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黄帝内经养生精华图典
分类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作者 曾子孟
出版社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诠释3000年前的养生经典精华,破解生死迷津。

运用通俗的语言,解读顺应自然的中国式养生智慧,五大养生法,八大经络养生术,让你长命百岁,35种身体不适及疾病的防治方法,让你健康不生病。

内容推荐

作为中医之源,《黄帝内经》奠定了阴阳平衡的生命科学理论,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养生学、康复学的相关理论、原则和方法。本书采用全新的图解方式,以《黄帝内经》为主旨,适当引用了古代医家及养生家的观点为佐证,将《黄帝内经》深奥的养生理论精华加以整理,帮助人们达至养生长寿的最完美境界——“活百年”。

目录

第一章 《黄帝内经》健康长寿观

 不治已病治未病

 阴阳协调是健康的根本

 人体小天地与自然大天地

 顺应自然保健康

 生命在于运动

 精气是生命的原动力

 协调脏腑不生病

 健康长寿的秘诀

 我们究竟能活多久

 生命的周期

第二章 《黄帝内经》疾病观

 人为什么会生病

 外感“六淫”

 辨明自己的体质

第三章 《黄帝内经》养生法一:食养药补

 食养是“精气神”的物质基础

 五昧调和五脏

 五色滋养五脏

 用食物改善体质

 根据季节选择食物

 饮食有节,百病不侵

 每天吃多少才健康

 食物怎样搭配才合理?

 饮食要清淡

 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

 饮食要忌口

 食养“治未病”

 食养对病后的调养

第四章 《黄帝内经》养生法二:经络导引

 经络及其主要功能

 经络穴位导引养生

 经络穴位灸法养生

 疏经活络运动养生

第五章 《黄帝内经》养生法三:日常生活

 长命百岁重在起居

 睡得好才能活得好

 房事养生,阴阳和合

第六章 《黄帝内经》养生法四:情志闲适

 人类正常的生理现象:情志

 生命现象的总称——神

 神宜静不宜躁:养神之道

 养神之术

第七章 《黄帝内经》养生法五:四季保养

 生命之本,通乎天气

 四时阴阳是万物的根本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季养生,护“肝”为首

 夏季养生,关“心”至要

 秋季养生,以“肺”为重

 冬季养生,养“肾”当先

第八章 《黄帝内经》防病治病法

 常见病防治法

 女性疾病防治法

 男性疾病防治法

 中老年病防治法

试读章节

不治已病治未病

《黄帝内经》的健康长寿观就是防病重于治病,就是人体在没有产生疾病的时候就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发生,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黄帝内经·素问》中说:“夫病已成而后药之,病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就是说等到病已形成再去用药,乱已经产生了才去治理,就好比渴了才去挖井,要打仗才制造兵器一样,岂不是太晚了吗?所以要“不治已病治未病”。

其实,人每病一次,就会给身体造成一次伤害,而这个伤害在病愈后看似已经消失,但实际上它或多或少都会给身体带来阴阳失衡和看不见的虚损。就好比一辆汽车,每修理一次,它的各个零部件之间的配合、总体性能都会不知不觉地下降,不管怎样修理,换上多好的零件,这种配合永远都比不上原装。聪明的爱车人,会加强日常的保养,不让汽车出问题。人体也是一样,所以金元时期的朱丹溪在其书《丹溪心法·不治已病治未病》中说:“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与其等有病后抢救治疗,不如在没病前就进行身体保养。

当然,要身体完全不生病是不可能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这一点任何人都无法避免。但是人们却完全可以通过日常养生,做到“疾病没来早预防”,尽量推迟“大修”的时间,减少“大修”的次数,让寿命更接近天年。

阴阳协调是健康的根本

阴阳的概念最初足非常朴素的,仅指日光的向背。但是随着人们观察面的拓宽,观察深度的增加,最终出现了以日光向背为基础的若干相对的概念,比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热为阳,冷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外为阳,内为阴;男为阳,女为阴。总之,活动的、向外的、温热的、明亮的、向上的都属阳,而沉静的、向内的、寒冷的、阴暗的、衰退的都属阴。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有阳就会有阴,阴阳平衡,昼伏夜出,四季调和。

人体也是一样,人体阴阳的平衡其实就是生命活动的根本。阴阳如果协调,人体就能够健康;阴阳如果失衡,人体就会生病、早衰甚至死亡。那么,究竟什么是阴阳平衡呢?看看美丽的太极图就清楚了。太极图用s线一分为二,表示着阴阳双方不停地消长转化,也就是人们说的阳长阴消,阴长阳消,阳极则阴,阴极则阳。这是一种动态的平衡,表现在大自然中就是阴阳气化的平衡,于是就有了春夏秋冬、温热寒凉。在人体这种平衡表现就是阳气和阴精的平衡。如果人们体内的阳气和阴精能够平衡的话,人体就一定会气血充足、精力充沛、五脏安康。

那么,怎样协调阴阳呢?《黄帝内经》中说“凡人之有生,受气于天,故通天气者,乃所生之根本。”意思是说人体的阴阳只有与自然界的阴阳相通相应,才能保持平衡协调。所以,人们要遵循大自然的阴阳气化进行阴阳平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阴阳是怎样互根的

人们说,外为阳,内为阴。但没有外,就无所谓内;没有内,也就无所谓外。可见,阴和阳的每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阴依存于阳,阳也依存于阴。这就是阴和阳的互根,也是大自然最基本的法则。

根据《黄帝内经》理论,对人们的身体来说,“阴”通常就是指物质,而“阳”则是指机能。物质居于体内,所以说“阴在内”;功能表现于体外,所以说“阳在外”。在外的阳是内在物质的体现,因此说阳为“阴之使”;在内的阴是产生机能的物质基础,因此说阴为“阳之守”。人体机体的气为阳,血为阴,气与血相互依存,也是阴阳互根的表现。人体内血液的循行借助于气的推动和统摄,即所谓的“气为血帅”,但气之所存,又要血的寓守,即所谓的“血为气母”。可见二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滋生的,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一旦阴阳双方失去了互为依存的条件,有阳而无阴或者有阴而无阳变成了“独阳”或“孤阴”,就无法再生化和滋长。就生命体而言,如果没有机体的功能活动,就没有物质的生命;没有物质能量的释放,也就不会有功能活动的动力了。所以古人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就是这个道理。

生命中的阳气变化

《黄帝内经》中有一段关于阳气的最重要的经旨,是说天体的正常运行,是因为太阳的光线普照而显现出来的,而人身的阳气,就好像天上的太阳一样,也应是向外向上的,并起到保护身体的作用。假如阳气失去了正常的位次不能发挥其作用,人的寿命就会减损甚至夭折。可见,古人对阳气在人体中的作用是多么重视。

在人的一生中,儿童为稚阳之体;青壮年为盛阳之体;年过四十则阴气过半,阳气开始渐衰,因此人们常说“人过四十天过午”;到了老年的时候,阳气渐减,生机也日减;进入暮年,如不加强锻炼,加强保养,身体每况愈下;人死以后,阳气就没有了,就变成了纯阴之体了。

可以说,宇宙万物的生长衰亡都取决于阳气的盛衰,就好比一粒种子,它之所以能够生根发芽,就是因为它内涵阳气,所以才有生机。如果它的阳气被破坏了,比如被煮了或炒了,就成了死的种子,就是纯阴之体了。

我们身体的“阳”可分为三个层次,即“三阳”,上阳、下阳和中阳,上阳就是上焦心肺之阳,下阳就是下焦肝肾之阳,中阳就是中焦脾胃之阳。“下阳为上、中二阳之根”,它是“真阳”、“元阳”、“真气”。人体的阳气异常,就会损及体内的肝肾之阳,这是阳气的底线,是决不能失守的。一旦肝肾之阳消散,那么人的生命也就随之结束了,所以“春夏补阳”要补肝肾之阳。

P2-5

序言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之源,不仅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最完整的古典医学著作,同时也是一部通达所有知识领域的哲学思想巨著。它以天人相应的观念和阴阳五行的理论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之上衍生出改善自我体质、调正体内阴阳平衡、维护健康的养生方法。通过阴阳调和、四时顺养等养生理论,指导人们走向人类养生长寿的最高境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更为重要的是《黄帝内经》所谈论的都是我们生活中耳熟能详的事物,如春夏秋冬,衣食住行,喜怒哀乐……不像西医学那样让外行人看不懂的数据和专业术语,所以说《黄帝内经》不仅仅是中医学之宗,还是指导我们日常生活、饮食起居的健康法则,更是最适合指导人们的养生长寿之道。

然而,《黄帝内经》中层层交错的概念、相互叠加的理论以及古奥刻板的术语,常常会使我们如坠入云雾之中。为此,我们历时一年之久,经多方考证,得以抽丝剥茧,从饮食、经络、日常生活、情志、四季以及防病治病等全方位地将《黄帝内经》中的养生精华为大家一一详解,并遵循《黄帝内经》“治未病”的思想,在《黄帝内经》之外又特别从历代中医经典中摘取了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让大家更好地掌握不生病的智慧,从而长命百岁。在本书的最后,我们又附加了现代生活中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希望能够帮助你“没病防病,有病祛病”。

另外,为了能够方便你的理解,本书采用了图文并茂的编写方式,绘制了几百幅生动而贴切的图画来辅助说明书中的知识,让你能够轻松而准确地掌握《黄帝内经》的精髓。在此,我们也希望本书的图文并茂能够有效地将《黄帝内经》的养生智慧准确地传达给你,并祝愿你通过《黄帝内经》的养生智慧获得健康长寿。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3:5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