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钰编著的《道是道理》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提出了“天人合一”“清静无为”“有容乃大”“大智若愚”等观点,寄寓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凝聚着深刻的处世智慧。心中有“道”,所以气度非凡,凭借强大的正能量震慑场面、影响他人,左右事态的发展。漫步人生,以道来处世,以气场来应对各种形形色色的人,那么生活就会变得轻松和愉快,走到哪里都是如鱼得水的感觉。人生即是道场,想要活得精彩,活出洒脱,就要理解“道”中的道理,以此帮助自己修身、养性、助人、成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道是道理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慧钰 |
出版社 |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慧钰编著的《道是道理》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提出了“天人合一”“清静无为”“有容乃大”“大智若愚”等观点,寄寓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凝聚着深刻的处世智慧。心中有“道”,所以气度非凡,凭借强大的正能量震慑场面、影响他人,左右事态的发展。漫步人生,以道来处世,以气场来应对各种形形色色的人,那么生活就会变得轻松和愉快,走到哪里都是如鱼得水的感觉。人生即是道场,想要活得精彩,活出洒脱,就要理解“道”中的道理,以此帮助自己修身、养性、助人、成事。 内容推荐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超脱自在。 生活就是道,道就是生活。执古之道,御今乏有,功成身退,天之道哉。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崇尚自然无为的天道、秉承顺其自然的天人关系、追求返璞归真的精神气质、修炼隐逸之士的人文关怀,这是千百年来道家思想不变的文化基因,也是今人为人、处事的行动策略。 人这一辈子,其实就做三件事:一是用嘴说话,二是用手做事,三是用心思考。显然,说话、办事都离不开“用心”。“心”之所在,必须通古今、明大道,而道家学问字字玑珠,为我们提供了了解自然、洞悉万物、把握人心的规律,谙熟这些玄妙的人生道理,就可以在无为中成就有为,从现实起步,从小处着手,在点滴中改变自己。 慧钰编著的《道是道理》通透解读道家的生存智慧,明辨万物变化的玄妙之机,提出为人处世的进退方略,实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目录 第一章 以玄道之眼看世间无象 事事不过一个“道”字 道不可道,起落自生 或兴或困,一切都是表象 冷眼看表象,无象自生 智慧人生自得无象 以无象化人生起伏 眼深心宽,恬淡自现 第二章 借中道之志视万物为刍狗 是悲是喜,有何不同 仁义之心生是非 不仁才能守中道 心平衡,眼平等 有阴有阳,谓之中 别让名利祸乱平衡 无云无雨便是晴 第三章 玄德不玄,成败无渊 成败不分家 平静在于通达 善则与世无争 以柔克刚善处卑 生而不有谓之德 想主宰不如不助 第四章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自然的大道与精髓 后其身才能身先 在无序中寻找有序 自然法则就是生存法则 变通则生,固守则亡 强盛的前路必定是衰弱 有距离的“树”才能够生的蓬勃 第五章 气场之源,道亦气场 我即为气场 “本我”就是能量之源 气场自心中来 不迎不送,自信创造气场 道、我、气场三者合一 心中大道,自信之本 第六章 无生无死,不衰气场依本性 翛然心蕴含大能量 用心如镜,气场不伤 远离诱惑心灵亮 心正则气场正 情绪似道通气场 依本性,能量得释放 心自由,气场得心应手 第七章 气道为一,掌握命运无敌能量 命运掌控者——气与道 气场的根本是道 觉大道,练大气场 无形无象的气场模式 调气场也要道法自然 气场有无皆同源 第八章 生死破,俗世无我之真性情 生亦何欢,死亦何哀 悟乃鼓盆而歌 人生多无助,又何苦伪装 顺应本性解心结 心遨游无尽头 大道的隐显悖论 无择亦无非 第九章 低调处世,处卑守己弱胜强 顺人而不失己 外化而内不化 不为外物所赋役 谦卑不是卑微 低姿态,高人品 低调处世,真诚为人 示弱的迂回处世法 第十章 依时而动,无为方能有为 无为才能无不为 此消彼长,掌握分寸 趋利避害好办事 以无为用,成功没阻碍 道法自然,依时而动 凡事有阴阳两面 常无心,不走歧途 第十一章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返璞归真,诗性生存 适时做擅长的事 乘风万里,顺势而为 因环境而改变 功成则主动隐退 满足肚子而不是眼睛 宠辱不惊,心安则快乐 试读章节 事事不过一个“道”字 我们常常困惑于事业的起落、运道的兴衰、情绪的悲喜、财富的聚散……殊不知世界万物本是无物,大千万象却是无象。睁开被尘世弥封的玄道之眼,一切的悲喜荣辱不过是如天地之始般混沌一片。 在中华五千年思想史上,“道”家一直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道家思想,源远流长,通亘古今,经久不衰,有着无与伦比的延续性。 世间万物都逃不过一个“道”字:张良,运筹帷幄,不愿封王,自请封于“留”,是效法“居善地”,避免了“狡兔死,走狗烹”的厄运;郭子仪,海纳百川,齐“福禄寿考”;陶弘景,挂冠神武门,“山中宰相”百世流芳,优哉游哉;唐太宗,“贞观之治”,开盛世王朝,千古—帝……“道”矣,玄矣,妙矣! 《庄子·知北游》中有这样一段: 东郭子向庄子请教:“大家经常说的‘道’,到底在何处呀?”庄子日:“大道无所不在。”东郭子说道:“必须说出一个具体的地点来。”庄子说:“在蝼蚁之中。”东郭子说:“怎么存在于这种低下猥琐的地方呢?”庄子又说:“在稻田的稗草里。”东郭子说:“怎么越来越低下了?”庄子又说:“在瓦块砖头中。”东郭子说:“怎么更加低下了呢?”庄子接着说道:“在屎尿里。”东郭子听了后便不再吭声,他担心庄子会说出更加卑琐之物,实在是听不下去了。庄子见东郭子沉默不语,便解释道:“你的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对于道的本质,不可以只在某种事物中寻求,世间万物没有什么可以脱离‘道’而独立存在的。” 正如庄子所说,道是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它无声、无形、看不见、摸不着,却涵盖着宇宙和大自然。无法用语言描述,是因为人类的思维和语言是有限的、片面的。因此,不管我们对“道”的认识是怎样的,都是片面的。所以,我们要在大“道”中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感悟人生世事。 “道”有两种存在状态:“有”和“无”。其中“无”并不表示什么也没有,而是代表着那些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但又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如人的意识、大自然中的空气等;“有”是道的另一种存在状态,指天地间有形、有色、有声的实物。 茫茫宇宙,事物的存在状态都是由“有”或“无”两种状态组成的,二者相辅相成,都是“道”的载体,和“道”一样深奥、奇妙,故老子日:“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人称“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此时,他对天下的思考就是建立在“常无,欲以观其妙”的基础之上的。后来,诸葛亮为刘备出谋划策,制定各种战术,又是以“常有,欲以观其徼”为基础的。 事事不过一个“道”字,“道”是世间万物的根源。正是因为“道”的奇妙,“有”和“无”的有机结合,世界才变得丰富多彩。因此,我们只有把握“有”和“无”的妙处,参悟大“道”,以“道”为万能的钥匙,才能开启人生处世智慧的大门。 乱世中平安了此一生的韦睿,出身名门望族,自幼才华横溢,素有“干国家,成功业”之才,在乱世中,择良木而居——辅佐梁武帝萧衍。 公元505年,韦睿奉命北伐,虽然体弱多病,不能骑马,但每逢战事必乘坐车舆,亲临战场,鼓舞将士。因此,全军上下士气高昂,战无不胜。 尽管韦睿一心为国,仍不能完全取信于梁武帝。当战事进入关键时刻,梁武帝派了亲信曹景宗与之并肩作战。每当战胜,曹景宗和其他将领都相互争功,唯有韦睿淡定自若,不愿争功。 其实,梁武帝深知韦睿富有军事才华,又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是最合适的北伐统帅人选。但是,处于猜测,他始终不愿委任韦睿做统帅,而是委任自己的弟弟萧宏来当元帅。萧宏是一个只知聚敛财富的腐朽无能之辈,怎堪元帅之职。后来,梁武帝又派了曹景宗与韦睿一起作战。可以说,梁武帝每时每刻都在提防、猜忌韦睿。 面对这种情况,如果韦睿稍不留心,必会死于非命。好在韦睿深知自处之道,身处乱世,争强好胜必不得善终,只有安分守己,不争功名,不计利害得失,才能苟活下来。事实上,韦睿也确实顺道而行,虽然身处庙堂,却心怀“功成身退”之心,处处退让,不争强好胜。因而,韦睿才能一生平安,寿终正寝。 韦睿正是深知身处乱世之中的处世之道,巧妙地把握住了“有”和“无”的妙处——虽然“有功”于社稷,但是却以“无功”的姿态面对世人。因而,面对天性多疑的梁武帝,韦睿才能应对自如,得以平安终老,成就了“功遂身退,天之道”的千古名句。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了适应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人们不得不加足马力,拼命奔跑,毕竟“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努力奋斗,原本无可厚非,但是压力太大就一定会适得其反的。于是,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顺势而生,很多人都生活在一片迷茫和紧张之中,甚至有一些人已经受不住压力,崩溃了。如此一来,岂非得不偿失? 古往今来,“道”一直闪烁着智慧之光,为人们构建完美人生提供充足、厚实的精神养分。它用它的智慧告诉我们,如何认识世界,如何认识社会,如何立身处世,如何建立完美的人生。“道”的玄妙,博大精深,包罗万象。P2-4 序言 茫茫宇宙之中,“人”“地”“天”与“道”一脉相承。作为万物之灵,“人”生活在大地上,仰望天空观节令,必然需要掌握生存、发展之道。于是,有了“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的逻辑。 老子开创了道家学派,指引着人们学习、研究天地运行的大道。庄子更进一步,让人们学会无拘无束地生活,享受逍遥自在的人生。之后,道家其他分支学派的著作,都围绕着“道”这个根本点展开,为后人提供了无穷的智慧。 老子认为,“道”衍生宇宙万物,是一个形而上的实体,孕育和推动宇宙万物;它无形、无象、无声,恍兮惚兮,若有若无,超越时空而又确实存在。这使老子的思想充满了形而上的深邃与魅力。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他认为“道”是无限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灭,否认有神的主宰。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因素,看到一切事物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中。他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 道家思想高屋建瓴,从宇宙天地和人的完整生命的宏观角度,来思考人应当度过一个怎样的生命征途,超越了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的局限。站在天道的中心和人生的边缘来反思人生,深入人性,为人们构建了一片朴素自然的自由天地。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道家所构筑的这种质朴温馨、纯真自然、安闲自适的社会生活正是人们所期待的。 崇尚自然无为的天道、秉承顺其自然的天人关系、追求返璞归真的精神气质、修炼隐逸之士的人文关怀,这是千百年来道家思想不变的文化基因,也是今人为人处世的行动策略。 人这一辈子,其实就做三件事:一是用嘴说话,二是用手做事,三是用心思考。显然,说话、办事都离不开“用心”。“心”之所在,必须通古今、明大道,而道家学问字字珠玑,为我们提供了了解自然、洞悉万物、把握人心的规律,谙熟这些玄妙的人生道理,就可以在无为中成就有为,在天地之间逍遥。 本书从深邃的道家文化中摘取精髓,从集理性与感性于一体的道家文化中找到生存的智慧,从深刻而浅显的道家文化中找到快乐的源泉,从而明晰人生的航向、把握生存的本质,并为心灵提供滋养,开启崭新的人生之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