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际銮是国际著名焊接专家,新中国焊接科学技术发展的奠基人,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徐丽萍、华荣祥编著的《潘际銮传(科学与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以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为背景,以潘际銮教育教学、科研活动为核心,向读者展示这位当代著名科学家、教育家的人生经历、思想品貌和科研成就,以及他的勤奋严谨、孜孜不倦地的科学探索精神。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潘际銮传(科学与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科学文化系列/国家科学思想库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徐丽萍//华荣祥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潘际銮是国际著名焊接专家,新中国焊接科学技术发展的奠基人,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徐丽萍、华荣祥编著的《潘际銮传(科学与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以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为背景,以潘际銮教育教学、科研活动为核心,向读者展示这位当代著名科学家、教育家的人生经历、思想品貌和科研成就,以及他的勤奋严谨、孜孜不倦地的科学探索精神。 内容推荐 潘际銮院士是一位享誉海内外的焊接专家。他是新中国焊接技术发展的奠基人,在过去6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是这一领域的开拓者。他参加过多项重大工程建设,解决了工程中的重大关键问题;他主持研究的新型MIG焊接电弧控制法荣获国家发明奖一等奖。潘际銮院士又是一位教育家。他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焊接专业,培养了大批英才,桃李满天下;花甲之年出任南昌大学校长,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徐丽萍、华荣祥编著的《潘际銮传(科学与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以翔实的资料和生动的文笔,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上,再现了潘际銮院士80多年的人生经历和奋斗历程,着重介绍了他为新中国各个时期经济建设和焊接技术发展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与此同时,本书也着力表现了潘际銮院士热爱祖国、奋力拼搏、勤奋踏实、勇于创新、为人师表的精神风貌。 本书适合大众阅读,特别适合青年学生、科技工作者、文化教育工作者,以及各级党政部门领导干部阅读。 目录 总序(路甬祥) 序言(陈吉宁) 第一章 孩提时期 一、书香寒门 二、最初的教育 三、躲避日军轰炸 第二章 逃难途中 一、父亲的肩膀 二、社会课堂 第三章 在昆明读中学 一、辗转于几所中学 二、全省会考第一名 第四章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一、严格的基础训练 二、自由的学习风气 三、结业典礼 四、清华大学 第五章 与焊接结缘 一、师从普罗霍洛夫教授 二、筹建新专业 第六章 激情燃烧的岁月 一、意气风发 二、冶金部的重托 三、献礼项目 四、破解难题 五、顽固的气孔 六、成功的合作 七、东欧之行 第七章 逆境中的坚守 一、遭受冲击 二、徐子才事件 三、被埋没的成果 四、坚守良知 五、附录 第八章 勇攀高峰 一、改变历史的会议 二、在联邦德国 三、进一步的研究 四、国家发明一等奖 五、推动国际交流 六、秦山核电站顾问 第九章 南昌大学校长 一、接过聘书 二、零的突破 三、扭转学风 四、服务社会 五、“1+1”大于“2” 六、关键一跃 七、不辱使命 八、坚强后盾 九、优秀团队 第十章 再立新功 一、十年心血 二、重任在肩 三、迎难而上 第十一章 赤子诤言 一、大声疾呼 二、忧心忡忡 三、直言不讳 四、深刻反思 五、宣传联大 第十二章 八十华诞 一、清华大学庆典 二、南昌大学庆典 三、几朵花絮 第十三章 良师益友 一、教育为先 二、实践中培养 三、心地单纯存大爱 附录一 潘际銮学术活动年表 附录二 潘际銮著作、专利、论文目录 后记 试读章节 潘际銮跟着老师先学习《三字经》,后学习《论语》。对这段私塾学习经历,潘际銮印象深刻。他回忆当时的学习情况是这样的。每天上午授课,下午练毛笔字。授课方式是一对一的讲解,每次一小段,讲完后让学生回座位大声朗读、背诵,背熟了就到老师那里,背对着老师站着背诵。学生一边背,一边摆动身体。背好后,老师再讲解一段,学生回座位再朗读、背诵。对书中的内容,当时并不要求理解、掌握,只要求能熟读、背诵。老师非常注重写字,悉心指导,要求严格。对握笔不正确的学生手把手纠正,不认真的学生要受到体罚,用尺子打手心。最初是练习填红模,之后是映模、临帖,大字小字分别写几篇。 1934年秋天,潘际銮进入九江南浔铁路小学读书。学校有了操场和教室,一群群的学生,使潘际銮感到十分新鲜。给他上第一堂课的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潘际銮记得,这位老师讲课方式和私塾先生不一样,她讲课生动有趣,娓娓动听,在他听来就像是一首首美妙动听的歌曲。潘际銮常常端端正正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两眼一眨也不眨地望着老师。与私塾相比,潘际銮更喜欢在学校读书。学校的授课内容比私塾多得多,算术、常识、美术、劳作等课都是私塾里没有开设过的,这些课程他都喜欢。此时,潘际銮被一些新知识深深吸引住了,学习非常认真、入迷。他上课认真听老师讲课,课后入迷地把课本一页页地读下去,像海绵吸水一样贪婪地汲取知识。 1935年夏,一年级学习结束,潘际銮以年级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学校优秀学生表彰名单。表彰大会那天,潘际銮的父亲潘凤林代表铁路局参加会议,给优秀生授奖。奖励除奖状外还有奖品,是一辆玩具小汽车。从父亲手上接过奖状和玩具小汽车时,潘际銮特别开心。 学习之外,童年生活还有许多值得怀念的趣事,钓鱼就是其中之一。每年暑假,九江都要涨水。由于三马路地势低洼,长江的水漫过街道,街道上的水有一米多深,潘际銮家一楼也有近半米深的水。潘家在一楼和门口都用木板搭上跳板。商贩划小船沿街贩卖,家里从二楼掉下篮子买菜付钱。父亲潘凤林每天坐小船去上班,暑假中的潘际銮和两个哥哥在门口跳板上钓鱼玩。水里鱼非常多。潘际銮原来不会钓鱼,哥哥为他做了一根鱼竿,安好鱼钩和鱼饵给他,第一次他没有费什么劲就钓上一条半斤多重的武昌鱼。他十分开心,感到钓鱼是愉快的享受。后来,每当九江涨水,潘际銮就在家门口钓鱼。大哥还做了一个小网,看见鱼群进网后猛地提起来,网里就有二三十条小餐鱼。潘母用盐腌一下,再用油一炸,就成为兄弟们抢食的佳肴。 1935年暑假中的一天,母亲对潘际銮说:你一年级已经读完了,把二年级的书拿来读读吧。潘际銮找出二哥用过的二年级课本,在门口跳板上一边钓鱼,一边读书。到开学前,他已经把二年级的课本读完了,母亲建议他跳级考三年级。考试时,数学他全会,一会儿就做完了。语文考试是要写一篇作文,作文题是个“人”字。潘际銮是在家自学的二年级课本,从来没有写过作文,无从下手。大哥在外面见弟弟坐在教室发呆,偷偷溜进教室对弟弟耳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潘际銮领会了,立即答完考卷。这样潘际銮就顺利进入了三年级学习。 1936年春,学校组织学生从九江乘火车到邻近的德安县春游,这让从未坐过火车的潘际銮异常兴奋。一大早,学校操场站满了学生,同班同学大都带了点心和糖果作为午餐,高高兴兴地跑到学校等待出发。潘际銮家经济困难,母亲没有给他买吃的,只给他准备了一个装满水的小水壶背在背上。当春游的队伍在老师带领下走出校门时,潘际銮远远看见母亲正站在路边的人群中向他们张望。队伍路过母亲身边时,母亲无言地塞给潘际銮一个小纸包,他打开一看,里面包了五粒粽子糖。幼年时的这一幕,潘际銮至今仍清晰记得,其中既有母亲无微不至的爱,也有当时家庭生活的艰难。 三、躲避日军轰炸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同年11月12日占领上海,12月13日占领南京并进行大屠杀。在此期间,为了夺取九江进而占领武汉,日军对九江实施了轰炸。离潘家不远的纱厂和电厂是日军轰炸的主要目标,潘家因此常常要躲轰炸。飞机几乎每天来袭,不分昼夜。有时来三架,有时来九架,有时来二十七架。飞机飞得很低,时常用机枪向人群扫射。 P4-5 序言 潘际銮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和教育家,长期工作在教学科研一线,创造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培养了众多活跃在教育、科技、经济、政治等领域的杰出人才,为我国教育科学事业,特别是焊接科技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潘先生在清华园学习和生活了半个多世纪,对清华大学的感情笃深,贡献突出。从最初焊接专业的创办到后来机械工程系的发展,都倾注了先生的智慧和心血。潘先生的言传身教和师者风范,如春风细雨,不断浸润着广大学子为人为学的精神家园,引导着一批批优秀青年积极投身于国家现代化建设。他长期的执教和学术生涯,是对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最真实和最生动的诠释,正可谓“焊接时空格至理,机转乾坤育英才”。 该书全面展现了潘先生的人生经历和精神追求,详细介绍了他的教育思想和学术贡献,是对先生巨大成就的一次全方位记录和总结,为后辈学人提供了学习借鉴的重要资料。谨奉潘先生雅命,拜读之余,受益良多,录寥寥数言以表敬重之意和仰慕之情,忝为序。 后记 2008年8月,中国科学院推出了“科学与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撰写和出版计划。因为本书作者之一曾为潘先生编写过一本《潘际銮教育文集》,又编写过一本潘先生的年谱《一个院士的足迹》,潘先生的学生和朋友们便鼓励我们再接再厉,接下传记写作任务。他们热情而诚恳,使我们无法推辞。再说,我们都曾在潘先生领导下的南昌大学工作过,作者之一在潘先生身边工作多年,为潘先生写传,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任务就这样接受下来了。到2012年10月,我们把最后一稿修改完毕,转眼间,四年多的时光已飞逝而去。 潘先生一生经历了两个大的时代,横跨科学与教育两个领域,生命历程波澜起伏,精彩纷呈,科学研究成果丰硕,功勋卓著,教书育人卓有成效,桃李芬芳。我们深知,以自己的学识和对焊接科学领域的一知半解,写好这位科学家、教育家的传记绝非易事,唯一的办法是以勤补拙,虚心请教。我们首先在资料的搜集上下了较大工夫。四年多的时间里,作者曾无数次地对潘先生作或长或短的访谈。先生生活上一向不太用心,又加之很多事年代久远,叙述起来往往十分简括,缺乏丰富细节,需要反复追问方能获得更多信息。先生少年时期经历了战乱和苦难,“文化大革命”中亦经历了种种磨难,但他在叙述这些往事时总抱着一种超脱和淡然的态度,不愿多谈。所有这些,有时难免发生记忆错误,都需要通过他人的回忆及查找资料加以弥补和校正。所幸,在谈到科学研究时,潘先生总是谈兴浓厚,无论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几大工程,还是改革开放后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研究项目,他都能准确回忆,如数家珍。这无疑为传记的写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此外,为了搜集更丰富、更全面的素材,作者利用假期,多次赴上海、合肥、哈尔滨等地参加焊接界学术会议,拜访焊接界精英,又数度去北京访问潘先生的家人、同事和学生,以期从多个侧面了解潘先生。作者还一再赴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博物馆查阅资料,对潘先生的科研和教学经历作更多、更细致的了解。总之,作者希望,本书在材料上尽量扎实可靠,经得起检验。 作为一本科学家的传记,传主在科学研究上的经历和贡献无疑是写作重点,构成了本书的主体内容,叙写最为详尽。潘先生又是一位终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家,还担任过南昌大学校长,推动了这所大学从地方大学到重点大学的崛起,所以本书也花了一定的笔墨写他的教育生涯及贡献。本书的前几章着重写先生少年时代的求学经历,希望能借此完整反映一位杰出科学家的成长历程。在人物关系方面,凡对潘先生成长及事业影响较大的,尽量有所交代。在时间截取上,我们尽量延伸到最近,包括潘先生及其团队目前正在从事的研究项目。 传记既是历史,亦是文学。作为文学的传记,理应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下,生动地描述传主的人生命运、精神人格和独特个性。对这一写作境界,我们心向往之,努力靠近,但由于笔力不逮,难以做得很好。 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潘先生的夫人李世豫教授、潘先生的兄长潘际炎教授,以及潘先生的同事、学生陈丙森、陈剑虹、鹿安理、高力生、吴志强、阎炳义、区智明、陈强、蔡志鹏、郑军、吴蓉、张华、汪广仁、相南翔、余珊、姜玲丽等人的支持和帮助,他们提供的许多宝贵材料,增进了我们对潘先生及潘先生在科学研究、教育教学方面工作的理解,没有他们提供的宝贵材料,我们很难完成本书的写作。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感谢清华大学档案馆丁春平同志、哈尔滨工业大学博物馆任晓萍同志为本书搜集和查阅资料提供了方便。我们还要感谢中国科学院的傅敏、胡筠等同志的信赖、鼓励和支持,感谢科学出版社李龚和程风编辑为本书付出默默的劳动。感谢华可文、孙静为本书做的校正工作。 一本传记牵涉许多人和事,虽然我们做了努力,但难免有不实不确之处。既希望当事人指教,也渴望读者和专家批评及谅解。 笔者 2012年12月于惠州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