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烟雨》一书由刘统、车华玲著,其实,我们今天能考察、观赏到的其他自然遗产和历史文化遗存,无论是巍巍五岳、浩浩四渎、淼淼五湖、茫茫大漠,还是通都大邑、宫阙楼台、金城雄关、巨津广梁、邮路驿站、古刹名寺、洞天福地,了解它们的历史地理背景,不仅能了解历史,理解文化,掌握知识,也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丝路烟雨/沧桑河山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车华玲//刘统 |
出版社 | 长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丝路烟雨》一书由刘统、车华玲著,其实,我们今天能考察、观赏到的其他自然遗产和历史文化遗存,无论是巍巍五岳、浩浩四渎、淼淼五湖、茫茫大漠,还是通都大邑、宫阙楼台、金城雄关、巨津广梁、邮路驿站、古刹名寺、洞天福地,了解它们的历史地理背景,不仅能了解历史,理解文化,掌握知识,也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内容推荐 《丝路烟雨》一书由刘统、车华玲著,本书以丝绸之路的历史发展为线索中,从丝绸之路的开拓和最初的繁荣、互相寻找的东西方世界、丝绸之路的极盛时代、从陆地到海洋、中国人探索外部世界的过程、今日新丝路等多方面多角度讲述和探讨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和变迁。这中间,见证了太多的悲欢,发生了太多的故事,留下了太多的历史教训。 《丝路烟雨》适合大众阅读。 目录 序言 引子 第1章 开拓丝绸之路 神秘的西部 张骞的伟大旅行 打通河西走廊 武皇开边意未已 西域都护府与班超 最初的繁荣 第2章 互相寻找的东西方世界 赛里斯国的传说 中国人眼中的罗马 第3章 神灵间的往来 佛教东渐入中国 法显、宋云的印度之行 唐僧取经与《大唐西域记》 丝绸之路上的佛教艺术宝库 第4章 极盛时代 隋炀帝西巡 安西和北庭大都护府 通畅的坦途 唐代长安——世界之都 怛罗斯的俘虏 第5章 从陆地到海洋 海上丝路的开辟 震荡中的苏醒- 马可·波罗的游历 第6章 西方觉醒,东方却沉睡了 从郑和下西洋到海禁 地理大发现——目标中国 第7章 丝绸之路上的外国冒险家 伸入西域的第一只魔爪 文物大盗斯坦因 德国人满载而归 伯希和与华尔纳:最后的疯狂 黑暗过去是黎明 第8章 今日新丝路 新疆巨变 欧亚大陆桥 新丝路之旅 试读章节 神秘的西部 在张骞踏上向西部探险的征程之前,中国人心目中的西方,是一个神秘莫测的世界。尽管秦始皇用赫赫武功统一六国,建立了版图广大的中原王朝。但是中国人的脚步,向西只到达今天陕甘交界的陇山。地理的隔绝形成了天然的屏障,在大山的那边有什么景色?有什么人居住?给人们留下种种好奇和幻想。 难道在张骞之前,就没有一个中国人跋涉浩瀚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登上白雪皑皑的帕米尔高原吗? 历史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线索。考古学者在甘肃灵台的西周墓葬遗址中,发现了白玉雕成的人像和玉器。兰州郊区的新石器时代墓葬中,也发现了来自远方的松耳石和大理石手镯。这些点点滴滴的发现,汇集成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在远古时代,是否有人已经穿过河西走廊,到达盛产玉石的新疆? 大约成书于战国时代的地理文献《禹贡》,反映了当时人们所了解的地理范围。在谈到西北的雍州时,记载的贡品有球、琳、琅歼。球、琳都是玉器的名称,琅王于则是形似珍珠的美石。成书较晚的《周礼·职方》也记载雍州出产玉石。在夏、商、周乃至春秋战国时期,玉是王公贵族不可缺少的装饰品,象征着地位和富贵,备受青睐,用量很大,并且书中一致记载玉来自西方。虽然书中没有说明具体的产地,但我们知道当时最大的玉石产地就是今天的新疆和田。 《禹贡》又记述:黄河经过弱水,到达一个叫合黎的地方,部分河流人于流沙。唐朝学者颜师古认为:合黎山在酒泉,流沙在敦煌西。如果他的说法无误,流沙就是今天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要是没有人在张骞之前到过新疆,《禹贡》是不会写得如此肯定的。 史料还提供了证明,的确有人早就到过新疆。西晋时有个盗墓贼,偷掘战国魏安嫠王墓,挖出了许多竹简。经过当时学者整理,取名《竹书纪年》。其中一篇《穆天子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游记。它以旅行日记的体裁,记录了公元前9世纪西周第五代君主穆王姬满,乘坐八匹骏马牵引的大车,率六师之众,西行远游。曾宿于昆仑之阿,赤水之阳,观黄帝之宫,还在西王母处做客,共饮于瑶池之上,乐而忘返。 《穆天子传》中记载了许多沿途景色。说周穆王在初夏时候登上春山,俯瞰四野。只见高山下到处是清清的泉水,草原温和无风,百兽飞鸟随处可见。走兽有赤豹、白虎、熊罴、豺狼、野马、野牛、山羊、野豸。飞禽有白鸟、青雕,翱翔在天空上,俯冲着捕捉小羊。这里说的,很像新疆帕米尔高原的葱岭,今天仍可以看到这些景象:青山白云,绿草如茵,湖水照影,泉水淙淙。一群群的山羊、牦牛、骆驼,特别是那些遨游苍穹,凌空而降攫食动物的猛禽鹫雕,更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走下葱岭,周穆王又“至于群玉之山。寡草木而无鸟兽,天子于是取玉三乘,玉器服物,于是载玉万只”。这里所描写的荒山秃岭、遍地玉石的景色与今日新疆玉石之乡——和田十分吻合。周穆王东归途中在沙漠断水,侍从武士刺马颈,“取其清血以饮天子”。在沙漠中靠活牛马血止渴,在现实生活中仍是一种救急的方法。由此可见《穆天子传》记载的真实性。 历史学者根据《穆天子传》中记述的周穆王的行进日期、方向、途经山川河流加以考证,推测他的西行路线大致是:从河南漳水一带出发,北上井陉,循滹沱河至内蒙,向西渡黄河至西宁,然后经积石山寻黄河之源,又人新疆,过和田,沿叶尔羌河北上帕米尔,到巴基斯坦的瓦罕,又下山到喀什,沿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东归。从地图上看,他的西行路线比后来的西行道路多绕了一个大弯。 中国古代传说,西王母的家就在天山东部博格达峰的天池。古籍中对西王母的记载很多,但对西王母的形象和性别说法不同,差距较大。《竹书纪年》中说:舜的时代,西王母来朝拜,献上白环玉块。战国人著的《山海经》说:西王母形状像人,长着豹的尾巴,蓬头散发。但在唐代《拾遗记》中,西王母是一位秀丽端庄的女神,乘翠凤之辇而来,与周穆王瑶池共饮。如果摈弃记载中的神话色彩,取其历史真实部分,并根据《竹书纪年》的记述推测,西王母极可能存在于上古时代的新疆地区,可能是人名,也可能是部落名。如果确系女性的话,说明当时新疆境内的部落还生活在游牧的母系氏族社会。 《穆天子传》中还记载了一件事,引起人们极大兴趣。说周穆王的祖先太王亶父,把公主嫁到葱岭与季绰成婚。唐僧玄奘西天取经,路经羯盘陀国,即今帕米尔高原塔什库尔干城南70公里中巴边境的红其拉甫山口附近,看见了公主堡的遗址。在他的《大唐西域记》卷十二中详细记载了这个故事: 古代波斯王梦见一位美如天仙的少女,她自称来自太阳升起的国家。波斯王日夜思念梦中人,派两名大臣行程万里,来到中国求婚。中国皇帝被波斯王的诚心感动,许聘一位公主。公主随波斯使臣西行来到葱岭,遇到前方战乱,进退不得,于是使臣_将公主送到高山顶上一座城堡居住,山下严加防范。几个月后战争平息,使臣请公主上路西行,却发觉公主已有身孕。据被讯问的侍女说,每天中午,有一位美丈夫从太阳上下来,与公主相会。使臣觉得回去无法向波斯王交代,就在葱岭山上修筑宫室,立公主为王。后公主生一男儿,即是羯盘陀国第一位国王。公主死后,国人把她葬在葱岭山上一个大岩石洞中,世代供奉。 玄奘路过羯盘陀国,曾去瞻仰过公主遗容,见尸体虽已干腊,但尚未腐坏,只是干瘪瘠瘦,如同入睡一般。人们经常为公主换衣服,供奉香花。因为公主是汉人,国王父亲是太阳种,所以羯盘陀人自称汉日天种,相貌也与中国人相同。玄奘是位学识渊博的高僧,记事严谨可靠。红其拉甫山口至今还有传说中的公主堡遗址。不过到那里探访的学者认为,公主堡遗址实际是扼守边防要冲的古代军事堡垒遗址,而不是公主居住的地方。 巧合的是,10世纪波斯诗人费杜西(Firdusi)在他的诗篇《帝纪》中,记述波斯哲姆西特王(Jamshid)曾娶马秦国(Machin)王马汗之女为毒。“马”在波斯语中意为“大”,“马秦”即“大秦”,是古代中亚对中国的称呼。这样看来,在中国古代很可能与波斯人有过交往。 遥远的欧洲人在汉代以前是否到过中国呢?这也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竹书纪年》记载商汤王时,来朝见的诸侯国有成千上万,特别提到有乘着车来的奇肱氏。《述异记》中说的更详细:奇肱国人坐着飞车,顺风远行。商汤王时,西风吹着奇肱人乘车东至豫州界。十年后,又乘着顺风归国,远到玉门关以西四万里。这样看来,奇肱氏来自欧洲大陆的某个地方。在古代人们认为这种“飞车”是不可思议的,于是古书上的奇肱人形象是个飞天的神仙。在二十年前“飞碟热”时,也有人把奇肱人当成古代乘着飞行器到中国的天外来客。今天,我们可在电影和电视中看到一些大胆又富于冒险精神的欧洲青年,有的抓着自制的大鸟翼,从山顶上飞身冲下,利用滑翔技术,在天空中如雄鹰展翅,自由翱翔;有的躺在形似船、上有风帆、下有车轮的帆车中,在广阔的沙漠上顺风飞驶。这是不是奇肱人的旅行方式呢?这种简单的器具,古代人的智慧完全可以达到。奇肱人很可能就是乘坐风帆车和鸟翼,飞越崇山峻岭,穿过广阔的沙漠和平原,来到几万里外的东方。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在《职方外纪》中推测,奇肱氏有可能是西西里岛人,因为这儿的人受希腊文化的影响,自古以精工巧做闻名。这个推测还有待证实。如果真是如此,中国与西方交往的历史就要上溯到公元前15世纪的遥远年代了。 种种迹象表明,在丝绸之路开辟之前,新疆、中亚乃至西方就与中国内地有了往来。而这种往来只能经由陆路。在张骞开始他的伟大旅行之前,一些不知名的旅行家和商人就已经踏上这条漫长的道路了。 P006-012 序言 《沧桑河山》丛书于2007年出版后,颇受读者欢迎,现在经过作者的修订,即将再版了。作为主编,我自然感到欣慰,因为这说明了作者们的努力得到了读者的肯定,产生了预期的社会影响。这当然是全体作者和编者辛劳的结果,但更主要的,是因为这套书所要告诉读者的内容是大家所需要的,又是很容易接受的。 不久前,有网友在微博上问我,为什么古代一些关会起那么大的作用呢?难道真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吗?这样的问题,我不止一次被问过,特别是在现场。我到过中国大部分名关,还到过今天已在境外而在中国史上曾经赫赫有名的关隘,每次都会被同行者问到类似的问题。因为多数人到了现场都有些失望,甚至是大失所望——与他们读过的史书中的描述,与他们吟诵过的名句名篇,与他们想象中的雄关险隘差距太大了。记得2007年深秋,我们“重走玄奘路”的车队在-乌兹别克斯坦南行,在进入阿富汗的前一天途经铁门关。当我们停车摄影时,我甚至找不到一个稍显险要的地点,但见公路通过一个并不狭窄的山口,两边虽有逶迤的山岭,但并不陡峭,更谈不上巍峨。在公路两旁转了一圈,我甚至想象不出当初的关隘和城墙是建在哪里的。 如果我们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加以观察和分析,这样的疑惑大多能迎刃而解。 在历史自然地理方面,由于地形、地貌、水文、植被、土壤、气候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景观早已今非昔比。例如,由于河流改道或水源枯竭,原来的河道已起不到阻碍或防卫作用;因水土流失,沟壑发育,险峻的土峡深沟已成宽谷;原始植被消失后,山川一览无遗,已无藏身之地。 而历史人文地理方面的变迁更大,由于今天的人类所具备的能力已经远远超出了前人的想象,因此如果我们不能复原出当初的人文景观,站在当时人的立场,肯定是无法理解的。例如,用工业化后和热兵器时代的尺度去衡量古代的关隘等军事设施,似乎都不堪一击;当公路甚至高等级公路取代以往迂回曲折的道路,千年雄关早已被从顶越了。有的关城虽然不高,但要在一片戈壁荒漠上找到或制造一架梯子绝无可能,而如果要从数百里外运来,又谈何容易。长途用兵最难的还是粮食保障,一座关隘只要能阻滞敌军,即使他们毫发无伤,也会因为粮食耗尽而束手待毙,最终只能铩羽而归。 其实,我们今天能考察、观赏到的其他自然遗产和历史文化遗存,无论是巍巍五岳、浩浩四渎、淼淼五湖、茫茫大漠,还是通都大邑、宫阙楼台、金城雄关、巨津广梁、邮路驿站、古刹名寺、洞天福地,了解它们的历史地理背景,不仅能了解历史,理解文化,掌握知识,也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这就是我们希望提供给各位的,也是本套丛书再版的目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