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的一个时代
在这个时代,古希腊小国寡民的城邦奴隶制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囊括整个地中海地区的古罗马帝国。奴隶制经济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也造成了各种社会矛盾的复杂化。奴隶主对奴隶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在世界上是少见的,失地平民和奴隶主贵族、奴隶主内部新兴的骑士阶层和元老贵族之间的矛盾也不断加深,此外大帝国中各民族之间的矛盾也尖锐起来。尽管马可·奥勒留在位期间仍是罗马史上最好的时期,但是衰落之势已经无法阻挡。
奴隶制的罪恶造成了极大的苦难,苦难的生活严重消蚀着人们的身心。战争、灾害、疾病不断夺去人脆弱的生命。失去亲人的人们还得面对饥饿,因为经济衰败,土地日渐荒芜,罗马的居民要依赖于免费配给的外省粮食。一切主动权都集中在皇帝及其大臣的手中,人们无意也无力反叛,过着屈服、忍耐的生活。当边境的反叛蜂起时,人们又不得不为伟大的帝国而战。人口的减少使马可·奥勒留还曾购买奴隶,让盗贼、罪犯当战士。只有忍受,没有希望,人们转而把热情倾注到角斗场。马可·奥勒留曾敕令角斗士必须用粗钝的剑进行角斗,但是这种改革是暂时的,而且他对于人与野兽的角斗也没有做过任何改革。人与野兽、人与人之间的血腥搏杀刺激、腐蚀着人们的心灵和道德感。
这个时代疲惫不堪,人们只能回忆过往的美好,却不敢寄希望于未来,因为人们认为未来只能更坏。真善美的东西失去了光彩。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里,生活在这样一个大帝国中,人们遇到很多问题和矛盾,无所适从,迫切需要的是学习立身处世的方法来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统治者也需要能调和各种矛盾、调整社会秩序的思想。古希腊那种思辨的哲学显然解决不了问题,而且古代哲学在经历产生、繁荣后已经逐渐走向衰亡了。古希腊哲学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达到了顶峰,但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哲学家们不再想追问自然和社会的根本问题,追寻宇宙万物的本原,而只想追求个人的幸福。寻找摆脱痛苦的途径。直面复杂的社会生活,直面迷茫的个人生活,行为准则、规范是人们渴望获取的,它们能告诉人们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因此,伦理学成了哲学家们思考的中心。没有宏大的哲学体系,甚至很少有什么积极的创见,或许包含很多宗教的东西,为的只是求得精神上的宁静。斯多亚派哲学便是这一时期的典型哲学。
流行的斯多亚派哲学
罗马人以武力征服了世界,在文化思想上继承了古希腊传统,并随着远征把这些文化思想带到了更广阔的地方,同时吸收了各有特色的文化和观念。总体上来说,在文化上,这是一个兼容并蓄、折中渗透的时代。斯多亚派哲学便是在这样的时代形成的一种思想。在派别林立的古希腊罗马哲学世界中,斯多亚派是流行时间最长的学派之一。从公元前3世纪塞浦路斯的芝诺创立该学派算起,斯多亚主义一直流行到公元2世纪的罗马时期。前后绵延500年之久。
斯多亚派哲学的作用和影响在古罗马帝国时期表现得十分明显。对统治者来说,斯多亚主义提供了一种精神工具,能够驾驭臣民。对群众来说,它的确是疗效卓著的精神药丸,可以忘记肉体上的痛苦,求得精神上的安慰。斯多亚派哲学的许多理论,尤其是关于忍耐、节制、克己、仁慈、宽恕、爱人、敬神、服从命运等思想,直接给正处于初创阶段的基督教提供了思想原料。当然,基督教的出现也使得斯多亚派哲学得以流传和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在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斯多亚派哲学关于人人皆兄弟的理念从思想理论上促进了各种慈善事业的兴起,许多上层人士出资修建学校、图书馆、剧院、浴室、赛马场等。可以说,斯多亚派哲学对古罗马社会的上上下下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它并不是一剂去本的良药,只是一服麻醉剂,暂时缓解了人们精神表面的病痛,却不能从根本上克服奴隶制社会的矛盾,无法挽救罗马奴隶制社会衰败的必然趋势。P8-11
让经典成为通识
周国平
我一向认为,阅读经典是提高素质的最佳途径之一。天津人民出版社推出这套面向广大读者的经典导读系列图书,帮助各界人士尤其青年人走近社科经典,其用心正合我的想法,我欣然为之作序。
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前进中也暴露了诸多问题,显示了改革的艰难。分析所有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发现,在转型时期的中国,我们最缺少、最需要的东西,一是信仰,二是法治。事实已经证明,没有精神文化转型和社会秩序转型的配套,经济转型绝不可能孤立地成功。然而,要真正解决信仰和法治的问题,实依赖于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一个有信仰的民族,必须由精神素质优良的个体组成。一个法制健全的社会,必须由具备公民觉悟的成员建立和维护。因此,归根到底,中国的前途将取决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所谓提高素质,就是要使我们身上那些人之为人的属性——这就是“素质”的含义——得到健康生长。成为人性意义上的优秀的人。人是凭借精神属性成其为人的。按照通常的划分,精神属性可分为知、情、意三个方面,亦即理性思维、情感体验、道德实践这三种精神能力。人类的这些精神能力在极其漫长的自然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其生物学的基础,而后在相当漫长的文明演进过程中展现出来并得到发展。作为人类的一员,每一个个体的人通过种族的遗传即已具备这些精神能力的生物学基础,在此意义上,我们说它们是人性中固有的禀赋。然而,它们尚处于种子的状态,唯有在人类文化的环境中,种子才会发芽,潜在的禀赋才能生长为现实的能力。
文化环境不是物理学意义上的环境,对它的理解不能局限于当下的一时一地。几千年来,人类的精神探索形成了一个伟大的传统,这个传统既包容了又超越了一切时代和民族,对于人类每一个有心提高自己精神素质的成员来说,它都是最广阔也最深刻的文化环境。那么,我们到哪里去寻找这个传统呢?我的回答是:到经典著作中去,因为经典著作正是这个传统的最重要载体。把人们引领到经典著作的宝库里,让大家了解、熟悉、领悟存在于其中的传统,受其浸染,加入到人类精神探索的伟大进程中去,在我看来,不可能有比这更有效的国民素质教育的途径了。
具体地说,与精神属性的三个方面相对应。国民素质教育也可分为智育、美育、德育三个方面,而在这三个方面,经典著作都是极好的教材。
智育的目标是培育自由、独立的头脑。在这方面,经典作家是最好的榜样。他们首先是伟大的自由思想者,不受成见束缚,勇于开拓前人未至的新领域,敢于挑战众人皆信的旧学说。尤其在社科领域,权力、利益、习俗、舆论往往据有巨大的势力,阻挠着对真理的追求和认识,而他们能够不为所动,坚定地听从理性的指引。从他们的著作中,我们学到的不只是一些社科知识,更是追求真理的勇气、智性生活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美育的目标是培育美丽、丰富的心灵。在这方面,文学艺术作品诚然是基本的教育资源,但人文和社科经典著作也能给我们以美好的熏陶。我们会发现,凡大思想家决不是单面人和书呆子,他们从事研究的领域不同,性格各异,但大多具有鲜明的个性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对于人类情感每每有或博大精深或微妙细致的体验。这一点也体现在文风上,许多经典作家是表达的大师,读他们的作品,只要真正读进去了,你绝不会觉得枯燥,只会感到是一次愉快的精神旅行。
德育的目标是培育善良、高贵的灵魂。在这方面,经典作家尤能给我们良多启示。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和社会,在这个领域中,起支配作用的不只是理性思考和实证观察,更是价值定向和理想愿景。每一位思想家都心怀提升人类向更好状态发展的愿望,一切思考最终都指向最基本的价值问题:怎样的人生是好的人生?怎样的社会是好的社会?虽然价值观正是最充满争议的领域,但是,通过阅读经典,自觉地思考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确立自己的人生坐标,做一个有道德、有信仰的人。
国民素质的提高,人人有责。精神财富的享用,人人有份。可是,即使用严格的标准挑选,社科经典的绝对数量也是非常大的,叫一个普通读者如何下手?怎样才能把经典中的理念变成社会多数成员的通识和基本教养?我认为,为了解决这个困难,本系列图书是一个有益的尝试,是一项真正造福国人的事业。该丛书将选收古今中外社科人文类的经典名著分批推出,出版社为该丛书预定的特点是:绝对经典,轻松好读。按照我的理解,“绝对经典”就是要求选目精当,不够格的绝不选入,最够格的绝不遗漏,同时应适合于中学生的接受能力。“轻松好读”则是要求选人得当,专家也必须是够格的,对于相关的著作确有研究,融会贯通,从而能够把导读做得既准确又深入浅出。这是很高的要求,愿我们共同努力。
2009年3月2日
《沉思录》,作为哲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探寻如何在纷繁凌乱中达到心灵上的宁静。每当行军打仗停下的间隙,他都要就着黄昏的霞光读书、思考;每当率领罗马大军取得胜仗,总要一位随从在他耳边提醒他:陛下,这一切都只不过是过眼烟云!
《沉思录》来自于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马可·奥勒留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摈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值地思考。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