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人只带心的领导(精)》编著者曾仕强。
《中国式管理全集》煌煌二十四卷,囊括曾仕强教授全部管理著作
汇集大师毕生心血,引领事业人生至高境界
传世文化瑰宝,尽揽领袖智慧,馈赠、收藏首选珍品
1. 全集首度出版
《中国式管理全集》首次结集出版,精心修订,集中展示曾仕强教授中国式管理系统理论与系列方法,内容之丰、规模之全、编撰之精,同类书无出其右者。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人际关系到中道管理,透彻领会修己安人的管理真谛,从容驾驭复杂局面;从易经管理的智慧到三国的奥秘,轻松掌握中国文化的精髓与实质,豁然贯通应对变化的不二法门。
2. 典藏珍品
煌煌二十四卷,设计精美典雅,豪华圆脊精装,内文印刷采用品质最佳的80克纯质纸,实属阅读精品、收藏珍品。
3. 馈赠佳品
全球限量发行,倍赠收藏价值。集传家之宝,搜赠友之礼,《全集》乃不二之选!
《不管人只带心的领导(精)》编著者曾仕强。
《不管人只带心的领导(精)》内容提要:
◎中国式管理究竟是什么呢?说到底,就是中国的管理哲学,即以人为本的人性管理。
◎管理不只是工具,也不只是方法,而是文化。中国文化渊源于《易经》、太极思想,阴阳变化在中国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也渗透在管理哲学中。
◎人性管理,管与理不同。管是管,人性不喜欢被管;理是理,人性喜欢被尊重。“敬人者,人恒敬之”,把管做到理,你就成功了。
◎人性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是只理不管,管与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更是两个不同的层次。
◎中国人讲脸面,面子是情,要脸面得合情合理。事情要做,要做得圆通,圆通不是圆滑,圆通皆大欢喜,圆滑使人厌恶。
◎方形是经,圆形是权;有经有权,有所变,有所不变;不可不变,不可乱变;持经达变,变只能变在20%里,叫做创新,80%不能变。
◎做人、做事都要有基本原则,我们必须坚守、不能变动。这些原则是:守本分,守规矩,守时限,守承诺,重改善,重方法。这些原则做到了,如果你是一个员工,就是受干部欢迎的员工;如果你是干部,就是老板喜欢的干部;如果你是老板,就是部属所欢迎的老板。
◎管理离不开制度,但仅仅制度化也绝不是好的管理。
◎好的制度,由大家来制定,还要由大家来执行,要自觉遵守,否则大家没面子。
◎违法是底线,讲道理才是标准,我们的行为要合理合法。
◎在管理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这种情况叫做例外,是制度管不了的。例外太多,说明制度、法令出了问题。
◎遇到事情怎么办?要讲情、理、法。
◎遇到矛盾,要用行动去化解,不要用语言去辩解,越辩矛盾越大。
◎“谋定而后动”,做事要先做计划,考虑要周到。 ◎只知条法,不知变通,是无所作为。
◎看法不同是常态,变通必须要求得上司的理解和同意,人情留给上司做。即便先斩后奏也一定要奏,否则被斩的就是你自己。
◎考虑问题外方内圆,处理问题外圆ra方,这是一辈子的修炼。
◎上司永远是对的,这是你和上司交往时~-i,g住的重要的一条。
◎作为上级,在和部属相处中处于主动位置,一个和谐的、互动的上下级关系,往往更多地取决于上级。
◎部属工作做不好,是上司的责任,是指派工作不恰当;对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工作是知人善任,适才适用。
◎部属工作做不好,要分辨是“不能也”,还是“不为也”,对不为的人要分析原因。
◎越级报告,这是非常常见的现象,但并不是好的现象,说明上下级之间的沟通渠道不畅,它是一个非常态,而不是常态。
◎报告是否是领导所需要的,是否能引起领导的重视,取决于你报告的态度、叙述方式以及报告时所选择的时间、地点等一些需要审时度势的因素。
◎十个老板八个坏脾气。这不仅是因为他有权力发脾气,也因为他的确很操心。但是,身为上司、老板的人要少发脾气,对发脾气要做“火性管理”。
◎事情没有到最后关头的时候,不要急于做决定,要放开让大家想出更多的不同意见,这没有坏处。养成大家多动脑筋的习惯,对你是非常有好处的。
◎老板做指示一个重要原则:当你把指示变成大家的共同意愿时,执行起来就责无旁贷。
◎同事相处要善待,好处要分享,错处要担待。
◎一个有能力的管理者要对部属有所了解和掌握,量才适用,让部属理解你的用意和难处,主动承接新的任务。
◎我们每一个人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有一张时间表,没有时间表的计划都是空谈。
◎部属发现不能按计划如期完成任务,一定要及早报告给主管。主管也要实施“走动式管理”,及时督导。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部属犯错是常见的事情,怎么把它处理好,考验的是老板和主管的水平。
◎如果不允许一个人有过失、犯错误,他就不敢做事情,这就进入了“不做不错、少做少错、多做多错”的怪圈。
◎作为高层管理人员来说,管理是三分做事,七分做人。
◎既然道理是如此琢磨不定、奥妙无穷,我们做事合不合理,又如何判断呢?把握好四个字:“位”、“时”、“中”、“应”,做事的基本原则就有了。
◎人性管理的要诀是什么?六个字:两难、兼顾、合理。两难是一种常常遇到的处境,进一步说,遇到问题要自己把情况设置成两难的情景,经过充分思考,然后才有所行动。兼顾是化解两难处境的有效方法,当你兼顾不了的时候,可以想一想突破的有效方法,也许第三条路才是最好的选择。合理是恰到好处,这体现出一个人的境界和水平。
◎中国式管理讲三个目标,即降低成本、发挥潜力、协同一致。这三个目标不同于管理科学中的目标,这是软科学,是当今时代企业充分竞争后必须选择的一条道路。
◎人性管理的基本理念归纳概括为三句话:即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合理调整。这三点做到了,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一切皆变,唯有人性不变
人性的特点
谈管理是需要一定背景的,管理不是管人,而是管事、管物、管人以外的资源。所以,把人纳入管理,就相当于把人当成了物。在西方的人力资源观念中,人被当做人力资源去利用、去处理,视人犹物,严重地违反了人性。而人性的特点是,第一要创造,第二要自主不接受他人的摆布。
很多老板向我抱怨说:“中国人很难管啊!”我给出的答案只有一个:“谁叫您管他!”
要了解一个人,必须看他讲话,一个人讲什么话,就代表他心里在想什么,这叫做“言为心声”。“不要你管”、“你干吗管我”、“你凭什么管我”,这是我们常常讲的话。还有更有趣的:“凭他那种德行也想管我吗?”即便有的时候嘴上不说,但是心里也在说。
管理与德行有什么关系吗?
全世界只有中国的管理与德行是有关系的,“凭他那种德行也想管我吗?”其言外之意就是,你首先要管好自己才能管我!中国人十分重视德行,认为只有品德优秀的人才有资格管理他人。
我一直在研究中国人,还没有听到哪一个中国人说:“赶快来管我,赶快来管我。”所以,从根本上追究,人性对管理有一种先天的排斥。
中、美、日三国的比较
美国人很简单:“我给你多少钱,你听我的话。”
日本人很容忍,只要“比比谁比较大”:“我比你年资高,你听我的;你比我年资高,我听你的。”这种“上级生”精神,成为他们的行动准则。
中国人就比较复杂,你说“我年资比你高”,有些人会说“公司就是被你害死的”;你说“我的能力比你强”,他又说“老板给你工作机会,他不给我,给我做,我做得比你好”。
美国人会问你:“领多少钱?”大多数中国人不会问你,即便问,你也不会告诉他。
美国人:“你领多少钱,不要告诉别人。”
中国人:“我告诉别人干吗?”(但是,他告诉别人了,所有人都知道了)
美国人很生气:“我叫你不要告诉别人,你为什么还要告诉别人?”
中国人:“没有,哪里有?”
美国人:“那你没有告诉别人,别人怎么知道?”
中国人更厉害:“这个我就不知道了。他怎么知道的我怎么知道?我怎么知道他是怎么知道的?”
最后的结果是:只有外国人不知道,中国人都知道了。这是由于中国人的思维非常特别,我们讲“不”就是“要”;我们讲“不管”就是“要管”;说“没有意见”,就是“我意见很多”。
假如人家给你钱,你肯定不会像西方人那样说:“噢,我最喜欢这个!”再比如你送西方人礼物,他会说:“啊!我好喜欢!”然后当众打开。而中国人这样做就失衡了。
人性不喜欢被管
中国人的“是”与“非”
中国人的头脑里是《易经》,是太极思想;中国人的文化渊源是《易经》,是阴阳的变化。太极图代表“圆满”,根本上是一个整体,在同一整体内产生“是”、“非”两种相异的现象。我们说“要”,含有“不要”的成分,是“此一是非,彼亦一是非”。
“你明天要去开会吗?”被问的人先要看看旁边有没有其他的人,如果有其他人,他一定讲“不一定”,因为他怕得罪人。还有另一种情形:“你明天要去吗?”“我去。”结果他却没有去。这也是常有的事。
我们讲“是”,含有“否”的成分;我们讲“否”,含有“是”的成分。中国人就这样,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如果是中国人跟外国人谈判、讨价还价呢?外国人盘算完说:“不行,我不够成本。”他这是在拒绝,心口一致。中国人会推算一番:“不可能啊,这样我会亏本啊!根本就不够成本啊!”然后好像很大方:“这样,卖给你算了,统统卖给你了。”
如果你不了解中国人的人性,怎么跟中国人打交道啊?管理也是这样,怎么可以不管呢?但是你应该讲不管。你说“不管”,他就会让你管;说“我要管你”,他就不让你管了。
新官上任,先要说人事安定。结果,不到三个月就把所有人换掉了,他就安心了。如果一上任就说“我要换人”,他就完了自己先被“干掉”了。
实事求是地讲,这套本事不好好去研究是学不到的。
如何管中国人
大家都不喜欢被管,但是作为领导来说,可能还是要管的。那么,应该怎么去管?
这就是我为什么一直强调“不管”的道理。为什么我们只能讲“不管”?因为他不可能不管,你不让他管,他会管得少一点儿,就比较合理;如果你叫他管,他就一直管下去,管到最后他完了因为中国人不喜欢被管。
中国人的“不受管”,含有“受管”的成分,关键在于“需要”需要时要你管,不需要时又不要你管,这才是中国人不受管的真相。工作做得顺利时,中国人最讨厌别人管他;一旦遭遇困难,特别是走投无路的时候,他就会大声喊叫:“为什么你不管我?!”贤明的领导,应该在这种时候再来管他在他需要时管他。
人性喜欢理,喜欢被看得起
也许会有人问:如果我是一个员工,领导总不管我,那是不是很危险啊?当然不会。我们不是怕人家不管,是怕人家不理。我们经常听到有的员工说:“你干吗不理我?”“你凭什么管我?”说明“管”和“理”这两个字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当你慢慢把管做到理,你就成功了,因为理的层次比管的层次高得多。
理,就是看得起:你看得起他,他就看得起你;你看不起他,他照样也看不起你,不管你是谁。中国人看人,完全是看对方对自己怎么样:你对我笑,我没有理由不对你笑;你对我板脸,我的脸会比你好看吗?
西方人讨论X理论、Y理论,讨论得不亦乐乎,中国人不是这样。X理论相当于我们的性恶论,Y理论相当于我们的性善论。其实,人既没有那么好,也没有那么坏;人性不是善,也不是恶,而是可善可恶。
所以,大家就会明白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形:你说对了,中国的老师打你三十大板;你说错了,照样打三十大板。什么时候把这个搞懂,你就了解了中国人的哲学。因为中国人是变动的,是不固定的。你对、对、对,就变成了错;错、错、错,就变成了对。因为阴会变成阳,阳也会变成阴。
我有一次问一个老板:“那个人讲错话,你骂他我能理解,因为他讲错了;另外一个人讲得对,你干吗骂他?”
老板说:“他让我没有面子。他讲得越对,我越没有面子,我不骂他还得了?!”“他错,我是骂他错;他对,我是骂他搞得我没有面子,再对也没有用!”
这就是老板骂部属的道理。也就是说,这个部属讲得虽然对,却是在不对的时候、不对的地方讲的,所以他是错的。
因此,要把管做到理,先要清楚中国人人性的特点。就像上面的例子一样,不仅说的话本身要对,而且要在合适的地方、合适的场合讲。说得老板有面子,他就会承认你对;你说得他没有面子,再对也没有用。
作为中国人,作为一个领导,最基本的训练就是要看得起所有的人。老板看得起干部,就带得动他;干部看得起员工,就带得起他。而道理又是变动的,因为不是阴消阳长,就是阳消阴长。
一个会当老板的人,在部属面前赞美干部,然后马上又把干部叫到办公室里面训斥,为的是“平衡”。这个老板有自己的一套道理:一旦赞美他以后,他以为自己真的很行,就会阴沟里翻船,这是老板害的;然而,他总得不到赞美,就会有挫折感。
我们也是这样,有时候很守规矩,有时候并不守规矩;有时候讲话很有信用,有时候讲话却没有信用。一切都是摇摆不定的。作为领导就是要找到这个“跷跷板”的合理点要随时随地找到合理点。
人性管理:管事加理人
有人才有事,事在人为
事情都是通过人来完成的。所以,人性管理的重点在于人,只要把人理好了,事情自然就做好了。如果存心不管,这个领导就是不负责任的。一个领导如果存心要管,就开始整人,这也是不对的。
一个好的领导是这样的:只要你做得好,我为什么要管你?我不需要管你。你做得不好,我也不会管你,但是我会提示你,提示不通再提示,实在提示不通,我才会训斥你。这才是中国人,这才是中国式的人性管理。
中国人对不同的人采取不一样的措施,但是嘴巴上一定要讲一视同仁,这是必然的。有人会问:这不是相当程度的心口不一吗?这不是说一套、做一套吗?当然不是。
把管做到理,成功可待
《易经》里有一句话,叫做“本立正则道生”,“本”是说“在这里,道是这里”。
例如,我会跟不同的人讲“随便”。跟这个人讲“随便”,我就真的让他“比较随便”;跟那个人讲“随便”,我是告诉他“你不能随便”;跟另外一个人讲“随便”,是说“随便得差不多就可以了”。同一个词对每个人却有不同的含义。
所以,为什么要去领略、去体会中国人?就是在中国人讲话的时候你要学会听,要学会转折。也就是说,听话要听音,转折要合理。打个比方,如果有人现在叫你去死,你一定知道不能去死,这就非常有学问;但是如果你听不懂、不理解,你就危险了。
我建议,学过西方管理的人士,平心静气地学学中国式管理,其结果必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将现代化管理运用得有声有色;不谈西方式管理科学,先看中国式管理,也必然对现况的演变与未来的变化更为一目了然,对于掌握未来、安身立命,有很大的助益。21世纪是中国管理哲学与西方管理科学相结合并获得发扬的世纪,两者缺一都将寸步难行。
P6-P12
我们常常听见有些领导抱怨:中国人真难管!
我们的回应则是:谁叫您管中国人?
人性的尊严在哪里?就在于自己可以当家做主。如果事事要人管,还有什么尊严可言?就好比男人明明知道结婚之后会十分辛苦,但是为了“家长”这个虚名,也只好“勉为其难”。如今连“家长”的虚名都没有,当然就有很多男人根本不想结婚。把男人称为“当家的”,只不过是满足男人的虚荣心罢了,却显出女人的智慧——确实深藏不露。女人们把傻兮兮却装得很聪明的男人摆布得服服帖帖——充分利用了人性的弱点。
领导管部属,触犯了部属不喜欢被管的人性弱点;而即便部属觉得丧失了尊严,也不敢明目张胆地有所抗拒。在这个时候,部属表面上顺从,暗地里却在想尽办法,要把领导活活地“气死”。中国社会的领导,大部分是被部属“气死”的,这便是不重视人性管理的恶果。虽然是自作自受,却也令人伤感。
那么,既然人性不喜欢被管,岂不就是无从管理?
其实不然。因为“管理”一共两个字,一个是“管”,一个是“理”。作为管理者,既不能“不管”,也不能“不理”。管他,他会反过来气你;不理他,他更觉得没有面子,照样想尽办法把你“气死”。可见,管他不行,不理他更加可怕。于是,“只理不管”,或者“管事理人”,便成为人性管理的不二法门——多管事,少管人;多理他,少去管他。
什么叫做“理”?“理”就是“敬”。我们常说“敬人者,人恒敬之”.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尊重他人的人,同样也会获得他人的敬重”。再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讲,那就是“看得起别人,别人也会看得起你”。
领导看得起部属,部属要更加用心地把工作做好。这是人性管理的要领,实在简明有效。
中国人爱面子,最怕被别人看不起。但要有面子、希望别人看得起自己j最好的办法,即在于自觉、自反和自律。
首先是自觉。自觉什么?就是自己要领悟到,不喜欢被管是有条件的:必须先把自己管好,才有资格要求别人少管我们。管不好自己,别人是一定要来管的,否则谁都不管,岂不是天下大乱?可见,管理的起点,在于先把自己管好,这叫做“修身”。
其次是自反。要修治自己,必须时常自反,要好好地反省、检讨自己:有哪些过失?如何改善才能够得以提升自我、令人敬重?自己反省,才不致被领导或他人指责,当然有面子;自己不知道检点,却又不受管,那就是蛮横无理,结果势必引起大家的反感,自己会更加没有面子。
最后是自律。自反的结果,必须表现在自己的行为、态度上面,这样大家才看得到,也才敢相信你。所以,管好自己的言行举止,也就是要表现出高度的自律,这样才能成为人性管理的良好基础。
另外,只有人人自律,才可能以人为本。我们必须随时合理地调整自己的言行,密切配合社会整体的需要,做到与时俱进——大家都互相敬重,彼此看得起,自然和谐愉快,社会也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和谐社会。
人性管理要从家庭做起,进而推广到企业、团体、社会,无处不可用,无人不欢迎。大家不妨试试看,相信大家对这种方法的运用会越来越熟练,而管理工作也会越来越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