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信仰书简(与当代大学生谈理想信念)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刘建军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亲爱的同学:

你好!

我认真读了你关于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的来信。首先要谢谢你的信任,向我倾吐心声。在信中我看到了一颗跃动着的灵魂。你的提问正好启发我思考,下面我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和你交流。

我从网上看过“小悦悦事件”的视频。坦率地讲,我和你的心情一样:痛心、失望、悲愤,同时也有困惑——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在一个需要救助的弱小生命面前选择了冷眼旁观,他们为何如此麻木不仁?是什么泯灭了他们的恻隐之心?我看到了很多网友的评论。有人悲痛于生命之花的凋零,有人愤怒于“十八冷士”的冷漠,也有人在冷静地分析冷漠背后的根源。其中,认同度最高的一种说法是,自南京“彭宇案”之后,人们不再期待善良和道德,不再相信公正和法律,认为自保比美德更重要,所以才有这么多人选择了袖手旁观、绕道而行。在信中你也表达了这样的想法:扪心自问,不敢保证自己在同样的情境中会伸出援助之手,因为你也怀疑法律、怀疑道德,甚至怀疑人生。我注意到,你对自己的这些“怀疑”同样也抱有怀疑。你信中说:如果没有法律和道德可以相信,人人自危的社会和生活还值得期待吗?我们的生活和社会还能持续下去吗?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由此我们可以尝试得出一个推论:我们必须相信点儿什么,生活才能继续,社会才能维系。我们为什么必须要信些什么呢?或者说有所信任、信赖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我想大概有这么几点:

相信和信任可以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一种安全模式。安全感是人类的基本需求,是其他各种需求实现的前提与保障。你知道,对于非洲草原上的每一种动物来说,每天早晨都必须以拼命的奔跑开始,这是一种动物世界里从无安全、永无宁日的活命法则。这种没有安全保障的生活固然不幸,但没有安全感并不比没有安全好多少。如果一个人心中充满着怀疑和不信任,即使他生活在一个并非危机四伏的环境中,他也将时时处处如临大敌。没有安全、安宁的生活,怎么可能有快乐和幸福呢?如果我们警惕身边的每一个人,对每一份善良都报以防范,对每一项法律都报以怀疑,那我们就不是活在人类社会。而是活在丛林世界。缺少安全感和信任感、充满怀疑和不信任的人生必将惶惶不可终日,这不是我们人类想要的生活。由此看来,仅靠出于自保的精明和怀疑并不能提供足以支持我们幸福生活的安全感,相信点什么,对什么抱有信任和依靠。是我们获得、拥有和享有安全感的必需品。

相信些什么还可以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一种互惠双赢的节约模式。人们总是希望能过一种简单、省心、低成本的高效生活。而当我们失去基本的信任时,就不得不为怀疑和防范付出必需的成本。比如,为了防范盗窃人们发明了各式各样的锁。为了防范商业欺诈人们不断提高信贷门槛,为了防范腐败而设置了各级反腐败机构,为了防范偷工减料而设置了种种质检部门,等等。你看,这些都是人类为怀疑和防范付出的成本和代价。其实,这些成本只是投给了“假想敌”。它并没有实质性改善和促进人们的生活。可悲的是,人类由于怀疑和不信任而在不断地制造着各种各样的“假想敌”。让生活变得更复杂、更低效。反过来说,一种零成本的互信却能让双方将原本用于“假想敌”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建设美好生活。比如,两个国家基于互信的军事约定裁军和降低军备投入。同样。互信的政治、经济关系,互信的生活、人际关系,都可以精简掉社会、生活与人心中的诸多不必要的环节,而为我们带来成本最低、收益最大的“节能高效”生活。

相信些什么还可以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一种动力模式。你知道,在物理世界里,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让静止的物体运动,让运动的物体静止,让运动物体改变速度或方向,都有一个必需的因素:受到外力的作用。同样,在人生中,能否以及如何改变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状态,也取决于你是否有足够的成长和发展动力。给我们以人生动力的因素有很多,但相信未来会更美好。相信未来有一个值得期待的目标在等待我们的努力,是生活持续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事实上,相信就是对于未来尚未发生之事抱有信心和希望。而这种希望和信心既是人们积极生活和努力奋斗的根本动力,也是一个人身处逆境而不放弃的精神支撑。如果未来对于我们毫无希望和期待可言,生命和生活持续的意义何在?举个极端的例子,所有的自杀案例原因可能各不相同,但在各个不同的原因中有一点一定是共同的,那就是当事人失去了对于未来的信心和希望,失去了生活持续下去的动力和勇气。因此,相信些什么,将为人生提供前行的动力和支撑;什么都不敢、不愿、不再相信,则将意味着人生精神支柱的崩溃与坍塌。

相信些什么还可以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一种超越模式。有哲人认为,人生具有浓厚的悲剧色彩。悲剧的根源在于人生有限性与欲望无限性的矛盾。人生是悲剧还是喜剧我们姑且不论,但人生有限性与欲望无限性的矛盾却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的生命长度有限但却追求永生,生命容量有限却贪得无厌、欲壑难填。在这种尖锐的对立中,有人在贪婪物欲中沉沦,有人选择了超越。前者因难得永生而沉溺于现世的享乐,后者却找到了一条以精神生命提升物质生命的超越之路。这其实就是一条信仰之路。信仰是在人生的终极与本原问题上的慎重思考,它提供人们一切行动的根本准则与终极遵循。简言之,信仰是将人生所有的为什么推到穷尽处的回答。

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和提高,为什么人们的心灵却在物欲奔走中日渐焦灼、逼仄?这是因为。物欲如海,为物欲牵引的人生注定看不到尽头。因此,人生总是需要地平线的指引给予希望,而信仰就是让颠簸于大海中的小船看到地平线。信仰是对人生、社会、宇宙最终极、最彻底的觉悟。靠着信仰。我们从人生之自然境界出发,超越自然的命定、功利的束缚而向道德和天地之自由境界迈进。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当我们在物质欲望中奔走冲突而走到山穷水尽之时。信仰为我们展示出另一重精神的天地。

当然,我知道,追寻信仰、坚守信仰并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这其中可能会有诱惑、有压力、有挫折。就像前面说到的“彭宇案”,坚守自己的道德信仰去做一个善良的人也可能会遭到曲解,甚至蒙受不白之冤。但我相信,一个对道德真正有着虔诚信仰的人,不会因他人的嘲讽、误解和不公正而放弃自己对道德的持守,因为他的选择是在听从自己内心对于正确的判断和理解,对于道德的仰望和追随。所以,说到底,这是他和自己内心的道德律令之间的事,他和他的信仰之间的事,而绝不是他和他人之间的事。他明白,做道德之人,行道德之事,是对于天地人生大道的遵循,在于求得心灵的安宁与温暖,在于求得自我精神境界的不断提升与超拔,而不在于他人之评价和对待。《庄子·逍遥游》讲:“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段话是说,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不受外物所役使。缺乏信仰指引的道德乃是一种道德上的“有待”状态,真正彻底的自由之境乃是委身信仰的“无待”状态。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便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也是。

先聊到这里吧,也希望以后我们就这个问题能继续深聊。

祝心有所思,学有所获!

冯秀军

2012年3月

P3-7

目录

信仰的意义/1

01.必须相信点儿什么,生活才能继续/2

02.信仰:超越现实的强大力量/8

03.信仰的缺失与信仰的渴望/18

04.人生征途的理想之光/26

05.追求卓越与享受平凡/32

06.一块洁净的心田、一种宁静的心境、一个远大的目标/42

信仰的辨析/51

07.谈相信、信念与信仰的区别/52

08.物质、精神与信仰/60

09.谈谈信仰与宗教/68

10.理想点儿好,还是现实点儿好?/74

11.慎重选择人生信仰/82

生活的信仰/91

12.我应该树立什么样的生活理想?/92

13.我有这样的理想难道错了吗?/98

14.调整好心态,用心经营大学行程/106

15.与国防生谈军人的价值/114

16.我的好工作在哪里?/122

宗教的信仰/131

17.为什么有的科学家也信教?/132

18.与有信教意向的同学谈信仰,142

19.与信教学生谈信仰的自由/150

20.谈谈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160

21.不论是否信教。都要有内心约束/170

科学的信仰/177

22.因为信仰,向死而生/178

23.当代中国的共同理想与追求/186

24.谈谈对党的信任/196

25.谈谈对法律的信仰/204

26.与入党积极分子谈信仰/214

27.与信仰一路同行/224

作者团队/233

序言

在当前的中国,“信仰”这样一个原本有点私密的词成了一个相当热门的公共话题。一时间,不同领域和阶层的人们都谈论起“信仰”来了——这无论如何是不同寻常的。它或许能说明,在当代中国社会,在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信仰”成为一个不能不谈的重大问题了。

这种情况在大学校园也得到了印证。这是不足为奇的,因为校园是社会面貌的风向标,而青年学子则是社会中最活跃的一群。大学生们在经历了高考的冲杀后,进入平静的大学校园,也终于可以思考一些社会人生的问题、一些大本大原的问题,其中就包括理想、信念、信仰这类问题。

老师们也在思考,特别是那些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老师们。不但思考,而且对话,与大学生们进行着对谈。在课堂上,在网络上,以及在一起去食堂的路上,师生们进行着思想感情的交流。本书所收录的二十多封书信,就是这种对话和对谈的一些记录。说是“记录”,当然并不是最原始的东西,而是经过了梳理、加工和润色。但是,这些书信绝不是在大学生活之外人为地凭空“做出来”的。其中涉及的话题,都是从学生中来,从上千份相关的调查询问中来。有的同学可能会对其中的一些段落觉得熟悉。

信仰是复杂的精神现象和社会现象。到现在为止,并没有哪一门科学能够把这一现象说个一清二楚。因此,大家也都是在探索。老师们说的一些道理,未必就是确定的答案,而不过是提供一些思考的线索。参与本书写作的老师们深知这一点,因而愿意继续进行这方面的探索与交流。书信后面附有老师们的个人简介和联系方式,如果有同学对哪位老师的信有共鸣,或有疑问,可以进一步与老师探讨。我们保证,你一定会受到欢迎的。

内容推荐

刘建军等编著的这本《信仰书简:与当代大学生谈理想信念》是十几位高校教师写给学生们的几十封书信。这是些普通的信件,但其中讨论的却是一个不寻常的话题——信仰。在娓娓道来的家常话语中,在充满个性的思路言说中,师生们探讨了人类心灵世界中的这一敏感而奇妙的话题。什么是信仰,怎样来把握信仰?信仰对社会有何意义,对人生有何意义?是否没人都需要信仰,是否人人都具有信仰?当代大学生应该做出怎样的信仰选择,树立起怎样的信仰呢?……《信仰书简:与当代大学生谈理想信念》提供了一些思考的线索。

编辑推荐

大学生们在经历了高考的冲杀后,进入平静的大学校园,也终于可以思考一些社会人生的问题、一些大本大原的问题,其中就包括理想、信念、信仰这类问题。老师们也在思考,特别是那些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老师们。不但思考,而且对话,与大学生们进行着对谈。在课堂上,在网络上,以及在一起去食堂的路上,师生们进行着思想感情的交流。刘建军等编著的这本《信仰书简:与当代大学生谈理想信念》所收录的二十多封书信,就是这种对话和对谈的一些记录。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12:2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