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战争的新形式
战争的技术手段
人能飞吗?飞机的发明,正面回答了这个问题:能!只要在同一地区,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相遇,就有可能产生矛盾,当发生矛盾的人,上升为国家或政权,就会发生战争。有了飞机,自然也就有了空军(航空兵),这也就开辟了一个新的战场——空中战场。
最早的飞机,并不是民航飞机,而是军用飞机(事实上,大部分高科技产品最早都是军用的)。1911—1912年的意土战争,意大利人就在利比亚使用飞机进行侦查和联络。第一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一战)则让飞机这个新技术突飞猛进。
Air arm,字面翻译为空中力量,由于这是个新事物,所以对其不了解是肯定的。不了解,就会有意见分歧。有人认为人在空中是无法战斗的,也有人认为这只是一个比较有用的辅助手段。
由于飞机具有速度和活动自由的巨大优势,所以在刚刚起步时,它被主要用于巡逻和侦查,后来又开始进行火炮测距。再后来,由于飞机作为空间武器,相对于地面武器具有明显优势,又被用于攻击战线上及战线后方的敌人。当时普遍认为,飞机没办法携带重型武器,作为针对飞机的防御,则产生了高射炮和驱逐机。
既然空战产生了,那就必须加强空中力量。由于这些需求是在一次大规模战争中出现的,所以,空中力量的发展是突然的、快速的,而不是逐步的。在一战中,空军一向是作为辅助单位进行战斗的,直到战争末期,有些交战国才开始意识到,空军作为空中力量,应当独立成军,遗憾的是,各国还没来得及进一步研究,战争就已经结束了。
一战结束后三年,也就是1921年,这种观点又开始流行,不过这次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如何防御这种新型武器?人类的主要生活空间在陆地,所以战争一向以陆军为主。有个有趣的问题:当人类第一次在海上航行的时候,海战是不是也只是陆战的一个辅助呢?这个已经无法考证,毕竟,从史前开始,人类就已经有了海上独立作战的记录,虽然,这也需要跟陆战相互配合。对于住在地球表面的人类来说,天空比海洋更重要,所以,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天空是一个同等重要的战场。
陆军虽然说主要是地面部队,但它也可以控制一些水面航行的作战单位来配合陆地作战,但这并不是说,海军就不可以在没有陆军参战的情况下,单独完成自己的战斗任务。同样,陆军事实上也可以在没有海军配合的情况下,独立作战。同样道理,既然陆军、海军都可以有空中手段来辅助(陆航、海航),那么,空军为什么就不可以独立成军呢?所以,空军很自然就需要跟陆军、海军具有同等地位。在一场战争中,它们都抱有同一个目的:战胜敌人。它们既协同作战,又相互独立。如果一方依附于另一方,那么,由于双方相互限制,反而会降低总效能。所以,作为空军,它肯定是跟陆军、海军既合作又独立的。
目前,我们并没有进入下一次世界大战的压力,我们可以采用渐进法来分析。所谓渐进法就是:先设定答案,代入方程,根据误差来修改这个答案,然后再次代入……直到误差接近于没有,那么,这就可以视为正确答案。这个答案,就是如何用最小的努力,获取最大的成果。
国防最根本的一条原则是:在未来可能发生的战争中处于最好的位置。为了达到上述要求,就必须让作战手段满足未来战争的需要。也就是说,未来战争,是一切国防最根本的要求。
现代战争,是一种全民性的战争,即整个国家的人员和资源都要投入战争当中。既然社会是向前持续发展的,那么,我们就应该能都预料到短期的未来。虽然太过遥远的未来我们无法预料,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未来战争和历史上的战争是绝对不同的。
所有战争的模式,都取决于现有的战争技术手段。大家都知道,火器是对于战争的革命性进步。但火器也是渐进地发展,它是飞射类武器,比如弓弩、抛石机这一类的改良。就目前而言,我们已经看到了小口径速射枪和带刺铁丝网带来的进步。还有,潜艇是如何改变海战的呢?1917年9月18日的《法兰西晨报》这样写道:新成立的海军参谋部历史处最近发布了极重要的材料,其中昭然若揭地表明,假如德国人在他们不受限制的潜艇战中表现出更多一点胆量,假如他们潜艇指挥官的非凡气质没有被德皇及其总理大臣的犹豫不决和摇摆不定所抵消,我们本来会输掉这场战争。正是德国人自己在1917年春季以后一步步削减了他们潜艇的数量和活动。另外,还有两种新兵器:空军和化学武器。由于它们才刚刚发明,究竟能起多大作用,目前还不太清楚。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它们的威力是巨大的,可以确定,它们将改变战争模式。
P3-6
历经两年多的艰辛操作,“战争论”丛书终于付梓出版发行了。我们当初提出这套选题,目的就是在当前国际形势日趋复杂的情况下,深感有必要在未雨绸缪之际,通过精选古今中外(尤其是国外的)军事名著,加以聚合编辑出版,成套系、整体性推出,一方面满足广大军事迷的阅读需要,另一方面为普通大众的军事素养提高、国防意识培育做出点贡献。在世界丛林中的狼烟骤起时,我们必须做到有备而无患。在国际风云变幻莫测、战争的危险丝毫未减甚至可以嗅到战争的烟火味时,作为嗜好和平的中国人,有必要具备必要的军事素养,以求在危机来临时刻保卫自己。与此同时,这套经典军事名著,也适合广大现役、退役以及预备役军人学习。
作为一部囊括了蒋百里《国防论》、马汉《海权论》、杜黑《制空权》、马汉《海军战略论》、克劳塞维茨《战争论》、若米尼《战争艺术概论》、弗龙蒂努斯《谋略》、米切尔《空中国防论》、韦格蒂乌斯《兵法简述》、鲁登道夫《总体战》等经典名著的大型军事丛书,从读者调查、市场摸底、资料搜集、材料分析、选题提出、选题立项、精选书目、翻译改编、编辑校对、内容审查、学术考证、核查定稿、装帧设计、印制发行等,在每一个环节中,参与该项目的人员都付出了巨大心血,我们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我们由衷地感谢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各位领导、编辑,以及耿振达、陈雪、程效、甘梦竹、贾琦、齐芳、王晓黎、吴玲、徐冰莹、张亮、赵英媛、赵梓伊、宋毅、唐恭权、李传燕、魏止戈、温锦婷、王静、顾凤娟、曹锦林、曹燕兰、李玉华、宋国胜、李家训、薛莹、胡滨、李巍、景迷霞、查攸吟、周静、刘啸虎、肖倩、许天成、王顺君、褚以炜、杨志民、陈杰、马千、常在、李楠、张子平、张捷闻、翁伟力、吴田甜、王钻忠、孟驰、陈翔、张宏轩、李湖光、傅仰哲等等人员。
因时间紧、水平有限,整套《战争论》丛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在此,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在此表示由衷的谢意。
我们的战争观:不好战!不畏战!决战必胜!
——写在《战争论》丛书出版之际
马克思曾说,战争是推动人类文明前行的火车头。他形象地指出了,战争机器如同推土机一般,碾过历史的血肉之躯,于荆棘中开疆拓土,前行的轨道上沾满血腥。生命在战争面前是那么地脆弱。残忍,是战争诞生以来形成的秉性。战争同暴力几乎就是一对同义词,暴力是战争的本质属性,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战争观。即使进入现代战争模式之中,诸如贸易战、金融战、外交战、黑客战、网络战、病毒战、舆论战等,其本质仍然是残酷的,充满暴力的。所以,我们认为,所谓的“武器仁慈化”、“战争非暴力化”、“战争泛化”等观点是不妥当的。因为,当前形势下,战争将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作为国人,必须时刻对各种战争形态保持高度警惕,因为战争的根本法则,依然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正因为战争的本质是残忍的,同时它又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常态现象。所以,对于战争的看法,自古以来就分为多种复杂的看法。比如,西方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写到:战争是强迫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奥地利铁血宰相俾斯麦认为,这个时代的重大的问题不是靠演说和决议所能解决的,这些问题只有靠铁和血才能解决。战争理论家伯恩哈迪认为,战争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具有头等重要意义的生物法则,它是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起调节作用的东西。无疑,这几位西方军事大师,对于战争都是笑脸相迎的。
与其相反,是反对战争的人们。比如,罗马时代的军事家、历史学家李维认为,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是正义的;对那些失去一切希望的人来说,战争是合理的。曾经以炮舰政策横行世界、身经百战、建立起日不落帝国的英国,却对于战争有着这样的民间谚语:战争一开始,地狱便打开。而作为东方文明古国,中国经历了无数次的烽火狼烟,更加地体会到战争的血腥与残酷。所以,我们的老祖宗谆谆教导中华儿女:“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老子)、“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陈寿)、“皇帝动刀枪,百姓遭了殃”。前不久习近平主席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堂的演讲更是鲜明地指出,国强必霸并不是历史的必然规律,中华民族历来热爱和平,深知“国虽大,好战必亡”的道理。
我们认为,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冷战结束了战争的硝烟一刻未熄,有备才能无患,围绕“战争”我们需要明白如下几个问题:
战争的首要目的是为了和平。战争只是一种手段,战争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对于一次战役(战斗)来说,战争的目的是消灭敌人、保存自己。而从整体的纵向的角度来说,战争除了在历史上承担着王朝更替的催化剂、助产士这类角色之外,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战争,归根结底其目的应该是为了和平。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战争的目的必须是为了和平。这样的战争才是正义的。然而,存在着繁杂利益纠葛的人类社会要想取得和平并不是简单、无代价的,因为“你想和平,就要准备战争”(韦格蒂乌斯)、“只有胜利者,才能用战争去换取和平”(萨卢斯特)。对于我们中国来说,构建强大的、现代化的军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战略支撑力量。
战争需要理性对待:不好战。正由于战争是头洪水猛兽,因此需要高超的驾驭能力。只有驾驭得好,才能避免引火自焚。在能够避免战争爆发的情况下,应尽一切努力化解矛盾与纠纷。所谓上兵者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使在具体的战场(战役)指挥中,总司令最重要的品质就是冷静的头脑。尤其是在国际风云变幻莫测的复杂背景下,如何理性地对待战争,如何理性地在战争与和平之间作出选择,考验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智慧。总之,当我们被愤怒操纵的时候,当我们希望通过战争这一手段,快刀斩乱麻地解决麻烦与纠纷的时候,我们需要对战争持有一颗理性、冷静的心,并记住:叫喊战争的人是魔鬼的参谋;狂热者的脑袋里没有理智的地盘。更要懂得著名诗人贺拉斯的一句反战名言背后的意味:所有的母亲都憎恨战争!历史已经反复告诉世界:中国人不好战!
战争需要一种勇气:不畏战。无论是冷兵器时代还是高科技战争时代,战争都是残忍的,需要付出的是生命的代价。因此,战争机器不能轻易启动。不过,不好战不代表完全拒绝战争、排斥战争、畏惧战争。在世界丛林的游戏法则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生存发展,保持必要的用于自卫的强大武装力量是必要的,更是必须的。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东西方以炮舰政策强加在中华民族头上的羞辱与屠杀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只有自身强大、手握杀手锏,才能避免被杀戮、羞辱的命运。民族国家的尊严,是构建在必要的武力基础上的。尤其是当关系到我们的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关系到我们的核心利益时,战争是必须的。历史事实已经多次郑重地告诉世界:中国人不好战,更不畏战!
战争需要一种理智:英勇善战。人们若想取得战争的胜利,就必须认识战争的客观规律,将其抽象为战略战术,在客观条件许可范围内,运用从客观中抽象出来的战争略战术指导战争,战争是智者的搏弈。毛泽东说:“指导战争的人们不能超越客观条件许可的限度,期求战争的胜利,然而可以而且必须在客观条件的限度之内,能动地争取战争的胜利……指挥员在战争中的大海中游泳,他们要不使自己沉没。而要使自己决定地有步骤地到达彼岸。作为战争指导规律的战略战术,就是大海中的游泳术。”
战争需要一种凝聚力:忠于祖国。作战需要彼此配合,在战场上尤其是在特殊的环境下,危险会来自四面八方。所以,只有铸造一种团结一致、统一对外的团队精神,才能帮助每一个作战中的人赢得防范时刻出现的危险。无数的事实已经证明,每一个英勇善战的部队,每一支特种作战部队,要想取得胜利克敌制胜,必须是铁板一块!法军统帅拿破仑说过,统一指挥是战争的第一要事,也是产生凝聚力不可缺少的要素。那么,凝聚力来自哪里?对于中国军人来说,首先来自于听党指挥、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这一神圣的最高宗旨,来自于共同的保家卫国的誓言,来自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自于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做忠诚可靠的人民子弟兵的信念。凝聚力来自于科学合理、统一规范的军队制度化建设,来自于平时官兵一致、爱兵如子、相亲友爱的军内关系。凝聚力也来自于绝对服从、铁的纪律。
战争需要一种自信:会打必胜。战争是一种你死我活的搏斗,所以,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是战场上的最高法则。对于军人来说,拥有坚韧的必胜的自信心,是一种高贵的品质。当然,自信不是自负,那种不顾实际情况、盲目草率的军事行动,只能归为冒险盲动主义。坚定的必胜信念来自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军人的自信心,既要求军队的指挥官养成信赖自己的习惯,即使在最危急的时候,也要相信自己的勇敢与毅力,也要求普通的士兵具备想当将军的优秀品质。为什么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因为这样的士兵没有必胜的自信心。凡是有决心取得胜利的人,从来不说不可能。
战争需要学习。对于中国军人来说,无论是古今中外的战争实例、战争历史、军事著作、谋略经典、军事名家,还是当代他国的军队建设成就、最新武器装备成果,都需要我们秉持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兼容并包、取长补短的谦虚谨慎、认真仔细的态度,去学习其经验,汲取其教训,最终在掌握精髓、创造创新中超越,转化为自己的真实本领。毛主席曾经教导中国军人,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诸如《战争论》这套丛书里的蒋百里《国防论》、克劳塞维茨《战争论》、马汉《海权论》《海军战略论》、杜黑《制空权》、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米尼《战争艺术概论》、韦格蒂乌斯《兵法简述》、米切尔《空中国防论》、鲁登道夫《总体战》,都是我们学习的优秀精神食粮。当然,作为将来要上战场的军人,不仅要重视学习军事理论,更要在平时的摸爬滚打中铸就高素质的作战能力。平时流汗,才能避免战时流血。因此,西谚有云,你有一天将遭遇的灾祸是你某一段时间疏懒的报应。军人需要的就是一种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坚持、再坚持的韧劲。
战争需要研究。战争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作为艺术,战争需要驾驭它的人必须具备高超的领导力与决断力;作为一门科学,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通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深入浅地找出其中蕴含的最简单、最明晰、最管用的规律来,以指导实际中的军事行动。通过学习、研究,尤其是打开自己的视野之后,我们会发觉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通过跨越式发展,尽快补足短板,以提升我们的实际战斗力。《战争论》这套丛书值得我们花费力气熟读一番、好好研究。
战争需要实践。通过对古今中外军事著作、战争实例、战争历史的学习研究,获得的只是理论上的东西。理论知识的作用只有运用于实践,才能知道它的真实价值大小。正如毛主席强调的,一切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所以,对于军人来说,除了学习研究古今中外的军事历史、战例与理论,更需要通过实战来检验我们手中到底掌握了多少的战争真理与有用的军事方法。一切的战争规划与理论,全在于实际的执行力与效力。因此,想得好是聪明,计划得好更聪明,做得好是最聪明又是最好。而从国家的角度来说,日常的军队国防建设均在于服务于实战、为实战做准备。俗话说得好,未雨绸缪,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战争机器不是摆设,更不能是花架子,必须接受实战的检验。另外,战争中蕴含的谋略、道理,也可以作为其他领域决策、管理的参考。
战争需要谋略。伟大的革命导师、苏联红军统帅列宁曾经鲜明地指出,没有不用军事计谋的战争。我国明代文学家,也是位谋略家冯梦龙老先生强调,兵在精而不在多,将在谋而不在勇。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诞生了大批研习战争谋略的大师名家。可以说,蒋百里《国防论》、克劳塞维茨《战争论》、杜黑《制空权》、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米尼《战争艺术概论》、韦格蒂乌斯《兵法简要》、米切尔《空中国防论》、鲁登道夫《总体战》、马汉《海权论》《海军战略论》等,每一本军事经典都是战争智慧的结晶。作为军人,一定要时刻铭记:永远别以为敌人比你愚蠢!轻视对手的后果是严重的。正确的态度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拿破仑有句话说得好,世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从长而论,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
战争需要发展。人类的历史长河是永远向前发展的。从最初的刀耕火种,到自然的田园农业文明,再到欧洲17、18世纪的工业革命,再到19世纪、20世纪的电气革命,直到21世纪的信息化革命。每一次的生产力跃升都推动着经济的巨大发展,而与武器装备直接相关的生产力的质的进化,更是推动着战争形态的惊天变革。所以,军人必须远比其他人要更为敏感地关注世界形势的变化以及涌动出的最新的社会现象与科技成果,使得自己具备察天观地、听闻大地的与时俱进的本领,不落伍于时代,才能决胜于千里之外,才能履行好保家卫国的职责。我们认为,与时俱进有两个标准:一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二是无论时代怎么发展始终抓住最简单最管用的精髓。军事艺术是一种执行命令的艺术,一切复杂的计谋都应当抛弃掉。简单明了,是执行好军事行动的首要条件。
战争需要实力。战争归根结底是实力的较量,从来都是敌对双方军事、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外交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较量,而不单纯取决于某一种因素。所以,对于我们的国家,需要通过“发展”这一硬道理,来全方位提升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质量,全面地加强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为战争提供强大的国家保障力。对于我们的百姓,需要通过各种措施加强国防意识与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培育国民的军事素养,建设强大的民兵预备役部队,要藏兵于民。对于我们的军人,广大士兵要通过艰苦的学习、训练,加强自身的单兵作战能力与团队合作作战能力、以及军兵种协同作战能力。作为指挥官,则需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军事指挥素质。震惊欧洲的拿破仑说过:一头狮子带领的一群羊,远远胜过一只羊带领的一群狮子。我们的军队需要培育出一批批的狮子老虎,才是名副其实的威武之师!
谈了这么多与战争有关的话题,那么,新时期的中国军人,还要做些什么呢?首先就是,牢牢抓住军队政治工作这一生命线。我军自成立以来即高度重视政治工作。1929年12月28日—2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在福建上杭县古田村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即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案),即明确指出,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必须服从党的领导,自觉担负起宣传、组织、武装群众等任务。古田会议划清了红军与旧式军队的界限,解决了无产阶级革命军队建设的根本性问题。2014年10月30日,新时期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福建上杭县古田召开,习近平主席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把理想信念、党性原则、战斗力标准、政治工作威信在全军牢固立起来,抓好铸牢军魂、高中级干部管理、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战斗精神培育、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五方面”工作,加强军事文化建设,从难、从严、从实战要求出发摔打部队,培养广大官兵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化的“四有”军人。中国军人,任何时候都要牢记“听党指挥、忠于祖国与人民”这一最高宗旨,争当让党和人民放心满意的优秀军人。
其次,要积极做好军事斗争准备。西方战神克劳塞维茨强调,作战的基本原理是,切勿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对于一支军队来说,只有时刻以与时俱进、未雨绸缪的精神头抓好军事斗争准备,才能避免被动、才能有备而无患。只有时刻准备好,才能令出即行、迅速掌握战机,避免陷入被动挨打的泥潭。
再次,紧紧围绕战斗力做文章。衡量一支军队的好坏,关键就看能否打胜仗。拿破仑曾预言,中国是一头睡狮,一旦醒来将震憾世界。但是,没有爪牙利爪的狮子只能是摆设。能打胜仗是衡量军队质量的根本标准。没有战斗力,其他都是空谈。
最后,要进一步加强贯彻落实“科技强军”“质量建军”战略,进一步高度重视兵民结合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研究与运用,始终牢记并掌握“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这一法宝。
在新时期,面对日趋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军人的天生敏感性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并不太平。因此,作为人民共和国的柱石,中国人民解放军需要进一步地紧紧抓住中国的特殊国情,做好强军的一切工作,需要进一步地牢牢抓住决定战争胜负的各方面的关键性因素,从要害处着手,全面加强军队的改革与建设。如此,才能确保我们这支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永不倒塌!
回首过去,我们对战争充满敬畏。我们不轻言战争,我们不惧怕战争,我们只为战争做好准备。业绩造就伟人,战功成就军人。辉煌的中国革命史证明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武装力量。
中国军人的勤奋和荣誉,足以鼓舞千秋万代的中国青年。
祝愿一切热爱军事、关心国防、热爱和平的读者朋友们,能从囊括古今中外著名军事经典的这套《战争论》丛书中汲取有益的养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从弱到强地培育自己的国防军事素养,形成自己的国防观、战争观,以求在将来或许会发生的、某个特殊的时刻履行自己“保家卫国”的神圣职责。
《战争论》丛书编委会
2015年10月
杜黑著的《空权论》又译为《制空权》《空军战略论》,提出了制空权思想。制空权分为战略、战役战术制空权。掌握制空权对战争结局能产生重大影响。书中主要思想有:飞机是出色的进攻性武器,将引起战争形态革命;未来战争是总体的,战场扩大到整个国境,全体公民都暴露在敌方的空中进攻之下,陆上和海上防御不能再保护国家。因此,国家的抵抗能力取决于交战双方的全部能力、全部资源和全部信念,武装力量是全体民众;空中力量可以粉碎敌人物质和精神上的抵抗。建立独立空军,夺得制空权对战争有决定性意义。
《空权论》,可以让读者安静地欣赏20世纪20年代经典的空战史大戏,依照后来的既定事实检验我们的想法,验证杜黑的假设和结论的准确性。在我们看来,书中的某些思想称得上是战争中使用飞机的永恒真理。杜黑是位了不起的预言家。即便是现在,他的思想依旧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