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级畅销书《谁动了我的奶酪?》受到10年来第一个重大挑战?哈佛著名教授所写新商业寓言,引燃新一代“老鼠”们的质疑与深思!
一个通过挑战自我达成人生和企业目标的方法,你是否低估了自己改变规则、克服限制、掌控命运的能力。
迪帕克·马哈拉教授讲述了一个鼓舞人心的故事,三只独一无二、敢于冒险的新生代老鼠——麦克斯、吉得和大个儿拒绝接受命运的安排,不甘于接受现实,安守本分地追逐奶酪,而是更深层次地质疑现状、审视自我,对他们所认知的局限性做重新评估,于是发现,其实每个人都有能力逃出迷宫,甚至能按照自己的喜好重新构造生活,而非只知道遵循既有规则盲目追逐那块奶酪。
假如你是一只困在迷宫里的老鼠,有人不停地移动着你的奶酪,你该怎么办?
十多年前,畅销商业寓言《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似平给出了问题的答案:如果改变不可避免,不受你的控制,那么就接受它吧,不要试图去改变它们,不要去问我们为什么会在迷宫中,只要保持低调,调整自己,适应环境,埋头去寻找,你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奶酪。
但是,不论是在创新、企业精神、创造力和领导力领域还是商业发展以及个人成长方面,成功都取决于一种冲破界限、挑战自我、重塑环境并建立一套不同的规则——我们自己的规则的能力。出于这样的思考,哈佛商学院教授迪帕克·马哈拉在《我动了你的奶酪!》这本书中对这个问题给出了完全不同的回答。
《我动了你的奶酪!》鼓励我们,只要分析一下给自己设定的限制,我们就会像那三只新生代老鼠一样找到实现人生突破的方法。我们能够创造新的环境,创造自己想要的现实生活。前提是,我们首先要了解并摒弃一直以来存在于我们头脑中的“我们只不过是别人迷宫里的老鼠”这一根深蒂固的既有观念。正如《我动了你的奶酪!》中吉得给麦克斯解释的那样:“问题不在于我们被困在迷宫中,而是这迷宫根本就在我们心中!”
大家所津津乐道的变革,在那本书中得到了引人入胜的阐述。这让每一只老鼠视之为宝典,个中的智慧相信没有谁没有听说过。
宝典里的智慧是多么深奥啊!但重点不在于此,重点是这智慧不需要靠个人的推理能力便能理解。可能任何·只老鼠都可以告诉你,真理无须检验。这书中的智慧被视为是最高尚、最重要的真理,而且是那样简单。
宝典非常清楚地谈到:人生中的变化难以避免,你可以只坐在那儿抱怨,也可以跟随着时代的潮流改变。但无论怎样,都不要对改变感到恐惧,去接受改变。尽管迷宫中所发生的事你无法控制,但你能掌握的是自己如何去应变。
虽说每只老鼠都了解这个道理,但不是每只老鼠都能把它运用到真实生活中。不过,有些老鼠却成功地做到了,因为他们领悟到改变是不可避免也是无法控制的,就像他们根本不可能去控制迷宫的设计与运作,于是他们接受了改变的事实,把这视为宿命,并发誓要适应新环境。
也有一部分老鼠,他们并没有那么成功地接受改变。他们偶尔还是会感到畏惧,感到无力和压抑,甚至会绝望。但那~本宝典让他们的失落感减轻,而他们的变化也影响到了迷宫中其他老鼠们的生活。
我们得承认,迷宫中还有许多老鼠从来没去思考过宝典到底教导些什么。他们虽然同意书中的基本理论,但却并不愿意花时间与精力来改变现状。他们总是有很多的理由:等会儿再想这些事吧下星期再开始;到明年再说吧……也许这就叫做——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总而言之,迷宫中的生活较以往已经大不相同。过去,当奶酪被原地移走时,每只老鼠都备感绝望和恐惧。他们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会认为是自己的运气被诅咒,他们坐在原地祈求奶酪快快回来。当他们发现这样做与事无补时,渐渐开始变得焦虑、焦躁,最后他们疯狂了,因为他们被困在这恶劣的迷宫中无法自拔。
现在,宝典改变了他们!他们还是会错愕奶酪竟然消失了,而且也无法理解到底为什么奶酪不见了。但是,他们开始尝试去寻找新奶酪的所在地,那些完完全全吸取了宝典智慧的老鼠正是这一行动的先锋。
那些习惯了安于现状的老鼠,尽管行动有些迟缓和落后,但也意识到一切都已改变,他们不得不与时俱进,最终,他们只能踏上那条寻找新奶酪之路。
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与探索,老鼠们成功了!他们的确找到了更多的奶酪。而且,他们能够比以往还要更快速地找到奶酪。宝典真是神奇啊!老鼠们拥有了奶酪,而且拥有了比过去更多的奶酪,而且还是很快速地得到,对老鼠而言,这样的人生实在是太美好不过了。
老鼠们不再质疑是谁动了我的奶酪?每只老鼠都同意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也没有谁思考是否需要设法去阻止奶酪可能会再次被移走,只有傻瓜才会觉得命运是可以改变的。从此,再也不会有人去提那个荒唐的问题:是谁动了我的奶酪?
噢,人生如此得简单!甚至可以被简化成一道公式:
你想要得到奶酪+奶酪已经不在这里=去别的地方寻找奶酪
对一个在迷宫中的老鼠来说,除了奶酪,也只有奶酪,还有什么事会比奶酪更重要吗?
可是…… 我忘了跟你们提起麦克斯……
麦克斯可就与众不同了。
P2-4
破壁而出的奶酪故事新编
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人(手),遇到这本书可能会很挠头:这到底是希望我们如何解题呢?已知条件是什么,求值函数又由什么组成呢?这究竟应该算在哪一个学科领域中呢,是创新,是战略,是领导力,还是文化或者组织?怎么这么突然地故事就结束了呢,难道不该有最终的谜底揭开以标准答案式的总结来告诉我们些什么准则或者金喻让我们豁然开朗吗?
我喜欢这本书,并特别喜欢故事的多义性带给我的愉悦。
我看第一遍时,因为刚刚写完一篇商业模式持续创新的案例,讲述了一家中国本土企业从“照别人的方子抓药”到“自己写菜谱”的成长历程,所以,故事中的种种都让我觉得简直是非常贴切地在给他们的商业模式思考与创新之路贴标签、打注脚。我特别地在几处纸边留白写下了跟“范式转移”、“绿野再造”有关的批注。
我看第二遍时,正在清华讲授为期四天的“文化、伦理与领导”的高管研讨班,几次在课堂上跟参加者对话时,都差点儿带出“吉得”和“大个儿”的故事。有位学员的企业“拉磨撞钟”故事以“没别的,就是都习惯了”的冷结尾,让课堂陷入闷思,让我又一次想起了这本书中挑战“把日子过熟练”的他们,想起大个儿那一句“我不玩你们那一套”。要不是因为版权限制,我已经把手里这本不厚的书的电子版发给每位学员讨论了。
我拿起来要看第三遍,是因为达沃斯夏季论坛中的一场人模狗样的“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式的老生常谈,让我想起了书中的一只年长的老鼠大声喊道:“这一切的谈论,到底有什么意义?”“除了奶酪,还有什么东西跟老鼠更有关系吗?”我的眼前仿佛活灵活现地演出了“吉得脸上始终带着光一样的微笑”这一幕。
有N人读这本书,不夸张地说,就有产生出N×10种这本书。
这本书续的是个老故事,却充满新意。书的写法,颇有几分中国式的简约武侠风格,剑与气,勇或谋,面壁而破壁,无招胜有招,“从心所欲不逾矩”,似乎是在诠释对世界的不同阅读方式,并融入到不同的生命轨迹中。也像是《黑客帝国》或者《盗梦空间》,解构、重构着你对于真实、命运、世界、轮回、意义的参悟。也许正因如此,很短篇幅的书,读起来却不快,常常停在某处陷入长考,感觉到些什么和谔谔,又还不能清晰地描述和把握。于是,再读,也交流。
读着想着恍惚着,就入了定。仿佛麦克斯在耳语说——“XX在下一盘很大的棋”;仿佛大个儿弹着吉他唱着——“你的心了无牵挂”;仿佛那只年长的老鼠叨唠着说——“净想那些没用的干啥”;也仿佛听见吉得像是在讲课或者布道——“将军们都在准备打一场过去的战争”,“在旧地图上找不到新路”;……穿越中,自己成了老鼠中的那一只,刹那间看这迷宫散去。
本书的结尾,是神来之笔充满禅意的“The Beginning”。看到这里笑了一笑的你,心中升起那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
杨斌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
“该书正是那种难得一见,能使你质疑事物本质的一本书。作者迪帕克·马哈拉带领你摆脱外界造成的束缚和障碍,去窥视一个完完全全由你自己创造的世界。真是一本好书!”
——史蒂芬·柯维 (Stephen R.Covey),超级畅销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