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登·W.普兰奇、唐纳德·M.戈尔茨坦、凯瑟琳·V.狄龙编著的《中途岛奇迹/胜利译丛》是一本记录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的纪实作品。它旁征博引,通过大量的史料以及对许多战争亲历者的采访详细叙述了中途岛海战的经过,比较客观地分析了美日双方胜负的主要原因,再现了二战史上一场激动人心的伟大战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途岛奇迹/胜利译丛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美)戈登·W.普兰奇//唐纳德·M.戈尔茨坦//凯瑟琳·V.狄龙 |
出版社 |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戈登·W.普兰奇、唐纳德·M.戈尔茨坦、凯瑟琳·V.狄龙编著的《中途岛奇迹/胜利译丛》是一本记录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的纪实作品。它旁征博引,通过大量的史料以及对许多战争亲历者的采访详细叙述了中途岛海战的经过,比较客观地分析了美日双方胜负的主要原因,再现了二战史上一场激动人心的伟大战役。 内容推荐 1942年6月的中途岛海战是一支弱势部队取得决定性胜利的辉煌战例。 在珍珠港遭到毁灭性重创后,一支仅有28艘舰艇的美国舰队,面对的是趾高气扬、拥有88艘舰艇的日本舰队。美国人派出一波又一波前去轰炸日本舰队的飞机,都被日本人像拍苍蝇似的击落了。但是在此战结束时,美国人却创造了奇迹,从而彻底扭转了美守日攻的战略态势,为盟军在太平洋战场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 戈登·W.普兰奇、唐纳德·M.戈尔茨坦、凯瑟琳·V.狄龙编著的《中途岛奇迹/胜利译丛》解释了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讲述这段波澜壮阔的传奇故事的,是见证这段历史的双方指挥员和作战人员。本书是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和作战指挥艺术不可多得的材料。 目录 中文版初版译者前言 导言 序 日方主要人物 美方主要人物 第一章 “一股新鲜空气” 第二章 “我们应该占领中途岛” 第三章 “日本打了个冷战” 第四章 “铁袖一触” 第五章 “随时有可能再次遭到威胁” 第六章 “要同时追逐两只兔子” 第七章 “得不到休息” 第八章 “你能守住中途岛吗?” 第九章 “上将中的上将” 第十章 “大功告成的时刻” 第十一章 “风险预测原则” 第十二章 “执行重大的使命” 第十三章 “必须时刻保持警惕” 第十四章 “胜券在握” 第十五章 “时间越来越紧迫” 第十六章 “情绪高昂,信心十足” 第十七章 “起飞攻击!” 第十八章 “我们特别幸运” 第十九章 “甚至连中太平洋都嫌太小” 第二十章 “重大的日子” 第二十一章 “鹰在天使十二” 第二十二章 “有必要发动第二次攻击” 第二十三章 “一败涂地” 第二十四章 “他们原来在那儿!” 第二十五章 “还是没挡住日本人” 第二十六章 “司令部究竟在搞什么名堂?” 第二十七章 “他们终于来了” 第二十八章 “它们几乎全被消灭了” 第二十九章 “烈火熊熊的地狱” 第三十章 “如此惨败” 第三十一章 “我们只剩‘飞龙号’了” 第三十二章 “决心击沉一艘敌舰” 第三十三章 “我们可别再碰上这样的一天了!” 第三十四章 “没有希望了” 第三十五章 “我将向天皇请罪” 第三十六章 “我干吗不睡个好觉?” 第三十七章 “我悲痛万分,不寒而栗” 第三十八章 “庄严肃穆、催人泪下的场面” 第三十九章 “到达目标的中途” 第四十章 对日方的分析:“一团糟” 第四十一章 对美方的分析:指挥英明加“运气好” 第四十二章 中途岛战役的意义——四十年后的评价 附录一 尾注 附录二 缩略语英汉对照表 附录三 战斗序列 附录四 大事记 中文版新版译后记 地图 图1 太平洋战场(1941—1942) 图2 中途岛(1942) 图3 中途岛之战:中途岛海域空中搜索 图4 机密第一阶段 图5 机密第二阶段 图6 攻击机群航迹图 试读章节 “可是,亲爱的,”将军表示异议说,“所有的舰艇都在海底躺着呢。”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点夸张也是可以理解的。 尼米兹不得不把从珍珠港打捞舰艇这项困难的、带技术性的任务交给其他人干(这项任务后来完成得非常出色)。他能够而且必须去挽救另一些东西,即港内参谋人员的工作和精神状态。尼米兹刚刚卸去专管人事的海军航海局局长的职务,深知金梅尔的参谋班子和派伊的临时班子里都有能力很强、训练有素、富于献身精神的职业海军军人。对于珍珠港的惨败,尼米兹既没有责备他们,也没有责备金梅尔。他认为,处于当时的形势下,“无论是谁都会面临同样的结局”。武断地撤换这些参谋人员不但不公正,而且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这可能对一个有价值的公职人员的心理造成严重的伤害。尼米兹回顾这段时期说:“所有这些参谋人员都处于‘弹震’状态,当时我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鼓起他们的士气。这些军官必须得到解救。” 1941年12月31日10:00,尼米兹领海军上将军衔,在“茴鱼号”潜艇上就任——他曾长期在潜艇上工作,所以这样的就职仪式非常适宜。同日,他把金梅尔、派伊和驱逐舰队司令米洛·F.德雷梅尔(他选定的参谋长)三人手下的参谋人员召集在一起,向他们保证说他信任他们,相信他们的能力,并打算全部留用他们。他要让每个军官各司其职,而不是只让他们对号入座。如果有人不称职,他将毫不犹豫地进行必要的调整。即便如此,他也会尽量给那些被撤换下来的人安排适合他们能力的工作。 毫无疑问,尼米兹的这些做法使士气——用莫里森的话说——提高了“好几倍”。海上的指挥官们也信心大增。斯普鲁恩斯说:“这就像待在不通风的房间里,有人打开了一扇窗,吹进来一股新鲜空气一样。”可是尼米兹头脑十分清醒,他并不认为已经大功告成。他后来说,六个月以后,珍珠港的士气才恢复正常。 尼米兹本人也是这样。舰队航空军官阿瑟·c.戴维斯海军中校得到的印象是:中途岛战役开始前,尼米兹也“提心吊胆,小心翼翼”。确实,太平洋舰队在1942年初的战果太不起眼,以致尼米兹在给妻子的信中说:“如果能干它六个月不下台,我就够幸运了。公众也许要求我快点行动,早点做出成绩,但我做不到。” 当时的战绩实在糟糕,美方损失惨重。虽偶有小胜,但小得比失败还没面子。到1941年圣诞节,日军已完成在菲律宾的登陆。小小的亚洲舰队根本无法阻止日军行动,甚至连阻滞一下的能力都没有。圣诞节那天中午,托马斯·C.哈特海军上将把这一海区内的亚洲舰队余部移交给F.w罗克韦尔海军少将,自己带着参谋人员乘“鲨鱼号”潜艇溜之大吉了。 从1月5日至8日,抵近日本海岸活动的5艘美军潜艇好不容易才击沉3艘日本货船。可是1月11日,“萨拉托加号”航空母舰却在瓦胡岛西南500海里处被日军潜艇的鱼雷击伤。虽然它安全驶抵瓦胡岛,继而前往布雷默顿接受修理,在最需要它的时候,它却不能参战。1月6日至23日,“企业号”和“约克城号”成功地掩护了海军陆战队对萨摩亚的增援,但日军的战绩要大得多:在南云舰队的空中掩护下,日军登上了拉包尔,把整个珊瑚海置于日军轰炸机的攻击范围之内。就在同一天,一艘日本潜艇击沉了布朗的油船“奈切斯号”,使美军对威克岛的进攻以夭折告终。 而巴厘巴板战斗使美方士气为之一振。这次战斗中,4艘美驱逐舰突破一支日本护航队。幸亏日军多枚鱼雷未能中的,才没有造成太大的损失。虽然美国人击沉了4艘运输舰和l艘巡逻艇,但丝毫不能改变当时的战略态势,不过报纸上毕竟出现了令人高兴的消息。 2月份,美方又取得一些战绩。部队打得很英勇,但战果的价值不大。2月1日,哈尔西对沃特杰、马洛埃拉普和夸贾林等岛屿实施了空袭。有人声称这次战果辉煌,而实际上只打掉了日方几架零式飞机,而且“切斯特号”还中了一弹。 P7-8 序言 1942年6月初的中途岛海战是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日军继偷袭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后,频频南击,连连告捷,取得了战略主动权。日军狂妄自信,不可一世。而美军则处境困难,士气低落。珊瑚海一役,虽使日军受挫,但双方只打了个平手。1942年6月初,美军在尼米兹上将、弗莱彻少将和斯普鲁恩斯少将指挥下,以3艘航空母舰在中途岛西北海域设伏,其舰载航空兵在最有利的时机从天而降,迅速击沉了日第一航空舰队司令南云中将亲率的全部4艘曾参加袭击珍珠港的航空母舰,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又一个奇迹。这次大海战从根本上扭转了美守日攻的战略态势,为在太平洋战场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本书主要作者戈登·w.普兰奇(1910一1980)教授是美国著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专家。他生于艾奥瓦州,早年就读于艾奥瓦大学和柏林大学,1939年起在马里兰大学执教。大战时期,他曾在海军预备队当军官。1945年12月至1951年7月,他是美远东司令部驻东京的文职官员。其间,1946年10月至1951年6月担任麦克阿瑟手下的情报部历史科主任,接着又在军史科当了一个月的代理主任。普兰奇在海军和陆军中的经历为他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去世前的37年中,普兰奇亲自采访了许多与珍珠港事件及中途岛海战有关的美日双方,特别是日方的指挥军官,查阅了大量档案材料,写出了多卷手稿(仅珍珠港事件手稿就达3500页之多!)。教授的两位学生遵照他的遗愿,对手稿进行了加工、整理、压缩。1981年11月,教授研究珍珠港事件的长篇巨著《黎明,我们还在酣睡》问世。《中途岛奇迹》于教授逝世两年后即1982年出版。 本书旁征博引,详细叙述了中途岛海战的经过,比较客观地分析了美日双方胜负的主要原因,是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作战指挥艺术不可多得的好材料。鉴于我国还没有如此详细介绍中途岛海战的译著,因此我们认为把普兰奇的这本著作译介给我国读者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一定能引起从事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的同志和广大读者的兴趣。 本书原著的文字跳跃跌宕,我们在翻译中保留了作者的这一风格。书末附录中列了“缩略语英汉对照表”、“战斗序列”等,便于读者查阅。 本书第一至十九章由王喜六同志翻译,第二十至三十八章由祁阿红同志翻译,第三十九章至四十二章由翁才浩同志翻译。对军事英语素有研究的居祖纯副教授担任了本书的统校工作。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参考了许秋明、王绍坊同志译校的《中途岛海战》一书,还得到了南京外国语学院日语教员的大力协助,谨此致谢。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译文难免谬误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译者 1986年2月于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外国语学院 后记 这本《中途岛奇迹》是根据MJFBooks出版社的Miraclent Midway(60m Anniversary Edition)(中途岛海战60周年纪念版)译出的。 1984年,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沈志彦先生曾约王喜六和我翻译这本书。当年中国尚未加入世界版权公约,严格地说是“盗版”翻译。全书的译稿于1986年2月完成(翁才浩翻译了全书42章中的4章)。1991年12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这次《中途岛奇迹》的出版是购买了版权的“正版”翻译,是为了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但是,这一次的“正版”翻译,并不是推倒重译,而是对23年前我们翻译的那个本子进行修订,是仔细对照原文与原译文,进行反复斟酌、修改的结果。 平心而论,当年接手这本书时,我们刚跨人翻译的门槛,还比较稚嫩,多亏有居祖纯先生为我们的译文进行了总体文字与军事术语的把关。当年由于我们的英文水平有限,对有些原文存在着理解不透或把握不到位的问题,在译文中留下了一些因理解而所造成的错误;此外由于当时可供使用的参考书和可查阅的资料有限,对有些查不到的内容采用了“省略”或“变通”的“灵活处理”,造成了翻译中的损耗;另外,从遣词造句的角度来看,当时的行文显得不够老到,不够精练。 作为译者,我们对那个版本的译文中的错误和不当之处,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现在能有这样的机会,我们对这些错误和不当之处进行修正是责无旁贷的。 这个译本的总体布局有了较大变化,一是增加了原书的主要人物表,但原人物列表是按英文姓氏的首字母顺序排列的,且日本与美国双方的人物混排。这次翻译时将日方人物与美方人物分别列表,并按姓氏的汉语拼音升序进行了重新排列。 二是按原著的编排方法,把涉及内容出处的脚注全都变成了书后的尾注,并按章进行编号。现在留作脚注的,分为两种:一种是原书中带·号的脚注,是作者对书中有关问题的说明;另一种是译者对相关的历史或文化背景进行的说明,在这部分说明的后面,我们都用了破折号加“译注”来表示。 20多年后的今天,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给翻译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使过去一些“无法完成”的翻译变成了可能。这一次我们就是利用网络纠正了原先留下的一些错误,恢复了一些在译文中被“省略”或“变通”的地方的“本来面目”。 现举几个具体例子来说明: 本书原著第三章中有这样一个句子According to a statement made by those captured at Nanchao,they seemed to。have been launched fromcarriers.我们把Nanchao译成了“南昌”,当时我们也觉得十分牵强,但就这样蒙混过关了。 这一次,我们决心先推翻“南昌”的译法,因为日军攻占南昌是1939年,不可能在三和1942年写的日记中出现俘虏问题。又根据Nanchao的发音猜测它是不是云南的南诏,因为日军在滇西作战是1942年,与三和日记的时间吻合。接着我们就进行了“南诏”的搜索,看了网上一篇文章,才知道“南诏”是外国人所说的云南,就像台湾被称为“福摩萨”、东三省被称为“满洲”一样。于是决定纠正这个错误,把“南昌”改为“云南”。 一些明显的粗心大意的错误都得到了纠正,如第八章倒数第二段的美舰“小鹰号”被错译为日舰“隼鹰号”。原书第一章中美巡洋舰“休斯敦号”被译成了“豪斯顿号”(这也有可能与当时所参考的资料有关)。其中最大的一个错误是:美国潜艇Nautilus被译成了“舡鱼号”。从网上查明二战时期,美不仅有“舡鱼号”(。4rgonaut),而且有“鹦鹉螺号”(Nautilus)。有一篇介绍SS一166 V4的文章说:In August 1942,LJSS Nautilus[SS一169]and I_ISS Argonaut[SS。166]delivered Marine Colonel Evans F.Car:[son's“Raiders'’to Makin Island.证明当时这两艘潜艇的存在。在这个译本中Nautilus恢复了“鹦鹉螺号”的本来面目。 这次修订还作了以下一些修改: 1.原书第一至第三十九章的标题都是放在引号内的,文字皆引自各章中人物的原话。这次修改时把这些标题都放进了引号,并与原话一致起来。 2.原译文中既使用了“其他”,也使用了“其它”,现统一改为“其他”。 3.原译文中的“通讯”除一处涉及“新闻通讯稿”外,余皆改成了“通信”,如“无线电通讯”改为“无线电通信”,“通讯参谋”改为“通信参谋”等。 4.原译文中在叙述鱼雷数量时,既使用过“条”,也使用过“枚”,现统一改为“枚”。 5.原译文中的“公里”已按现在的要求改成了“千米”。 6.这次修订时对飞机的昵称如“野猫式”、“飞行堡垒式”等都统一加上了引号。 7.这次还把有the principle of calculated risk。原译为“不轻易冒险的原则”,现改为“风险预测原则”。 此外,利用网络我们也还原了一些被“技术处理”隐去的细节,如:本书原著第二十一章中一架日本飞机用的是Aichi,其实这是飞机制造商,就像波音是制造商的名称一样。当时译文中用的句子是:“他认为自己肯定是打坏了敌机的发动机,因为敌轰炸机的速度顿时大减。”当然这只是一个无关大局的细节,如果当时可以利用网络,肯会得出正确的翻译结果:“这架爱知飞机制造公司生产的轰炸机。”再如原著第十五章中有一句:He rounded up a charter。freighter,Nira Luckenbach…被译为:“他临时租了一艘货船……”把该船的名字“省略”了。这一次我们在网上找到了Nira L,uckenbach和它的图片,遂把译文改为:“他临时租用了一艘叫‘卢肯巴赫号’的货船。” 我们还纠正了一些对原文理解不当所造成的误译: 1.例如第十一章最后一段中有这样一句话:For’it’would be,as Fletcher described it.“nip and tuck-一a close business.”我们把它翻译成:“即将进行的战役——用弗莱彻的话说——将会是‘一场势均力敌、短兵相接的战斗’。” 仔细阅读前面的情节,我们发现日本舰队占有极大的优势,所以不可能是“势均力敌”,原文中破折号后的a close business是对前一个短语的解释,而nip and tuck是美国俚语,意思是(ofa race 0r other contests)veIv close,所以我们把译文改成了:“因为这一仗,用弗莱彻的话说,‘尚且胜负难定——不知鹿死谁手。’ 2.再如这段译文: “如果摩根索引用的话是正确的,那么罗斯福的这一估计是惊人的,甚至对于一向不喜欢躲在悲观主义的阴影里的罗斯福本人来说也是如此。” 但这样的译文似乎不合理。我们对照原文:If Morgenthau quoted the President correctly,this was an astounding assessment,even for Roosevelt,a man not given to dwelling in the shadows of pessimism.将译文修改为: “如果摩根索准确无误地引用了总统所说的话,那么即使罗斯福是个不喜欢生活在悲观阴影里的人,他所作出的这种评估也令人愕然。” 由于篇幅有限,其他的例子就不多举了。我们相信这一次的努力能使这个译本比较完美一些。我们知道这样的修订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们希望广大读者能继续给我们以批评与帮助。 译者 2015年1月于南京 书评(媒体评论) 普兰奇对于双方参战人员的详尽采访使这本书的叙述能够采取一种非常个人化的口吻,让读者仿佛亲临现场……这样的一本书注定是令人难忘的。 ——《纽约时报》书评 《中途岛奇迹》在战争史著作中是非常特殊的一本,很少有其他书能够像它这样从参战双方的角度如此详细和生动地再现历史。 ——《芝加哥太阳时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