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最美木偶/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分类
作者 陈晓萍
出版社 湖北美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一、木偶历史沿革

木偶,古称傀儡,主体由木头等材料雕刻而成,模拟各种人形,既是戏曲表演的道具,又是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美术品。以木偶表演的戏曲称为木偶戏。

木偶艺术包括文学、美术、音乐、戏曲、舞蹈、杂技等艺术元素,内涵丰厚。在它的身上,交叉承载着历史、宗教、民俗等多层文化涵义,透过木偶艺术,可以管窥到中华民族各区域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内涵与精神风貌。最早的木偶出现在古人的丧葬与巫术仪式中,形态有“俑”和“大桃人”等,寄托了人们对来世的祈盼与向往。在后世的发展中,木偶作为沟通人神的工具,继续在宗教仪式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至今仍然在乡村的婚嫁葬礼、诞辰周岁、纳土动迁等除凶、纳吉、奉祀、酬天、敬神仪式中扮演重要角色;另一方面,木偶艺术作为纯粹的娱乐工具,走向完整的戏曲形式,受到各阶层人们的喜爱。其演出形态,受到戏曲规范的制约,呈现出高度程式化的特点,这也表现在角色造型中。当代,随着社会生活环境的变迁,它所赖以生存的土壤正慢慢消失,木偶艺人逐渐步入古稀之年,年龄结构出现断层,木偶制作技艺和演出技艺濒临失传。只有少数木偶艺术从民间走向剧院,走向都市的舞台,跻身于精英艺术的行列;而更多的民间木偶表演,则成了民俗宗教活动的点缀,艺术性大为削弱甚至丧失。

木偶戏兴于汉代。关于它的起源,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汉高祖刘邦被匈奴首领冒顿围困在平城,谋臣陈平得知冒顿好女色,其妻阏氏又善嫉,便将刻制成美女形象的木偶,安上机关,通过人的操纵,使其在城头翩翩起舞。阏氏看到,担心城破之后,冒顿会娶这些“美女”为妻,于是引兵自退,平城之围遂解,此即传为木偶戏的起源之一。汉时的木偶在丧葬仪式和嘉会中并用,除驱傩以辟邪之外,已经具有了歌舞表演的娱乐性。

魏晋南北朝时期木偶的制作工艺更加复杂,表演也更为生动。至隋唐时期,木偶由演百戏进一步成为说唱文艺的载体,说唱者的唱词配以傀儡的动作,木偶戏剧故事性的本质才得以完善。当时木偶戏不仅在闹市盛行,还经常在王富贵邸演出,并随军事行动而在全国范围广为流传。宋代市井文化发达,木偶戏活跃于各地城市乡镇,出现不少技艺高超的木偶表演艺人。元代木偶戏受到当时流行的元杂剧、杂戏影响,能够敷演元杂剧剧目。明清时期,中国的木偶戏已经与民风民俗、宗教信仰、当地戏曲联系更加紧密,并形成了全国铺开、支派繁多、各显风采的特点。如今我们看到的各具特色的地方木偶戏,有许多都是在清中叶至民国初时形成的。

1.西汉 彩绘木乐俑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汉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

多数人认为,木偶是由俑经过长期的进化、演变逐步发展而来的。俑是一种专供陪葬用的明器,是人的模拟物,所以又叫“偶人”,即对偶于人的意思。木俑多用桐木制成,大概是取“同于”的意思。俑兴起于春秋时期,战国初期已普遍流行,战国中期至两汉是木俑的黄金时代,而其中又以楚地为最。图为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5个女乐俑,她们身着锦绣长袍,席地而坐,其中3个鼓瑟,2个吹竽,应该是墓主人家的乐队。(图1)最初的木偶,经历了从工艺(木俑)到表演的变化过程,开始由祭仪上的表演到以后能表演各种杂技,并最终成为成熟的戏曲形式。

2.西汉大木偶 山东莱西县出土

1978年,山东莱西县岱墅村汉墓出土了一个可坐、可立、可跪,高193厘米的大木偶实物。它的肢体由13段木条组成,各构件间有关节,腹、腿部构件上钻有许多小孔,骨架灵活机动。该俑原来置于席上,席虽不存,用以镇压席角的四枚虎镇犹存。俑旁置有一根银条,长115厘米,直径0.7厘米,大概是指挥木偶作戏时的调度之具。这是一具地道的悬丝提线木偶,是世界上已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悬丝木偶。它的发现,不仅体现了木偶由丧葬至娱人的过渡,而且表明制作出的木偶已达到了活动自如的境地,为研究我国早期木偶艺术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图2)

3.唐代敦煌壁画《法华经变·随喜功德品》

唐代的木偶戏获得了较大发展,形式多样,不仅在“闾市(闹市)盛行”,又经常在贵邸演出,已成为举国上下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唐玄宗曾作《傀儡吟》:“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借木偶感慨人生如梦。敦煌莫高窟第31窟窿顶东北侧的唐代壁画《法华经变·随喜功德品》,画二位少女,身高约20厘米,一少女手举人形木偶,做逗引状,另一少女做欲夺状。从画面看,大约是初期的杖头木偶(亦有人认为是布袋木偶)。可见,唐代木偶戏的种类已经相当丰富了。(图3)

4.宋《傀儡婴戏图》刘松年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

刘松年(约1155—1218),南宋四大家之一,擅画人物、山水。其《傀儡婴戏图》,描绘了宋代悬丝傀儡的表演情况。宋代是中国木偶艺术最兴盛的历史时期,“弄傀儡”已达五种类型:悬丝傀儡、杖头傀儡、水傀儡、药发傀儡、肉傀儡等。画中绘一童子正在提演钟馗,“戏棚”前围三童子观看,或击鼓,或持拍板,或正欲拾起地上的双钵或笛,准备加入伴奏,画面内容较为写实。戏棚是以倒下的桌子侧边作舞台面,装以支架,挂上幕条,框成舞台口,后边有遮挡操演者之帷幕,模拟传统悬丝傀儡的舞台。由画面可见宋代的悬丝傀儡已流行广泛,并深入于儿童生活中。 (图4)

5.元代 《六幻西厢》插图第十九盛懋德国东方博物馆藏

盛懋,字子昭。嘉兴(今属浙江)武塘人,生卒年不详。盛懋承家学,善画人物、山水、花鸟。此画表现了元代悬丝傀儡戏表演的情景,舞台为四根立柱撑起的戏棚,中间立一屏风,上绘山水,一桌两椅,作为傀儡演出的背景。屏风后两个艺人在操纵木偶,后面一个年龄较轻的在打鼓并兼快板。戏棚边悬挂着四个木偶角色,角色为崔莺莺、张生(状元郎)、白马将军、红娘、郑恒等,木偶造型相当写实。从图可见,元代木偶已将“操纵技巧与言谈、歌唱及喜、怒、哀、乐作生动表演”(《朱明优戏序》),剧目已具备了杂剧的现实主义内涵。(图5)

6.明代 《傀儡图》作者不详

《傀儡图》表现了最古老的传统悬丝(提线)木偶的舞台演出形式。舞台为传统戏剧的舞台形式,表面看空空如也,实际却包含着千山万水,一扇门一张桌子就是一个家、一座殿堂,单纯之至而又丰富之至,是写意、诗意化的空间。屏风后两个艺人操纵木偶,似为表现书生携带书童进京赶考的情景。明代民间家庭聚会或宴请宾客时观看木偶戏蔚然成风,从图中背景和观众来看,描绘的应该是家庭聚会时在后花园观看提线木偶表演的情景。(图6)

7.清京肘肘(棒棒戏)演出情景四川杖头木偶

“京肘肘”是杖头木偶的别称。杖头木偶由表演者操纵一根命杆(与头相连)和两根手杆(与手相连)进行表演,有的为三根杆或“托偶”,依手杆位置有内、外操纵之分。它内部虚空,头以木雕,内藏机关,使嘴、眼可动。杖头木偶在中国许多地区都有流传,各有不同的风格特征,称谓也有所不同,在中国西北部的“耍杆子”,西南部四川的“木脑壳戏”“京肘肘”,南部广东的“托戏”都属杖头木偶。四川木偶以杖头木偶最盛,成都有一流行俗语:“早观京肘肘,晚看陕灯影。”(图7)

P6-8

目录

序 王文章

前言 王海霞

一、木偶历史沿革

西汉—魏晋南北朝—唐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近代

二、木偶的种类与产地分布

三、木偶的制作工具及工艺流程

四、木偶的保护与传承

五、木偶作品欣赏

(一)提线木偶

(二)铁枝木偶

(三)布袋木偶

(四)杖头木偶

(五)药发木偶

序言

王海霞

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美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国最美”系列(第一辑)是为配合国家“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而编创的介绍中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读本,包括剪纸、年画、皮影、木偶、唐卡、风筝、泥塑、织染绣、玩具、面具脸谱。虽然这只是博大精深的中国非物质文化中的一小部分,但因其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尤其是其形式美感十分显著,故选择这些项目作为“中国最美”系列的开篇,让社会各界和国际友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美,也是我们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宣传所做的一份努力。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经济上获得了极大发展,但由于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和现代化、全球化、商业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很多依靠口传心授的传统手工艺术和技艺陷入濒危。在青少年中,传统节日被逐步淡忘,相反,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却十分受捧。传统技艺在年轻人中很难找到愿意学习的传承人,青少年与传统文化和艺术的隔膜变得越来越深。20。3年,我国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文化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士也开始了解和喜爱上了充满魅力、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的保护工作也在全面推开的同时,进入了一个向纵深发展和个案调查的阶段。如何让我们的青少年了解我们的非物质文化,让世界各国看到我们的传统文化之美?我想,我们首先要把那些美轮美奂的民间艺术进行一番梳理,进行系统的整合,然后编辑一套最能体现中国文化之美和中国非物质文化工艺特色的丛书,让人们看到它,了解它,爱上它。我们深信,中国民间艺术的魅力是无穷的,它优美的造型,绚丽的色彩,夸张写意的表现,随心所欲的创作力以及所蕴含的深厚的人文精神,加上它独具匠心的制作工艺,巧夺天工的奇思妙想,都会让我们沉浸在它所传达出的大爱和大美之中。这套丛书,就是我们奉献给广大中外读者的一份礼物。

这套丛书,我们会持续做下去,我们将力争把各地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传统民间艺术,按照既有视觉之美又有内涵之美的原则挑选出来,呈现给大家,让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充分了解我们民族民间文化中的“中国最美”。我们也希望能够抛砖引玉,让身为读者的您来告诉大家还有更多的“中国最美”。

内容推荐

《中国最美木偶》是“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之一,由陈晓萍编著。

《中国最美木偶》讲述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偶的有关内容。

木偶,古称傀儡,主体由木头等材料雕刻而成,模拟各种人形,既是戏曲表演的道具,又是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美术品。以木偶表演的戏曲称为木偶戏。

编辑推荐

陈晓萍编著的《中国最美木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门类中,选择具有视觉美感的传统美术和手工艺作品——木偶,对构成其形态的传统制作技艺进行描述和分析,让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认识其珍贵而又独特的价值。这项美好的传统艺术蕴含了人们的创造智慧,表达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和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1: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