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麟、李政著的《高铁的前世今生》作为世界高铁技术发展史,重点探寻高铁技术起源,回顾高铁发展历史,重温高铁艰辛历程,弘扬高铁优秀文化。书中首次系统披露了全球十二个国家和地区的高铁发展历史,很多史实对于帮助读者了解高铁的发展艰辛历程很有帮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高铁的前世今生 |
分类 |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交通运输 |
作者 | 王麟//李政 |
出版社 | 中国铁道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王麟、李政著的《高铁的前世今生》作为世界高铁技术发展史,重点探寻高铁技术起源,回顾高铁发展历史,重温高铁艰辛历程,弘扬高铁优秀文化。书中首次系统披露了全球十二个国家和地区的高铁发展历史,很多史实对于帮助读者了解高铁的发展艰辛历程很有帮助。 内容推荐 《高铁的前世今生》作者王麟、李政对全世界掌握高铁技术和修建高速铁路的国家进行了研究,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提炼出高铁技术发展主脉络,用清晰流畅语言为读者献上一份富有含金量的科普大餐。 本书作者是两位有着十几年铁路设计经验的工程师,借助专业优势和深厚的文学功底,从技术发展的角度,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精彩生动的高铁历史画卷。 我们在享受高铁出行便利的同时,是否也对高铁的起源与发展产生兴趣?是否知道飞驰而过的动车组背后隐藏着一段段鲜为人知的秘密?本书会为您敞开大门,带您走进铁路科技殿堂,一睹高铁的风采。 目录 第一章 前高铁时代的速度试验 第一节 蒸汽机车的速度狂飙记录 第二节 内燃机车衔接两个辉煌时代 第三节 电力机车开启准高速时代 第四节 前高铁时代的文化冲击波 第二章 高速铁路技术的开拓者 第一节 日本新干线的前尘往事 第二节 名至实归的新干线之父 第三节 新干线修建要出奇招 第四节 法国高铁研发奋起直追 第五节 飞行无轨列车昙花一现 第六节 TGV高速列车的先行者 第七节 德国铁路一直走在提速途中 第八节 英国高速列车研发柳暗花明 第九节 美国雄心勃勃的高铁研发计划 第十节 俄罗斯承接苏联的高铁事业 第十一节 被忽视的高速铁路先行者 第三章 世界高铁竞技展风流 第一节 日本高铁四分天下有其一 第二节 种类繁多的新干线动车家族 第三节 法国TGV历尽百劫终登场 第四节 德国高铁在谨慎中稳步推进 第五节 英国高铁在失意中寻求突围 第六节 意大利西班牙高铁默默耕耘 第七节 鲜为人知的瑞典高速铁路 第八节 韩国高铁从模仿走向自力更生 第九节 美国高铁计划实施任重道远 第四章 保障高铁安全的关键技术 第一节 高铁线下基础牢靠是保障 第二节 回首铁路轨道发展百年 第三节 高铁动车组的前生今世 第四节 高铁列车控制系统发展史 第五节 高铁安全防灾监控系统的演变 第五章 中国高铁的追梦之旅 第一节 广深准高铁是铁路提速的信号弹 第二节 铁路大提速为高铁积蓄能量 第三节 高铁技术在争论中不断进步 第四节 国产高速转向架的研发历程 第五节 国产动车组研发经历阵痛期 第六节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第七节 中国高铁的技术创新成果 第八节 中国高铁的未来发展之路 附录一:中英文术语对照 附录二: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02 内燃机车衔接两个辉煌时代 内燃机的发明,让铁路逐渐摆脱了烧煤烧水、效率低下的蒸汽机车,进而加大力量研发更加先进的内燃机车。世界各国争先恐后进行技术革新,内燃机车也逐级更新换代,在创造火车速度纪录方面大显身手。而乘客也告别了污染严重的蒸汽机车,迎接新的世纪到来。内燃机车就像一座坚固的桥梁,衔接了蒸汽和电力两个辉煌的铁路时代。 鲁道夫·狄塞尔 人类对于石油的利用与使用煤炭一样古老,蒸汽机车采用煤炭作燃料,而内燃机车则利用石油作为能源。蒸汽机通过詹姆斯·瓦特之手发挥了巨大威力,而内燃机的出现则点燃了另一场运输革命火种,而这个点火人就是德国发明家鲁道夫·狄塞尔,他在1892年申请了压缩点火式引擎的专利,一发不可收拾,从此,对于石油大规模的利用随之拉开序幕。压缩点火式引擎还有一个通俗的名称叫“柴油机”。在狄塞尔发明柴油机之前,也有发明家制造过用汽油作燃料的内燃机,但是应用并不广泛,影响力有限。 内燃机车诞生一波三折 那么,鲁道夫·狄塞尔发明了柴油机之后,铁路内燃机车是不是很快就被制造出来了?答案非常令人沮丧,事实上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快,铁路内燃机车的出现要比汽车晚得多。因为从原始的柴油机发展到投入实用的内燃机车,要解决无数技术难题,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机车动力传送技术,这花费了科学家和技术人员 几十年心血才取得了成功。 高效率和小体积的内燃机的发明和技术进步,主要归功于瑞士苏尔寿工程公司,“柴油机”之父鲁道夫·狄塞尔曾经在那里工作了数年之久,继续改良柴油机。在这家公司的努力下,新型实用的柴油机被发明出来,制造内燃机车才成为可能。 在内燃机车横空出世之前,也出现过一些过渡产品,比如1903年投入使用的“维策尔”油电混合动力轨道车就是个代表,由法德两国共同研制,但是商业应用并不成功。 记录中最早的内燃机车出现在1912年,在瑞士温特图尔至罗曼斯霍恩铁路上试验运营,但是并未大量投入商业应用。而最终成功投入商业应用的柴油电力传动的小型内燃机车首先在美国问世,时间是1925年,机车只有600马力。 在1930年,英国的阿姆斯特朗·惠特沃斯为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南部大铁路制造了两台1200马力的内燃机车,采用的依旧是瑞士苏尔寿公司的设计。内燃机车从此开行定型生产,逐渐得到了普及应用。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始大规模制造并使用内燃机车。 弗兰兹·克鲁肯贝格 世界的每一次技术进步,都离不开一些关键人物发挥重要作用,而弗兰兹·克鲁肯贝格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他在高速列车漫长研发历程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并以发明“齐柏林号”快车而名垂史册。 弗兰兹·克鲁肯贝格1882年生于德国汉堡一个商人家庭,虽然在大学里学习的是海军工程,然而他多才多艺,对飞机和飞艇兴趣浓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就开始着手设计各类飞行器,并对当时风靡一时的充氢气的飞艇提出了批评,因为这类飞艇危险性很高,一旦失火,几无逃生机会,并且运营成本高昂。除了对设计飞行器感兴趣,克鲁肯贝格还曾经提出过悬挂式单轨铁路的想法,但是因为资金短缺,无法造出原型机而作罢。最终,他灵光一闪,想出了将飞机发动机安装在火车上的办法,“齐柏林号”快车由此诞生。 德国“齐柏林号”快车 弗兰兹·克鲁肯贝格产生了将飞机发动机安装在火车上面的想法,这才催生了轰动一时的“齐柏林号”快车。这台快车借鉴了很多航空设计理念,比如采用与“齐柏林号”飞艇一样的流线型车身,用以减少空气阻力;采用铝制车厢,用来降低车体自重;采用宝马公司制造的12缸汽油发动机(第一代是6缸汽油发动机),为安装在火车后面的四叶螺旋桨提供400马力的动力。 P9-10 序言 我们都有一个陆地飞翔的梦想 “轮随铁路与周旋,飞往吴淞客亦仙。他省不知机器巧,艳传陆地可行船。”这是1876年,流传于上海吴淞地区的一首《咏火轮车》的竹枝词。这一年,吴淞铁路诞生,这是由外国人修建的铁路,也是中国第一条铁路。当时光绪皇帝刚登基两年,还是一个五岁的懵懂顽童,慈禧太后垂帘听政,西洋入侵者的炮火已经轰开中国大门36年,这个如负重老牛般的国家,正处于社会巨大变革的前夕。只是朝野上下苟且,民众愚昧无知,踏荆棘而无痛感,临险渊而不自知。倏忽之间,二十年又转眼逝去,中国迎来命中注定的浩劫。一场甲午海战,让国人精神饱受摧残多年,振兴中华这个宏伟目标,已经成了每一个充满正义感人们心中的永恒信念。 国家在饱受内忧外患之际,西方列强用铁路这把利器,插入了中国心脏腹地,斩断了这个古老国家的手足百骸,像无数条枷锁,捆住了这个落魄的巨人。挣扎徒劳,却无法挣脱。每一条铁路的延伸,都包含着一段血与火的历史。千疮百孔的国家步履维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在当年也只能是梦想。而在同一时刻,搭上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战车的西方国家,迅速崛起,也将铁路作为国家的动脉和灵活的四肢,为扩张和征服而努力。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速度”二字,从技术落后的境地打个翻身仗,赶超那些铁路技术强国,更要用“速度”来达到目的。时空漂移,岁月荏苒,民族崛起,时不我待。而国家铁路运能的严重不足,设备陈旧,速度慢如蜗牛,乘车条件恶劣,服务态度不佳,也让铁路部门饱受诟病。高速公路与航空的迅猛发展,不断蚕食着铁路市场。激烈的竞争让铁路意识到,只有提高速度,才能化解这场危机;只有提高速度,才能与大时代的脉搏一同跳动。 我们很多人都有一个陆地飞翔的梦想,那是对速度和力量的膜拜与向往。二战之后,日本在百废待兴的废墟上韬光养晦,十年磨一剑,直到1964年新干线的开通和奥运会的举办,证明了日本国已经重拾往日的工业辉煌,重回发达国家行列。铁路在其中起的作用,怎么美誉都不为过。而在2008年之前,世界上没有多少国家关注中国的命运,但是一场惊雷滚滚,霹雳声声,2008年8月份,日本当年的场景在中国上演,我国第一条时速350km/h的京津城际轨道交通成功载客运营,高铁梦变成了现实。一周之后,奥运会如期举办。两件大事,震惊了世界。陆地飞翔,如今梦想成真。 作为一名有幸经历了中国整个高铁发展历程的工程技术人员,为中国高铁取得的成就激动不已。笔者先后参与了国内多条长大铁路干线的提速改造扩能设计工作,参与了当年亚洲第一大站——北京南站的前期方案研究,承担了天津西站的站场设计任务;曾经为秦沈客运专线的勘察设计挥洒青春与汗水,曾经在长达五年的时间里,为京沪高速铁路的建设全身心地投入。在2011年6月30日京沪高铁正式开通之前,我作为设计者之一,添乘高速试验列车从北京飞驰到上海,“千里江陵一日还”已经不再是诗人的夸张与想象,1318公里的旅途终结于五小时之内。速度,确实改变了中国。 世界高铁技术发展,是有脉络可循的,需要有心人去挖掘这段历史,将其伟大辉煌的历程奉献给读者。笔者在很早之前就希望撰写一本关于高速铁路技术发展史的图书,经过苦心搜寻中英文资料,与铁三院集团有限公司建筑分院副总工程师李政博士共同伏案精心创作,得以完成此书。本书的创作和出版得到了在中国铁道出版社许士杰主任、铁三院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李树德、《铁道知识》杂志社罗春晓、“中国民间评论员”解筱文、天津《每日新报》王永利、美国哥伦比亚特区大学高鹏等老师和朋友们的悉心指导,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本书将日本、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瑞典、韩国、俄罗斯、美国、中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高铁发展历史进行了梳理总结,以“技术发展”为主线,以“列车速度”为书眼,展现为高铁技术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和事迹,分享那些非凡的技术成果。 本书献给所有为高铁事业拼搏的铁路人。 本书献给所有支持中国高铁建设的有识之士。 向所有的铁路工作者致敬! 王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