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太阳底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罗伟章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是的,晓洋是那年秋天到的重庆。当时他研究生毕业两年,在南京某高校历史系做讲师。那半年没给他安排课,他就到重庆来了。

你别以为他到重庆是考察大轰炸的,他那时候的主攻方向还放在沿海战场,像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特别是南京大屠杀。他生在南京。长在南京,能在那块地面上,闻到时间深处的气息。他写过一本书,叫《南京第十三》,听上去像篇散文的名字,其实是部历史著作,也是他的研究生毕业论文;研究生把论文写成一本二十多万字的书,并不多见,他不仅写了,还出版了,且很快被译成英、德、韩文,受到学界的赞誉。但他自己对这部书的评价很低,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

他这人,表面豁达,骨子里面其实是相当极端的。极端而且固执。

事情明摆着,如果他按照《南京第十三》的路数往下走,前景将是一片光明。

可他偏偏不那样走。

我曾经问过他原因。

他的回答是:“看上去我在揭示,事实上我在遮蔽。”

他这话我能够理解。跟他恋爱不久,我就读过那本书。不是他推荐给我的,他自己连样书也没留,我也根本不知道有那本书的存在,隔行如隔山嘛。还是父亲告诉我的。我父亲当时在渝州文理学院生物系当主任。渝州文理学院开始叫渝州文理专科学校,1980年升为本科,叫渝州文理学院,十多年后又叫成了渝州文理大学。有天,历史系一位老师对我父亲说:“你女儿有眼光呢,找了个才子!”

晓洋来重庆,是有事找生物系的李教授,我父亲接待的,父亲对他的印象很好,1米83的个头,又文质彬彬,但并不知道他在史学界已小有成就。这天父亲听历史系那位老师把那本《南京第十三》吹得天花乱坠。心想不过是同行间相互捧场,图的个让人喜欢。但他还是很兴奋,回家马上告诉了我。

我当时还是四川美院的大四学生,立即去图书馆借来,花一个白天一个晚上,把书读完了,从中知道了很多事。关于南京大屠杀,历史课本上学过,我还看过至少两部以此为题材的电影、三部幸存者的回忆录,但晓洋的书依然让我震撼,让我觉得陌生和新奇。当然,我也知道还会有更多的震撼、更多的陌生和新奇,被埋在水面之下。这就是他所谓的“遮蔽”。

每一种揭示,不都意味着遮蔽吗,这是事物本身的法则,没啥值得羞愧的。

晓洋却羞愧得不行,知道我读了那本书,他很不高兴。

他说:“无聊。”

是说那本书无聊,不是说我无聊。

接着又强调一句:“无聊透顶。”

他就是这样极端。你从他的死,就知道他有多极端,多固执,多执著。他对死也很执著。他有过三次寻死的经历,两次跳水,一次上吊,两次跳水都没死成,因为他会游泳,而且还有人救他。第三次终于成功了。这三次寻死,是在八天之内完成的。执著,有时候真不是好事……

在他的血统里,有一些比较混乱的因素。他爷爷的爸爸,是大教授,爷爷的爷爷,是江阴乡下的大地主,再往上溯,是小地主、投机倒把的商贩、手工艺人、自耕农、无产者。他们黄氏家族,奋斗了好多辈人,终于把“无产者”像掐臭虫那样掐死,踩到了属于自己的土地。曾祖父抛弃了土地,也抛弃了土地赋予的对生活的想象。爷爷虽没干过一天农活,回乡下的时候也很少,而且每次回去,进屋就把鞋脱下来,让用人把鞋底上的泥打扫得干干净净,却尽力要把土地赋予的想象变成现实——他带领一家老小逃难逃到万县时,还忙里偷闲,娶了二房。但他年轻那阵,在青岛船舶公司待过十来年,接触过不少洋人,思想里又有开放和新潮的一面;只是,他的新潮主要体现于对生活的享乐。

晓洋在学术上敢于否定自己,生活上却极其守旧,拒绝用手机,拒绝买车,拒绝上网。学术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在学术上否定自己,即是部分地否定自己的生活。

否定和守旧,使他陷入混乱。

他认识到这种混乱,厌恶这种混乱,于是不惜采用极端和固执,来扭转这种混乱。

我不认同他对自己著作的评价,他就进一步给我解释,说那种研究方法太腐朽,笔下的历史,是胜和败的历史,胜败双方都拿着把算盘,算盘上挂着几串数字:耗费多少财力,损失多少物资,伤亡多少军民,杀死多少敌人,抓获多少俘虏……好像历史就是由这些数字组成的。

那些数字仿佛描述了所有的事物,其实是抹掉了所有的事物,成了禁锢人的白色监狱。我们看到的,只有那片又厚又冷的白,没有血色,类向尸体。而历史应该是温热的,它的每一个局部都是整体,也只能通过局部去关照整体。我们说死了一个人,能感觉到死者的血怎样慢慢流尽,体温怎样慢慢变凉;死了多个,感觉就没那么清晰了;死了一百万、一千万乃至几千万呢?这就需要学习一定的知识,动用加减乘除甚至借用计算器,才能算得明白,因而变得与生命本身无关。

人类的竞争,也就不是生命质量的竞争,而是对数字的竞争。

如果真是这样,对历史的考证和研究,还有什么意义?

他决心“洗心革面”,把历史做活。

怎样才能把历史做活呢?

——从个体出发,走向个体。P11-13

目录

序篇 一口神秘的箱子

第一章 杜芸秋访谈录

第二章 黄晓洋日记(17日)

第三章 黄晓洋日记(18日)

第四章 杜芸秋访谈录

第五章 父亲的来信

第六章 杜芸秋访谈录

第七章 黄晓洋日记(22日)

第八章 杜芸秋访谈录

第九章 致父亲的信

第十章 黄晓洋笔记

第十一章 黄晓洋日记(7日)

第十二章 杜芸秋访谈录

第十三章 明月河

第十四章 杜芸秋访谈录

第十五章 黄晓洋日记(14日)

第十六章 父亲的来信

第十七章 黄晓洋日记(27日)

第十八章 杜芸秋访谈录

第十九章 杜芸秋访谈录

第二十章 黄晓洋笔记

第二十一章 黄晓洋日记(11日)

第二十二章 意外之一

第二十三章 李小楠的眼睛

第二十四章 黄晓洋日记(31日)

第二十五章 杜芸秋访谈录

第二十六章 黄晓洋日记(8日)

第二十七章 黄晓洋日记(15日)

第二十八章 杜芸秋访谈录

第二十九章 致父亲的信

第三十章 黄晓洋笔记

第三十一章 黄晓洋日记(3日)

第三十二章 杜芸秋访谈录

第三十三章 黄晓洋日记(23日)

第三十四章 黄晓洋日记(12日)

第三十五章 杜芸秋访谈录

第三十六章 黄晓洋日记(18日)

第三十七章 黄晓洋笔记

第三十八章 父亲的来信

第三十九章 意外之二

第四十章 黄晓洋日记(5日)

第四十一章 杜芸秋访谈录

第四十二章 朋友的证词

尾篇 太阳底下

内容推荐

罗伟章对这部《太阳底下》小说灵魂人物的处理是高明的,在不断滚动的叙述视角里,召唤新的谜团。逼近人心的幽暗。这部小说的读者将和小说主人公一样。在寻找祖先的过程中,最终看到的是自己。由此。《太阳底下》和别的抗战题材小说彻底划清了界线,成为同类题材第三阶段甲标志性作品。

编辑推荐

《太阳底下》真正的好作品当具有撞碎人心的毁灭力,即使它带来了灵魂的审判和精神的剧痛。在本书中罗伟章把历史的裹尸布曝露在阳光底下,唤醒了整个人类的精神创伤——从中国到日本,从南京到重庆,从细节到数字,演绎的都是一句话:“听,废墟里传来的,带血的声音。”一个事件发生了是重要的,小说家用自己的方式把它指证出来,同样重要甚尊更加重要。罗伟章在铁一样的已知和难以预料的未知之间游走,自由驾驭流动不拘的时间,质疑人的境遇和存在,探究活着的和死后的“生命”。当人的丰富性饱满呈现之后,才发现人是不可说明的人有待证明。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2: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