不可,由此形成一个无法逾越的困境。
评价一个国家的人,从外面看可以简单概括,可从里面看却又千差万别,东北的中国人和两广的中国人差别巨大,某些方面甚至大于两广人和越南人的差别。山东人以朴实豪爽著称,但留在山东的人和迁移到东北的人却又有着不同的性格取向。同理,生活在大都市纽约的白领和阿拉斯加的渔民都是美国人,但又是截然不同的美国人,你和这两个人接触,会发现"两个美国"的存在。
如此看来,写美国人的性格是极其困难的事情,甚至有些吃力不讨好。这也是我前面声明这本书不是学术著作的原因之一。
有趣的是,改革开放前,我们称美国是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称美国的大老板们是唯利是图的资本家。改革开放30后,美国人的形象来了个180度大转弯,试着在论坛上搜索对美国人的看法,竟然是令人吃惊的正面、积极、向上,和网上到处是丑化河南人的帖子形成鲜明的对比。比如说,常见的说法是美国人自信、乐观、独立、认真、幽默。随着好莱坞大片的风靡,美国人的外在形象也异常美好,好像他们个个帅气,男的像汤姆·克鲁斯,女的像妮可·基德曼。
其实,你到美国大街上看看,到处是大腹便便之士。2004年总统大选时,全美的胖子组织起来,希望推荐一个胖子做总统候选人,因为他们观察后得出结论,美国历届总统都不胖,按照比例的话,应该轮到一个胖子来当总统了。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所理解的美国人性格或许和传统看法不符,或许我所说的缺点正是某些人欣赏的优点,或许美国人看了觉得受到了侮辱,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用中国人的话来说,这叫实事求是,也符合美国人善于接受批评的精神。
略微冗长的铺垫已经结束,好,开始吧,看看美国人的性格到底是怎么样的!
P2-4
2004年9月18日,北京迎来一个蓝天上飘着白云的日子,上午10点,我拉着行李箱,准备打车去机场,开始我的采访美国大选之旅。
去美国采访大选的旅途中,见到奥巴马是我最激动的时刻,尽管他当时连参议员都不是,但他激昂演说的场景至今还留在我的记忆深处。采访奥巴马后我写的《他可能成为第一位黑人总统》的文章,是我从业以来第一次如此详细地对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做的一个“特写”。
那时如此激动,是因为感受到“领导贴近群众”的真实场面,那远比在办公室采访布什来得更直接、更具真实性。那不是官方组织的采访,而是我自发决定去的;在那里,接受采访的人更多的是把我当成一个当地人,而不是来自国外的记者。
2008年,奥巴马初选获胜后,我试着给他写信,奥巴马欣然回信,告诉我,“让我们共同见证历史”。
除了那一刻,还有几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
在芝加哥,我的采访对象是某工会组织芝加哥市的负责人。对不起,他具体是哪个工会的,我忘了,他的名字我也忘了,只留下了他的一张照片和一句令我难忘的话。我在听他介绍情况后,向他问了一个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你说自己一直为工人做事,维护工人的利益,那么,有钱有势的资本家对你进行贿赂,你怎么办?”
他听到这个问题先是一愣,然后和我说:“这个很简单,如果我不为工人办事,明年,他们就不选我了。”
这么简单的事情,在南美、在非洲、在东亚,却会演绎出完全不同的故事。
从那时起,我开始投入大量精力研究、思考。美国不是完美的,美国的制度也不是完美的,美国在国际上动辄发动战争的单边主义行径不得人心,然而,抛开这些,抛开一切意识形态的东西,问题的关键是:他们的经验我们可以如何借鉴,他们的教训我们可以如何避免。
2007年,应美国国务院的邀请,我作为国际访问者(IV)项目的一员,再次踏上美国的土地,经过一个月的旅程,进一步加深了对美国的了解。
两次访美,同美国民主党候选人巴拉克·奥巴马亲密接触,向美国国务卿赖斯提问,与主管亚太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帮办柯庆生深入交谈,和把尼克松拉下马的名记者鲍勃·伍德沃德谈天说地,这些都让我对美国的政治、媒体有了深入了解。穿行于美国的大街小巷,胡吃海塞各色食品,随随便便地和普通老百姓侃上几句,让我对美国人的了解不再流于表面,不再囿于书本,而是鲜活起来,生动起来。
我上本科读英文时,老师来自美国;后来到北大深造,学的是文化比较,一直对中美(或中西)的异同怀有独特兴致;毕业后我作为记者,工作更是和美国息息相关。2005年,我赴德国《世界报》工作期间游历欧洲,更是从欧洲的角度和美国做了一番对比,自信对美国的看法比较客观、公正。至少,我在尽量做到这些。
当然,我的这点自信经常被身边的朋友所批驳。我周围的人有崇尚自由的“右派”,也有“新左派”,每每辩论起来,我被当成旗帜不鲜明的“骑墙派”。其实,中庸一些又有什么不好呢?美国的选举制度肯定不是完美的,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无法复制任何一个先进国家的发展模式和治理方法,但又必须虚心学习任何一个先进国家的经验教训。不能“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也不能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先认识、了解,再消化、吸收、融合,如温总理所言,科学、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并非资本主义所独有,而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和共同的创造。
我关注美国大选,首先关注人的因素。因为我深信,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所在。看似纷繁复杂的美国总统大选,实际上是种族、性格、背景不同的芸芸众生根据自己性格、展示自己态度的舞台。你会发现美国人傲慢,美国人“无知”,美国人讲究实际,这恰恰是美国人性格里与众不同的地方,性格即命运,美国人的性格即美国人对于总统的选择。
我还注意到宗教与大选的关系。因为“除非你首先认识到维系民主制度运作的坚实宗教基础,否则你无法了解美国社会的任何事情”,因为“不了解宗教向度就不可了解美国的政治”,因为“除非美国公民的道德行为以基督教的信条为引导,否则美国将难以维持自由体制”。
2008年,奥巴马作为黑人后裔参选,让我们看到黑人也能当总统。其实,在美国,种族歧视是法律所禁止的。但法律的禁止并不能阻挡骨子里深埋的种族观念,否则,奥巴马竞选总统就不会面临被刺杀的风险。仔细观察你会发现,黑人未必选奥巴马,白人未必选麦凯恩,种族观念依然存在,但大多数讲求实际的美国人不会凡事以种族画线。
大选的地理学特征又是一个不可忽视之处。大选时,地图上红色代表共和党,蓝色代表民主党。那么,红州为什么红,蓝州为什么蓝?红州为什么会变成蓝州,蓝州为什么会变成红州?这些问题有必要弄清楚,否则看美国大选就会稀里糊涂。
另外,美国人如何入党?历史上候选人如何搞贿赂?媒体在大选中扮演什么角色?这些问题都很重要,也很好玩。比如说,在美国,入党就像把大象关到冰箱里那样简单:第一步,在大选年找到某党的工作人员;第二步,要一张选民登记表;第三步,在选民登记表上勾选一个政党,即表示你加入了那个政党。
作为前言,唠叨太多会人烦的,自卖自夸那是王婆的行为,不是王冲的行为。不过,最后想说的一点是,这本书写的是看似枯燥的美国政治、历史,但是在行文方面尽量幽默、浅显,拒绝一切专业术语,保证高中生也能看懂,虽然话题严肃,但内容具有极强的故事性和可读性,希望您能享受关于美国大选、关于美国政治的“阅读之旅”。
作者
2008年10月
写书是件快乐的事情,尽管这个过程肩膀会疼、眼睛会酸,但最后一个句号落下的那一刻,除了快乐、激动,更多的是感激之情。
感谢当代中国出版社经验丰富的责任编辑陈立旭先生,他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和修改建议,令本书增色不少。当然,如果不是郑挺颖牵线搭桥、朱家雄代为奔走,此书的出版肯定还要多些波折。
在寻求出版的过程中,阎昕霞、陈小茹、吴劲松、许鑫、白小薇、沈中明、李锐,都提供了帮助,请允许我借此机会向他们说声谢谢。
感谢我所服务的《中国青年报》,这是个催人奋进的集体。感谢把我招进报社的梁平老师,是她指导我从一个学生成为记者、编辑;感谢国际部主任陈为民老师,他的豁达、宽容给了我个人发展的空间;感谢国际部副主任高鑫诚,他和我亦师亦友,他对文字的雕琢是我难以企及的;感谢我的同事石洪涛,我怀念我们一起做新闻的那段日子,也感念他的鼓励和支持。同时,感谢报社所有帮助过我的领导、同事,特别是曾“共患难”的原副总编辑樊永生。
尤其需要感谢的是徐冰川,她提供了一处供我潜心写作的场所,累了可以赏花品茶,也可葡萄架下听雨声,邱永峥当然不能忘记,他的鼓励和敦促一直是我写作的动力。
我还要特别感谢一个人,从2000年相识以来,她给我提供了许多工作上的帮助。她是熊昱彤,在美国驻华使馆新闻文化处工作,她的鼓励和关注让我有了更多的工作激情。
还有一个人需要特别致谢,那就是曹守忠医生。我们是多年好友。我写作期间,他调配的中药解决了我多年的“小恙”,令我保持充沛的精力。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在我写书烦躁时只一句话就惊醒梦中人:干吗烦呢,写书应该是件快乐的事啊!
此刻,还要和我的老师们说声谢谢,北大的陈昌凤老师是我的新闻学启蒙老师,李琨老师教会了我做研究的方法,山东师大的徐震老师在我学英语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高中时代王宏老师给予我学习的信心,初中时王德省老师作为班主任给了我许多帮助,小学时候的语文老师徐金福让我的文章第一次变成铅字。在此,对许多教我的老师无法一一列举,他们每个人的帮助我都放在记忆的深处。
当然,第一本书问世之际,父母之恩当铭记。我的父亲王德海、母亲刘玉兰含辛茹苦把我养大,供我上学。最让我难忘的是,我上高中时他们离开家乡到外地挣钱,一待就是十年。如今,他们回到农村老家,我希望他们身体健康、高高兴兴的生活。不能忘怀的还有叔叔王德建和婶婶张慧,没有他们的鞭策和激励,我的人生可能会大有不同。另外,我的爷爷如果能看到这本书,也一定会很高兴的。
同时,还要感谢我的岳父刘玉明、岳母孙桂清,他们不辞劳苦地帮我做饭、熬药、带孩子,让我得以全身心投入写作,平时说不出谢谢,借此机会表达感激之情。
最后,我要感谢的我夫人刘玲和儿子王汉骏。夫人的鼎力支持是我前进的动力,她在我气馁时的鼓励让我一路坚持下来。儿子王汉骏是我的开心果,每次看到他,所有劳累都消失了。本书截稿之际,也是他的两岁生日,这,算是我送他的生日礼物吧!当然,他要长大了才能读。
最后,感谢阅读这本书的读者,由于作者才疏学浅,书中错误在所难免,恳请各位指正,或与作者交流,我的电子邮箱是:chonglingw@gmail.com
作者
2008年9月
美国大选是美国政治以至全球政治的一个风向标,不可不关注。本书为观察这个风向标打开了宽敞的门窗,值得一读。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 王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