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一面镜子。秦王朝统一六国的历史重新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文化热点。它的衰亡,它的强盛,它的一统天下,它的迅速崩溃,无论成功和失败的每一个细节,人们都渴望解读它。
由此,江月编写了《秦朝其实很有趣儿》这本反思秦朝历史的通俗读物,希望能满足读者的愿望。这本书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不仅从历史的大背景上来看问题,而且从历史人物的言谈举止间来揭示历史发展变化的契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秦朝其实很有趣儿/中国历史轻松阅读系列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江月 |
出版社 | 中国纺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历史是一面镜子。秦王朝统一六国的历史重新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文化热点。它的衰亡,它的强盛,它的一统天下,它的迅速崩溃,无论成功和失败的每一个细节,人们都渴望解读它。 由此,江月编写了《秦朝其实很有趣儿》这本反思秦朝历史的通俗读物,希望能满足读者的愿望。这本书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不仅从历史的大背景上来看问题,而且从历史人物的言谈举止间来揭示历史发展变化的契机。 内容推荐 秦朝,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似乎已经很遥远了。两千多年前的一个王朝,一想起来就像那十万八千里一样的遥远,它化为的灰尘,却不知又经历了多少轮回! 然而,当我们看到那横亘在群山之中的万里长城的时候,又似乎觉得这个朝代离我们很近,仿佛就在昨天,进而想起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壮举,同时又想起他“梵书坑儒”,想起他的暴政,甚至还会想到那凄美的神话传说“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秦朝其实很有趣儿》将带你重游秦朝。 《秦朝其实很有趣儿》由江月编著。 目录 第一章 秦国的兴起 第二章 秦穆公称霸春秋 第三章 改革变法的商鞅 一、有志少年求明主 二、变法的前奏 三、第一次变法 四、第二次变法 五、作法自毙 第四章 合纵连横 一、一对政敌的较量 二、张仪的骗局 三、苏秦的合纵 四、合纵的遗憾 五、秦在连横中称雄 第五章 辩士与政客——范雎 一、辩士出生 二、秦王之国危如累卵 三、远交近攻 四、贬逐“四贵” 五、睚眦必报的政客 第六章 商人政治家——吕不韦 一、商人世家 二、居“奇货”于邯郸城 三、掌握秦相大权 四、卓越的文治武功 五、兼百家之长的《吕氏春秋》 第七章 赢政独治天下 一、雍城加冠亲政 二、平定缪毒之乱 三、清除吕不韦集团 四、独治天下的人性症结 第八章 养士之风与客卿制度 一、吕不韦大开秦国养士之风 二、老鼠给李斯的启示 三、尊崇礼遇士客的制度 四、“逐客令”与《谏逐客书》 五、秦王政重新与士人携手 第九章 帝王师——韩非 一、韩非生平 二、法家集大成之作——《韩非子》 三、君主专制帝国的政治学说 第十章 从九鼎迁秦到天下归一 一、秦夺九鼎 二、兼并战争变为统一战争 三、荆轲刺秦王 四、六合一统 第十一章 中华大一统帝国的诞生 一、“三代”国家形式的演变 二、春秋战国时国家形态的转型 三、大一统理念的由来 四、走向大一统的交通贸易网 五、走向大一统的民族融合 六、统一王朝的大一统举措 第十二章 绝对皇权下的暴君 一、民本思想的凋敝 二、沉重的徭役 三、不堪忍受的赋税 四、焚书坑儒 五、残忍的苛法酷刑 第十三章 秦帝国的崩溃 一、秦始皇之死 二、赵高密谋胡亥篡位 三、规模空前的陵墓 四、诛杀宗室大臣 五、李斯在勾心斗角中丧命 六、指鹿为马事件 七、子婴投降起义军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卫鞅对法家学说产生兴趣,是受到早期法家代表人物吴起的影响。吴起也是卫国人,一度在鲁国做将军,后又西去魏国,参与李悝的变法,政绩显著。公元前390年左右,吴起因受魏武侯大臣的排挤,离开魏国进入楚国。当时,楚悼王正力图振兴国势,就任用吴起为令尹(类似宰相的职务,为楚国最高行政长官,兼握军权),主持变法改制。吴起全力推行新政,在很短的时间里便使楚国出现一派新气象。吴起又善于治军练兵,从而增强了楚国的军力。为此楚军曾挥师北上,进攻中原。但吴起的变法时间很短,新法在楚国还没有很好地推广和巩固,支持他变法的楚悼王就死了。随即楚国反对变法的旧贵族便乘机作乱,围攻吴起。吴起被乱剑刺杀,最后又遭车裂之刑。楚悼王和吴起一死,楚国的变法也就失败了。 卫鞅长大后,为了谋求发展,离开了业已衰落且为强邻欺辱的卫国,来到法家政治思想影响较大的魏国。当时魏国的魏惠王为了争霸中原,任命法家人物公叔座为相,卫鞅人魏后,就被收在公叔座门下。 公叔座非常欣赏卫鞅的才能,但还没有来得及推荐他,就病危了。这时魏惠王来探视公叔座,说:“公叔的病如果有意外,国家将怎么办?” 公叔座说:“我的弟子公孙鞅,年纪虽然轻,但有奇特的才能,希望大王把国家大事委托给他。” 魏惠王沉默不语。魏惠王将要离开时,公叔座驱走旁人又说:“大王如果不任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死他,不要让他走出国境。” 魏惠王答应后离开了。接着公叔座召见卫鞅,抱歉地说:“刚才大王询问我能够担任相位的人,我推荐了你,但看大王的脸色没有同意。于是我以君为先,以臣为后,又对大王说,如果不用公孙鞅,就应当杀掉他。大王答应了我。你得赶快离开了,不然将会被害。” 卫鞅说:“大王不能听您的话任用我,又怎能听您的话杀掉我呢?” 卫鞅始终没离开。而魏惠王离开之后,就对左右说:“公叔座的病很重,可悲啊,他要我把国事委托给公孙鞅,难道不荒谬吗?” 公叔座死后,魏惠王并没有把公叔座的话放在心上。他既没有任用卫鞅,也未派人杀掉他。卫鞅在魏国一连住了几年,正在为自己的才干和抱负得不到施展而郁郁不乐时,传来了秦孝公求贤若渴的消息。于是卫鞅就向西进人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去求见秦孝公。 卫鞅几次向秦孝公献策,最终以法家的改革主张取得了信任。据说,在卫鞅前两次献策时,为了试探秦孝公的意图,他介绍了其他一些学说。第一次卫鞅以“五帝之道”劝说秦孝公,秦孝公对这一套毫无兴趣,卫鞅一边讲,孝公一边打起了瞌睡。交谈结束后,秦孝公对引见卫鞅的景监发怒说:“你的客人是个狂妄的人罢了,哪里值得任用呢?” 景监也责备卫鞅。第二次卫鞅向孝公说以“三王之道”,孝公仍感到厌烦,没有采纳。卫鞅又第三次求见,说以“五霸之道”,这一次,孝公听得津津有味。交谈结束后,秦孝公对景监说:“你的客人还不错,可以跟他交谈了。” 卫鞅又一次进见秦孝公,向他鼓吹“强国之术”。孝公越听越有劲,不知不觉挪动膝盖到卫鞅面前,如此交谈了几天,毫不厌倦。随后,卫鞅就被任命为大夫,留在了秦国。对此,景监不解地问卫鞅:“你凭借什么迎合了我们国君的心意?我们国君特别高兴啊!” 卫鞅说:“我用五帝、三王之道说服他,劝他跟三代相比,但国君说:‘太久远了,我不能等待。况且贤明的国君,每个人都想趁自己在位的时候扬名天下,怎么能够默默无闻地等待几十年乃至上百年之后才成就帝王大业呢?’由此,我用使国家富强的办法说服国君,国君就特别高兴了。” P21-23 序言 秦朝,似乎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了。但当我们看到那横亘在群山之上的万里长城时,又似乎觉得这个朝代离我们很近,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壮举仿佛就在昨天,甚至还会想到那凄美的神话传说“孟姜女哭长城”…… 战国时期,诸侯林立,各国之间,以邻为壑,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见,不得休息;同时对人民的交往和商品流通也带来了阻碍。为了勒索钱财,征收苛税,各国到处设立关卡。分散而各自独立的集权国家,显然不利于国计民生,人们从心底里渴望统一。这似乎与当今世界各国为政的状况有着相似之处。 在战国中期以后,中华大地走向统一的大势已趋明朗,一些有识之士也已清楚地看到,统一终将到来。但是,对统一究竟如何得以实现,看法却并不一致。 当时的大思想家孟子(约公元前372一公元前289年),就认为整个局势最后是会“定于一”的,但他同时又坚信,只有“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孟子·梁惠王上》)。这就是说,走向最后的统一,靠的主要不是战争,而是仁义。孟子期盼着有朝一日能出现一位人物,借助精神的感召力,赢得天下的统一。 稍晚于孟子的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公元前238年),也表示过类似的意见。他说:“能让天下归心的,就是王;被天下背弃的,则是亡。商汤和周武王注重推行道义,兴天下共同之利,除天下共同之害,所以让天下归心,成为王。”(《荀子·王霸》) 与孟子、荀子不同,《吕氏春秋》的作者意识到了必须用武力的方式消灭各诸侯国,从而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府。但是,《吕氏春秋》又指出,只有用“义兵”,才能赢得胜利。 历史证明了《吕氏春秋》的作者,在展望走向统一的途径这一点远比孟子、荀子高明。但是,在长平之战中活埋40万降兵的秦军,能称为“义军”吗? 秦国以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加上严刑峻法推行的耕战政策,使它在七雄中渐渐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并实现了“并诸强,吞天下”。然而,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却如同天空划过的一颗流星,短短15年便崩溃灭亡了!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历史是一面镜子。秦王朝统一六国的历史重新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文化热点。它的衰亡,它的强盛,它的一统天下,它的迅速崩溃,无论成功和失败的每一个细节,人们都渴望解读它。 由此,我们编写了这本反思秦朝历史的通俗读物,希望能满足读者的愿望。这本书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不仅从历史的大背景上来看问题,而且从历史人物的言谈举止间来揭示历史发展变化的契机。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