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晨昕创作的《中国未解之谜》以知识性和趣味性为出发点,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各个领域最有研究价值、最有探索意义和最为人们所关注的中国未解之谜,全书共分神奇地带、生物玄奇、考古发现、科学探索、人物悬疑、文化谜团、建筑奇观、民风民俗八大部分。全书以独特的视角审视中国各种神秘诡谲之现象,以探索的眼光研究各种谜题、探究事件真面目,深层次挖掘各个事件或现象背后的真实内幕,力求将冗长的讲解趣味化,又不失其真实感。编者在参考了大量文献资料、考古发现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客观地将多种经过专家学者分析论证的观点一并提出,展示给读者,使读者既多了一个与大师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又多了一条了解真相的途径,从而见微知著,去伪存真,揭示谜团背后的真相,满足其探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大量珍贵图片与文字互为诠释补充,为读者展示出更广阔的认知视野和想象空间,获得不一样的阅读刺激和揭秘快感。
这是一方充满神奇的土地,无论是名山大川,还是田野乡间,都隐藏着令人困惑不已的谜团:峨眉山佛光是自然奇观还是佛祖放射的吉祥之光?神秘罗布泊茫茫沙漠下究竟隐藏了多少秘密?喜马拉雅山雪人到底是何种生物?美丽的湘西为何曾经盛行赶尸……沧海桑田,岁月的风尘掩埋了无数人和事,却丝毫掩不住人们一窥历史真相的好奇心。也许揭开这些未解之谜的神秘面纱,人们能够了解到沧桑古国的另一面。
霍晨昕创作的《中国未解之谜》以知识性和趣味性为出发点,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各个领域最有研究价值、最有探索意义和最为人们所关注的中国未解之谜,全书共分神奇地带、生物玄奇、考古发现、科学探索、人物悬疑、文化谜团、建筑奇观、民风民俗八大部分。
奇怪的冷热洞
古老神秘的原始洞穴,忽而冰冻三尺,忽而热浪弥天!冷热瞬变、万物遁幻。人间倘若真有世外桃源,那冷热洞就是其中的仙境。
绝壁生花,桃源深处
在中国湖北省西部有一片古老而神秘的原始林区——神农架。其中,位于神农架木鱼镇彩旗村境内的冷热洞,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冷热洞,海拔1500米,洞长5千米,洞内巨大的空间足以容纳两万余人。冷热洞的洞口面南而开,醒目又充满神秘。背洞而立,千年铁坚杉直入眼帘,呼啸的风扑面而来,让人顿生敬畏之感。
据当地人讲,探洞的最好时间在春、夏两季。届时,人只要往洞口一站,就会明显感觉到冷气逼人,不禁瑟瑟发抖。但如果以为冷热洞的特点仅仅是春、夏两季异常寒冷,那就大错特错了。
冷热洞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在长仅5千米的洞中漫步,人们会体验到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不同特点。那莫名变化着的温度让人觉得冥冥之中仿佛有什么神灵在恶作剧。初入洞中人们会觉得有一股寒气从洞的深处袭来,而继续向前走,又会感觉到热浪滚滚。
不仅如此,冷热洞中一边湿、一边干。夏天,站在湿的地方会觉得凉风飕飕,好似被人从头到脚浇了一桶沁凉的泉水,而站在干的地方,又会觉得浑身上下燥热难挨,好比在烈日当头的夏日午后漫步;冬天,站在湿的一边,迎接人的是刺骨寒风,而站在干的一边,则又会感觉温暖舒适、如沐春风。
要想探究冷热洞的秘密,体会身处其中的奇妙感觉,就一定要身临其境。遗憾的是,神农架的冷热洞地势复杂,虽长仅5千米,但走到一半,人们就会因洞内空间的骤然变小不得不停住脚步,无法到洞底一探究竟。而揭开冷热洞秘密的钥匙很有可能就藏在幽深的洞底。
冷热瞬变,奇域洞天
神农架好似一个大谜窟。野人传说、奇花异草、奇珍异兽、冷热洞……无不引起人们的种种遐想与猜测。特别是冷热洞中奇特的景象和神奇的温度瞬变,让人们不禁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冷热洞内有形态万千的石笋、石柱、石鼓、石帘,这些景观足以让人流连忘返。忽冷忽热的温度差异,更刺激着人们的探险欲望。越来越多的人对冷热洞产生了好奇。而实际上,中国境内并不只神农架有这等奇观。在喀斯特地貌林立的贵州同样也有一个奇特的冷热洞。有趣的是,这个洞的温差并不是横向变换,而是纵向转变。人在洞中行走,上身似乎有暖气翻涌,下身却如处冰窟。
为了揭开冷热洞的温差之谜,科考人员屡次入洞进行调查,他们特意上不着衣衫、下着棉裤。然而,以这种装束进洞停留一段时间后,裸露的上身竟然大汗淋漓,而被棉裤裹紧的双腿却冻得发抖。于是,不少专家认为,冷热洞中的地面其实是一个大的吸热体,山洞中气流的流动造成贴近地面的地方温度低,距离地面远的地方温度高。但是这种说法却不足以解释神农架冷热洞中的温度变换。
因此,一些地质学家又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见解。他们认为,冷热洞内的温度反差,是洞中地表岩石与洞顶岩石结构上的差异造成的。洞内地面岩石是一种奇特的“冰石”,会吸收热量,而洞顶岩石恰好具有释放热量的功能。两种岩石相互作用,就构成了洞内“上热下冷”的景象。同样,在神农架的冷热洞内,寒气逼人的地带遍布着吸收热量的“冰石”,令人倍觉温暖的地带则到处是释放热量的岩石。
但是不少人指出,暂且不提神农架冷热洞中的岩石确实具备吸热、散热的特点,单就贵州冷热洞来说,洞内上、下近乎均匀地聚集着两种构造截然不同的岩石,未免过于巧合。如今,这难以解释的温度变化之谜已经成为冷热洞神秘之美的一部分。p8-10
华夏民族的成长与复兴,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霜磨砺。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历史为后人留下了无数值得典藏和研究的财富,但是,记录在案的文字并不能反映历史全貌,很多历史死角无法得以清理,从而演变成一个个不解的谜团。
中国人注重传统,于是很多传统史籍被视为金科玉律。然而,没人敢保证古代的史官能够客观公正地记录下每次历史事件,或者说没人敢保证史官所知道的就是事情的全部真相。当史官在记录上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他们笔下的中国大历史便会有一些盲点。这些盲点随着历史的远去而成为后人难解的谜题,比如秦始皇的生父是谁、郑和七下西洋是否只是一次单纯的外交行为、乾隆帝是否为汉人之后……
除了历史,地理、生物、科技、文化、建筑、民风民俗等方面都有不可忽视且耐人寻味的未解之谜。如巢湖湖底的古国遗址、文人笔下的桃花源、最古老的脑科手术和麻醉剂、最早出现的汉字、悬空千年的古刹、神秘的女儿国等,这些动辄上千年的古老谜题带给人们的除了惊讶,还有探寻真相的坚定和执着。
不得不承认,这些未解之谜让更多人对枯燥的历史有了新的认识和体验,也使人类的想象力得到了延展,这对历史全貌的揭示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令人匪夷所思的未解之谜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华夏文明的兴衰,就像古国遗址之谜代表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一样,阿房宫、故宫、大小雁塔之谜则象征着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几个大时代,还有《韩熙载夜宴图》之谜和《清明上河图》之谜更是折射出现代人无法触及的古代官场和民间生活。
未解之谜无处不在,那些历史真相的创造者和见证者已经成为黄土下的枯骨,他们或许希望通过某种形式让后人重新认识他们生活的时代和环境。也许随着未解之谜的逐个揭开,先人们的希望可能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