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芬兰心理治疗专家,畅销书作家汤米·海尔斯丹的最新力作。汤米·海尔斯丹,有30多年行医经验,在芬兰享有“民族心理治疗专家”的美誉。本书在芬兰的销售已突破50万册(芬兰人口约500多万),全球售出十多个国家的版权。
在本书中,作者指出,我们从小就被教导,只有坚强,才能克服险阻、击败弱点,导致我们常会刻意否定自己的弱点,只在表面上逞强。他认为唯有面对自己的弱点,敢于“投降”,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作者提出了精神生活中的八项“悖论”,带领我们深刻体验生命,走向更为辽阔的人生。这八项“悖论”是:一、旅途始于驻足之后;二、真强必藏于弱;三、欲安全,必冒险;四、先舍而后得;五、做得越少,成就越多;六、唯独处,方能合群;七、唯合群,方能独处;八、活在当下,方能找到永恒。
在本书中,作者指出,我们从小就被教导,只有坚强,才能克服险阻、击败弱点,导致我们常会刻意否定自己的弱点,只在表面上逞强。他认为唯有面对自己的弱点,敢于“投降”,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作者提出了精神生活中的八项“悖论”,带领我们深刻体验生命,走向更为辽阔的人生。
在我们的社会里,力量和软弱仍然是一对有待澄清的问题。我们不晓得如何处理自己的软弱,于是便掩盖它,当与他人在一起的时候,就回避它。同时,我们又仰慕软弱的对立面——力量,急切地想要得到它。我们追求力量,是因为我们认为只有强者才能在生活中获得所需,而弱者只能弄些残羹剩饭来将就。由于看不到软弱的价值,人们就建构起了这样的文化:为力量而奋斗。人们不仅仅拒绝软弱,而且还鄙视它。
但是,就本质而言,到底什么是软弱,什么又算是力量呢?有的人貌似很强,但他果真就那么强吗?他会不会是在用表面的力量掩盖内心的软弱呢?换句话说,世上会不会有一种病态的力量呢?这种力量会不会让人染病呢?我们的文化在摒弃了软弱的价值之后,是不是患上了这种由追求强势所带来的疾病呢?
优越的强者也好,卑微的弱者也罢,或者说我们所有的人也好,会不会都是软弱的呢?还是说都是强大的呢?到底哪种情况对,哪种不对呢?软弱是不是就意味着一个人不好或者无能呢?力量是不是就一定解释为不软弱呢?或者,会不会力量是来源于软弱呢?会不会那些能与自身的软弱相濡以沫的人才算是强者呢?
那么,到底什么是软弱?它是不是就意味着自视卑微?我没能出人头地,这就低人一等?谦和是不是一种人们可以体察到的个性?它是不是一种通过努力就能养成的性格?为人谦和是否能有回报,也就是说,这样做是不是一笔“划算的买卖”,有没有实际意义,它能不能把人变成强者?自我哀叹和公开承认软弱有什么区别,或者存不存在区别?人有没有可能以软弱做幌子,逃避人生以及自我成长的责任?
这些问题在困扰着我们,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尽管我们并没有有意识地去自寻烦恼。很明显,力量与软弱是两个相互对立的方面,二者之间充满了令人极为心绪不宁的内容。这就是悖论的特点。那么,这种心绪不宁是否也使人们可以从悖论当中寻觅到神秘智慧的迹象呢?如果我们真发现了这种智慧,它能不能给我们以启迪,感悟到更深一层的精神生活,乃至引导我们享受到这种生活的快乐呢?
谦和:软弱中的力量
力量与软弱,如果算不上是人生唯一最重要的问题,至少也应该是人生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关系人的基本性质,因为这一对矛盾会引着人们去探寻内在和外在的自我。在把软弱视为应该被唾弃的、令人耻辱的文化中,人们会觉得自己至少应该显得强大。于是,人们就使劲地干,为的是制造出一种有力量的外表以掩盖住自己的软弱。一个人的内心越是软弱,这种外表就必须越能唬人才行。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人看上去越强,他的内心就有可能越软弱。这种为了隐瞒软弱而衍生出来的强大是不健康的,因为它没有把真实作为立足之本。如果与人交际为的就是显示力量,那么,所展示出的就必然不是真实的自我。一个人只有在承认自己的弱点,拥抱自己的弱点,暴露自己的弱点时,才称得上是一个真实的、全面的自我。
那么,假设软弱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如果我们能把它实实在在地摆出来,它会是个什么样子呢?那就是谦和。谦和是一种力量,但它不排除软弱。事实上,真正的力量源于软弱,这是因为有力量的人敢于承认自己的软弱。所以,真正的力量就是谦和,因为谦和是我们直面自己的软弱并且与其妥协的结果。谦和的人是真实的,因为他已经发现而且承认自己的无能为力。由此也就涉及了本书的第二条悖论:真强必藏于弱。
如果你细细观察一下那些蝇营狗苟争权夺利的人,分析一下就不难发现,他们实际上是在竭力地铸造一种外壳,包住他们的无能。一个人为谋得一个位置,会尽自己所能去争权,他感觉这样才算安全,才显得强大,才能远离软弱。当然,权利并不总是表明当权者在逃避软弱,但是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财富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敛财成性,为物质而活,他终归是追求一种富足感,为的是看上去不软弱。和权力一样,财富本身不一定就是一个人逃避软弱的迹象,但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在我们的文化里,外表比真实的自我更重要,而且已经重要到了外表就等同于自我。多数人挖空心思地要给别人留下好印象,穿最新款的服装,出入大饭店,结交上层的朋友。这种刻意追求还会发展到装修房屋,去健身房,减肥,开高档车,读流行的书,到体面的地方度假,在最时尚的地方购物,乃至整形美容等。
为了有魅力,有感染力,人们在颇具匠心地塑造自我形象,塑造一种线条流畅、精心打磨出来的自我新版本。这个新版本丝毫没有让人感到不体面的瑕疵,不会有做工粗糙、不精致、缺乏个性之类的质量问题。我们向人们炫耀这个版本,向自己、也向他人表明我们不软弱。直到让别人信服了我们的强大,我们才感觉像是争到了生活的权利。但是,我们会为这种骗人的把戏付出沉重的代价,因为如果我们不真诚,就不会得到真正的感情,没有真正的感情,我们就会遭受寂寞孤独之苦。
P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