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文字里的碎影/中国当代儿童文学散文十家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作者 陆梅
出版社 晨光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当代儿童文学散文卜家》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散文作品的集体亮相。十位作家,每人一本书,呈现中闰当代儿童文学散文作品的最高水平。

《中国当代儿童文学散文卜家》篇篇华章,风格各异:或清丽淡雅,或温馨感人,或诗情画意,或粗犷豪放,或婉约细腻……“摘取一朵小花,送你一路芬芳”。陆梅编著的《文字里的碎影》是其中一册。

内容推荐

《文字里的碎影》主要内容:相逢一本好是怎样的感觉呢?“不能名言,惟有赞叹;赞叹不出,惟有欢喜。”——俞平伯的这话用来形容我对好文章的期待,倒也恰切。这本散文书,持续写作的时间很长久,最早的十多年前,最新的就足眼下。在编排上,长长短短。长的,可当作故事来渎;短的,近乎一个人的清谈,你可以把它看作是一声叹息、一缕微光、一阵花术拂过的冷风……那是写作着自己的内心的声音。陆梅编著的《文字里的碎影》共分为三辑,分别是“文字里的碎影”、“内心的声音”和“大地上的事情”三部分。

目录

辑一◎文字里的碎影

 击壤歌

 书天堂

 物哀之美

 相信童话

 旧年书单

 秘密领地

 树和森林

 戴河之灯

 夏多布里昂

 水仙和故人

 书里的细节

 童年不再来

 王安忆读书

 想像的行囊

 安宁的写作

 深度爱书人

 向童年致敬

 初学者的心态

 东京昆虫物语

 银娜的旅行箱

 寻找国王的皇冠

 离开,是为了回来

 好小说是一座神殿

 童话诗人的24堂课

 阳光世界,田稻穰穰

 小镇故事和幻想人生

 声音、气味和文字里的碎影

辑二◎内心的声音

 小寒

 惊蛰

 看画

 花飞扬

 乔爷爷

 普吉蓝

 一日流水

 二月柔石

 向生,向死

 书房花木

 沿途的花事

 理想的下午

 梅子黄时雨

 听张炜漫谈

 我的“植物记”

 我的“植物记”(续)

 随笔的东京

 安达露西亚的灵魂

 在东京感受书香

 怀念《巨人》的日子

辑三◎大地上的事情

 看树

 上学记

 三里桥

 致安妮

 静守师傅

 女孩晋明

 灵魂像风

 相信未来

 在特莱津以后

 大地上的事情

 不复杂的世界

 美丽世界的孤儿

◎我看儿童散文(代后记)

试读章节

击壤歌

连着两个休息日的下午,躺在沙发上看朱天心的《击壤歌》。朱天心的作品我是看过一些的,新近才读过她文字、配女儿小时候涂鸦画的《学飞的盟盟》,深为她文字的跳脱折服。在此前,很是喜欢她写城市流浪猫的《猎人们》,没有多年喂养、收留流浪猫的体验,出不来这般深情智慧的文字。当然我也知道,在台湾文学界,几乎没人不识朱天文、朱天心这对“姐妹花”。

然而这本姗姗来迟的朱天心十七岁时的小作,却看得我声声叹息!有些书,是不能错时而读的。你只遗憾,为什么没在十七岁时相逢这样的好书呢?你在心里一遍遍地叹息。叹息什么呢?一样飞逝的青春吗?不,不,我们都拥有过飞扬的青春!我所感叹的,是十七岁少女“诗书天下,礼乐江山”的才情与热闹。这般率性浪漫,又大将之风。汗颜十七岁时的我,还是个懵懂无知的小女生。

同样是在高二,朱天心已读书读到如此境界:“……白先勇的小说原是我爱的,但那是高中前就已经扬弃了的。琼瑶小说我原也读的,但那是小学四年级时就也扬弃了的呀。有些东西,我该狠狠地丢弃。爷爷说,登山,你只要知道世界上有一座最好最高的山,那么纵使周围都是小丘陵,也可怡性。我懂得的,如今我还不知道那大山,所以我不当如此早就耽游在小丘陵中。我自有一番打算。”

真真感叹啊!难怪晚年失明了的博尔赫斯要将图书馆比作天堂的模样。而印度裔的诺奖作家奈保尔,年少游学英国时在家书中感叹:书读愈多,愈觉有太多的书要读。

如若你想当然地以为,这都是些浸染太深的书虫子,也未必。十七岁的朱天心一样也疯疯癫癫,也饕餮美食,也跷课贪玩。烂漫的芳华岁月,她似乎尽和那些个死党这里那里地疯玩了。待游荡够了,她就要收收骨头——“我觉得我该开始读些书了,就径自到钢琴室去,不去教室找橘儿,怕两人见面少不得又要海吃海喝一天。我最喜欢假日时的光复楼,寂静古老的走廊真是春秋,窗外的绿树却又正摇得青春。我大刺刺地走将起来,让老皮鞋惊起伏在案上的人,和睡在地上的阳光。……我把头发给夹得清清爽爽的,裙勾勾松开,鞋袜也脱下,一种‘备战状态’中坐定下来,打开国文课本。”

我脑海里的十七岁的朱天心,真真一派桃花明月啊。难怪胡兰成要在这书的序里将她和李白联系,“自李白以来千有余年,却有一位朱天心写的《击壤歌》”,“《击壤歌》我已看到第三遍,一路的句子都想把来加圈”。

很庆幸阴郁天里和《击壤歌》相逢。十七岁的朱天心走出光复楼,“看到嫩绿的树正在风中哗哗地刷着阳光”。——这棵刷着阳光的树根植在了我心问,翻着亮片,繁盛蓬勃。

书天堂

因为要给家乡的孩子做一堂演讲,关于文学和人生、阅读和成长——如此辽阔的主题,我的几辈子的人生都不够!我在书架前徘徊。指尖滑过一本本有温度的书,那些书,因着共通的气息:洁净的笔墨,幽微的人与事,平静白描中的忧伤和哀怜,敏锐的心灵和孩童清澈的眼光……而一次次惊醒着我的阅读记忆和经验。

关于阅读,我能够说什么呢?

“有一本书的晚上,就是一个在天堂里的晚上,书带来一个很广大的世界。一个中国十几岁的孩子,在晚上可以去19世纪的法国,可以去20世纪初的俄罗斯,可以去美国……”

多年前的秋天,陈丹燕第一次走进上海七宝中学高中部教学楼的梯形教室,连着六年,每年都有一个下午,她和那一届高一的学生一起度过。她讲她的求学时代,讲她的阅读记忆,讲一个人在青春期的时候。“最好的安慰——比友谊都好的安慰,最大的乐趣——比恋爱还大的乐趣,就是一本质量上乘,既有故事又有思想的小说,跟着小说书去漫游幻想的世界。”

那些演讲,就是现在立在我书架上的《梯形教室的六个下午》。碳笔素描的黑白封面,几个女孩的背影,背着大大的书包,站在走廊的窗口窃窃私语——每次拿起这书,我总要琢磨,这些女孩背后的包里装着什么?

我曾经听说一个很小的小孩,走在大街上,手里拖着个拉杆箱书包,肯定是包太重了,他爸爸妈妈给他备了个有滑轮的书包。我猜想这样的包里肯定装着很多东西,但就是没有一本书。我指的是闲书。陈丹燕讲:“只有闲书才叫做书,不是闲书的都不是书。”我们都这么认为——所有视书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的人都这么认为。

写过《昨日的世界》(这书同样适合青春期的孩子)的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对书发出过由衷的礼赞——

“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_,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由于他们这种崇高的帮助,他将怀着挚爱的同情踏遍整个的世界。”

另一位我喜爱的作家,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生在意大利乡村的卡尔洛·斯戈隆,他在小说《木头宝座》里借主人公朱利安诺说过一段话:“我对世界的了解完全来自书本,那是因为我不厌其烦地阅读各种书籍,就像一个打捞海绵的渔民不停地潜人海底一样。……时间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过去,等我看完最后一页,心满意足地丢下书时,脑子里却充满了那本书的情节及其延续。……我的想像力被激发起来了,一时难以恢复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我相信童年的朱利安诺的讲述就是斯戈隆自己的体验。斯戈隆出生的乡村,遍地是山峦和丘陵,生活贫困,但也远离工业喧嚣。斯戈隆的童年浸润在丰厚的民间文化传统中。偏僻、淳朴的乡村生活,悠久、深厚的乡土文化,是朱利安诺、也是斯戈隆生长的世界,属于童话和故事、游记和传奇的世界。这个世界,恰如一张宝座似的木头椅子,给了斯戈隆源源不断的写作营养。  还是茨威格,有一次他坐船旅行。船上乘客很少,茨威格经常和一位意大利年轻水手聊天。有天水手收到一封信,他扬着信要茨威格读给他听。信是意大利文的。茨威格立刻恍然——这个“像画中人一般漂亮的、聪明的、具有天真的伶俐和纯真的娴雅的”年轻人,是个文盲。

茨威格很痛苦。他无法想像,曾经当做朋友交谈过的人,一旦与一切书写的东西隔绝——拿起报纸,不能了解;拿起一本书,书之于他,是一件全然无用的东西——那么,世界在他眼里会是怎样?

事实上关于阅读,已愈益引起重视。我们对书的礼赞,也从来怀着虔敬。可是,悖谬的是,如陈丹燕对少年时代的感叹——“像我有时间,想看书,却没有书可以看;像你们,有很多很多可以看的书,又没有时间。”陈丹燕说:这就是生活。

那么我想说,亲爱的小孩,还来得及,在你的书包里放一本书吧!读书,这么好的事!

物哀之美

阳光依旧好。坐在暖暖的沙发上,拒寒冷于一窗外。看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这是他最为人熟知的一部长篇。很多读者都是看了这部小说,动了想去京都看金阁寺的念头的。

他描写一朵夏天的小花与众不同。他说:“看到夏天的小花像是被晨露濡湿散发出朦胧的光的时候,我就觉得它像金阁一般的美。”

这“金阁”就是作家要写的金阁寺。这金阁寺当真是美的,不说全貌,就说挺立在屋顶顶端上的那只镀金铜凤凰。一般人眼里,如此无生命的鸟儿也不过尔尔,可到了三岛笔下就不一般了。

他这样描绘:“这只神秘的金鸟,不报时,也不振翅,无疑完全忘记自己是鸟儿了。但是,看似不会飞,实际上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别的鸟儿在空间飞翔,而这只金凤凰则展开光灿灿的双翅,永远在时间中翱翔。时间拍打着它的双翼,拍打了双翼之后,向后方流逝了。因为是飞翔,凤凰只要采取不动的姿势,怒目而视,高举双翅,翻卷着鸟尾的羽毛,使劲地岔开金色的双脚牢牢地站稳,这样就够了。”

印象里的金阁寺独此一家。偶获知,山西的五台山也有一家金阁寺。还是早在唐代宗大历元年(七百六十六年)创建。不知日本的金阁寺与中国的金阁寺有否渊源?要说存在年代,五台山的金阁寺远早于京都。遗憾的是,两地的金阁寺都不曾见,想着一定要亲眼拜识一下才好。

再看三岛对死亡的描绘:“再没有什么比遗容更能如实地告诉我:所谓物质,距我们是多么遥远,它的存在方法是多么不可企及啊!精神就这样通过死变成物质,我第一次能够接触到这样一种局面。现在我才渐渐理解五月的花卉、太阳、桌子、校舍等等物质为什么对我那样冷漠,距我那样遥远。”

只有真正了解了三岛的美学原则,也才可懂得他的《金阁寺》,他在《金阁寺》里对死亡和物哀之美的认同。他是以金阁与人生相喻,写美与人生、艺术与人生的悲剧性关系。《金阁寺》里的主人公沟口,天生结巴,自小孤僻自卑。他曾听父亲说:“世上没有什么比金阁更美的了。”于是他常常幻想着金阁的美。父亲亡故后,他遵照父亲遗愿到了金阁寺当僧徒。沟口对金阁寺从认识、崇敬、珍爱到毁灭的过程,正是三岛“美的对抗”的心灵缩影。

三岛1970年剖腹自杀。其时正当盛年,留下一个十一岁女儿和一个九岁儿子。

读三岛的作品集,我其实更偏爱他后期的《春雪》。这也是他最后的长篇巨作“《丰饶之海》四部曲”的第一部,另三部《奔马》、《晓寺》、《天人五衰》,新近有译本。

《春雪》写十九岁的清显和聪子的恋情。清显热恋着聪子,在度过了海边夜晚和清显幽会的一刻后,聪子对护送她回家的清显好友本多说:“任何美梦都有结束的时候,永恒的东西是不存在的,如果认为这是自己的权利,岂不是太愚蠢了吗?……不过,倘使真有永恒的东西存在,那也只是现在这一时刻……”  清显和聪子又一次幽会后,两个人都明白,结束的时刻很快会到来。洞院宫家的订婚日期不可能永远拖下去。清显问聪子:“你决心以后要把我们的一切都忘掉了吗?”聪子答:“嗯,尽管现在还不知会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因为我们正在走的路,并不是路而是码头,总会走到尽头,前面展现大海也是无可奈何的事啊!”

有一次,聪子用爽朗的声调,平静地抱怨:“现在我们即使走在一起,也看不见你的幸福啊。我珍惜地回味着现在每一瞬间的幸福……你是不是感到已经满足了呢?”

清显答:“我们太相爱了,早就打幸福的身边走过去了。”……

我在这部小说里真正感受到了“物哀之美”。三岛自己曾说:“《春雪》是王朝式的恋爱小说,即写所谓‘柔弱纤细’或‘和魂’。”与他亦师亦友的川端康成,则把《春雪》誉为现代的《源氏物语》,是作者“绚丽才华的升华”。P2-7

序言

散文应守住“真我”的底线

中国是散文的故乡。中国散文本是对韵文而言,因而在中国古代,举凡诗词曲赋等韵文之外的一切文类,都可归于“散文”范畴。现代性的散文概念起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体“四分法”,与小说、诗歌、戏剧文学相对应。现代性散文的特质是什么?如何界定?对此文论界长期见仁见智,意见不一。近来更有“大散文”、“美文”、“文化散文”等种种说法。

这说明散文是一种非常别致的文体,又是一种难以说得清楚的文体。好有一比:“散文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说句笑话,凡是明显不能归入小说、诗歌、戏剧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放进散文这个筐。因而散文真可谓大肚能容,除了“艺术散文”外,其他如随笔、小品、杂文、传记,甚至日记、书信等也可归入散文之中。这么说来,散文岂不就成了超市、杂货铺。散文的精神内核到底是什么?人们常说散文“形散神不散”,这个不散之“神”又是指什么?

在我看来,构成散文的精神内核只是一个“真”字。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神也是一个“真”字。“真”是散文的命脉。我对散文的理解是:以真为本,关文书写,形神兼备,笔带感情。

散文应是“非虚构文学”,与小说、童话、科幻、寓言,还有现在流行的什么穿越、奇幻、玄幻等“虚构文学”有质的不同。作为“非虚构文学”的散文,贵在一个“真”字,其感世、醒世、存世、传世的价值也在一个“真”字。

“真”是指散文所记之人之事,应当是真人真事;所抒之情之意,应当是真情实意。当然细枝末节需要文学想象与发挥。例如写天上云影的变幻.枝头鸟雀的呜叫,到底是“两个黄鹂鸣翠柳”还是“三只麻雀飞枝头”。就足够了,还要再来一个散文干吗?曾有某公之作老是被人揪住不放,不是其文笔不够华美、立意不够高远,而实在是“小说化”的痕迹太重太浓,经不起人家的“质疑”与“证伪”。因而此类所谓的“大散文”,也就只能大而化之,云烟境过皆同幻了。

昔者钱穆先生在论中国文学精神时有过这样一番妙论:“中国文学之理想境界,并非由一作家远站在人生之外圈,而仅对人生作一种冷静之写照,亦非由一作家远离人生现实,而对人生作一种热烈幻想之追求。中国文学之理想最高境界,乃必由此作者,对于其本人之当身生活,有一番亲切之体味。而此种体味,又必先悬有一种理想上之崇高标准的向往,而在其内心,经验了长期的陶冶与修养。”“一面乃是此一作家之内心生活与其外围之现实人生,家国天下之息息相通,融凝一致。而另一面即是其文字表达之技巧,与其内心感映人格锻炼之融凝一致。在理想上到达人我一致、内外一致之境界,此亦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主要的人文修养之一种特有境界也。”(钱穆《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

钱穆更把“有我”看成是中国文学的特征:“中国文学的一个特征,常是把作者本人表现在他的作品里。我们常说的文以载道,其实也如此。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故载道必能载入此作者之本人始得。此又与西方文学有不同。说辞作譬,正如一面镜子,西方文学用来照外,而中国文学乃重在映内。”(钱穆《中国散文》)

钱穆在这里强调的是一种“有我”的创作,即有作者的真性情、真襟怀、真人生、真操行在作品之中。钱穆所肯定的中国文学的特征与传统,主要是针对散文的。

“有我”、“守真”,这是散文之为散文的一个大前提,一条底线。在此前提之下,作者尽可调动浑身艺术解数,尽情挥洒语言才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散文更是最能见出作者语言功夫与本领的艺术。散文的语言,自然应是艺术的语言。艺术的语言,应是饱含作者的真灵魂真性情,是作者才情进发时的灵光与喷泉,是有感染力、浸透力、影响力的,是可以鉴赏、品评、默诵、玩味的。艺术的语言,是可视可听可感知可联想的,更是可会于心可动于情、心应虫鸟情感林泉的。艺术的语言是以情感的力量、审美的力量、诗性的力量穿击人心的。

当散文既有了“真我”这一不散之“神”,又具有艺术语言不朽之“力”,如此神力融凝,何愁不是文学之真品、美品、至品?  当然,散文的风格大可各异其趣,因人而异,毕竟文学创作是作者精神进发时的独创性劳动。散文之风格,或闲适冲淡,如三五友人,茅屋品茗。月出东斗,好风相从;或淡雅婉丽,如芙蓉初发,自然可爱,窈窕深谷,时见美人;或雄奇瑰丽,荡思八极,振衣千仞,气韵苍润;或戟刺时事,兼披中怀,笔墨驰骋,神思一贯;或笑谈掌故,剖析旧闻,见微知著,从容含玩。总之,散文艺术是最能释放作者精神思想、展现才情智慧的平台。

由于散文的独特内质与文风的自由开展,因而散文往往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成为学生写作的范本与模板。实际上,很多爱上文学乃至走进文学的人,最早都是因散文滋润触发,从散文学步起跑的,由散文而诗歌而小说而其他。所以散文常常成为文学的敲门。但一旦敲开文学之门,这才发现散文实在是一座深邃的艺术殿堂,它需要人生一辈子的经历、经验去感悟它、品鉴它、经营它。人生浓时味可滋,因而最好的散文大都是人到中年以后写出来的。

云南晨光出版社鉴于散文对于少年儿童的文学修养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同时也希望为促进书香校园建设与优秀散文的阅读推广、为发展新世纪儿童文学的散文创作,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为此,特邀请国内十位散文作家,精编精选他们的精彩之作,汇聚成“中国当代儿童文学散文十家”出版。

这是一件颇有意义的事。十位作家的经历不同,职业不同,性格不同,但他们对散文写作的执著与对散文艺术的独到把握,则有共同之处。这就是对散文精神“真我”的坚守、对散文语言艺术美的锤炼、对散文风格个性的追求。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更是一批“青春在眼童心热”的作家,他们的很多作品本身就是为少年儿童而写的,或是童年经验的人生升华、童年记忆的艺术再现、童年视角的通感书写。

这是一套优质的散文读本,是可以激发我们的童心、慧心与诗心,提升我们的阅读品位与人生高度的书系。愿《中国当代儿童文学散文十家》走进更多的书香校园,走进广大读者与少年儿童的阅读空间和心灵世界。

后记

◎我看儿童散文(代后记)

相信很多朋友都有这个感觉:同样是写给孩子看的文学,小说、童话写起来更自由、更酣畅,散文却有很多的牵制——你不可以虚构,你还是个成人,不可能像小说、童话那样把自己“变”成儿童,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只能以回忆的口吻,讲述童年和少年的“我”——可还是有难处:不能自由畅达地表达成人的感情。

我在写儿童散文时,常在成人和儿童两端犹豫。内心讲,我更希望酣畅地说出我的困惑,我的思考,我的惆怅,我的渴望,我对这个世界的想像……一乃至生和死、苦难和不幸、战争和历史,等等更浩大严肃的话题——事实上,我是对孩子们有期待!——为什么要自己给自己设置障碍呢?又凭什么认为孩子就不能接受过于“成人”的情感呢?

在当今校园,哪一类读物最受学生欢迎?——浅薄搞笑的流行书。评论家刘绪源在一篇文章里归纳当今校园读物起码有三类:强调教育价值的、强调市场价值的和强调审美价值的。借用比喻的话,他称第一种“像药”,第二种“像可乐一类的软饮料”,第三种“像水果”。可以想见,如果让孩子自己来挑的话,他们更乐意接受软饮料。浅阅读,成了当今青少年课外阅读的新趋向。于是很多人开始担忧,也不乏关注儿童阅读的推广人在各种场合呼吁:阅读决定着一个民族思维的深度和高度,不求甚解的“浅阅读”有百害而无一利……

当这种声音不断响起,而成效未必显著的时候,你怎么办?身体力行。我想我能够做到的就是身体力行。我花了不少时间重读需要的书——关于“二战”、关于生死、关于智障孩子……我以为,即便是给孩子看的书,也可以谈谈历史和生命的大主题,问题是怎么切入,怎么让孩子感同身受。与其亦步亦趋地回避和放弃,我更愿意真实真诚地说出我内心的感受。我相信,即便是涉世不深的孩子,只要你的文字里有真心真情,一样能够接受盛大的灵魂!

从来优秀的散文,孩子和成人都适宜阅读。冰心的自不必说,鲁迅的《朝花夕拾》、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宗璞、杨绛、汪曾祺、孙犁……很多前辈们笔下的文字,其实小的时候阅读,更能影响人的一辈子。

相逢一本好书是怎样的感觉呢?“不能名言,惟有赞叹;赞叹不出,惟有欢喜。”——俞平伯的这话用来形容我对好文章的期待,倒也恰切。这本散文书,持续写作的时间很长久,最早的十多年前,最新的就是眼下。在编排上,长长短短。长的,可当作故事来读;短的,近乎一个人的清谈,你可以把它看做是一声叹息、一缕微光、一阵花木拂过的冷风……那是写作者自己的内心的声音。

散文写得很好的作家贾平凹说:“读散文最重要的是读情怀和智慧,而大情怀是朴素的,大智慧是日常的。”深以为然。

2012年8月1日盛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3:3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