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数字时代的大学(拆掉常春藤的围墙)
分类
作者 (美)威廉·G.鲍恩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姬十三作序推荐,一笔写透教育的未来!

《数字时代的大学(拆掉常春藤的围墙)》是普林斯顿大学名誉校长威廉·G.鲍恩对在线教育的一次深刻剖析。

全球的高等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科教育不断滑坡,研究生学费节节攀升。与此同时,在线教育风起云涌,互联网技术令人眩目。在美国,140所高校提供MOOC课程;在中国,6700万学子走进数字课堂。国内外MOOC平台及公开课井喷式增长!

鲍恩教授凭借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和翔实的数据,探寻MOOC如何打破精英的知识垄断,治愈高等教育的痼疾,再掀一场学习的革命!

内容推荐

拆掉常春藤的围墙,互联网重新定义学校和课堂!

在线教育迅猛扩张,大规模公开在线课程(MOOC)颠覆课堂。从单一到多元,从封闭到开放,从批量生产到个性定制。当高等教育从传统走向互联网,我们能否实现“有教无类”的理想?

普林斯顿大学名誉校长威廉·G.鲍恩是研究教育与经济关系的权威专家。在书中他立足美国精英学府,探讨互联网技术何以提高生产率,控制成本增长,同时保证教学质量,维护教育的核心价值。

《数字时代的大学(拆掉常春藤的围墙)》收录了作者在斯坦福大学“坦纳人类价值讲座”的演讲稿,还包括四篇评述文,分别出自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亨尼斯,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尔德-加德纳,哥伦比亚大学文学教授安德鲁·德尔班科,以及Coursera联合创始人达芙妮·科勒。

目录

推荐序 一场史无前例的“数字海啸”

推荐序 一种新的西学东渐

前言

第一部分 高等教育的成本与生产率

 成本趋势、成本病和高等教育的生产率

 推高教育成本的其他因素

 经济负担能力

 问题严重吗

 注释

第二部分 通过在线教育解决问题的前景

 背景

 缺乏有力的证据

 需要可订制、可持续的平台

 需要新的思维方式

 我们必须保留什么

 附录:在线教育现状

 注释

 霍尔德·加德纳的评述

 约翰·亨尼斯的评述

 威廉·G.鲍恩回应霍尔德·加德纳和约翰·亨尼斯的评述

 安德鲁·德尔班科的评述

 达芙妮·科勒的评述

 威廉·G.鲍恩回应安德鲁·德尔班科和达芙妮·科勒的评述

致谢

试读章节

不过,有关成本趋势,还要谈谈最后一个重要问题:在过去大约十年的时间里,私立院校和公立院校两者的处境出现了逆转。1976年,我站在一个私立大学校长的角度来写报告,那时私立大学和公立大学日益扩大的收费差距(私立大学学费要比公立大学高得多)引起了广泛关注。在那些年,因为经济停滞,私立大学受到严重影响,股票市场价值也受抑制,这反过来影响了捐赠基金和私人捐助的收益。而今,比起大部分私立院校(当然包括最有竞争力的私立院校),恰恰是公立院校的处境更艰难,这主要是因为州政府大幅削减教育拨款。

我在斯坦福做了上述发言后,次日的研讨会上,亨尼斯校长以斯坦福大学为例,对比公立院校在学费和助学金方面的不同趋势。他注意到,虽然斯坦福的学费“标价”持续上涨(其实几乎所有高校都在涨),但是斯坦福有财力增加助学金的开支,甚至能做到让助学金的涨幅高于学费的涨幅。斯坦福也确实选择了用这种令人高度称赞的方式来支配部分资源。但只有少数几个财力雄厚的私立院校能够做得到,我们不该只看到这些相对宽裕的“离群”院校的幸运,而忽视公立高等院校的总体情况和其他大多数私立高等院校面临的处境。毕竟美国3/4的大学生上的是公立高校,而大多数私立高校也被迫涨学费,但助学金的补助程度却跟不上学费的增速。我在下文会再回到高校分化日益严重的问题上,并讨论其可能造成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我频频用到生产率(productivity)这个关键词,却没有给它下个定义。简单地说,生产率是产出与生产投入之间的比率。不过这个公式说了和没说差不多,因为在教育行业,即使仅针对某所具体院校,要衡量产出和投入都是相当困难的,更何况是针对各负使命的所有院校。要是我们是在生产标准化零件或收获蓝莓,那就好办多了!

有个很好的例子可以说明高等教育的生产率有多难衡量。美国国家科学院2012年发表一篇长达200多页的重量级报告,旨在探究高校生产率衡量问题。报告中援引了大量文献,指出高等教育生产率是线性的,并提醒使用或误用(不可避免地)被简化了的测量方法可能带来的种种危害。报告坚称,“在探讨生产率问题时,质量应该始终处于核心位置,即便它无法完全通过指标来衡量”。报告还强调,教学和研究等因素的联合生产造成了产出的复杂性,还有,必须意识到投入方面,包括资金和学生时间等因素,同样具有复杂性。

技术可能在哪些方面影响成本病,其中涉及的难题又意味着什么,在思考这些问题时,《新英格兰医学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的一篇论文给我很大启发。文章作者巧妙地捕捉了用于解释“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IT productivity paradox)的种种要素。IT生产率悖论是麻省理工学院的罗伯特·索洛在1987年提出的,指的是计算机化似乎无法改进生产率的标准化测定。索洛说过这么一句有名的话:“计算机时代的印记随处可见,唯有生产率的测量未受其影响。”据说该结论引起了一场长达20多年的研究,目的是找出这一悖论的根源。

《新英格兰医学期刊》上那篇论文的作者提出,对IT生产率悖论的解释可分几种情况。在“测量不准”一节中,他们指出:“服务型产出的重要维度,如可获取性和便利性,通过IT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这些维度却难以量化,也几乎不计入生产率测定中。”举个例子,自动取款机给用户存取款带来便利,但这种便利性的提高,以及用户由此节约下来的时间,是不计入传统的生产率测定中的。P8-10

序言

一种新的西学东渐

我很同意作者所说,“人们往往不够重视在线课程的多样性,也忽略了对其因地制宜、量体裁衣的重要性”。在线教育就像一个大筐里装满的萝卜,类型千差万别,不能一概而论。针对成人的,和针对K12的,不能放到一起讨论;针对应试教育的和针对素质教育的,也完全不是一码事。

本书写作之时,作者还只是把MOOC看作在线教育现状的一端(“另一端是相对简单但数量极大,为具体院校量身打造,并建立在该校学习管理系统之上的在线课程”),但时至如今,MOOC的江湖地位已不可同日而语。近两年Coursera和edX拿到的投融资都近亿美元,已然是“一场海啸”。MOOC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的内容主要针对高等教育,被认为有潜质变革未来的大学教育。它天然处在在线教育的金字塔尖。

作者坦言,十年之前,“自己当时都不怎么相信”在线教育能有机会,但现在“已经彻底改变了看法”。这与互联网的普及、技术进步以及用户素养的提升都密不可分。

有时我会这么向圈外人介绍:MOOC就是“新一代的公开课”。十年前,大量国外名校将课程录像搬上网,国内以网易为先的网络公司集中引进,使得没有机会留学的国人得以大规模接触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然而,课程录像看起来毕竟费劲,能坚持下来的人寥寥无几。现在的MOOC课程,是名校名师专门为在线教育而录,符合碎片化的网络习惯,有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且能捕捉学生反馈来及时调整教学情况。总之,技术的进步,使得线上教育能最大真实模拟实际教学情况。

然而,线上和线下毕竟不同。作者在书中花了大篇幅“至少充分证明了混合并不比传统逊色,而且这一结论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学生”。但保守者依然会举出种种理由来说明线上学习存在的种种弊端。

这场论争像极了纸书与电子书之争。尽管电子书的便利性已被认可,但反对者依然能拿出种种反例说明纸书体验的不可替代:纸书内容更适合记忆,纸书阅读更有沉浸感等等。然而现实是,传统出版的份额大量下滑已成定局,青年一代对电子书甚至手机阅读的习惯逐渐养成。也许电子图书永远无法比拟纸书的真实感觉,但它同样拥有纸书无法企及的一些优点:便携、更好的交互、社会化阅读甚至更出色的版式,等等。

在线教育也是如此。我认同达芙妮?科勒在书中所说,“尽管我们会失去面授教学的某些好处,但却能在别处有新斩获”。或然,面授教学的沉浸感、真实的互动体验、对学生的约束能力比虚拟世界更强,但在线教育同样有它不可取代的优点:随时随地上课的便利性,和全世界学生成为同学的全球视野,等等。为纸书和传统教育辩护的多半是已长大成年保持旧有习惯的中老年人,而那些习惯虚拟生活的90后、00后根本无意介入这场争论,他们早已默默投身新世界。

美国人发展在线教育的最大动机可能是降低教育成本。但对中国学生而言,这是一场新的西学东渐。我们面对的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有体系地将高等教育内容搬至虚拟世界的行为。过去,中国人要获得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不得不移动肉体去别的国家,而如今,“在线时代的留学”使得获得国际教育的成本大大降低。未来的留学可能是混合式的:通过在线教育上课一年,结课时候飞到真实大学所在地和同学们待一个月。这将使得留学的门槛大大降低。

教育的全球化令全世界学生受益。今天,学习在线课程的学生,有2/3不在美国境内。最新数据显示,中文用户已占到Coursera全球用户的9%。几大国际在线教育巨头都认为,中国有可能成为非英语国家中最大的MOOC受众国。但也有人忧心忡忡,在这场新教育浪潮中,由于语言的劣势,中国将落后于印度。

2012年被称为MOOC元年,2013年则被称为中文MOOC元年,国内一些名校纷纷将自己的课程搬进Coursera和edX,清华大学更是推出了自有平台“学堂在线”,使得国内的普通学生能得到全国最好的中文高等教育。这是一场优质教育阶梯式地向低处倾泻的革命,也是优秀教师重新认识自身价值的新纪元。2013年,果壳网MOOC学院举办的一场活动中,我们邀请了几位台湾老师来北京。“国立台湾大学”的概率老师叶丙成,在现场获得了明星般的待遇,大量学生找他签名、合影。这恐怕是千年以来,师者真正拥有桃李满天下。

目前全球的MOOC课程只有1500门,注册用户近千万人。假使两年之后,这两个数据扩大十倍,人类的知识和学习将变成怎样?

姬十三

果壳网CEO

书评(媒体评论)

鲍恩教授学识渊博、视野开阔、思想敏锐、见解深刻。他这本著作的论述视角很新颖,观点很独特,能够将信息技术和高等教育成本论述得很充分,又通俗易懂,真的很难得。

——尚俊杰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剐院长,教育技术系系主任

对中国学生而言,这是一场新的西学东渐。

——姬十三,果壳网CEO

数字时代的社交、购物、金融方式都是过去难以想象的,只有教育似乎和几千年前的授课方式并无本质区别。MOOC正在改变这一切。鲍恩是全球为数不多的对此最有宏观视野和发言权的人之一,这本书将带你从政策制定者的角度重新认识MOOC。你值得和鲍恩一起见证历史。

——MOOC学院

威廉·G.鲍恩在本书中再次展示了他何以成为美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泰斗级人物。鲍恩深刻剖析了高等教育的“成本病”问题,并提出在线教育及大规模公开在线课程可能成为该问题的解决之道。其见解入木三分、颇具先见之明和颠覆性。

——迈克尔·希尔(Michael Schill),芝加哥大学法学院院长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5: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