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上去健康的婴儿会有问题吗?同性恋和恋童癖由谁决定?抑郁与大笑、贪吃与厌食来自何处?谁掌控了弹钢琴和性高潮?老了如何可以不痴呆?什么是让你健康长寿的秘诀?上瘾、精神分裂症、攻击、死亡或是进化,一切都由大脑说了算!荷兰最有趣、最具独创性的大脑研究者斯瓦伯,通过《我即我脑》带你开始一次万花筒式的探索,解读大脑与你千丝万缕的联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即我脑(在子宫中孕育于阿茨海默氏病中消亡) |
分类 | 科学技术-医学-基础医学 |
作者 | (荷)迪克·斯瓦伯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看上去健康的婴儿会有问题吗?同性恋和恋童癖由谁决定?抑郁与大笑、贪吃与厌食来自何处?谁掌控了弹钢琴和性高潮?老了如何可以不痴呆?什么是让你健康长寿的秘诀?上瘾、精神分裂症、攻击、死亡或是进化,一切都由大脑说了算!荷兰最有趣、最具独创性的大脑研究者斯瓦伯,通过《我即我脑》带你开始一次万花筒式的探索,解读大脑与你千丝万缕的联系! 内容推荐 你知道吗?把同性恋改造成异性恋,那只是痴人说梦;以瘦为美的文化并不是厌食症流行的罪魁,让我们厌食的是大脑;罪犯的大脑可能天生与我们不同,真的存在“犯罪脑”;灵性的提升、大彻大悟的感觉可能都来源于大脑缺氧。 《我即我脑》,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神经生物学教授周江宁,泊江大学医学部神经生物学教授包爱民倾情推荐。 《我即我脑》的作者,全球脑研究领域的旗帜性人物斯瓦伯,带来最可信、最好读的大脑全书。 目录 第1章 我即我脑:大脑决定人生 大脑决定我们是谁 有关大脑的神奇比喻:大脑是如何工作的 第2章 子宫中的成长、分娩与父母养育 母亲和胎儿大脑的互动决定分娩能否顺利 孩子大脑的发育需要丰富多彩的环境刺激 第3章 胎儿大脑在子宫中受到的威胁 看上去健康的婴儿会有问题吗 母亲的饮食决定了胎儿大脑的品质 第4章 子宫中大脑的性分化 是男是女,大脑说了算 同性恋和恋童癖,都是无法选择的 第5章 大脑与青春期、爱情和性 青春期行为:孩子真的没有动脑吗 从大脑的反应来看,热恋就是成瘾 第6章 下丘脑:生存、激素和情感 名不见经传的下丘脑掌管着你的生存能力 抑郁与大笑、贪吃与厌食,都源于紊乱的下丘脑 第7章 成瘾物质与大脑 吸食大麻使得潜在的精神分裂症暴露 摇头丸,带来快乐和大脑伤害的小妖精 第8章 大脑与意识 三个大脑结构搭建了你的意识世界 如果大脑接收不到正常的信息,它就会胡编乱造 第9章 攻击性 为什么25岁以下的男孩攻击性比较强 罪犯的大脑可能天生与众不同,他们应该为此受到惩罚吗 第10章 自闭症 自闭症天才的大脑很奇特吗 缺乏父母关爱并非自闭症的源头 第11章 精神分裂与幻觉 精神分裂症:在子宫中形成,在青春期显露 紊乱的大脑会产生图像和噪音 第12章 修复大脑和电刺激 大脑内的电极带给你快乐和健康 能用电子产品和他人的大脑修复我们的大脑吗 第13章 大脑与体育 拳击:神经的色情文学,让大脑受伤的运动 多动脑比多运动更能让我们健康长寿 第14章 道德的大脑,大脑的道德 经过“大脑切断机杰克”之手,叛逆者变成了“行尸走肉” 天生的道德感同时存在于人类和动物的大脑中 第15章 记忆 短时记忆涉及大脑的“内存”,长时记忆涉及大脑的“硬盘” 自动运动的程序存储于小脑:从弹钢琴到性高潮 第16章 大脑与宗教 信仰形成于孩子的大脑 那些抱有宗教幻想的名人给我们的启示 第17章 灵性的大脑 灵魂是脑细胞产生的一个误会 大脑缺氧有时会造成灵魂出窍的错觉 第18章 自由意志,一个愉快的错觉 早期大脑发育所产生的永久性限制影响了我们一生的选择 大脑是一台巨型的无意识的电脑 第19章 阿尔茨海默综合征 脑细胞在使用中不断损坏,阿尔茨海默综合征趁虚而入 激活神经细胞,老了也可以不痴呆 第20章 死亡 脑细胞在人死后还能存活,我们能用无生命的分子制造生命吗 死后将大脑存入人脑库,造福后人 第21章 大脑的发展 社会的一夫一妻制对大脑进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类与黑猩猩的基因编码只有6%的差别,他们的大脑却相去甚远 第22章 结论 大脑的可塑性非常有限,因此爱护大脑要从胎儿开始 人生不是基于我们的选择,更多是取决于我们大脑的早期发育 致谢 译者后记 试读章节 性虐待对儿童是有害的,对性虐待者实施惩罚是为了使公众满意,也是为了防范再发。不过后者是个问题,如何才能改变早在早期发育阶段就在大脑中形成的行为呢?人们以前也尝试过利用各种方法把同性恋男性变成异性恋男性(参见第4章第5节),但是从未成功过。恋童癖也是如此。不久以前,乌特勒支省法院本是宣判了对一位60岁的异性恋恋童癖牧师处以10个月的监禁,而经过了一番讨论后,法官改判他去做社区服务了。这种情况在过去肯定不会发生。 荷兰也曾对恋童癖男子实施过去势手术。1938-1968年,荷兰有至少400名男性性罪犯者“自愿”接受了去势手术。去势过程不受法律控制。被判处防范性扣留(在监狱里接受无限期心理治疗)的人被建议做出“选择”,要么终生监禁,要么自愿接受去势。他们必须给司法部部长递交一封统一格式的信函,信中需这样写:“我能否敢请阁下允许我接受去势吗?”直到1950年,80%的被去势的男性是恋童癖者,不过存在着一个这样的问题,性成熟的年龄界限被设定得过高,为16岁,这就使得要是一个人和一个15岁的已经性成熟的同性恋者相爱,就可能被错误地判为恋童癖。在德国,人们期望通过对下丘脑做外科手术来改变恋童癖的性取向。这些脑部手术从未被科学的方法验证过。目前,受到防范性扣留判决的恋童癖者接受化学性去势的数量在上升。化学性去势是采用对抗睾酮的化合物来抑制性欲,对某些人来说这实在是个解脱,因为将来即使再遇到诱人的“目标”也不会再产生性冲动了。然而,对这些处于防范性扣留的恋童癖者施以化学性去势的做法非常危险,因为如果他们不接受这种“治疗”,荷兰海牙市的司法部就会坚决否决他们离开监狱的假期申请。这些化合物并非适用于每一位性犯罪者,它们会造成诸如乳房发育、肥胖症和骨质疏松症等很明显的副作用。 因此,乌特勒支省的恋童癖牧师得感谢他生活在不同的时代。法官当然担心他会再犯,而且这种担心是正确的。不过法官认为,一个半月的拘禁,一个长期的暂行判决,加上一个惩罚性的社区服务任务将会比长期监禁的效果更好。我们永远都无法知道事实是否如此,因为司法部没有调查其惩罚效力的传统。令人遗憾的是,医学界也还没有研究早期发育阶段导致恋童癖的因素的传统。打破该项研究的禁忌将有助于了解导致恋童癖的早期发育阶段因素,并能找到最好的方法控制恋童冲动,防止复发。采取这样的行动可以预防许多人发生悲剧,对于女性恋童癖者也是如此。关于“恋童癖中女性是无辜的”的神话已经过时了。在女性性虐待儿童事件中,最常见的是母亲虐待自己年幼的孩子,而且受害者大部分是女孩,平均年龄为6岁。那些母亲通常很贫穷,没受过什么教育,还经常会伴有诸如智力迟钝、精神病和成瘾等问题。 加拿大提出的一种新措施表明,可以借助简单的方法明显改善当前的状况。恋童癖者在他们的监禁期结束后被一群志愿者接收并照看。社会网络就此形成,显著减少了再犯事件。这比荷兰的情况要好得多了。2009年年末,埃因霍温市市长禁止一位恋童癖者回到家乡,后来这位恋童癖者又被禁止进入乌特勒支省。这名男子现在住在他的汽车里,从一个停车场转移到另一个停车场。这本身就是在招引问题。然而,现在荷兰也有人愿意去检验加拿大所采用的新措施的潜在益处了。另一种可以采用的预防儿童遭受性虐待的方法可能是,通过制作虚假的儿童色情作品,恋童癖者在使用期间不会有真正的儿童受到虐待。来自夏威夷的性学教授弥尔顿·戴蒙德很好地显示了这种方法可能具有的良好效果,但是仍然需要一段时间去说服当局接受这个创新性的概念。P58-59 序言 【中文版序】 脑科学在中国 我和中国的联系始于1991年。那一年,我意外地收到一个名叫周江宁的中国学生的来信,他问我他是否可以来阿姆斯特丹到我的实验室来做博士研究生。我回信说非常欢迎他来,但是我们需要先为他申请奖学金以支付他在阿姆斯特丹的生活费用。半年之后他再次写信给我,告诉我他已经成功获得NUFFIC奖学金的资助。不过,他不打算立即前来,因为他想先学习荷兰语。我给他回信说:“学习荷兰语太浪费时间了,请立即过来。” 在我当时担任所长的荷兰脑研究所里,来自大约12个国家的科学家们在一起工作,大家用英语进行交流,有时候带着令人惊异的口音。在此后的8年时间里,周江宁从博士研究生到博士后,一直在我们研究所做研究。 从后续结果来看,周江宁的到来对于这本书在20年之后在中国出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周江宁于1998年回到中国,在后来我和我儿子第一次对中国进行访问期间,江宁担任了我们的私人向导。对于我来说,那一次访问不仅是一次文化震撼,也是我对中国产生强烈热爱之情的开始。在那一次以及随后多次对中国的访问期间,我充分体验到了这个充满幽默感的勤劳民族的热情好客。在上海、北京、西安以及长江南部的“水乡”,我欣赏到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遗迹。我还在黄山、九寨沟、西双版纳、桂林等地观赏到美丽之至的自然风景。从我首次访问中国开始,我与中国学术界的联系就迅速扩展开来。我定期访问中国,做学术报告、授课、参加学术会议,启动中荷两国间科研合作。与此同时,许多既有天赋又肯努力工作的中国学生也陆续来到阿姆斯特丹,我的实验室,通常要学习和工作许多年。此外,我还被中国的多所大学和研究所聘请为客座教授:1998年在安徽医科大学,1999年在首都医科大学,2005年在北京放射医学研究所,2007年在浙江大学。2011年,我非常荣幸地被浙江大学聘任为光彪讲座教授。 这些年来,我目睹了中国的迅速发展及其在世界政治、经济和科学等领域获得领先地位,让我心中充满了饮佩之情。在我与中国科学家的广泛交流中,以及我对中国多地进行的多次访问中,我了解到许多关于中国的知识。尤为重要的是,在我中国合作者们的坦诚讨论中,我不仅向他们学习科学知识,还带着快乐的心情和极大的兴趣学到了有关中国人性格、中国文化、传统,甚至是关于宗教的观点等方面的知识。我非常着迷于文化之间的差异,例如中国人对于家庭或者集体以及国家的利益给予优先考虑,或者说中国人对这些概念比更主张个性独立的欧洲人要看得更重。 我们的大脑受到遗传背景以及成长环境的双重影响。在这两个方面,中国和欧洲的确存在着差异。我总是将我培养出的76位博士看做是自己的“科学孩子”。当他们最终成为教授并将自己的学生送到我的研究组来工作时,他们总是喜欢和我开玩笑地说,那些孩子就是我的“科学孙子女”。这些“孙子女”中的一位是来自周江宁教授研究组的包爱民,她的部分博士研究生工作在合肥完成,另一部分在阿姆斯特丹完成。眼下她已成为浙江大学医学院的一位神经生物学教授。当初她在博士毕业之后,曾到我的研究组工作了很长时间①2,足以充分理解我的见解——不仅是神经科学知识,还有脑科学研究在社会、文化、宗教和历史中的地位。她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促进东西方神经科学家之间以及神经科学家和普通民众之间的交流,这使得她在本书中文版诞生的过程中扮演了中心角色。 这本书是我一生脑研究工作的总结,也是关于这些工作的社会效应的讨论。它的结构是简单的,遵循着以下路线:从大脑在母亲子宫内的孕育,到死亡后科研人员对大脑标本的研究,其间包括有关大脑的功能和疾病的至关重要的信息。它向普通民众、学生以及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者们描述了胎儿大脑是如何发育的,在母亲怀孕的过程中子宫内外环境中有哪些威胁胎儿发育的因素,大脑的性别分化方式,以及人们性格中的很多方面是如何在母亲的子宫内就被决定的。这本书还阐明了胎儿和母亲的大脑是如何合作并调节胎儿的分娩过程的,而且还涵盖了其随后的阶段,例如青春期、恋爱中的大脑,大脑的衰老以及大脑在阿尔茨海默综合征(即老年痴呆症)中衰退的过程。本书还讨论了大脑在进化中的演变以及记忆的机制,还解释了大脑损伤和疾病的原因与结果,并解释了人们如何能提高大脑的机能,如何借助诸如深部脑电极刺激和基因疗法等新技术来治疗大脑疾病。此外,它还论述了起源于大脑发育期间的疾病,例如成瘾、抑郁症、自闭症、精神分裂症、攻击性、进食障碍以及肥胖症等。读完这本书之后,你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你会是你现在的样子,正如这本书的题目阐述的:《我即我脑》。 在这本书的某些部分,我也提出了作为一位外国人,我对于中国文化中的一些重要议题的观点,例如对于令我印象深刻的,被视为“生命的哲学”的传统中医学,包括中药治疗的观点。我非常期待看到在设立了良好对照的医学研究的基础上,关于传统中医学作用原理的证据。我还认为,针灸的疗效不仅仅是安慰剂效应。在这本书的其他部分,我还向我的中国朋友们提供了我作为一位脑科学研究者,对于那些仅仅是在近年内才在中国开放讨论的话题的见解,例如关于同性恋、变性人,以及精神疾病对于道德行为、法律以及社会支持所造成的影响。此外,关于我们生命终结时期的所有措施和过程,例如安乐死,也属于这个范畴。我还介绍了那些目前在荷兰被激烈讨论的涉及大脑的话题,例如恋童癖和自由意志中的大脑。同样,关于宗教,在欧洲的情形与在中国的佛教中的情形也大相径庭,这是我在参观九华山、 普陀山以及那些遍布中国各地的寺庙时所感受到的。但是,所有这些章节都有一个共同点:大脑在这些过程中扮演了中心角色,这个过程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欧洲都非常类似的。 我真诚地希望这本书可以加强中荷人民之间以及中荷两国文化之间的联系,因为两者对我而言都非常亲切。最后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如果没有我的小学生和大合作者——包爱民教授的巨大努力,将这本书介绍到中国来的工作将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俩曾经就本书中的几百条“困难的句子”进行过强烈的讨论,直到她可以向读者提供简明易懂的、正确的中文译问为止。非常感谢你,爱民! 后记 尽管科学家一个接一个的科研成果让我们对大脑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但直到今天,科学家所发现的大脑的秘密只是冰山一角。在很大程度上,大脑及其工作原理仍是神秘的。 由于现代人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因此人们患上脑部疾病以及心理疾病的概率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的都高得多。作为一门前沿科学,脑科学不仅为我们揭示了人脑的本质,还为我们治疗这类疾病提供了可能。 本书的作者通过对大量真实病例的分析,结合最近几年脑科学方向的研究成果,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向读者展现了各种大脑疾病产生的根源和治疗方法,其中包括了最为常见的抑郁症、精神分裂症、阿茨海默氏病以及帕金森氏病等。此外,作者还在书中提出了诸多创新的观点,例如,“生命并不只在于体育运动,而更为重要的是脑力运动。如果一味地参加体育活动,可能会对大脑产生不良影响。”这样的观点新颖而又蕴涵着科学真谛。 本书内容详实,事例生动。作者选取的病例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例如,“拳王”阿里所患的帕金森氏病,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所患的颞叶癫痫。通过这些极具典型性的例子,作者让广大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本书的内容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此外,书中还大量运用了作者身边所发生的病例,这些都是作者多年研究所得到的宝贵经验,它们不仅向广大读者及时传递了脑科学的最新发展动向,还给出了治疗相关脑疾的方法。可以说,这是一本具有相当深度的脑科学书籍。 译者在阅读、翻译此书的过程中也学习到了不少与大脑有关的知识,了解到了大脑的基本构造以及各个脑区所承担的不同任务。可以说,人类支配了世界的发展,大脑支配了人类的发展。了解大脑的构造及其功能不仅对医护人员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每一个普通的个人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知识。身处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不尽如人意的事情,但是一旦掌握了这些脑科学的知识,我们就能合理地用脑、控制自己的情绪、排解心中的不快以及及时接受治疗,这样才能够避免情况恶化,不至于发展到不可控制的地步。 参与本书翻译工作的还有陶莎莎、杨茜、黄一平和刘赫男,他们不辞辛苦、工作认真,为本书提出了大量的宝贵建议。在此,向他们致以衷心的感谢!由于译者水平有限,书中诚然会存在着诸多疏漏和不足之处,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书评(媒体评论) 脑科学从诞生伊始就不可避免地与哲学“混搭”。“我即我脑”可以说是“我思故我在”的拓展,也可以说是为意识的起源寻找物质基础。事实上,完全可以说,大脑决定了我们的人生。 周江宁 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院神经生物学教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