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现形记》是李宝嘉的代表作,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作品以官场为对象,着重揭露各种官僚的“龌龊卑鄙”、“昏聩糊涂”,集中暴露晚清官场的污浊、吏治的败坏、统治集团的腐朽。
由于《官场现形记》反映现实黑暗、揭露抨击官场上的腐败之风,所以使得该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被列为中国占典十大珍本小说之一。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官场现形记(清末四大谴责小说)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清)李宝嘉 |
出版社 | 新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官场现形记》是李宝嘉的代表作,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作品以官场为对象,着重揭露各种官僚的“龌龊卑鄙”、“昏聩糊涂”,集中暴露晚清官场的污浊、吏治的败坏、统治集团的腐朽。 由于《官场现形记》反映现实黑暗、揭露抨击官场上的腐败之风,所以使得该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被列为中国占典十大珍本小说之一。 内容推荐 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是我国第一部在报刊上连载、直面社会而取得轰动效应的长篇章回小说,也是谴责小说的代表作,首开近代小说批判社会现实的风气。《官场现形记》全书从中举捐官的下层士子赵温和佐杂小官钱典史写起,联缀串起清政府的州府长吏、省级藩台、钦差大臣以至军机、中堂等形形色色的官僚,揭露他们为升官而逢迎钻营,蒙混倾轧,可以说为近代中国腐朽丑陋的官场勾勒出了一幅历史画卷。 目录 第一回 望成名学究训顽儿 讲制艺乡绅勖后进 第二回 钱典史同行说官趣 赵孝廉下第受奴欺 第三回 苦钻差黑夜谒黄堂 悲镌级蓝呢糊绿轿 第四回 白简留情补祝寿 黄金有价快升官 第五回 藩司卖缺兄弟失和 县令贪赃主仆同恶 第六回 急张罗州官接巡抚 少训练副将降都司 第七回 宴洋官中丞娴礼节 办机器司马比匪人 第八回 谈官派信口开河 亏公项走头无路 第九回 观察公讨银翻脸 布政使署缺伤心 第十回 怕老婆别驾担惊 送胞妹和尚多事 第十一回 穷佐杂夤缘说差使 红州县倾轧斗心思 第十二回 设陷阱借刀杀人 割靴腰隔船吃醋 第十三回 听申饬随员忍气 受委屈妓女轻生 第十四回 剿土匪鱼龙曼衍 开保案鸡犬飞升 第十五回 老吏断狱着着争先 捕快查赃头头是道 第十六回 瞒贼赃知县吃情 驳保案同寅报怨 第十七回 三万金借公敲诈 五十两买折弹参 第十八回 颂德政大令挖腰包 查参案随员卖关节 第十九回 重正途宦海尚科名 讲理学‘官场崇节俭 第二十回 巧逢迎争制羊皮褂 思振作劝除鸦片烟 第二十一回 反本透赢当场出彩 弄巧成拙蓦地撤差 第二十二回 叩辕门荡妇觅情郎 奉板舆慈亲勖孝子 第二十三回 讯奸情臬司惹笑柄 造假信观察赚优差 第二十四回 摆花酒大闹喜春堂 撞木钟初访文殊院 第二十五回 买古董借径谒权门 献巨金痴心放实缺 第二十六回 模棱人惯说模棱话 势利鬼偏逢势利交 第二十七回 假公济私司员设计 因祸得福寒士捐官 第二十八回 待罪天牢有心下石 趋公郎署无意分金 第二十九回 傻道台访艳秦淮河 阔统领宴宾番菜馆 第三十回 认娘舅当场露马脚 饰娇女背地结鸳盟 第三十一回 改营规观察上条陈 说洋话哨官遭殴打 第三十二回 写保折筵前亲起草 谋厘局枕畔代求差 第三十三回 查帐目奉札谒银行借名头敛钱开书局 第三十四回 办义赈善人是富 盗虚声廉吏难为 第三十五回 捐巨赀纨祷得高官 吝小费貂踏发妙谑 第三十六回 骗中骗又逢鬼魅 强中强巧遇机缘 第三十七回 缴宪帖老父托人情 补札稿宠姬打官话 第三十八回 新姑爷乘龙充快婿 知客僧拉马认干娘 第三十九回 省钱财惧内误庸医 瞒消息藏娇感侠友 第四十回 息坤威解纷凭片语 绍心法清讼诩多才 第四十一回 乞保留极意媚乡绅 算交代有心改帐簿 第四十二回 欢喜便宜暗中上当 附庸风雅忙里偷闲 第四十三回 八座荒唐起居无节 一班龌龊堂构相承 第四十四回 跌茶碗初次上台盘 拉辫子两番争节礼 第四十五回 擅受民词声名扫地 渥承宪眷气焰熏天 第四十六回 却洋货尚书挽利权 挽银票公子工心计 第四十七回 喜掉文频频说白字 为惜费急急煮乌烟 第四十八回 还私债巧邀上宪欢 骗公文忍绝良朋义 第四十九回 焚遗财伤心说命归 造揭帖密计遣群姬 第五十回 听主使豪仆学摸金 抗官威洋奴唆吃教 第五十一回 复雨翻云自相矛盾 依草附木莫测机关 第五十二回 走捷径假子统营头 靠泰山劣绅卖矿产 第五十三回 洋务能员但求形式 外交老手别具肺肠 第五十四回 慎邦交纡尊礼拜堂 重民权集议保商局 第五十五回 呈履历参戎甘屈节 递衔条州判苦求情 第五十六回 制造厂假札赚优差 仕学院冒名作枪手 第五十七回 惯逢迎片言矜秘奥 办交涉两面露殷勤 第五十八回 大中丞受制顾问官 洋翰林见拒老前辈 第五十九回 附来裙带能谄能骄 掌到银钱作威作福 第六十回 苦辣甜酸遍尝滋味 嬉笑怒骂皆为文章 试读章节 话说陕西同州府朝邑县城南三十里地方,原有一个村庄。这庄内住的只有赵、方二姓,并无他族。这庄叫小不小,叫大不大,也有二三十户人家,祖上世代务农。到了姓赵的爷爷手里,居然请了先生教他儿子攻书。到他孙子,忽然得中一名黉门秀士。乡里人眼浅,看见中了秀才,竟是非同小可,合庄的人,都把他推戴起来,姓方的便渐渐的不敌了。 姓方的瞧着眼热,有几家该钱的,也就不惜工本,公开一个学堂,又到城里请了一位举人老夫子下乡来教他们的子弟读书。这举人姓王名仁,因为上了年纪,也就绝意进取,到得乡间,尽心教授。不上几年,居然造就出几个人材:有的也会对个对儿;有的也会诌几句诗;内中有个天分高强的,竞把笔做了“开讲”。把这几个东家喜欢的了不得。到了九月重阳,大家商议着,明年还请这个先生。王仁见馆地蝉联,心中自是欢喜。这个会做开讲的学生,他父亲叫方必开。他家门前,原有两棵合抱大树,分列左右,因此乡下人都叫他为“大树头方家”。这方必开因见儿子有了这么大的能耐,便说自明年为始,另外送先生四贯铜钱。不在话下。 且说是年正值大比之年,那姓赵的便送孙子去赶大考。考罢回家,天天望榜,自不必说。到了重阳过后,有一天早上,大家方在睡梦之中,忽听得一阵马铃声响,大家被他惊醒。开门看处,只见一群人簇拥着向西而去。仔细一打听,都说赵相公考中了举人了。 此时方必开也随了大众在街上看热闹,得了这个信息,连忙一口气跑到赵家门前探望。只见有一群人,头上戴着红缨帽子,正忙着在那里贴报条呢。方必开自从儿子读了书,西瓜大的字,也跟着学会了好几担放在肚里。这时候他一心一意都在这报条上,一头看,一头念道:“喜报贵府老爷赵印温,应本科陕西乡试,高中第四十一名举人。报喜人卜连元。”他看了又看,念了又念,正在那里咂嘴弄舌,不提防肩膀上有人拍了他一下,叫了一声“亲家”。方必开吓了一跳,定神一看,不是别人,就是那新中举人赵温的爷爷赵老头儿。原来这方必开,前头因为赵府上中了秀才,他已有心攀附,忙把自己第三个女孩子托人做媒许给赵温的兄弟,所以这赵老头儿赶着他叫亲家。他定睛一看,见是太亲翁,也不及登堂入室,便在大门外头,当街爬下,绷冬绷冬的磕了三个头。赵老头儿还礼不迭,赶忙扶他起来。方必开一面掸着自己衣服上的泥,一面说道:“你老今后可相信咱的话了?咱从前常说,城里乡绅老爷们的眼力是再不错的。十年前,城里石牌楼王乡绅下来上坟,是借你这屋里打的尖。王老先生饭后无事,走到书房,可巧一班学生都在那里对对儿哩。王老先生一时高兴,便说我也出一个你们对对。刚刚那天下了两点雨,王老先生出的上联就是‘下雨’两个字。我想着:你们这位少老爷便冲口而出,说是什么‘出太阳’。王老先生点了点头儿,说道:‘“下雨”两个字,“出太阳”三个字,虽然差了点,总算口气还好,将来这孩子倒或者有点出息。’你老想想看,这可不应了王老先生的话吗?”赵老头儿道:“可不是呢。不是你提起,我倒忘记这会子事了。眼前已是九月,大约月底月初,王老先生一定要下来上坟的。亲家那时候把你家的孩子一齐叫了来,等王老先生考考他们。将来望你们令郎也同我这小孙子一样就好了。”方必开听了这话,心中自是欢喜。又说了半天的话,方才告别回家。 那时候已有午牌过后,家里人摆上饭来,叫他吃也不吃,却是自己一个人,背着手,在书房廊前踱来踱去,嘴里不住的自言自语,什么“捷报贵府少老爷”,什么“报喜人卜连元”。家里人听了都不明白。还亏了这书房里的王先生,他是曾经发达过的人,晓得其中奥妙,听了听,就说:“这是报条上的话,他不住的念这个,却是何故?”低头一想:“明白了。一定是今天赵家孩子中了举,东家见了眼馋,又勾起那痰迷心窍老毛病来了。”忙叫老三:“快把你爸爸搀到屋里来坐,别叫他在风地里吹。” 这老三便是会做开讲的那孩子,听了这话,忙把父亲扶了进来。谁知他父亲跑进书房,就跪在地当中,朝着先生一连磕了二十四个响头。先生忙忙还礼不迭,连忙一手扶起了方必开,一面嘴里说:“东翁,有话好讲。这从那里说起!”这时候方必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拿手指指自家的心,又拿手指指他儿子老三,又双手照着王仁拱了一拱。王仁的心上已明白了三四分了,就拿手指着老二三,问道:“东翁,你是为了他么?”方必开点点头儿。王仁道:“这个容易。”随手拉过一条板凳,让东家坐下。又去拉了老三的手,说道:“老三,你知道你爸爸今儿这个样子,是为的谁呀?”老三回:“我不知道。”王仁道:“为的是你。”老三说:“为我什么?”王仁道:“你没有听见说,不是你赵家大哥哥,他今儿中了举人么?”老三道:“他中他的,与我甚么相干?”王仁道:“不是这样讲。虽说人家中举与你无干,到底你爸爸瞧着他眼睛里总有点火辣辣的。”老三道:“他辣他的,又与我甚么相干?”王仁道:“这就是你错了。”老三道:“我错甚么?”王仁道:“你父亲就是你一个儿子,既然叫你读了书,自然望你巴结上进,将来也同你赵家大哥哥一样,挣个举人回来。”老三道:“中了举人有甚么好处呢?”王仁道:“中举之后,一路上去,中进士,拉翰林,好处多着哩!”老三道:“到底有什么好处?”王仁道:“拉了翰林就有官做。做了官就有钱赚,还要坐堂打人,出起门来,开锣喝道。阿唷唷,这些好处,不念书,不中举,那里来呢?” 老三孩子虽小,听到“做了官就有钱赚”一句话,口虽不言,心内也有几分活动了,闷了半天不作声,又停了一会子,忽然问道:“师傅,你也是举人,为甚么不去中进士做官呢?”那时候,方必开听了先生教他儿子的一番话,心上一时欢喜,喉咙里的痰也就活动了许多。后来又听见先生说什么做了官就有钱赚,他就哇的一声,一大口的粘痰呕了出来。刚刚吐得一半,忽然又见他儿子回驳先生的几句话,驳的先生顿口无言,他的痰也就搁在嘴里头,不往外吐了。直钩钩两只眼睛,瞅着先生,看他拿什么话回答学生。 只见那王仁楞了好半天,脸上红一阵,白一阵,面色很不好看,忽然把睛睛一瞪,吹了吹胡子,一手提起戒尺,指着老三骂道:“混帐东西!我今儿一番好意,拿好话教导与你,你倒教训起我来了!问问你爸爸:请了我来,是叫我管你的呢,还是叫你管我的?学生都要管起师傅来,这还了得!这个馆不能处了!一定要辞馆,一定要辞馆!”这方必开是从来没见先生发过这样大的气,今儿明晓得是他儿子的不是,冲撞了他,惹出来的祸,但是满肚皮的痰越发涌了上来,要吐吐不出,要说说不出,急的两手乱抓,嘴唇边吐出些白沫来。老三还在那里叽哩咕噜说:“是个好些儿的,就去中进士做官给我看,不要在我们家里混闲饭吃。”王仁听了这话,更是火上加油,拿着板子赶过来打。老三又哭又跳,闹的越发大了。还是老三的叔叔听见不像样子,赶进来拍了老三两下,又朝着先生作了几个揖,赔了许多话,把哥子搀了出来,才完的事。按下不表。 且说赵老头儿,自从孙子中举,得意非凡。当下就有报房里人,三五成群住在他家,镇日价大鱼大肉的供给,就是鸦片烟也是赵家的。赵老头儿就把一向来往的乡、姻、世、族谊,开了横单交给报房里人,叫他填写报条,一家家去送。又忙着看日子祭宗祠,到城里雇的厨子,说要整猪整羊上供,还要炮手、乐工、礼生。又忙着检日子请喜酒,一应乡、姻、世、族谊,都要请到。还说如今孙子中了孝廉,从此以后,又多几个同年人家走动了。又忙着叫木匠做好六根旗杆:自家门前两根,坟上两根,祠堂两根。又忙着做好一块匾,要想求位翰林老先生题“孝廉第”三个字。想来想去,城里头没有这位阔亲戚可以求得的,只有坟邻王乡绅,春秋二季下乡扫墓,曾经见过几面,因此渊源就送去了一分厚礼,央告他写了三个字,连夜叫漆匠做好,挂在门前,好不荣耀!又忙着替孙子做了一套及时应令的棉袍褂,预备开贺的那一天好穿了陪客。 赵老头儿祖孙三代究竟都是乡下人,见识有限,那里能彀照顾这许多,全亏他亲家,把他西宾王孝廉请了过来一同帮忙,才能这般有条不紊。当下又备了一副大红金帖,上写着:“谨择十月初三日,因小孙秋闱侥幸,敬治薄酒,恭候台光。”下写:“赵大礼率男百寿暨孙温载拜。”外面红封套签条居中写着“王大人”三个字,下面注着“城里石牌楼进士第”八个小字。大家知道,请的就是那王乡绅了。另外又烦王孝廉写了一封四六信,无非是仰慕他,记挂他,届期务必求他赏光的一派话。赵老头儿又叫在后面加注一笔,说赶初一先打发孩子赶驴上城,等初二就好骑了下来。这里打扫了两间庄房,好请他多住两天。帖子送去,王乡绅答应说来。赵老头儿不胜之喜。 P1-4 序言 关注中国古典文学的人都知道,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有两个高潮。一个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它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发生期,此时期的小说不仅数量大,而且种类繁多,公案、志怪、武侠、讲史等类别都已出现。它对中国小说的健康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另一个高峰期则是在晚清。晚清是中国社会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这一时期的文坛十分活跃,文学非常繁荣。诗人、小说家辈出。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据不完全统计,出现的小说(含翻译和创作)就逾万种。 而此时的小说作家有如群星灿烂,作品异彩纷呈。他们站在他们那个时代的高峰,凭着自己对文学的不懈追求,呕心沥血的创造出丰硕的果实。他们对晚清文学的繁荣,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晚清这些小说家中以李宝嘉、吴趼人、刘鹗、曾朴最优秀。他们的四部代表作被称作“谴责小说”的经典。对谴责小说,鲁迅在他的《中国小说史略》中有如下评价: “光绪庚子(1900年)后,谴责小说之出特盛。盖嘉庆以来,虽屡平内乱,亦屡挫于外敌,细民暗昧,尚啜茗听评逆武功,有识者则以幡然思改革,凭敌忾之心,呼维新与爱国,而于‘富强’尤致意焉。戊戌变政既不成,越二年即庚子岁而有义和团之变,群乃知政府不足与图治,顿有掊击之意矣。其在小说,则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虽命意在于匡世,似与讽刺小说同伦,而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且过甚其辞,以合时人嗜好,则其度量技术之相去亦远矣。故别谓之谴责小说。其作者,则南亭亭长与我佛山人名最著”。 南亭亭长即李伯元之别署。李伯元(1867—1906)名宝嘉,字伯元。笔名游戏主人、讴歌变俗人、二春居士等。江苏武进人。少时善制艺及诗赋。后累应省试不第。光绪二十二年(1896)赴沪,曾办《指南报》。次年创办《游戏报》。1901年又创办《世界繁华报》。1903年主编《绣像小说》半月刊。一生所著《官场现形记》(60回)、《文明小史》(60回)、《庚子国变弹词》(40回)、《活地狱》(43回)、《中国现在记》(12回)、《海天鸿雪记》(20回)、《醒世缘弹词》(14回)、《南亭笔记》16卷、《南亭四话》10卷等。 代表作《官场现形记》,写于1901年至1905年。原载于1903年4月一1905年6月的《世界繁华报》。署名南亭亭长。此后有单行本行世。作品以谴责晚清官场黑暗为主线。对从下级的典吏到朝廷的军机大臣,对文的、武的、正途的、捐班的、顶冒的官员,无一遗漏的进行深刻揭露,对他们的丑行恶态给予无情的抨击。由于《官场现形记》的出现,使得谴责小说骤增,促进了晚清小说的繁荣。他的好友吴沃尧在自己写的《李伯元传》中写道:“君之才何必以小说传哉,而竟以小说传,君之不幸,小说界之大幸也。”由此可见李伯元在晚清小说界的作用和地位。 我佛山人即吴趼人之别署。吴趼人(1866—1910)字茧人。又名沃尧,广东佛山人。青年时到沪,曾为报刊撰文谋生。1897年主编《字林沪报》副刊《消闲报》。后又创办《采风报》、《奇新报》和《寓言报》,编辑《汉口日报》等。1902年为梁启超主编的《新小说》撰稿。先后发表了《电术奇谈》、《九命奇冤》、《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小说,由是名声大振。1906年亲自创办《月月小说》,在刊物上发表《劫余灰》、《上海游骖录》、《发财秘诀》等小说。在前后不足十年的时间里,著有《痛史》、《恨海》、《胡宝玉》、《两晋演义》、《新石头记》、《最近社会龌龊史》、《我佛山人笔记四种》等十多部作品。所涉及小说的题材广泛,包括讲史、公案、言情、家庭、社会等类别。被时人称为“小说巨子”。代表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最初在《新小说》第8至24号连载。时间从光绪二十九年(1903)至三十一年(1905),共发表45回。标“社会小说”,署“我佛山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后陆续由广智书局出单行本,至宣统二年(1910)出齐8册,共108回。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事形式,通过主人公“九死一生”的人生经历,用近200个故事,勾画出近20年的晚清社会的种种怪现状。内容涉及官场、商场、洋场、兼及三教九流、医卜星相的众生相。对社会l的丑恶,道德的沦丧、世态的炎凉,给予鞭辟入里的揭露抨击。此书与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并称为晚清的四大谴责小说。 刘鹗(1857—1909)字铁云,别署洪都百炼生。室名抱残守缺斋。江苏丹徒(今镇江)人。青年时博览群书,在数学、医学、水利、词章等方面均有研究建树。以太古学派“以养天下为己任”的学术精神为追求。曾上书朝廷,力荐引进外资修建芦汉铁路、津镇铁路。一度主持山西煤矿矿务。光绪三十四年(1908)被人告以“私售仓粟”,获罪发配新疆。次年病死。 生前有《勾股天元草》、《弧三角术》、《治河七说》、《历代黄河变迁图考》、《铁云诗存》、《铁云藏龟》、《铁云藏陶》等著述。所写小说不多,却很有分量。一部《老残游记》决定了他在晚清文坛的领军地位。《老残游记》,洪都百炼生撰。20回。连载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的《绣像小说》第9期至第18期。至13期因故中止。后续载天津《日日新闻》,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才完成。另有续集遗稿9回、外编卷一。 《老残游记》以一个江湖郎中铁英(被人称为老残)为主线,写他的游历见闻。对当时官吏的残暴着力抨击,尤其是对所谓“清官”实为酷吏的深刻揭批。小说的语言极富表现力,状物写景均有特色。 曾朴(1872—1935)为小说、翻译家。初字太朴,后改孟朴。笔名东亚病夫。江苏常熟人。光绪十六年(1890)入同文馆学法文。次年中举,后入内阁中书。积极支持戊戌变法。1904年在沪创小说林社。次年接续金松岑的小说《孽海花》。1907年创办《小说林》月刊。一度从政。后又于1927年在沪开办真美善书店,并出《真美善》杂志。著有小说《孽海花》、《鲁男子》等。译有雨果的《九三年》、《笑面人》、《吕克兰斯鲍夏》、《欧那尼》,左拉的《南丹与奈农夫人》,莫里哀的《夫入学堂》等人的小说作品。 代表作《孽海花》。光绪二十九年(1903)金松岑(爱自由者)将所写的《孽海花》第1、2回,发表在《江苏》杂志。署名麒麟。1905年,曾朴修改的前6回和续写的4回,由上海小说林社出版,署“爱自由者发起,东亚病夫编述”,称为“历史小说”。次年又续出第2册,即第11至20回。1907年《小说林》月刊又连续发表21至25回。1927年,再续出版第26至35回。1928年先后出版初集(第1至10回)、二集(第11至20回),1931年出版三集(第21至30回)。后又合为一册,即通行的30回初刻本。1959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35回的增刻本。 小说写清同治戊辰年(1868),状元金沟(字雯青)在苏州纳名妓傅彩云为妾。后携其出使德国。后金雯青病死京师。傅彩云返苏,后去上海,改名曹梦兰,重操旧业。作品以金雯青与傅彩云的故事为线索,把复杂的历史事件与众多的历史人物编织在一起,真实的再现了晚清动荡的社会历史。 对于曾朴及其小说的历史功绩。郁达夫曾在《记曾孟朴先生》一文中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国新旧文学交替时代的这一道大桥梁,中国二十世纪所产生的诸新文学家中的这一位最大的先驱者,我想他的形象,将长留在后世的文学爱好者的脑里,和在生前见过他的我的脑里一样。”(原载《越风》第一期,1935年) 同样,晚清时期出现的这一批有才华有作为的小说家们及其作品一定会长留后世。 本书本着尊重原著的原则,有些古今不同用法的字、词、句,或者今天看来是错误的字、词、句,皆以原著为准,以便读者更好地阅读理解原著。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