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以锐利的观察,严谨的数据分析,绝妙的理论演绎,从多角度透析中国人的和谐与冲突,然后再以其宏达的睿智,把现代心理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智慧共冶一炉,从而勾划出中国人人际行为的深层结构。此书不但标记着作者在学术生涯上的雷霆第一擎,也为本土心理学的漫漫长航树立了重要的里程碑。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华人人际和谐与冲突(本土化的理论与研究)/博雅华人本土心理学丛书 |
分类 | 经济金融-管理-公共关系 |
作者 | 黄囇莉 |
出版社 | 重庆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以锐利的观察,严谨的数据分析,绝妙的理论演绎,从多角度透析中国人的和谐与冲突,然后再以其宏达的睿智,把现代心理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智慧共冶一炉,从而勾划出中国人人际行为的深层结构。此书不但标记着作者在学术生涯上的雷霆第一擎,也为本土心理学的漫漫长航树立了重要的里程碑。 内容推荐 本书旨在提出一套有关中国人人际和谐与冲突的本土化理论。为了使理论具有“本土性契合”与彰显“文化的主体性”,本书采取“主位式取径”的研究法及“和谐化辩证观”的思维典范,作为理论建构的思考进路。另外,为了深化理论与研究的本土性,作者也试图将文化/历史纳入理论建构的思考架构中。本书提出一套由下层结构(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亲缘关系的社会结构、大一统的政教体系)至上层结构(天人合一思想、礼治思想、国家意识形态化儒学)的探索意识形态(文化思想体系或文化深层结构)之视角(图1-1),以进行大传统文本之解读。 接着,本书从意识形态(文化思想)中抽离出隐含其中的三种和谐观,即辨证式和谐观、调和式和谐观、统制式和谐观(表3-1)。此三种和谐观分别对应三个不同的层次,即宇宙观层次、人伦社会层次及国家社会组织层次;且随着对应层次的不同,三种和谐观从着重心灵的境界朝着重情理的境界,再朝着现实功效的境界转化。在此基础下,本书再以和谐化辩证观的思考架构,在“和谐至上”的前提下,相对应于三种和谐观推衍出中国人的三种冲突观,即失合式冲突、失调式冲突及失序式冲突。 另外,本书也对泣上层结构所隐含的涵义,就个人的理想人格、人际间的情理伦常以及群体组织的功效利益考量,归纳出和谐的三重功能以及冲突的三重负功能。和谐的三重功能是:其一,内外和合是中国人的理想造型与意象,也是中国人“道德心”的展现;其二,人际和合勾勒出人间群居生活的融洽与秩序,也展现了中国人的“情理心”;其三,和谐是交相利之媒介,也是中国人“功利心”的展现。相对地,冲突的三重负功能是:使人在道德上居劣势,在情理上失去立场,且使人在多方面付出昂贵代价。简言之,在意识形态中所彰显的价值体系,都一致地肯定和谐的正向价值及冲突的负向价值。 最后,本书再将和谐观、冲突观、和谐化方式、冲突化解方式综合起来,以“和谐化辩证观”为思考架构,加上虚实二元对立转化的辩证观点,建构了一个有关中国人“人际和谐/冲突的动态模式”(图4-1)。在此动态模式中,人际和谐与冲突是在“关系”的脉络中动态地转化,以“和合”为始,以“关系断裂”为终。人际和谐系在“和合性”与“差异性”之间拉锯消长,呈现虚实的转化;人际冲突则在“问题的焦点化”与“情绪的扩升化”间拉锯消长,呈现虚实的转化。 为了将这些概念与理论模式落实在中国人的具体心理与行为层次,本书进行了三个实证性研究。这些研究的目的,一方面是检验或修正既有的概念与理论模式,另一方面则是借以扩充或发展相关的新概念与新的理论模式。 研究一是有关中国人和谐观/冲突观的字义与俗谚语之分析,其目的在于确认从意识形态(大传统文化)中探索所得的和谐观/冲突观,与日用语言或谚语(小传统文化)中反映出来的和谐观/冲突观是否相互呼应。研究一以wittgenstein有关“语言游戏”的概念为思考进路,环绕着“和”字及其语言家族(合、同、统),再环绕着“冲”字及其语言家族(冲、争、讼、矛盾)进行有关字义与俗谚语之搜集及分析,以了解小传统中所反映的和谐观/冲突观及其功能。 研究一的字义分析显示,意识形态层次中的三种和谐观都可在“和”的静态性涵义及合、同、统的字义(分别为协调而和、齐一而和、附从而和)中获得呼应,大传统中所论述的和谐的三重功能,也都可在常引用或奉行的格言或俗谚语中看到。“冲突”的静态性(指不和合的紧张状态)与动态性(指外显的争执过程)两种涵义隐含着冲突具有“内隐”与“外显”两面性。“内隐冲突”对应虚性和谐,动态性涵义则对应“外显冲突”。意识形态中的三种冲突观及三重负功能,也有相当的俗谚语与之呼应。 研究二主要目的是试图了解本书所建构的“人际和谐/冲突动态模式”,以及意识形态中探索所得的和谐观/冲突观落实在具体生活经验的情形。研究二依“扎根理论”的质化研究原则,辅以“诠释循环”及“双重诠释”的资料解读方法,就搜集所得的26位成人的叙说素材,一方面进行“人际和谐/冲突动态模式”之检验,另一方面进行理论的精致化,或产生新概念、新命题使理论得以扩充。 研究二成功地将大传统中的和谐观/冲突观与“和谐/冲突动态模式”中的虚实人际和谐/冲突的抽象概念结合起来,进而从质化资料中建构出日常生活世界的六种人际和谐基本类型(投契式和谐、亲和式和谐、合模式和谐、疏离式和谐、隐抑式和谐、区隔式和谐),以及六种人际冲突基本类型(论理式冲突、摩擦式冲突、抗衡式冲突、抬杠式冲突、纠葛式冲突、争斗式冲突)。六种人际和谐之间具有转化性关系,它们是在两造间的和合性与差异性(分别性)两力相互消长下呈现量变而质变的转化,且在不同的虚实程度上呈现出次序性(表6-4)。相同的,六种人际冲突类型也是在问题焦点化与情绪扩升化两力相互消长下,呈现虚实转化及虚实程度的次序性(表6-5)。此外,研究二也发展出关于各人际和谐/冲突类型间转化关系的命题,以及初步勾勒出影响各类型人际和谐/冲突的相关因素(图6-1~图6-6)。 研究三的主要目的是扣紧质化研究(研究二)所获得的新概念与新命题,进一步根据心理衡鉴原则,将理论概念转为可测量之变量,接着再以量的分析来加以确认及检证,以便建立可概化之通则。 研究三确认研究二中的六种人际和谐类型具有相当的构念效度。因为六种人际和谐类型与六种不同人际行为指标(即本真取向、情义取向、顺适取向、领域取向、形式取向、抑制取向)之间,有高度的效标关联效度及区辨效度(表7-9)。 研究三也证实:不同的角色关系或关系特性(重要性、平等性、利益性、接触性等)对形成不同的人际和谐经验有较明显的影响。在人际沟通方式及其他各种人际情境(如助人情境、意见对立情境、不愉悦情境、不公平情境及冲突后之情境)下,六种和谐类型间的反应方式虽然没有细微的区分,但在实性与虚性两类和谐脉络下则有显著的不同。另外,研究三也印证了人际知觉具有自证式预言之特性,即受试者在实性和谐脉络下倾向较正向的人际知觉,在虚性和谐脉络下则倾向负向的人际知觉。研究三也显示,在不同的和谐脉络下,关系感受(情绪)有显著的差异。在冲突的归因方面,为数最多的受试者将冲突归因于“论理式冲突”,次多的受试者将冲突归因于“摩擦式冲突”。此结果印证了研究一的推论:“争理”与亲近关系中的情绪性冲突,在俗谚语(小传统文化)中受到较多的正向支持与包容,故易为当事人作为自利性归因之凭借。 简言之,质化研究(研究二)中借由深度访谈所建构的概念及概念间之关系,有一部分在量化研究(研究三)中已获得初步印证,其余部分则尚待进一步的研究来确认。研究三显示的意义是:质化研究所建构的特则式构念,可以依据心理衡鉴的原理转化为测量变量,进而从事通则式的量化分析。 总之,本书结合理论建构与三个实证性研究的意义是:证实以中国人的基本思维(和谐化辩证观与阴阳辩证观)及文化传统(意识形态)建构本土化理论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中国文化中的人文思想(智识传统)也能成功地转化成社会科学的研究概念,提供从事实证性研究的理论基础,从而导引系列性的相关研究。 目录 上篇 理论建构部分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之提出 第二节 和谐化的辩证观 第三节 中国人和谐观之根源 一、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天人合一的思想 二、亲缘关系的社会结构→伦理本位的礼治思想 三、中央集权的政教体系→国家意识形态化的儒学 第二章 中国人和谐观的意识形态基础 第一节 天人合一的思想 一、天为支配者、人为附从者的天人辩证关系 二、人为主体、天为人赋予之意义 三、天与人皆为本然,却相对立 四、天人分职,各不相涉 第二节 伦理本位的礼的思想 一、礼的初始涵义 二、礼的理论化 三、礼的丰富化 第三节 国家意识形态化的儒学 一、儒学的法家化 二、儒学的阴阳家化 三、儒学的官僚化 四、儒学及其互补结构——儒释道合一 五、儒学发展的顶峰与僵化——新儒学 第三章 中国人的和谐观与冲突观 第一节 隐含在意识形态层次内的和谐观 一、辩证式和谐观——宇宙观的层次 二、调和式和谐观——人伦社会秩序的层次 三、统制式和谐观——大一统国家社会秩序的层次 第二节 隐含在意识形态层次内的冲突观 一、失合式冲突——辩证式和谐观下之冲突 二、失调式冲突——调和式和谐观下之冲突 三、失序式冲突——统制式和谐观下之冲突 第三节 和谐的功能性 一、“和”系中国人理想人格的境界一中国人“道德心”之反映 二、“和”系中国人有情有理的人间世——中国人“情理心”之展现 三、“和”系中国人交相利的媒介一一中国人“功利心”之表现 第四节 冲突的负功能 一、道德的劣势 二、情理的失据 三、高昂的代价 第四章 人际和谐/冲突动态模式 第一节 人际和谐/冲突的虚实性及其转化 一、和谐的虚实性及其转化 二、冲突的外显(撕破脸) 三、冲突的虚实性及其转化 四、中国人的“人际和谐/冲突动态模式” 第二节 中国人的和谐化方式 一、个人内心的层次 二、关系伦理的层次 三、社会规范的层次 四、功效思虑的层次 第三节 中国人的冲突化解方式 一、协调 二、抗争 三、退避 四、忍让 第四节 关系、人际和谐/冲突 下篇 实证研究部分 第五章 中国人和谐/冲突观的字义与谚语之分析(研究一) 第一节 研究概述 一、研究缘由 二、研究步骤 三、研究资料来源 第二节 有关中国人和谐观的字义及谚语之分析 一、“和”字及其语言家族的字义之分析 二、与“和”有关的格言及俗谚语之分析 第三节 有关中国人冲突观的字义及谚语之分析 一、“冲突”及其语言家族的字义之分析 二、与“冲突”有关的格言及俗谚语之分析 第四节 总结与讨论 第六章 中国人人际和谐/冲突之质化研究(研究二) 第一节 研究缘由 一、扎根理论 二、质化研究 第二节 研究程序 一、资料收集方法 二、访问技巧 三、受访样本 四、研究者 五、资料分析原则 第三节 质化分析结果:新概念与新命题 一、实性人际和谐的内涵及其转化 二、虚性人际和谐的类型及其转化 三、实性/虚性冲突的内涵及其转化 第四节 总结与讨论 第七章 人际和谐之基本类型及其相关因素(研究三) 第一节 研究方法 一、研究工具 二、研究程序 三、研究样本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受试者在问卷中各部分作答之情形 二、背景变量与各种和谐类型之关系 三、角色关系与各种和谐类型之关系 四、关系特性与各种和谐类型之关系 五、各种和谐类型之基本人际取向 六、各种和谐类型之沟通取向 七、和谐类型与助人意愿之关系 八、和谐类型与对立意见的反应方式 九、和谐类型与对不愉悦之事的反应方式 十、和谐类型与对不公平之反应方式 十一、和谐类型与冲突类型之关系 十二、和谐类型与冲突后之反应方式 十三、和谐类型与人际知觉 十四、和谐类型与关系感受 第三节 总结与讨论 第八章 总结与综合讨论 第一节 理论建构的历程 第二节 理论的验证:三项实证性研究 一、研究一 二、研究二 三、研究三 第三节 方法学上的重要议题 一、和谐化辩证观的世界性意义 二、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之结合 三、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之结合 第四节 未来研究方向 一、和谐/冲突理论的验证 二、和谐/冲突理论的拓展 三、与国际性相关理论之扣连 参考文献 附录 人际相处问卷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