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苜蓿鸟的叫声/鲁迅文学院精品文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觉罗康林
出版社 敦煌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赵康林,笔名觉罗康林,锡伯族,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鲁迅文学院第12期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员,新疆师范大学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作者自幼与各民族混居,通晓锡伯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柯尔克孜语等多个少数民族语言,熟悉新疆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他曾在新疆从事记者工作近二十年,遍访新疆天山南北,搜集了大量的第一手素材。且长期的田野调查和生活实践体验为觉罗康林提供了丰富的内容积淀。他的《苜蓿鸟的叫声》收录的作品便表现锡伯人的历史传统与现时社会的碰撞与演化。

内容推荐

觉罗康林的《苜蓿鸟的叫声》力求表现锡伯人的历史传统与现时社会的碰撞与演化;《狼髀石》反映人与自然的矛盾,以及自然法则的残酷;《城里人山里人》描述了山里长大的年轻人和城市白领女孩问的微妙关系;《决斗》属于充满传奇色彩的香格里拉的一幅画卷,画中有先辈的恩仇,也有现代人的情谊;《莲花儿》以自然惊悚故事形式,将锡伯人生活中的萨满现象再现给读者;《蒙住眼睛的驴》通过人跟驴的关系,反映人性之善与自然灾害之间的冲撞;《吐尔逊的幸福》《会飞的小公鸡》《马儿跑过我的心境》通过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反映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目录

城里人山里人

啊伊犁河

会飞的小公鸡——卡拉库鲁克

决斗

狼髀石

莲花儿

马儿跑过我的心境

蒙住眼睛的驴

曹蓿鸟的叫声

吐尔逊的“幸福” 

试读章节

啊! 伊犁河

进步是一个复杂的替代、强加和淘汰过程,是一个“向上或向前”的爬动,因而吃力,因而痛苦……

——题记

在远古的时期,这里是一片戈壁荒漠。一天,天上一位仙女路过,看见一座沙丘边几株干枯的小草,动了善心,剪了一缕秀发留下了。那秀发变成了一条美丽的河流,救活了小草。从此,这里便有了草原、树林,还有了村庄。这条河流就是现在的伊犁河。

这是十几年前的一天奶奶给我讲的关于伊犁河的故事。

十几年后的一天我突然记起仙女的故事,心里一阵激动,写成一首小诗,拿去给爷爷看。爷爷识得汉字。他接了诗稿,戴上老花镜,一字一句地念起来:

伊犁河是一位多情的少女

每当牧归少年的歌声飘来

她便托起金灿灿夕阳舞蹈

“你写的?”爷爷摘下眼镜盯着我问。

我点点头:“嗯。”

“你写的什么?”

“诗歌啊。”我说。

“诗歌?”

“是的,爷爷。”

“我可不喜欢看到你写这样的东西。”爷爷一脸严肃。

“……”

“你是锡伯人家的孩子,是吗?”

“是。”

“你身上有一点锡伯人的味道吗?真不该让你在城里读书,还要上什么大学。”

说着,爷爷站起身,摇了摇头,看了一眼手里的诗稿,顺手将它丢在炕沿上,朝门口走去,临出门回过头对我说: “你就在这儿等我。” 他跟我说话总是下命令似的,从我记事起就这样,好像我是他的一条猎犬,他说什么我都得听,没有什么商量的。

这是那天上午的事。等到中午的时候,我和爷爷已经在伊犁河边了,我们一人骑一匹马,沿着河岸往西走。爷爷肩上还扛着一杆猎枪。听爷爷讲,他这杆猎枪和我同一年来到这个家,就是我出生那年,爷爷托人从很远的地方把它买回来的。这杆猎枪在爷爷手里有过不俗的表现,他用它一共打死过四只狗熊。现在爷爷已经老了,不比当年了,可他每年冬天还是要进山打猎,当然,狗熊他是不敢打了。

“咱们要去打猎吗,爷爷?”我问。

“看看。”爷爷说。

说实话,我千里迢迢跑回嘎善(锡伯语,乡村、家乡)来就是为了和爷爷做伴,可我又不大愿意和他一道出门,他是一个倔老头儿,脾气很坏。在他眼里,年轻人都是牛娃子,都需要好好教训,不管用鞭子、树枝还是拳脚什么的。不过,这些东西爷爷从来没在我身上用过,他只是把这些话常挂在嘴边。

“爷爷,咱们回去吧,这地方蚊子太多啦。”

“蚊子能吃了你吗?”他看我一眼,只管走自己的路。

“咱们这是去哪儿?”

“看看。”

“看什么呀。”我有些不耐烦。

“看河呗,看它像不像你说的丫头!”

噢,我明白了!好吧,我看,我……看看少女的秀发还有少女的舞姿。其实,这鬼地方早就让我看够了。我年年来,爷爷年年带着我走遍整个伊犁河,不对,不是整个,就一段,从嘎善下面到边境渔场这一段。天气闷热,水草丛里蚊虫成灾,连马都被叮咬得又打响鼻又甩尾巴。

再看河里的水,浑浊不堪,滚动着一河泥沙,没精打采地朝西方流去。据说,山上的积雪到了盛夏时节才开始消融,雪水裹挟着山上的泥沙汇聚到河沟里,然后又通过一条条河沟涌向大河,大河里的水就变成了奶茶一样的颜色。

我真不该给爷爷看我写的诗,他太死心眼儿,也不懂什么抒情啊、比喻、夸张啊这些玩意儿。他也许认为写诗也和打猎一样,打死一头野猪就说打死一头野猪的话,别扯到狗熊身上去。

爷爷一言不发地在前面走着,眼睛一直盯着河水看,好像河水里有什么东西吸引着他。我也被他感染了,不知不觉地把目光投到流动的水面上,可我没有爷爷那样的耐心,况且河里除了浑浊的水流,没有任何吸引我注意的东西。河水依然如泥浆一样翻滚着。说真的,要这会儿让我写,我死活也不会想起什么少女啊、舞蹈啊之类的字眼;相反,此情此景会让人想起野牛,想起在古老年代里成群结队在泥塘里打滚的野牛……

“你看到什么,在河里?”爷爷突然回过头来,看着我问。

“野牛。”我随口说出了心里想着的话。

……

P26-28

序言

生命在鲁院

李一鸣

鲁院,一个神奇的所在。一个小院,隐在十里堡;一座小楼,藏于芍药居。居于大都市,却没有豪华,缺乏轩敞。但在多少作家心里,她却是殿堂般神圣,故乡般温暖。为她而来,跋涉千里;从此而去,频频回眸。一根肠子拴牢思念与向往。时间万水,空间千山,更使她成为记忆虚化、情感美化、想象幻化中的心灵憩园。鲁院,意味着单纯、纯粹、青春、美好,意味着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文学栖居的远方。从与她结缘那天起,“鲁院”便凝为一个永不消逝的“情结”。回望,相忆,引颈,怅惘,成为离去学员定格的精神形象。

在鲁院,他们经历着思想性引领,底蕴性打造,研究性学习,创新性研讨;他们坚守着明净的价值自觉,明晰的精神秉持,滚烫的心灵追求,深沉的文学担当;他们发愤着,孜孜不倦、兀兀穷年地阅读,沉浸浓郁、含英咀华的涵泳,博考经籍、摭华摘艳的覃思,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交心,且行且思、且珍且惜的实践,投身生活、扎根实际的体验,吟安一字、拈断数须的磨练;他们享受着,思与思的碰撞、诗与诗的交融、传统与现代的对接、诊断性研究与方向性发展的融通,拒绝知识性傲慢,呈现平等性亲和,力行研究性对话,达致成长性提高。

在鲁院,他们阅读先人著作,聆听音色清晰的经典,追远溯源,捕捉远古的回音;披览当下文丛,沉潜涵泳,如鱼在水,探寻未知的秘境;清夜独坐,一桌、一椅、一笔、一纸、一键盘、一屏幕、一腔心绪,一幅剪影……

在鲁院,他们步入精神世界,感受读书写作的灵性之美。

美在品位。一个人抛却物欲,远离浮躁,沉下心,稳住神,坐得住,学得进,写得沉,不论是狂风暴雨、电闪雷鸣,还是烈焰炽炽、热风难耐,潜心攻读,养性修身,自是一种境界、一种修炼、一种品位。灯红酒绿,太醉;香车美女,太俗;追名逐利,太累;鸡毛蒜皮,太碎。只有读书写作,最好、最妙、最美!

美在享受。读书写作,拍案而起,击掌而坐,捧腹而笑,抚掌而哭,扪胸而问;为之歌、为之舞、为之泣、为之诉;找到自尊、自信、自强、自己;寻回真情、真意、真志、真理;使人生得其所、生活充实、生长快乐、生命美丽。书人默契,会心而悦,读书写作真好!

美在进向。书到用时方恨少,写到深处最有味。读自然,一朵花上见命运,蓬松白云有人生;读社会,红尘滚滚藏清明,关系交织蕴涵深;读人心,大海般喧腾,密根般纠结,一个针眼,穿过八级大风;读佳作,形象上入心,理论上入脑,全局上着眼,细微处体验,读出语言、读出情感,读出哲学,读出诗性。读书,可救急;写作,能救命!

于是,读书写作,成为他们的生存方式、生活追求、生命状态。

有一种力量,叫文学;

有一种美好,叫回忆;

有一种感动,叫青春;

有一种生命,在鲁院!

(作者为现鲁院常务副院长)

后记

自出了鲁院丛书《恰同学芳华》第一辑后,许多学友便问我,何时也能帮他们出上诸册。但这只是一个同出版方沟通好可遇而不可求的愿望。现鲁院已办至了二十七期,学员也超过了千人,而这众多学员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且有写诗的,有搞评论的,也有翻译班。很难集起精锐总体展示一番。这第二辑丛书主要是从鲁8届、15届、19届、21届及鲁22届、23届、24届及27届里爬罗剔抉出来的,还有一些是在鲁院办的地方班及旁听生中遴选加入的。当然亦有鲁2期上辑未能收入的王雁翎、温远辉等学友续作。与第一辑相比,有些零散。但这一辑也收入了葛水平、李浩、张楚等获鲁迅文学奖的作者。

这一辑比较集中的是由山哈同学组织的少教民族班的十多部作品,之前他多次寻问我丛书起承转合的情况。这些个风格迥异的出入文君,也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其创作的举手投足。

编辑丛书时,在正常的流程中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许多学员因规定好的字数,常会有多退少补的状况。而那些缺阙的字数又要千催万促的才能迟迟补齐。有些学员虽上了鲁院,但因文字工作的历练未能到家,总要三番五次地才能修成正果。不过总体来看,这仍不失为鲁迅文学院的另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鲁院学员将学习成果浓缩成自己的作品,应是个水到渠成的展示。但这事具体规划起来却很繁琐,从编辑到出版每个流程都要事必躬亲,有时为一张图片一段文字,翻来覆去地推敲更换。这经常会同作者、美编、排版等人说话时不留情面,但事后,文图调整好了又如释重负。这都需要两方面去交涉。最后小到各位学友的地址电话都要一一核实。

大家知道,这几年的出版业很萧条,相应的紧缩政策也给出版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出版文学书籍尤其难。现在这套丛书赶上了机遇,还算顺利。这套丛书共60本,比上一辑多了18本,也是尽其所能容纳一些同学,只是这种苦心不知可有人知?孰是孰非,孰好孰坏也就如此这般了。这套丛书小说集子50本,散文集10本,涵盖了同学们创作的方方面面。编辑丛书的过程中,因出版社的要求,中途有些同学的因涉及到种种原因要换稿、换书名,经交涉,有的保留,有的换掉,也是没办法的事。

在编完上一辑丛书时,我曾说过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现在这路又向前走了一步,不知以后还能走多远,抑或是就此止步了,也未可知。但身为主编班的一员,主编这样一套丛书也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每一届鲁院班都少不了各位老师苦心积虑、精心编排的课程,启发式的指点江山。郭燕、陈涛、孙吉民及诸多导师们的画龙点睛;王琁副院长等人的后勤工作保障。在此特感谢李一鸣常务副院长作序、邱华栋副院长的支持、出版人张海君先生及敦煌文艺出版社再次出手鼎力相助。愿鲁院及其学友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文坛的梯田上。

丛书主编王童写于乙未年壬午月小暑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