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东藩的《两晋演义南北史演义(精)》以《二十四史》为本,务求确凿,不尚虚诬,写千秋功过;以《三国演义》为体, 娓娓道来,妙趣横生,览百世兴衰。
本书1935年会文堂铅印本简体版权威定本。
毛泽东专门从延安带到北京的枕边书,并推荐给自己的儿子和其别的人来阅读!
备受当代、后世史学家称赞,被誉为:“读《二十四史》不如读蔡东藩!”
几乎涵盖所有历史典籍和历史小说的内容,可谓是一本书读懂中国历史。揭穿所有历史影视
剧的谎言,展现一副真实的历史风云古今长线,甚至可以从中找到金庸武侠小说的所有历史背景和历史人物原型。
蔡东藩的《两晋演义南北史演义》为《中国历朝通俗演义》丛书中的其中两部。《两晋演义》起自司马炎代魏,终至刘裕代晋,共一百回,真实再现了中原汉政权衰亡时五胡十六国混战下的分裂局面和各少数民族间的交流融合。《南北史演义》起自刘裕代晋,终至隋朝灭陈,共一百回,真实再现了自西晋八王之乱以来数百年间群雄纷争、分裂割据的局面再次走向大一统的历史大势。
《两晋演义南北史演义》全书为章回体结构,剪裁得体,张弛有度,自批自评,妙趣横生,集文学性与史学性于一体,是值得一辈子去阅读、体味的历史著作。
第十六回 刘刺史抗忠尽节皇太弟挟驾还都
却说长沙王义,既击败颖军,复转攻颐军,惠帝仍亲出督战。颙军都督张方,率众近城,众见乘舆麾盖,不禁气沮,便即退走。方亦禁遏不住,只好却还。义竞驱兵杀来,把方军前队的兵士,多半杀毙,共约五千余人。方退屯十三里桥,众心未定,尚拟夜遁。方下令道:“胜败乃兵家常事,古来良将用兵,往往能因败为胜,今我更向前营垒,出其不意,也是一兵家奇策呢。”遂乘夜前进数里,筑垒数重,为持久计。义得战胜方军,总道是方不足忧。到了翌晨.接得侦报,才悉方又复进逼,连忙引兵往攻,那方已倚垒为固,无隙可乘。义军上前挑战,方按兵不发,及见义军欲退,乃开垒出战,一盈一竭,眼见是方军得势,义军失利了。
义败回都城,未免心慌,因与群臣集议军情,大众多面面相觑,你推我诿.结果是想出一个调停法子,拟先与颖和,然后并力拒颙。义与颖本是兄弟,总望他顾及本支,罢兵息怨,乃使中书令王衍,光禄勋石陋等,同往说颖,令与义分陕而居,颖竟不从。越亲越勿亲。衍等归报,义再致书与颖,为陈利害,劝使还镇。颖复书请斩皇甫商等,方可退兵,义亦不纳。颖又进兵薄京师,两镇兵士,齐逼都下,皇命所行,仅及一城,米石万钱,公私俱困。骠骑主簿祖逖.为义设策道:“雍州剌史刘沈,忠勇果毅,足制河间,今宜奏请遣沈,使袭颐后,颙欲顾全根本,必召还张方,__-路退去,颖亦无能为了。”计非不善,奈肘腋间尚有一惠,奈何?义当然称善,便即奏闻。惠帝无不依从,颁诏去讫。义又申请一敕,令皇甫商赍敕西行,饬金城太守游楷等罢兵,且使皇静重进军讨颙。这又是一大失着,徒断送皇甫兄弟性命。商行至新平,与从甥相遇,述及密计,从甥与商有隙,驰往告颞。颙遣众往追,将商擒归,当即杀死,并遥令游楷等速攻秦州。幸皇甫重坚壁固守,部下亦愿为死战。好容易又过一年,长沙王义,鼓众誓师,出与颖军决战,屡得胜仗,斩俘至六七万人,颖军大沮。张方见颖军失败,亦欲退还,惟探得都城乏食,或有内乱可乘,所以留兵待变。果然不到数日,左卫将军朱默,与东海王越通谋,竞勾通殿中将士,把义拿下,人启惠帝,且免义官,锢置金墉城中,一面大赦天下,改元永安,开城与颖、颙二军议和。颖颗二军,无词可驳,勉强从命,独义在金墉城上表道:
陛下笃睦,委臣朝事,臣小心忠孝,神祗所鉴,诸王承谬,率众见责,
朝臣无正,各虑私困,收臣别省,幽臣私宫,臣不惜躯命。但念大晋衰微,
枝党将尽,陛下孤危,若臣死国,宁亦家之利,但恐快凶人之心,无益于陛
下耳。幸陛下察之!
原来义居围城,侍奉惠帝,未尝失礼。城中粮食日窘,义与士卒同食粗粝,甘苦共尝,所以出御两军,胜多败少。偏出了一个东海王越,忌义成功,潜下毒手。越罪更甚于义,故语带抑扬。将士等初为所诳,因致盲从,及见外兵不盛,义表可哀,乃隐起悔心,复欲迎义拒越。越察得众情,不禁着忙,便召黄门侍郎潘滔人议道:“众心将变,看来只有杀义一法,省得人心悬悬。”滔应声道:“不可,不可!杀义终负恶名,何勿让与别人。”滔更凶狡。越已会意,乃使滔密告张方。方系杀人不眨眼的魔星,得滔通报,立即派兵至金墉城,取义人营,锁诸柱上,剥去衣服,四围用炭火焙着,好像烧烤一般。可怜义身被火炙,号声震地,到了乌焦巴弓,才见毕命。方营中大小将士,睹此惨状,俱为流涕。惟方狰狞上坐,反露笑容。毒逾虎狼。义死时只二十八岁,遗尸由故掾刘佑收埋,步持丧车,悲恸行路。方却目为义士,不复过问。这却如何晓得?先时洛下有谣言云:“草木萌芽杀长沙。”义死时适当正月二十七日,谣言果验。
……
P90-91
1937年3月1日,毛泽东专门致电党中央派驻在西安工作的联络局局长李克农:“请购整个中国历史演义两部(包括各朝史的演义):毛泽东把这套通俗演义从延安带到北京,除自己阅读之外,还向别人推荐。
一般历史通俗演义,在过去也曾出版过不少,可是似乎还很少能和蔡东藩先生这一部相提并论的。蔡先生对史料的运用与取舍,采取了相当认真的态度。
这部书的重新出版,不但可以作为一般人的读物,并且也可以作为爱好历史的人们的参考,因为一部《十四史》,分量太多,就是历史专家也不容易把它完全熟记,倒不如这部演义,随意翻览一下,说不定套有提纲挈领的功效。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
《历朝通俗演义》于中等学校学生文史知识,裨益匪浅。特采作课外补充读物。
——民国江苏省立南京中学校长张海澄
它既不是“纯文学”,也不是“雅文学”,它不是纯历史,又没有虚造历史……一部好的历史实录,何尝不可当作一邓小说和文学作品看?
我们的民族历史要承、要绪,读蔡先生的书可以导你入门,且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店。从这个意味上说,真的是厥功甚伟了!
——著名历史小说家二月河
其规模之宏伟,卷帙之浩繁,内容之丰富,不仅在我国历史演义中绝无仅有,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找不到先例……它所起的作用,是官修的《十四史》或任何中国通史都无法代替的。
——社科院研究员裴效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