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的生活/鲁迅文学院精品文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刘阳
出版社 敦煌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我的生活》是《鲁迅文学院精品文丛》中的一本,作者刘阳阅读先人著作,聆听音色清晰的经典,追远溯源,捕捉远古的回音;披览当下文丛,沉潜涵泳,如鱼在水,探寻未知的秘境;她将这些所思所想都记录在了书中,变成了你手中的这本文学感悟散文集。它让你投身生活、扎根实际的体验,吟安一字、拈断数须的磨练,让你享受着,思与思的碰撞、诗与诗的交融、传统与现代的对接。

内容推荐

《我的生活》也是作者刘阳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这本书就是作者多年文学生活的记录和思考。作为许多文学作品的第一阅读者,作者多年来所面对的作品品种繁多,水准差异巨大,这些文章最大篇幅记录了其在文学的第一现场的所思所想,是当代文学生活的最鲜活的反映;本书还收录了若干作者对作家们的观察和印象文字,以及其对作家和各类文化人的访谈。

目录

我的母亲像女儿

父亲

我的1979

因梨花而芬芳

神女于心

五星红旗,我为你歌唱

鸟之悼

一生只等一壶茶

我拿什么侍奉你,《红岩》 

莫兄莫走

继承文化,更要传承精神

生活花园

以天琳说文学,以《斑斑》说成长

缠绕之美

冉仲景《献给毛妹的99首致命情诗》读后

乡村孩子的守望者

评奖不是文学的目的

诗歌有力量抵御浮躁

一个城市应该有文学的光芒

只有有效行动,才能超越自己

赴韩学习考察心得

北大研修学习报告

编前语选编

春天到潼南看油菜花

潼南抗旱速写

石柱行

欢乐洋人街

赶快修路,好去城口

自 问

吾心安处便是吾乡

以高蹈的姿态猜想

酋长,酋长

在重庆文学艺术博士座谈会上的发言

此时不做,更待何时

在中英诗会上的致辞

在重庆市文艺评论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在第三届“红岩文学奖”发布会上的发言

在德阳与文友交流时的发言

中国诗集全国诗人笔会新闻发布

在中国诗集全国诗人笔会欢迎仪式上的致辞

在安静、专业、纯粹中坚持发展

什邡第三届亭江杯文学奖我的书面发言

答重庆日报副刊记者

在华万里诗集《轻轻惊叫》首发座谈会上的发言

在《界限诗丛》首发式上的发言

在曾宪国长篇小说《门朝天开》研讨会上的开场白

草就我心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谢氏一老头

两江画卷墨彩缤纷

关于书画,关于酒

一世屈老

试读章节

鸟之悼

那天于提议,陪母亲和儿子出游,平时我们事务缠身,少得清闲,他说今年夏天都要过完了,出去避避暑。

我们的目的地是贵州的娄山关,周五下班后一路驱车直往,晚上九点多钟到达。于的朋友等候多时,备好了丰盛而具风味的晚餐。餐后他们谈事,我照顾母亲和小儿休息。出门母亲是第一保护对象,不能受累,不能受凉。母亲马上就八十了,真的成了老母亲!能有时间就多陪陪她,和她待在一起,哪怕什么都不做,哪里都不去,她也是极快乐的,这种快乐能使我们做儿女的也快乐。

夜里,母亲的鼾声安详。

第二天母亲早早起床,领略了屋外早晨的风光。我和儿子睡懒觉,被母亲催促多次才起床。

我们先驱车板桥镇解决早餐,板桥可是有名的古镇,当年红军在此闹革命大山脚下,恬淡朴实,自在天成。找了一圈,很多馆子未开门,最后终于找到一个面馆,感觉还不错。打听到这里的豆花面有名,我们就点了豆花面吃。现下的面,现点的豆花,现从泡菜坛抓的泡白菜,非常有特色有风味。特别是妈、于和儿子,特别爱泡菜,当然我也喜欢,不管生活怎么改变,重庆人爱泡菜是变不了的。老板娘胖且白,慈眉善目,对我们说泡菜吃了可以随便自己抓,足见板桥的生意人,生意归生意,还重人情。我们吃得自然是嘴上舒服,心里更舒服。这就是吃了一次豆花面的板桥!

我们流连了一阵,买了些特产去往娄山关。

娄山关可看的是革命博物馆,可玩的就是满目青山。我和于带儿爬几百级步道到山顶,司机载母亲盘山而行。

按我们根深蒂固的观念,都到娄山关了,怎么也得去趟遵义,我母亲那代人更是如此,说到遵义,那就等同于遵义会议。她去过还想去,对我儿,我们自然出于让他接受教育。我没去过就由我陪同儿一起受教育,然而想法规想法,儿去了根本不感兴趣。他十二岁,对革命没有理解,只对打仗的图片和武器有兴趣。也算到此一游吧,到此一游。

吃了午饭就往回走。

应该还没出遵义吧,于一声惊叫,司机赶紧停车。于下车就奔马路对面,一辆卡车呼啸而过,我还没回过神来,于一阵叽叽咕咕回到车上,原来他去救一只鸟,翅膀没长齐,从树上掉下来,幸好没被车碾着。他双手捧着鸟,然后放进一只袋子里,说:“我们家多个成员了。”车开不多久,于说到适当的地方停车他要去给鸟抓蚂蚱吃,说它饿了,儿一听也附和。我说,“注意安全,注意安全,这是高速公路,车子没长眼哟。”好一会抓了几只虫子上车,可是鸟又不领情,只喝了一点水。

一路上有话题了,这鸟到底是什么,于说是斑鸠,我说是锦鸡。于说刚生下不久的鸟叫窝儿,他说你看嘛,毛都没长齐,从树上掉下来,于经常放生,他尤其爱鸟,看见卖鸟的,他常常买下就放了。我知道他把这鸟喂大了,就会放它。这往回的路,有了这鸟,就像变近了,不多会儿返回家中。

于买了一个漂亮精致的鸟笼,像艺术品。鸟在笼中,开始还惶惶恐恐,常警惕似的左看看右瞅瞅。但没几日,就习惯了。尤其习惯于和儿子,像认识他俩一样。于每次喂鸟食和清洗鸟笼,儿都是他的得力帮手,我常听见于教儿子,怎么抱鸟,鸟才舒服。我忙其他家务,鸟是他俩的事情。

一次于出差,叫我每天要记住喂食。我寻思了好久才想出了我的喂食办法,不开鸟龙门,用硬纸折一个勺状,直接将鸟食通过鸟笼缝隙送到盛放鸟食的盘里(其实喂鸟的面包虫我很怕,越软越小的虫子我越怕,大的动物我反倒不怕些),用针管直接将水注入鸟笼里的小碗中,这样省时省事。只是前几次我做这些事,鸟都要扑扇它的翅膀来还击我,它感觉我要攻击它,我骂它不识好歹,几天下来它习惯了我,也一天比一天更有精神。

于出差回来,进门第一件事就去看鸟。我说还可以嘛。原以为他会表扬我,没想他脸色一变,说:“你太马虎了,鸟笼都不冲洗,它会不舒服的。”我没接他话,心想,几天时间,不洗没什么大不了。

于在家,每天都会冲洗鸟笼。鸟一天天长大了。我说差不多该放它走了。于说再过些时候,我会放它的。

于又一次出差,仍是一番吩咐。

鸟在笼中开始习惯了,两眼发亮,羽毛也有了光泽,越发变得乖了。一天我叫上儿,说我们来喂鸟和清洁鸟笼。我选择了在卫生间。空间相对小,便于冲洗。鸟还是不太认我,我把门和窗关上,我心里还是有点怕,怕它啄我。于是我用一条厚毛巾将左手包住,然后就将鸟抓在了手中,鸟很挣扎,于是我加了点劲,右手迅速冲洗鸟笼,动作干净利索。我将鸟对着笼子门松开,这一下坏了——

鸟长长的颈部耷拉着,眼睛也闭上了。是我刚才太用劲了,我对儿说,爸回来我们就说它飞了。我说这是我们的秘密哟!!儿答应了我。

我赶快将鸟用毛巾包好,埋在了楼下的花坛。我神情越镇静心里越害怕——是我活活将鸟弄死了,那么可爱的鸟。我自责我无法原谅自己。可我得在儿子面前若无其事,还用普通话的腔调说:“别告诉爸哟,这是我俩的秘密!”

于回来了。一进门望着窗台,说:“鸟还好吗?洗笼子没有哟?”我答:“就是洗笼子,鸟飞了。”他不信,径直走向窗台。我说:“真的飞了。”他望了望窗外,说:“飞到哪里去了哟。”我说:“飞出去我就没见到了。”他说:“飞了好,它也该飞了,它找得到方向的。”儿子在一边始终逼真配合。  ……

P23-25

序言

生命在鲁院

李一鸣

鲁院,一个神奇的所在。一个小院,隐在十里堡;一座小楼,藏于芍药居。居于大都市,却没有豪华,缺乏轩敞。但在多少作家心里,她却是殿堂般神圣,故乡般温暖。为她而来,跋涉千里;从此而去,频频回眸。一根肠子拴牢思念与向往。时间万水,空间千山,更使她成为记忆虚化、情感美化、想象幻化中的心灵憩园。鲁院,意味着单纯、纯粹、青春、美好,意味着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文学栖居的远方。从与她结缘那天起,“鲁院”便凝为一个永不消逝的“情结”。回望,相忆,引颈,怅惘,成为离去学员定格的精神形象。

在鲁院,他们经历着思想性引领,底蕴性打造,研究性学习,创新性研讨;他们坚守着明净的价值自觉,明晰的精神秉持,滚烫的心灵追求,深沉的文学担当;他们发愤着,孜孜不倦、兀兀穷年地阅读,沉浸浓郁、含英咀华的涵泳,博考经籍、摭华摘艳的覃思,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交心,且行且思、且珍且惜的实践,投身生活、扎根实际的体验,吟安一字、拈断数须的磨练;他们享受着,思与思的碰撞、诗与诗的交融、传统与现代的对接、诊断性研究与方向性发展的融通,拒绝知识性傲慢,呈现平等性亲和,力行研究性对话,达致成长性提高。

在鲁院,他们阅读先人著作,聆听音色清晰的经典,追远溯源,捕捉远古的回音;披览当下文丛,沉潜涵泳,如鱼在水,探寻未知的秘境;清夜独坐,一桌、一椅、一笔、一纸、一键盘、一屏幕、一腔心绪,一幅剪影……

在鲁院,他们步入精神世界,感受读书写作的灵性之美。

美在品位。一个人抛却物欲,远离浮躁,沉下心,稳住神,坐得住,学得进,写得沉,不论是狂风暴雨、电闪雷鸣,还是烈焰炽炽、热风难耐,潜心攻读,养性修身,自是一种境界、一种修炼、一种品位。灯红酒绿,太醉;香车美女,太俗;追名逐利,太累;鸡毛蒜皮,太碎。只有读书写作,最好、最妙、最美!

美在享受。读书写作,拍案而起,击掌而坐,捧腹而笑,抚掌而哭,扪胸而问;为之歌、为之舞、为之泣、为之诉;找到自尊、自信、自强、自己;寻回真情、真意、真志、真理;使人生得其所、生活充实、生长快乐、生命美丽。书人默契,会心而悦,读书写作真好!

美在进向。书到用时方恨少,写到深处最有味。读自然,一朵花上见命运,蓬松白云有人生;读社会,红尘滚滚藏清明,关系交织蕴涵深;读人心,大海般喧腾,密根般纠结,一个针眼,穿过八级大风;读佳作,形象上入心,理论上入脑,全局上着眼,细微处体验,读出语言、读出情感,读出哲学,读出诗性。读书,可救急;写作,能救命!

于是,读书写作,成为他们的生存方式、生活追求、生命状态。

有一种力量,叫文学;

有一种美好,叫回忆;

有一种感动,叫青春;

有一种生命,在鲁院!

(作者为现鲁院常务副院长)

后记

自出了鲁院丛书《恰同学芳华》第一辑后,许多学友便问我,何时也能帮他们出上诸册。但这只是一个同出版方沟通好可遇而不可求的愿望。现鲁院已办至了二十七期,学员也超过了千人,而这众多学员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且有写诗的,有搞评论的,也有翻译班。很难集起精锐总体展示一番。这第二辑丛书主要是从鲁8届、15届、19届、21届及鲁22届、23届、24届及27届里爬罗剔抉出来的,还有一些是在鲁院办的地方班及旁听生中遴选加入的。当然亦有鲁2期上辑未能收入的王雁翎、温远辉等学友续作。与第一辑相比,有些零散。但这一辑也收入了葛水平、李浩、张楚等获鲁迅文学奖的作者。

这一辑比较集中的是由山哈同学组织的少教民族班的十多部作品,之前他多次寻问我丛书起承转合的情况。这些个风格迥异的出入文君,也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其创作的举手投足。

编辑丛书时,在正常的流程中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许多学员因规定好的字数,常会有多退少补的状况。而那些缺阙的字数又要千催万促的才能迟迟补齐。有些学员虽上了鲁院,但因文字工作的历练未能到家,总要三番五次地才能修成正果。不过总体来看,这仍不失为鲁迅文学院的另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鲁院学员将学习成果浓缩成自己的作品,应是个水到渠成的展示。但这事具体规划起来却很繁琐,从编辑到出版每个流程都要事必躬亲,有时为一张图片一段文字,翻来覆去地推敲更换。这经常会同作者、美编、排版等人说话时不留情面,但事后,文图调整好了又如释重负。这都需要两方面去交涉。最后小到各位学友的地址电话都要一一核实。

大家知道,这几年的出版业很萧条,相应的紧缩政策也给出版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出版文学书籍尤其难。现在这套丛书赶上了机遇,还算顺利。这套丛书共60本,比上一辑多了18本,也是尽其所能容纳一些同学,只是这种苦心不知可有人知?孰是孰非,孰好孰坏也就如此这般了。这套丛书小说集子50本,散文集10本,涵盖了同学们创作的方方面面。编辑丛书的过程中,因出版社的要求,中途有些同学的因涉及到种种原因要换稿、换书名,经交涉,有的保留,有的换掉,也是没办法的事。

在编完上一辑丛书时,我曾说过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现在这路又向前走了一步,不知以后还能走多远,抑或是就此止步了,也未可知。但身为主编班的一员,主编这样一套丛书也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每一届鲁院班都少不了各位老师苦心积虑、精心编排的课程,启发式的指点江山。郭燕、陈涛、孙吉民及诸多导师们的画龙点睛;王琁副院长等人的后勤工作保障。在此特感谢李一鸣常务副院长作序、邱华栋副院长的支持、出版人张海君先生及敦煌文艺出版社再次出手鼎力相助。愿鲁院及其学友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文坛的梯田上。

丛书主编王童写于乙未年壬午月小暑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20:2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