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基辛格(白宫首席外交智囊)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古越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基辛格在外交和政治上的建树,使他成为美国梦的化身,他的生涯被看作是美国梦的象征。无论是青少年时期、难民生涯、军旅经历、哈佛时期,还是与洛克菲勒财团非同寻常的关系,特别是进入尼克松、福特政府时在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所创造的政治外交业绩,使其人生既具有戏剧色彩又深沉有力。他从难民子弟一步步艰辛地奔波、努力,最后走向美国外交权力的顶峰,集学者、政治家和外交家于一身,向国际政坛和等级森严的外交界吹去了一股清新透意的凉风。这些奇迹发生在一个人身上,正是美国人所赞誉的“西方文化英雄”的典范。

内容推荐

基辛格这个人太著名,太重要,太幸运了;他被人们称为超人,超级明星,超级德国佬;他拼凑自相矛盾的联盟,签订无法实现的协议,使世界像他在哈佛的学生那样为之屏息。这是个不可思议的、难以理解的、实际上是荒唐可笑的人物。他可以在他想见毛泽东时就能见到;在他想去克里姆林宫时就能进去;在他认为合适的时候叫醒美国总统并进人总统房间。在这个50岁、带着黑边眼镜的人面前,詹姆斯邦德的那一手黯然失色。此人不像詹姆斯邦德那样开枪、斗殴或跃上奔驰的汽车,可是他能建议发动战争或结束战争;他自认为能改变甚至已经改变了我们的命运。

在美国的外交历史上,基辛格创造了许多神话:

他是美国历史第一位原籍美非美国人的国务卿;第一个犹太人出身的国务卿;第一个兼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国务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第一个由学者而非将军、政客或律师出任这个要职的国务卿。

目录

基辛格:不是总统的总统 1

第一章 天才的塑造 1

 一、从纳粹屠刀下逃亡的德国犹太移民 1

 二、战争军营中脱颖而出 6

 三、投资哈佛 13

 四、韬光养晦 17

 五、白宫之路 25

第二章 政治搏击与人格魅力 35

 一、伴君策略和技巧:总统的思维保姆 35

 二、警觉的鸽子与温情的鹰 42

 三、幽默大师基辛格 51

 四、工心讨好记者,控制媒体 55

 五、漂亮女友——政治外交掩护 56

 六、自负与自知 59

 七、敢于冒险,敢于创造 62

 八、神秘即是魅力 63

 九、从历史中汲取政治智慧 65

 十、拼命三郎 67

第三章 外交谋略与谈判策略 70

 一、超级谈判大师 70

 二、谈判策略和技巧:相互信任,讲求实效 71

 三、掌握火候,见机行事 75

 四、善于向对手学习 78

 五、决策投资:做好最充分的准备 80

 六、“均势”思想与“和平结构” 81

 七、不能靠“吹牛皮”吃饭 85

第四章 谋于东方:通向中国的“基辛格道路” 89

 一、见微知著 89

 二、“破译”中国领导人的讲话 90

 三、“波罗”行动:“遁身术” 94

 四、巧妙让步,打破僵局 99

 五、参与东西方巨人的战略对话 110

 六、智慧旅行:与东方巨人对话 115

 七、战略远见:保持与中国的战略对话 119

 八、和平友谊:与总设计师的会谈 125

第五章 智勇考验:越战谈判 128

 一、勇于承认失败 128

 二、用谈判来摆脱噩梦 130

 三、巴黎“遁身术” 135

 四、政治失分 138

 五、撤军数字游戏 139

 六、轻重缓急 140

 七、及时修正谈判策略 146

 八、“连环套”战略 149

 九、变局 155

 十、投其所好:威胁利诱兼施 157

 十一、对付盟友,打拉结合 161

 十二、忍无可忍,强行摊牌 164

 十三、和平在望 168

 十四、锲而不舍,达成和平协议 170

第六章 “中东旋风”上演“穿梭外交” 176

 一、和平手段是优先手段 176

 二、拖延有术,一箭双雕 178

 三、保持压力,寻找共同点 183

 四、巧借他山之石 192

 五、循序渐进 195

 六、曲线战略,取信对手 199

 七、国际政治不是魔术师变戏法 204

 八、真情打动盟友 205

 九、知难而进,融冰之旅 207

 十、巧妙周旋,消除能源危机 208

 十一、投其所好,屈尊迎合 212

 十二、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216

 十三、切香肠式的讨价还价 222

 十四、巧妙的折中方案 227

 十五、寸步不让,将错就错 230

第七章 永远的国务卿 234

 一、以毒攻毒,反败为胜 234

 二、“水门”不败 236

 三、永远的国务卿 241

基辛格箴言录 244

主要参考文献 258

试读章节

5.欲擒故纵,走进白宫。

虽说基辛格协助洛克菲勒竞选总统遭受失败,对于基辛格来说几乎是一场灾难。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基辛格会因祸得福。

当初,为了协调与竞争对手尼克松的立场,洛克菲勒授权基辛格同尼克松竞选总部的人进行接触。由于基辛格在越南问题上名气很大,还是一位极有战略头脑的历史学家,对外交政策有精湛的见解,尼克松和他手下的人懂得基辛格独特的价值,打起了基辛格的主意。先是借机向基辛格请教对越南、北约等问题的看法,后又拉他加入尼克松的竞选班子,答应给他双倍的聘金,千方百计地拉基辛格反水。可是,基辛格并不为所动,表示无意改换门庭,并“对于认为可以被金钱收买的想法感到蒙受耻辱和气愤”。

可是,尼克松的竞选班子铁了心要拉基辛格反水。洛克菲勒败给尼克松后,基辛格回到纽约。到夏末秋初,尼克松竞选班子的电话跟踪而来,问他有没有可能与总统候选人共事。基辛格婉转地拒绝了对方的邀请,只是答应,可以以“专家身份”有条件地提供意见,但不出席正式会议。

11月,美国总统大选的最终结果揭晓,尼克松击败民主党候选人汉弗莱,成为美国第37届总统。这个月底,基辛格接到尼克松办公室负责政治约会的秘书查平打来的电话,邀请他到尼克松竞选总部皮埃尔饭店会见当选总统。

从内心来讲,由于洛克菲勒的失败,基辛格的政治抱负几乎要落空了。尼克松的邀请,又给了他新的希望。所以,尽管在此之前他不只一次地拒绝过尼克松,但这一次他还是如约来到皮埃尔饭店。经过4个小时的交谈,双方谈得十分投机,使基辛格开始消除对尼克松的偏见。

经过两次约见,尼克松说出了他的意图:请基辛格担任他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心里高兴万分,但表面上却平静地说:“非常荣幸,我回去考虑考虑,征求征求意见。”

基辛格感到这是一个重大问题,必须征求洛克菲勒的意见,因为外界一直盛传尼克松邀请洛克菲勒出任新政府要职,现在却先邀请了自己,基辛格不知道洛克菲勒会怎么想。自己跟了洛克菲勒二十多年,只能同他一块作出最后决定。

没想到,洛克菲勒非常大度,十分痛快地对基辛格说:“亨利,这个邀请是一个义务,没有推辞的余地,拒绝是自私的表现。应当不分党派作出贡献。尼克松这个人在外交问题上的主张和我们的立场相差不太远。你的时运来了。我这个人生来凭直觉做事,我觉得你这样做对头。这是好事,我赞成。”洛克菲勒还对身边的人称赞基辛格说:“我向来主张,基辛格要为任何一位当选总统的人效劳,他能为当选总统的人出点子。”

基辛格满心高兴,万分感激,随后又象征性地征求了一些老朋友的意见,还给克雷默尔打了电话,克雷默尔为他分析了利害得失,讲了白宫与五角大楼的关系,最后下结论似的说:“作为一个公民,你应该接受。没有人比你更合适担任这个职务了。”

于是,基辛格打电话给尼克松,接受了他的邀请。

基辛格出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一事,受到一片赞扬,说基辛格有智慧,有宏伟战略,与学术界、新闻界有联系,可以提高白宫的声誉。政坛老将麦克纳马拉赞赏说:“基辛格有了不起的才干,可能成为尼克松政府的宝贝。”

6.质量第一,效率第一:亨利的神妙机器。

1969年,基辛格第三次囊助洛克菲勒竞选总统,最后却成了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在那里,他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此时,基辛格45岁,年富力强,踌躇满志。他从哈佛校园搬到华盛顿,搬进白宫,脱下了学者们常穿的粗呢西服,换上了华盛顿社交礼服。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是通过改革国家安全委员会,帮助尼克松把权力集中于白宫。  基辛格和尼克松都不相信官僚机构,主张由强有力的少数人统治,两个人又都喜欢搞秘密外交,于是他们便把国家安全委员会作为实现这些目的的工具。

按照美国法律,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职责,主要是“统一有关国家安全方面的内政、外交和军事政策”,“协调部、署(局)及军队的工作,合作解决国家安全问题”。其成员包括国务卿、国防部长、财政部长、中央情报局局长、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紧急计划局局长和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由总统亲自担任主席。国家安全委员会作为总统的顾问智囊,协助总统进行决策,而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则是协助总统谋划外交和军事战略的主要顾问,并具体负责主持该委员会日常工作。

但是,在不同总统任期内,因总统运用权力的特点以及个人风格做法不同,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角色有强有弱。杜鲁门时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只是馈赠友人的礼物。在约翰逊时代,国家安全委员会的特点是,对政治问题可以无拘无束地与总统交换意见,总统的高级顾问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个人打交道的方式到白宫跟总统“一起探讨”问题。基辛格认为,约翰逊的这种做法,使研究人员的技术能力同处境困难的政治领导人的接受能力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是一种这边应付一下危机,那边搪塞一下问题的条件反射般的做法,这是一种“危机外交”,最要不得。

基辛格主张用一种防患于未然并预谋对策的办法来代替“危机外交”,把美国的应变对策和主动措施结合起来,成为长远的全球战略,这才符合美国战略利益的需要。于是,他决心把国家安全委员会改造成将是在最高一级审核和决定国家政策的唯一机构,也就是最终处理送呈总统的所谓“选择方案”的机构。为此,他建议尼克松总统对国家安全委员会进行改革,强调国家安全委员会不能只做文件的收发者和协调者,而要充当“总统中长期决策的主要论坛”。基辛格认为,无论如何,一位有主见的总统是能够控制对外政策的。在皮埃尔饭店的准招聘会上,他向当选总统尼克松开出的第一剂药方,就是“需要有一种比较正式的制定政策的程序”,必需建立一个比较有系统的结构,以保证对外政策的连贯性和精确性。基辛格的这种设计正合乎尼克松的口味,这可以帮他将外交大权集中到白宫。

为此,基辛格亲自出面招兵买马,组织了一个精明强干的外交政策专家班子,这些人都是年轻学者,有五角大楼里的有政治头脑的官员,有国务院里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还有理论工作者和技术人员。他任用工作人员的原则也很特别。他不管他们政见如何,只看他们的才能大小,他把他们组成为一个“非常严密、非常忠诚的组织”。在《白宫岁月》里,基辛格回忆说:“政府机构的种种限制约束不了我,总统有言在先,叫我开始建立一个全新的组织,所以我下定决心要物色我所能找到的、最有能力的人们。”

基辛格领导的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工作人员,个个都是精兵强将,国家安全委员会下设7个小组,在30个工作人员中,有8名博士、8名国务院官员、6名前国家安全委员会官员,其他来自五角大楼、中央情报局和学术界。被新闻界认为是第一流的参谋班子,所拥有的权限,仅次于总统本人,因而有“总统近卫军”之称。

基辛格不仅任人唯贤,而且知人善任,做到真正的“质量第一”,他按照他们每个人不同的专长分派他们任务。比如,索南费尔特,曾在国务院担任东欧情报研究处处长,基辛格就让他搞欧洲的实际问题。亚历山大·黑格上校,是乔治敦大学的国际问题硕士,曾在朝鲜和越南打过仗,在国防部负责柏林问题和北约组织方面的工作。而基辛格正准备物色一位军人,条件很特别,这个人不能是典型的军界知识分子,但必须首先是一个有实战经验的军官,而且要有政治——军事方面的资历,黑格正好符合基辛格的这一要求。由于这位上校严守纪律,工作勤奋,经验丰富,深得基辛格的赏识,4年后肩上已有四颗星,被人称为“基辛格的基辛格”。这些人都是第一流的人才,后来在美国外交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依靠国家安全委员会,基辛格把外交和国防政策方面的一切行政大权都集中到自己手里,除了掌握把选择方案呈送总统的工作外,还负责一系列署局际委员会;一旦出现危机,随时建立一些新的强有力的委员会,并且也由他自己亲自负责。正像他自己所说,他所扮演的角色,“既是行政长官,又是无情判官”。基辛格控制了这个体制,也就控制了决策过程。“人人向基辛格负责,基辛格一人向总统负责”。基辛格既是政策决策的重要筛选人,又是总统命令的忠实执行者。用他自己的话说:“局外人一定以为总统下令,下边当然照办不误。其实不然。我还得花很多时间才能使它得以按照总统的意图来贯彻。”

基辛格通过这个“神妙机器”,还摆脱了国会的纠缠。美国是实行所谓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总统制共和国,总统与国会各自分立,又互相制约,总统不向国会负责,国会也无权要求政府辞职,对它只能弹劾而不能罢免。基辛格作为总统的助理,享有所谓的“行政豁免权”,可以在外交政策的决策和执行过程中自行其是,免受国会的干预。这种做法的理论依据是,总统与他的高级助手之间存在着信任的关系,总统允许白宫只在对它政治上有利的时候让基辛格到参议院去。国会只能找不掌握第一手情况的国务卿罗杰斯作证。这种行政特权给了基辛格极大的思想自由和行动自由,使他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设想行动。

P31-34

序言

基辛格:不是总统的总统

20世纪70年代,我们中国开始熟悉美国有个亨利·基辛格,他协助总统尼克松与毛泽东、周恩来等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一起打开了尘封已久的中美关系的大门,改变了中美关系的战略走向,并对现代世界战略格局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从那以后,他便成了中国人民的朋友。

对于中国人民来讲,基辛格可以说是知名度最高的美国人之一。他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那幅大黑框眼镜后面的两眼总是闪闪发光的形象,一眼就会被许多中国人认出来。早在1959年,基辛格的作品就被翻译介绍到中国。基辛格自从1971年秘密访华以来,中国领导人和中国人民一直把他当作老朋友来看待。已故毛泽东主席曾6次在中南海接见过他,周恩来总理对他十分尊重,认为他是难对付的谈判对手,当他来中国访问时,决定在人民大会堂和他下榻的钓鱼台国宾馆轮流举行会谈。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10余次会见过基辛格,1994年基辛格来北京参加北京国际经济论坛会议,江泽民主席亲自到他下榻的钓鱼台国宾馆与他会见。胡锦涛主席也多次接见过基辛格。80高龄的基辛格亲身参与中美关系已有三十余年,访问中国40余次。对于基辛格来说,“中国”这两个字,在他作为20世纪美国第一大外交家的业绩和生涯中,占有无法替代的位置。他充分认识到自己同中国几代领导人的友谊的价值。以世界著名领导人之间的私人感情偏好和心理情结而论,基辛格把自己的感情重心毫无保留地选择了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1993年,有人问基辛格:“您一生最欣赏的世界领导人有哪几位?”基辛格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戴高乐、萨达特。”中国领导人竟占了3位。而且他还特别强调邓小平非常伟大。1979年基辛格访问中国时,认为邓小平领导的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在人类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规模之大是无法想象的”。1987年4月,基辛格、万斯等人成立中美协会,基辛格担任协会主席。他总是以战略家的眼光和政治家的勇气,始终不渝地为中美关系的发展积极努力。他说:我喜欢中国人民,喜欢中国文化。我是永恒的中国的朋友,我认为美国同这个永恒的中国保持关系是重要的。在1989年前后中美关系处于危机的时候,基辛格曾多次访问中国,并呼吁保持中美之间的正常交往。

基辛格对于世界历史的贡献主要是在外交和战略方面。

在现代美国外交历史上,基辛格制造了许多神话,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原籍非美国人的国务卿;第一个犹太人出身的国务卿;第一个兼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国务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第一个由学者而非将军、政客或律师出任这个要职的国务卿,拥有世界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1969年至1977年,在长达8年的两届总统任期内,美国政府破例地从知识界擢拔出基辛格这样一个智囊人物来执掌外交大权,倚重于他的才智和谋略。基辛格作为白宫的首席外交智囊、顾问和国务院的首脑,参与制定美国外交政策,执掌美国外交大权,奔走活跃于美国和世界的外交舞台之上。

作为总统的谋臣,基辛格是个多面手:

他是总统的幕僚:在外交政策方面为之审时度势,出谋划策,“运筹”于白宫之内,“施展”于千里之外。

他是总统的主要顾问:每当尼克松遇有疑难问题时,他就提供情况、主意和办法,为之排解困难,寻求出路。

他是总统的代言人:经常由他从白宫吹出风来,透露总统的政策意向。

他是总统的“守护神”:当美国国内反对越南战争的浪潮向白宫阵阵袭来时,总是由他出面进行掩饰辩解,应付社会各界的抗议,维护尼克松的政策和地位。

他是总统的特使:曾经多次出访中国、苏联、西欧和中东地区,在中美关系和美苏关系上为尼克松执行特别使命,他坐尼克松的专机“空军一号”飞来飞去的次数,比尼克松自己还要多,曾创下出访16个国家32万公里的环球外交旅行记录。

他是总统的谈判代表:前后10多次到巴黎参加关于越南问题的秘密谈判,最后代表美国同越南方面达成“关于结束越南战争和恢复和平”的协议。

退出白宫之后,基辛格仍继续为美国政府出谋划策,活跃于世界政治和外交舞台,对里根政府和布什政府的外交政策均产生过重要影响。

可以说,在举世瞩目的中美关系和苏美关系中,在越南问题和中东问题的谈判中,在美国同它的西方伙伴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中,在其他一系列重大的国际问题中,以至在美国国内波涛汹涌的政局变化中,基辛格都扮演了十分显要的角色,在世界政坛上叱咤风云。盖洛普的民意测验把他列为1972年和1973年全美最受敬仰的人物。1973年,基辛格赢得了国际诺贝尔和平奖。即便是在野的几十年中,他仍然是一位有世界性影响的人物,活跃在国际舞台上,影响遍及政界、新闻界、企业界及多种社会领域,成为周游世界的大忙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政客。

基辛格还是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建树颇多的一位战略理论家,被德国列为世界8大战略家之一。他关于国际关系结构中的“均势理论”,关于核时代国际战略的精辟分析,曾对20世纪70年代国际关系全局的演变,特别是美、中、苏大三角关系的形成,起到过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中美关系大门的打开,从而开辟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合理途径,也发挥过深刻影响。

基辛格在外交和政治上的建树,使他成为“美国梦”的化身,他的生涯被看作是“美国梦”的象征。无论是青少年时期、难民生涯、军旅经历、哈佛时期,还是与洛克菲勒财团非同寻常的关系,特别是进入尼克松、福特政府时在世界舞台上叱咤风云所创造的政治外交业绩,基辛格的人生既有戏剧色彩又深沉有力。他从难民子弟一步步艰辛地奔波、努力,最后走向美国外交权力的顶峰,集学者、政治家和外交家于一身,向国际政坛和等级森严的外交界吹去了一股清新透意的凉风。他靠个人奋斗取得了成功的人生,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所展示的“人生大行进”,被美国人所津津乐道。从教授到国务卿,从多产理论家到大外交家、政策制定者,这种“角色的转换”奇迹般地发生在一个人身上,正是美国人所赞誉的“西方文化英雄”的典型。

在西方,有人把他看作“人类智慧的典范”,是与周恩来具有同等才智的世界性的人物,可以说,基辛格是现代西方智慧的化身,或者说他的智谋韬略代表了现代西方的高峰。

基辛格在外交和战略理论领域的重大建树,主要是得益于他的超人韧劲和过人智慧、谋略。作为局势动荡多变的70年代的美国头号外交家,基辛格无论在谋划战略、运用策略和行使权力方面,以及在他的经历、思想、性格方面,基辛格都有许多独特之处。在8年外交生涯上,他被戴上了一顶顶桂冠,其中大部分是从智慧韬略的角度赞誉他的,诸如:“人类智慧的典范”、“美国外交魔术师”、“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务卿”、“超级智者”、“外交战略家”、“独脚智囊”、“超级国务卿”,称赞他爱好大型“外交音乐演奏会”,擅长“外交特技表演”,是一个善于“用筷子(指中国)吃鱼子酱(指苏联)的纵横捭阖的能手”;有人说,他浑身都充满魄力勇气、狡黠和幽默,浑厚的嗓音和一种魅人的微笑;出手练达,风趣和魅力并用,强硬和坦率并用,加上不少的狡诈,必要时也有本领把连篇废话说得天花乱坠。他以打倒对手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乐事。对于爱好使用类比方法的记者,“基辛格”这个名字成了超级智者、权威顾问、外交明星的象征。

在尼克松当政期间,1972年美国盖洛普民意测验做过一次“当今最受崇拜的美国人”的民意调查,基辛格名列第四,仅次于责任总统尼克松、比尔一格拉汉和前总统哈里·杜鲁门。1973年盖洛普再做此项调查时,基辛格已超过了尼克松,而跃居第一位。民意调查中有个问题是“你对基辛格是否有好感?”十个人中有九人的回答是“有好感”。这种比例在美国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当时,基辛格在伦敦蜡像馆中成了最受欢迎的政治家,而参加“世界小姐”选美的候选人以压倒多数推举基辛格为“当今世界第一伟人”。由于美国宪法规定,只有出生在美国的美国公民才能当选为总统,否则出生在德国的基辛格就能够出任美国总统。  基辛格是德国出身的犹太人,既具有犹太人的聪慧,又有德国人的正统、秩序本能,但他的才智主要还是在移民美国之后培养起来的,经过哈佛大学锲而不舍的刻苦修炼,接受美国现代文明的熏陶,借助于错综复杂的美国政坛和世界外交舞台,搏击于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外交风云中。

一般来说,西方重实力而不太重谋略,基辛格打破了这一传统。他成功的奥秘之一,就是他才智过人,富有远见,超人的毅力和胆略,善于运用谋略。他自己说自己具有第一等的才智。一般地讲,东方人重权谋,而西方人偏重于实力和技术,连西方人也承认他们在智谋韬略方面比不上东方中国。但这只是比较而言,并不是说西方人不讲究权谋、不会用权谋。应该说,从17世纪之后,也就是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运动之后,西方思想获得巨大解放,在实践上形成一种不断向外拓展的历史运动,逐步形成了西方社会的外向型意识,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外部环境的需要,注重于开放式的求异思维,同时,注重对东方权谋的学习和运用。基辛格作为一位德国出生的美国人,在才智上超出了一般的西方人,在理论思维上是开放型的,注重从整体上、全局上、宏观上把握问题的实质,有高度综合和概括能力,富于哲理,不僵守于一点,尤其是他在谈判中注重技巧,善于进行心理分析,巧于谋划,精于宏观。今天,这位80多岁的老人的话对于这个世界依然重要,他虽然已经不能直接改变世界,但确实能改变很多人对世界的看法。

基辛格这样一个历史性人物,其思想和作为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启发。当一个人的才智具有普遍性时,这种才智便成了人类共有的财富。研究基辛格的智谋韬略,不仅仅是要揭开罩在这位西方智谋大师身上的面纱,更重要的是揭示他的才智对人类思维的价值,在东西方文明的交融中,让我们中国人从这位享誉世界的西方智谋大师身上得到智慧和启迪。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20: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