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苏联谍报70年/情报保密书系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世界政治
作者 闻敏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共产国际是苏联的间谍工具吗?“大清洗”中谍报机构扮演了什么角色?斯大林提前获知德国进攻时间,却为何被打得措手不及?苏联原子弹爆炸背后有怎样的谍报内幕?克格勃与格鲁乌有什么分工和纠葛?苏联特工都经受怎样的特殊培训?“燕子”和“乌鸦”如何整倒西方高官?克格勃真的一度全面接管西方情报机构吗?苏联特工为何不断叛逃?当今俄罗斯正在上演什么样的谍报神话?……本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苏联谍报工作的70年进行了重新诠释。

内容推荐

在情报史上,苏联谍报机构的70年颇具争议。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艾伦·杜勒斯认为“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既是赫鲁晓夫在国内的耳目,也是他在国外的耳目,是苏联国家政权的一个具有多种任务的秘密工具”。“8·19”事件后,叶利钦说克格勃在未遂政变中起了很不光彩的“首恶”作用,克格勃因而被解散。

实际上,情报机构是国家安全机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谍报人员是最高统帅部的战略哨兵,谍报工作是国家安全的第一道防线。这是国际情报界的共识。

基于这种认识,本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苏联谍报工作的70年进行了重新诠释。

目录

绪言

 

第一章 苏联谍报工作的起源和演变

 第一节 沙俄时代的谍报工作

一、秘密警察:沙俄谍报工作的发端

二、近代军事变革与俄国的军事情报工作

三、布尔什维克的地下斗争经历对苏联谍报工作的影响

 第二节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苏联谍报工作

一、契卡国外处的谍报工作

二、格鲁乌的军事谍报工作

三、共产国际的谍报工作

四、战争前夜的谍报侦察

 第三节 卫国战争时期的苏联谍报工作

一、初战失利与苏联谍报体制的调整

二、战时苏联的谍报侦察

三、针对盟国的谍报行动

 第四节 冷战时期的苏联谍报工作

一、冷战时期苏联的谍报机构

二、冷战期间苏联的谍报活动

第二章 苏联谍报工作的基本做法

 第一节 苏联特工的选拔与招募

一、苏联谍报机构对理想特工的选择

二、苏联谍报机构招募特工的途径

 第二节 苏联谍报人员的培训

一、基础培训学校

二、中等情报学校

三、高级情报学校

 第三节 苏联谍报人员的掩护

一、合法掩护

二、非法掩护

 第四节 苏联谍报人员的派遣

一、对拥有合法掩护身份的特工,采取公开派遣方式

二、伪造身份证件,冒名顶替,非法潜入

三、以难民身份为掩护,直接或迂回地进入目标国

四、以移民形式合法地进入目标国

五、以叛逃形式伺机打进敌人内部

 第五节 苏联谍报机构招募间谍的主要方法

一、利用意识形态共鸣实施招募

二、利用招募对象的和平愿望实施招募

三、利用招募对象的报复心理实施招募

四、利用招募对象的奇异心理实施招募

五、利用招募对象的政治野心或虚荣心实施招募

六、金钱开道,单刀直入

七、感情投资,迂回接触

八、色情陷阱,请君入瓮

九、打着假旗号招募

十、开门见山,突击招募

十一、对送上门来的间谍实施招募

十二、利用卫星国的谍报资源施实施招募

十三、从战俘中招募

 第六节 苏联谍报机构的情报搜集

一、通过现场观察获取情报

二、通过公开资料收集获取情报

三、通过打人与拉出渗透目标国政府与情报机构

四、通过窃取获取情报

五、通过窃听获取情报

 第七节 苏联谍报机构的交通联络

一、接触式联络

二、通过电话联络

三、通过死信箱联络

四、通过报纸广告联络

五、通过信件联络

六、通过无线电联络

 第八节 苏联谍报工作的技术装备

一、窃听装置

二、窃照装置

三、无线电通讯和保密技术

第三章 苏联谍报工作的主要特点

 第一节 谍报工作方针高屋建瓴

一、谍报工作进攻意识强烈

二、谍报布局深谋远虑

 第二节 谍报工作机制高度集中

一、谍报控制集中统一

二、谍报组织连续不断

三、谍报掩护全面深入

 第三节 谍报人员培训系统全面

一、培训接受面广

二、课程设置全面

三、重视思想政治教育

四、针对性强

五、实践性强

六、考核严格

七、重视实习

 第四节 谍报工作目标广泛深入

一、谍报活动攻势凌厉

二、谍报成果以量取胜

第四章 苏联谍报工作的成功与缺陷

 第一节 苏联谍报工作的成就

一、谍报工作是维护苏维埃政权的盾牌

二、谍报工作是维护国家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三、谍报工作是苏联缩短与西方科技水平差距的捷径

四、谍报工作的发达弥补了其他情报手段的不足

 第二节 苏联谍报工作的缺陷

一、谍报工作政治化现象严重

二、谍报用人不择手段严重破坏了苏联的声誉

三、对谍报工作的过分倚重导致了情报分析能力薄弱

第五章 苏联谍报工作的启示

一、知彼为先,当好统帅部的战略哨兵

二、未雨绸缪,全面规划谍报工作

三、加强协调,创新谍报工作机制

四、修明政治,建立和谐的谍报工作环境

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提高谍报工作效率

六、加强专业培训,提高谍报人员的业务水平

附录 俄罗斯谍报工作体制

参考书目举要

试读章节

(二)广博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文化素养

谍报战被称为“魔术师之战”,谍报人员被称为“与魔鬼打交道的人”。这样一种特殊身份的人,不仅需要有合适的伪装身份,还需要具有他所扮演的角色的技巧。他必须是一个好的学员,特别应该是第一流的多面手的艺术家,能够在最严重关头沉着镇定。“情报工作从根本上要依靠专业知识和技能……我们需要一支具有技能和专业知识的队伍来从事这份工作。”这就要求驻外特工具备一定的才艺和个人修养。

西方媒体和情报机构对苏联情报官员的个人素养大多持批评态度。在西方新闻记者笔下,西方情报官员大多身材修长,面貌俊秀,一个个衣着得体,谈吐优雅,像个谦谦君子,而苏联情报官员则大多面目可憎,西装臃肿肥大,谈吐粗鄙不堪。这种情景实际上只在间谍小说或间谍电影里出现,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任何客观依据。克格勃第一总局为阿诺德·多伊奇作出的官方赞美词这样写道,多伊奇“机敏、锐利的目光和坚毅的面容”能立即“吸引参观者的注意力”。招募休·汉布尔顿的克格勃特工弗拉基米尔·鲍罗廷,身材修长,手指细长白嫩,指甲修剪得整整齐齐,像艺术家一样。他身上的西服就像在英国的萨维尔·罗路或美国的布鲁克斯兄弟服装店定做的一样得体,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和法语,对待客人不卑不亢,落落大方。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通过假叛逃方式渗透德军情报机构的亚历山大·伊凡诺维奇·纳夫拉蒂尔洛夫(“萨沙”,在德军谍报局内的名字为伊戈尔·奥尔洛夫)外貌俊朗,身材匀称,肌肉发达,一双深蓝色的眼睛充满了魅力。他会讲英语、德语和波兰语,还受过严格的芭蕾舞训练。

苏联谍报机构认为,理想的特工必须是一个热心而务实的知识分子,有丰富的书本知识,谈吐风雅,衣着得体,勤勉认真。事实上,真正的苏联特工恰如其招募标准,一个个举止得体,谈吐优雅,知识渊博,很能把握招募对象的心理特征,能够对症下药。如佐尔格是哲学博士、新闻记者、著名的国际问题研究专家,山道尔·拉多是地图学家,菲舍尔是多才多艺、掌握多种语言的画家。内务部的招募专家德米特里·亚历山大洛维奇·贝斯特罗列托夫既是律师,也是医生、画家,懂得20种语言,“他仿佛是一个刚从好莱坞侦探影片里走出来的,是一个让女人倾心的美男子,会说几个欧洲国家的语言,集绅士的高雅和超凡勇气于一身。他能巧妙地扮演不同的人物形象,以适应秘密工作的需要。一会儿在英国冒充匈牙利伯爵季斯拉夫‘佩列利亚,一会儿又在欧洲大陆扮演英国大臣”。惟其如此,他才能出色地完成招募任务,成为苏联情报史上的招募专家。阿诺德·多伊奇的学术成就也是苏联情报史上最卓越的。他24岁时是维也纳大学的哲学博士,虽然学的是化学,但对哲学和社会学也有深入的研究,在学术界享有盛誉。1934年,他用真实姓名来到伦敦,声称自己的职业是大学讲师,并凭学术成就很快在英国学术界站稳了脚跟。50年代在澳大利亚活动的克格勃特工丽塔·埃利奥特出生于莫斯科一个杂技世家,父亲是马戏团演员,母亲是杂技空中飞人。党组织发现了她的特殊才能,把她送进了加兹纳(Gaczyna)间谍学校。她的教官认为,杂技是她未来在国外进行谍报活动掩护的理想职业。她的各方面成绩都很出色。加兹纳的考察报告写道:“这个学生不仅在语言方面,而且在其他各学科上都表现了非凡的才能。她天生就是当特务的料……她在语言和全面适应环境方面的进步,从来没有任何学生比得上。仅仅14个月之后,她说话办事,就像在她的派遣国出生的一样,所有的教官都认为,她的发音是完美无缺的……”

战后苏联谍报机构更注重从大学里吸收情报人才,大学毕业几乎是加入情报机构的先决条件,莫斯科大学、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等高等院校几乎就是克格勃的后备人才库。从高校里遴选出来的大学生大多具备丰富的知识和较好的个人修养,对国际问题特别是拟派遣国家的风土人情有着较深刻的了解。一位叛逃美国的捷克斯洛伐克情报官员说:“这些新成员都是大学毕业生,尤其选自负有盛名的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这些学生除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外,还要学习外国历史、外国文化和外国语言、外交技巧,加入克格勃后又要强化学习情报工作的方法和技术。”克格勃特工尤里·施维茨以全优的成绩毕业于莫斯科一所大学的国际法专业,除英语外,还精通法语和西班牙语。克格勃特工科农·莫洛迪(化名为朗斯代尔)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法律系的学生,各门功课都很优秀,连难学的汉语也说得颇为流利。1996年出任俄罗斯对外情报局局长的特鲁布尼科夫1967年毕业于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主攻印度语,是东方问题专家,精通印度语和英语。

P55-58

序言

以情报工作为研究对象,探索情报工作规律,研究改进情报工作途径的学科,在西方称为情报研究,在中国则称为军事情报学。名称不同,本质一致。

长期以来,由于情报工作本身存在着较强的隐蔽性,各个国家对情报机构的活动秘而不宣,其情报档案也不公开,从而影响了情报工作受关注的程度,情报成了历史研究中被遗忘的一角。

西方的情报研究,始于1949年美国学者谢尔曼。肯特《服务于美国世界政策的战略情报》一书的出版。肯特是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第二次时间大战期间担任美国战略情报局研究分析处欧洲一非洲科的科长,战后一度回到耶鲁重执教鞭,随后担任中央情报局国家评估办公室主任。在该书中,肯特把战略情报定位为为战略家制定和执行计划所必需的情报,是身居高位的文武官员保卫国家福祉必须掌握的知识。肯特开启了情报分析专业化的大门,他因而被称为“情报分析之父”。

1962年,美国兰德公司的罗伯塔·沃尔斯泰特出版了《珍珠港:警告与决策》,深刻剖析1941年驻珍珠港美军遭到日军突然袭击的原因。从珍珠港事件起步,美国人一点一点地厘清了情报失误发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开出了改进情报工作的“处方”。

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学术界在德国斯图加特召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信号情报研讨会议。与会者一致认为,由于相关档案的公开,情报在“二战”中的作用必须重新审视,“二战”历史有必要重写。此后,情报研究在西方学术界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一批历史学家、政治学家、战略学家、国际关系学者加入了情报研究,有力地推动了情报研究的发展。在英语世界,情报研究已经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

与美国相比,中国的情报研究起步并不算晚。早在2500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兵圣孙子就写出了著名的《孙子兵法》,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情报学著作。书中孙子所认识的战略情报要素的完备性、情报评估的重要性、情报谋略的微妙性、情报理论的科学性,即便与2500年后谢尔曼·肯特的著作相比也不逊色。1943年,军统特工郑介民的《军事情报学》出版,书中所勾勒的军事情报工作体系与今日西方的情报研究体系并无本质差别。

今天,军事情报学科已经列入了我国研究生与学位教育的学科门类,我们已经培养了军事情报学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甚至博士后。但情报研究在我国远未成长为一门成熟的学科。理论研究的落后,制约了我国安全保密情报工作的发展。

中国兵圣孙子说过: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情报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进国家安全工作,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要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斗争局势中、在尖锐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必须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谋划保密工作,全面而又深入地了解世界主要大国情报机构进行策反、渗透、心战、窃密的基本手法,掌握其情报活动的基本特点,从而有的放矢,筑起反渗透、防泄密的防火墙,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这是每一个从事国家安全和保密工作的同志的神圣使命。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策划了这套《情报·保密书系》。书系以军事情报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和世界主要大国的情报工作为研究对象,探索情报工作的客观规律,反映我国学者在情报研究领域取得的新进展。为了借鉴国外同行的研究成果,我们也翻译一部分西方名家的情报研究经典著作。我们希冀,该书系的出版,可以推动我国的情报研究事业。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10:5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