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共党史珍闻录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党政读物
作者 白云涛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关于井冈山时期的“朱毛之争”问题;中共中央从上海秘迁瑞金始末;瞿秋白与《多余的话》风波;新中国成立前夕国共两党争夺人才的较量;梁漱溟顶撞毛泽东始末;中苏两党关系破裂始末;毛泽东刘少奇分歧的由来和发展……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涌现了无数的革命英雄跟革命故事,白云涛编著的这本《中共党史珍闻录》全面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给你一次全新的革命精神的洗礼!

内容推荐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改变了近现代中国历史的走向,也影响了整个世界。这样的一个政党革命、改革与建设的历史,堪称人类历史上的思想宝库,它传递出的智慧与感悟必将是厚重而深刻的。白云涛编著的这本《中共党史珍闻录》完整系统地回顾了党的历史,全书主要包括:中共中央从上海秘迁瑞金始末;瞿秋白与《多余的话》风波;新中国成立前夕国共两党争夺人才的较量;中共“理论家”陈伯达政治沉浮记等内容。

《中共党史珍闻录》从框架结构设计到内容材料选取再到语言表达,群众都竭力突出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特点,是当前鲜见的广大党员“愿意学、学得懂、用得上、用得好”的最基本、最权威的党史读物。

目录

所谓“陈独秀问题”的来龙去脉

 一、所谓的“陈独秀问题”

 二、还原陈独秀“五四运动总司令”历史地位

 三、关于陈独秀在建党中的历史地位

 四、关于陈独秀的“托派”问题

 五、关于陈独秀的“汉奸”问题

 六、陈独秀的历史地位应进一步肯定

关于井冈山时期的“朱毛之争”问题

 一、朱毛红军的组成和“朱毛之争”的缘起

 二、中央来信又来人,引发“朱毛之争”

 三、林彪站在毛泽东一边

 四、口舌争辩演变为笔墨之战

 五、毛泽东抱病黯然离开

 六、有“朱”无“毛”,形势不好

 七、朱德请毛泽东回来,毛泽东说必须打倒“陈毅主义”

 八、有“朱”无“毛”,再现窘境

 九、周恩来、李立三高屋建瓴,惊醒陈毅梦中人

 十、中央“九月来信”,作出明确结论

 十一、陈毅打倒“陈毅主义”,朱毛走到一起

 十二、古田会议,我党我军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十三、历史的启示

中共中央从上海秘迁瑞金始末

 一、白色恐怖中的红色中央

 二、顾顺章、向忠发先后叛变,红色中央危机

 三、经共产国际同意,临时中央秘密向苏区瑞金转移

 四、周恩来三易装束过险关

 五、博古、陈云并行离沪,化险为夷进入苏区

 七、林伯渠途中负伤,瞿秋白幸免于难

 八、新的中央领导机关诞生

王明是如何上台的?又是如何下台的?

 一、革命形势好转,“立三路线”抬头

 二、王明反对“立三路线”,遭到“立三中央”留党察看处分

 三、“钦差大臣”米夫来华,“反立三路线英雄”王明抬头

 四、中共六届四中全会,罗章龙折戟,王明登上政治舞台

 五、王明、博古主政,毛泽东遭批评被撤职

 六、清除毛泽东影响:反“罗明路线”、批邓毛谢古、公审萧劲光

 七、遵义会议:毛泽东崛起,博古让位

 八、王明携“太上皇”之令返国

 九、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确立“以毛泽东为首”

 十、延安整风,清算王明教条主义

 十一、晚年王明,终老异乡

瞿秋白与《多余的话》风波

 一、从_介书生到中共领袖

 二、受命留守,不幸被俘

 三、叛徒指认,不幸暴露

 四、出卖瞿秋白者何人?

 五、拒绝劝降,从容就义

 六、《多余的话》:瞿秋白的自我解剖

 七、风起于青蘋之末

 八、重评《多余的话》,还瞿秋白清白

新中国成立前夕国共两党争夺人才的较量

 一、中共发布“五一”口号,蒋介石制定“抢救大陆学人计划”

 二、北平学者争夺战

 三、张伯苓拒绝蒋介石,接受周恩来

 四、茅以升将计就让利用蒋介石的信任保护上海工业

 五、蒋氏父子劝不动竺可桢,反被竺可桢劝

 六、中央大学校长吴有训东躲西藏,终于留下来为新中国服务

 七、古都北平,群贤毕至

新中国成立后国共的几次秘密接触

 一、首次接触:1950年解放军攻台在即,蒋派李次白赴大陆谋和

 二、第一次密谈:中共派章士钊人港送信给蒋,蒋介石派宋宜山进京刺探虚实

 三、第二次密谈:毛泽东提出“一纲四目”,蒋介石反馈“六项条件”

 四、李宗仁归国,力促国共合作

 五、第三次密谈:章士钊再度赴港带信,蒋介石密约毛泽东访台

 六、两岸关系拨云见日,峰回路转

梁漱溟顶撞毛泽东始末

 一、北大相识,延安相交,彻夜畅谈,成为挚友

 二、解放进京,来往密切,朋友成为座上宾

 三、梁漱溟提出“九天九地”说,被误解为破坏工农联盟

 四、梁漱溟为自己抗辩,当面顶撞毛泽东

 五、长子一席话,惊醒梦中人

 六、30年之后的感悟

中苏两党关系破裂始末

 一、毛泽东说:中苏分歧要从1954年算起

 二、1956年:斯大林问题上的根本分歧

 三、1957年:毛泽东二次访苏,战争与和平问题的分歧明显了

 四、1958年夏:长波电台和共同舰队事件,中苏两党产生裂痕

 五、1958年秋:炮轰金门事件,中苏破裂的导火索

 六、1959年:赫鲁晓夫批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毛泽东很恼火

 七、1959年:苏美戴维营会谈,中苏北京吵架

 八、1960年:赫鲁晓夫讥讽毛泽东是“老套鞋”,毛泽东说赫鲁晓夫是“半修正主义”

 九、1960年6月:布加勒斯特较量,中苏两党冲突公开

 十、1960年11月:莫斯科会议,破裂边缘握手言和

 十一、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周恩来提前离会抗议,中苏两党关系降至最低点

 十二、苏共二十二大后,毛泽东断言苏共“变修”,中苏大论战开始,两党关系破裂

 十三、中苏两党关系破裂原因及历史教训

毛泽东刘少奇分歧的由来和发展

 一、民主革命时期的亲密战友

 二、分歧缘起:农业合作化问题和国内主要矛盾问题

 三、毛泽东退居二线,刘少奇接任国家主席

 四、七千人大会,国内形势和工作认识上的分歧

 五、‘包产到户”问题,思想路线上的分歧

 六、“四清”运动,毛泽东刘少奇走向分裂

 七、历史的悲剧与个人的悲剧

 八、“相逢一笑”,拂去历史尘埃

中共“理论家”陈伯达政治沉浮记

 一、大革命失败,别人脱党他人党

 二、毛泽东和陈伯达:“哲学”的亲密接触

 三、调任毛泽东身边,31年政治秘书生涯里地位不断攀升

 四、“他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五、中共重要文件的起草者

 六、疯狂的年代,罪恶的人

 七、起草中共九大政治报告风波,陈伯达开始失宠

 八、折戟九届二中全会,结束政治生命

 九、晚年生活和自省

《毛主席语录》的编辑、出版、修订与传播

 一、毛泽东论个人崇拜,林彪布置学习毛主席著作

 二、《毛主席语录》应运而生

 三、林彪的“题词”和林彪的“前言”

 四、全国变成“红海洋”

 五、因“红宝书”获罪的人们

 六、“红宝书”时代的终结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础和干部基础,恢复陈独秀“五四运动的总司令”的历史地位,不可避免地要涉及重新评价陈独秀在建党中的历史地位问题。

但是,同样是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在陈独秀建党中的历史地位阿题上,出现7和否定陈独秀在五四运动时期的历史地位一样的不公正评价。

1951年出版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是这样描述建党时期的陈独秀的:“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陈独秀担任中央的领导工作。陈独秀并不是好的马克思主义者。陈独秀在‘五四’运动以前和‘五四’运动中间以中国急进的民主派著名;当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以后,他成了有很大影响的社会主义宣传者和党的发起者。”其中“陈独秀并不是好的马克思主义者”这句话至关重要,让人感觉当时党是选错了自己的领导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作为高校教科书普遍使用的《中国革命史讲义》,不但写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一般不提陈独秀,只提李大钊,而且讲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也只讲李大钊和毛泽东,闭口不提陈独秀。《中国革命史讲义》甚至说毛泽东在1920年“为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作了思想上的准备”。当写到中共一大不得不提到陈独秀被选为总书记时,说“他以马克思主义面貌出现,而实质上是小资产阶级革命家”;陈独秀被选为党中央领导人,是由于“党在初创时的幼稚所致”,说明那是一个“错误的选择”。

不仅如此,上个世纪50年代,随着政治氛围日益“左”倾,不但不承认陈独秀在建党中的基本功绩,还对陈独秀进行错误的批判。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还开了一门“陈独秀批判”课,并于1958年出版了《陈独秀批判》一书。在错误的批判中,陈独秀的建党功绩不但被抹杀,还被指斥是“混入党内”,“窃取了党的总书记”等等。

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是非颠倒,黑白不分,陈独秀不但成为“十次路线斗争”中“第一次机会主义路线的头子”,还在“评法批儒”中被说成是“尊孔派”加以批判。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术界对陈独秀在建党中的历史地位问题开始进行重新研究和评价。

1979年是陈独秀诞辰100周年,也是五四运动爆发60周年。在一系列的纪念五四运动和陈独秀问题学术研讨会中,不少学者打破禁区,开始肯定陈独秀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创建中国共产党等方面的功绩。有的学者指出:“陈独秀能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和总书记绝不是偶然的。他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准备、组织准备和培养干部等方面,都作了很大的贡献。那种认为陈独秀—贯错误,靠名声欺骗群众才当上总书记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1980年3月,邓小平在与有关同志谈《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起草工作时,提出不要再提路线斗争,并说:陈独秀,还有瞿秋白同志、李立三同志这三个人,不是搞阴谋诡计的。1981年7月,邓小平在陈独秀墓地的有关资料上批示:“陈独秀墓地作为文物单位保护,请安徽省委考虑,可否从地方财政中拨款修墓,并望报中央。”同年明18日,在建党60周年学术讨论会上,萧克将军讲道:“陈独秀问题,过去是禁区,现在是半禁区。说是半禁区,是不少人在若干方面接触了'但不全面,也还不深入,大概还有顾虑——即便他后期犯了投降主义及开除出党搞了托陈取消派,也应该全面研究。”会上,萧克将军在谈到建党问题时说道:“不久前看纪录片《先驱者之歌》,就看不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和创党的最主要人物。在创党的镜头中,一出现就是李大钊。然而,南陈北李,是合乎历史事实的定论。李大钊作为创党主要人物之一是对的,但陈独秀应属首位。”萧克将军还特别提出:在中共党史研究中,要“不唯上,不唯亲,不唯权势”。1982年,陈独秀家乡安庆市整修陈独秀墓的请求得到中共中央批准和专门拨款。  党中央和老一代革命家对陈独秀态度的转变,对陈独秀研究是一个巨大的促进和鼓励。

1984年初,陈独秀的一位后人向中央提出恢复陈独秀党籍问题。中央书记处专门开会讨论这个问题,虽然认为不应当恢复陈独秀党籍,但指示中央党史研究室写一篇评价陈独秀一生的文章,澄清陈独秀的历史是非,恢复陈独秀的本来面目。同年11月,党的总书记胡耀邦召集有关专家开会讨论中央党史研究室有关陈独秀问题的送审稿。会上,胡耀邦指出:过去很长时期对陈独秀予以全盘否定是不公正的。陈独秀在本世纪的最初二十几年为中国革命建立了很大的功劳,后来犯了错误,但也不能将大革命的失败完全归咎于他。当时敌强我弱的阶级力量对比悬殊,我们党又处在幼年时期,缺乏革命经验,即使是中央领导人在理论上政治上也很不成熟,加上共产国际脱离实际的指导,在这种条件下,陈独秀不犯错误是很难的。为此,胡耀邦提出:写陈独秀这样对革命有过很大贡献的历史人物,要像鲁迅写章太炎那样,有一种深远的历史眼光,采取厚道公正的写法,这样才能正确地评价前人,深刻吸取历史教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精神,使后人受到教益。

经过多次修改,《关于陈独秀一生活动的评价》—文在《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第9期发表。在五四时期和建党问题,文章对陈独秀的评价是: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但不是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建人之·,是党的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但不是一个称职的领导人。这里,首先肯定了“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建人之一,是党的早期的主要领导人”,这是主要的。那个“但不是一个称职的领导人”的尾巴,可轻可重,但显然是一分为二式的次要地位。文章代表了当时中共中央的主要看法,在推动对陈独秀的科学研究和公正评价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一些政治因素的影响,在如何评价陈独秀和李大钊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的问题上,总是宣传李大钊更多一些,似乎李大钊的历史功绩高于陈独秀。但从历史事实看,并非如此。

此后,关于陈独秀在建党中作用问题引起研究者的极大兴趣。有学者指出:之所以陈独秀在建党中的作用“应属首位”,是因为陈独秀的贡献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以《新青年》为阵地,完成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建党准备;二、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完成了理论上的建党准备;三、亲自创建党的早期组织,完成了组织上的建党准备。P6-8

后记

本书最初拟定了近200个题目,经与出版社方面协商,留下60个题目。但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因时间紧迫,而每个题目要求尽可能写细、写完整,注意吸收最新研究成果,适当评析,且具有一定的深度,带有适当的研究性质,交稿时只完成了18篇的写作任务。在审阅过程中,先后删掉6篇,最终形成了现在这部书稿。

感谢中国现代史学会会长郭德宏先生。因为工作上的关系(笔者担任近10年的中国现代史学会秘书长),我能够很方便地联系到郭先生。所以,在写作过程中,每有疑问,立即就向郭先生咨询,郭先生总是热情地予以答疑。郭先生是研究王明的著名专家,著有《王明评传》等作品,为此,特将《王明是如何上台的?又是如何下台的?》一文电邮郭先生审阅。郭先生阅后,提出三点修改意见,订正了两处讹误。另,郭先生《陈独秀的历史地位应进一步肯定》—文,笔者认为是目前对陈独秀评价最为客观、最具高度的。承蒙郭先生允准,本书《所谓“陈独秀问题”的来龙去脉》—文直接引用了其中一部分。

感谢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唐宝林先生。唐先生是中国现代史学会原副会长,是研究陈独秀生平和思想的著名专家。在写作《所谓“陈独秀问题”的来龙去脉》一文时,唐先生审阅初稿后,提出四点修改补充意见,订正了两处讹误,增补了部分内容。

感谢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陈铁健先生。陈先生是中国现代史学会原副会长,现名誉会长,研究瞿秋白生平和思想的著名专家。陈先生是国内最早客观评价瞿秋白及其《多余的话》,并提出为瞿秋白及其《多余的话》平反的学者,为此曾遭到甚至包括学会中许多著名专家学者的学术围攻。2010年10月在河南郑州的学术研讨会中,笔者就瞿秋白及《多余的话》的有关问题当面向陈先生请教,返京后于同年12月份就同一问题,又向陈先生作了请教,解除了有关问题的疑惑,获益良多。

感谢我的同事刘建美女士。本书最初的动议是她提出来的,并参与了部分题目的拟定,因为从事其他重要的科研任务,刘女士放弃了本书的撰写工作。

感谢本书责任编辑李洪烈同志。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李洪烈同志就所撰题目及具体内容,与笔者不厌其烦地反复磋商,体现了一个职业编辑的负责态度和敬业精神。

感谢中央党史研究室的匿名评审专家。他们在百忙当中,以极其负责和严谨的态度,认真审阅书稿。经过了专家的初审和复审,经过了作者的修改和订正,迁延近一年之久,本书终于得以付梓。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文献,吸收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初稿每篇文末,均列当篇主要参考资料和重要文献出处,限于篇幅,按照出版社建议,经过筛选,保留—小部分,附在书末。

因时间紧任务急,又因笔者水平所限,书中错讹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不吝指陈,以便再版时订正。

白云涛

2011年11月5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14:0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