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有句老话,叫作“家和万事兴”,这是一种民间智慧,一种宝贵的经验。昆仲比肩,力可支倾扶危;兄弟阋墙,则微隙酿成灾祸。和谐形成合力,团结就是生产力。
为使人们系统地了解甘肃现存的各个少数民族的曲折来路与现状,习俗与文化,人物与秉性,增加各民族人民之间的彼此知解。作者策划了本书,对甘肃省中裕固族的历史作了介绍。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甘肃裕固族史话/甘肃少数民族史话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张志纯 |
出版社 | 甘肃文化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人有句老话,叫作“家和万事兴”,这是一种民间智慧,一种宝贵的经验。昆仲比肩,力可支倾扶危;兄弟阋墙,则微隙酿成灾祸。和谐形成合力,团结就是生产力。 为使人们系统地了解甘肃现存的各个少数民族的曲折来路与现状,习俗与文化,人物与秉性,增加各民族人民之间的彼此知解。作者策划了本书,对甘肃省中裕固族的历史作了介绍。 内容推荐 甘肃是中国边地之一隅,甘肃诸民族的历史是中国少数民族史的重要篇章。并且,如所周知,裕固、东乡、保安三族,为甘肃所独有。而在回族的历史上,诸如创立伊斯兰教门宦制度,遭受清廷重压而进行反抗等重大事件,皆发生在甘肃。可见甘肃诸族在我国少数民族史上的重要性。本书的出版旨在使人们系统地了解甘肃现存的少数民族——裕固族的曲折来路与现状,习俗与文化,人物与秉性,增加各民族人民之间的彼此知解。 目录 裕固家园 裕固族梗概 裕固族的分布 自然资源遍布肃南 多民族聚居的皇城草原 沧桑变迁 最早的尧乎尔 尧乎尔兀鲁斯的灭亡和尧乎尔人的大举迁徙 甘州回鹘的兴亡 早期的西拉尧乎尔人 蒙元时期的西拉尧乎尔 西拉尧乎尔在列强之间 西拉尧乎尔人的故乡 明代的西拉尧乎尔 清代的西拉尧乎尔 清代、民国时期的西拉尧乎尔氏族和部落 西拉尧乎尔人和他们的大头目 尧乎尔大头目的祖谱和历代传承 新来的流亡者 马步芳集团统治下的西拉尧乎尔 灿烂文化 河西回鹘文化与古文献 裕固族与匈牙利文化 裕固族语言 裕固族语言的两次教育试验 裕固族谚语 裕固族民歌 裕固族歌舞 裕固族教育 裕固族的寺院 古今人物 洛藏亚拜和智华加木参活佛 裕固族现代学校教育的创始人顾嘉堪布 裕固族个人办学第一人安立福 挽救红军的拉尔楞与沼柯尔什吉 裕固族的优秀人才 风俗民情 裕固族宗教和信仰 裕固族服饰 裕固族独特的居住方式 风味独特的饮食 裕固族的四月斋会 独具一格的裕固族丧葬 藏传佛教影响下的裕固族天葬仪式 裕固族的姓氏渊源和家庭 鹿产品走四方 裕固族人民生活蒸蒸日上 传说故事 朵尔吉汗和额尔德尼诺彦 裕固族民间故事 裕固族神话 裕固族传说 裕固族与兄弟民族 后记 试读章节 最早的尧乎尔 2400多年前,在遥远的亚洲草原上,第一次出现了“尧乎尔”这个名称。和其他民族一样,严格意义上的尧乎尔(回鹘)人兴起以前就早已有了尧乎尔人民。 在阿尔泰群山之旁,有一片辽阔平缓的大草原。这里有成片的白桦林和崎岖蜿蜒的额尔齐斯河,还有叶尼塞河和泰加森林。这里自然环境优越,气候温和,水草丰美,是游牧民族最理想的驻牧地。西边有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也就是蒙古人叫做“萨日德格”的山脉。东边有贝加尔湖、色楞格河以及迤东至兴安岭和阿穆尔河(黑龙江)的广阔草原。亚欧草原东部的这一片广袤大地在今天称之为蒙古高原、南西伯利亚、西西伯利亚和东西伯利亚。从公元前起,这里就是游牧文明的摇篮,是游牧民的最佳汇聚地,也是东西方的交通枢纽。 这一片亚欧草原中部的大地,吸引了四面八方的牧人。他们赶着自己成群的马、牛和羊,经过多年的漂泊流浪。终于在这里安顿下来。他们中间有黑头发黄皮肤的人,也有金发碧眼的人。他们操着迥然不同的语言走到了一起。 在尧乎尔民间,流传着这样一段美妙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场战争后。尧乎尔人的祖先只剩下不多的一些人。他们在迁徙流浪的途中,迷失在一片寒冷黑暗的大森林中,饥锇和寒冷不断吞噬他们的生命。有一天拂晓,人们听到一阵像唱歌般美妙悦耳的声音,而后一片蓝光照在这群衣衫褴褛的人们身上。大家惊奇地看见一匹苍毛苍鬃的大公狼站在前方,人们纷纷顶礼膜拜,祈祷说:“黑胡子舅舅,威严的舅舅,我们的草原被人占了,我们的冬窝子着火了。黑胡子舅舅,威严的舅舅,请带我们走吧,快带我们走吧……”跟着苍狼,人们走出了那个可怕的地方,战胜了围追堵截的敌人,又从山岗到平原,从平原到森林,走了许多年。最后终于到达那个只有传说中才有的友爱祥和、永不贫困的草原。但后来尧乎尔人还是失去了那片美好的草原而到处流浪。尧乎尔老人说,再过若干年以后,等到他们孙子的孙子时,苍狼还会出现,到那时,所有的尧乎尔人都会身不由己地集结起来跟随苍狼走,最终会走到另一个富饶的草原上,永享美好和幸福。 苍狼在尧乎尔人的心目中是神圣的,人们一般很少对苍狼直呼其名,而习惯尊称“哈拉·萨哈勒图·那俄其”或“哈拉萨哈勒图达嘎”(均为“黑胡子舅舅”之意)。相传,尧乎尔人是白唇鹿和苍狼的后裔,所以叫狼为舅舅。 许多年过去了,在漫长的游牧生活中,这个游牧民族和匈奴、柔然、突厥、塞种等各族以及已不知其名的部族相互融合,慢慢变得分不出你我了。他们看见自己和邻居伙伴都一样了,大家都能听懂各个部落的语言。他们共同游牧、狩猎、出征,有很强的凝聚力。于是,这些人开始自称“尧乎尔”。一般认为“尧乎尔”是突厥语,其意有几种:一是“粘结、凝固、收拢、掺杂、混合”之意;二是“联合”之意;三是“文化、智慧”之意。还有人认为“尧乎尔”一词源于蒙古语“森林”和“人民”。合在一起就是“森林百姓”或“林中的人”之意。尧乎尔与维吾尔是同一个名词,是后来突厥语的方言造成了误差,最古老的读音应该是“尧乎尔”。“尧乎尔”这个名称最初是一个政治的而不是种族的名称,这个名称的用法和意义因时因地而有变化。早在公元前5世纪以前,尧乎尔人的祖先就已进入奴隶社会。 在匈奴帝国时代,最早的尧乎尔人属于匈奴人的一个部落。匈奴主体部分西迁后,他们又属于柔然汗国。这些操蒙古语和突厥语的匈奴人和柔然人,早在公元前就用他们的血汗结束了蒙古高原的奴隶社会。岁月流逝,蒙古高原因草原游牧的需要,形成了一种规模大、人数多、易集中的生产体制。在这种生产体制下逐渐形成游牧民族特有的外向型文化,伴随的是一种极开放的、天马行空般的大精神、大气概。尧乎尔人和其他游牧民族的祖先们,为相继而起的各游牧民族创造了充分的精神条件。当匈奴人、柔然人开始大部分不断滚滚西迁,饮马多瑙河、莱茵河和波河时,部分尧乎尔人的部落也一同西迁了。但大部分尧乎尔人仍然留居在蒙古高原。这个时候,尧乎尔人也随匈奴人进入了文明时代。 匈奴人和柔然人西迁后,留居在蒙古高原的突厥人成立了突厥汗国。当时,突厥可汗是蒙古高原所有民族的最高领袖。“突厥”是蒙古语,意为“强大”。突厥也是个广泛的概念,凡是操突厥语的都是突厥人。古代的突厥汗国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草原帝国。 在寒带草原伴随着雨雪风暴的艰辛游牧生活,造就了尧乎尔人强健的身体和勇猛无畏的气魄。他们不论男女。个个都是技艺精湛的骑手和射手,他们是一群自由自在的战士、牧人和猎人。他们整日与飞禽猛兽为邻,豢养鹿、牛、山羊、绵羊。驯养烈马,还有狼崽和虎崽。他们的头脑充满聪慧,善于接受新的知识。在夏营地悠闲的季节里,他们沐浴着阳光,喝着马奶子和白桦树汁(即“树奶子”)。在岩石上作画,创作了很多诗歌和歌曲。这是他们对艺术的最初贡献。他们和从前的匈奴人、柔然人和突厥人一样,习俗、服饰、相貌也是大同小异。突厥汗国时代,绝大多数尧乎尔人讲着流利的突厥语。后来,长城以南的中原王朝得知尧乎尔这一民族后,就译为“回纥”、“回鹘”,后来又译为“畏兀儿”等。 尧乎尔与同一种族的突厥统治者并不十分融洽,他们常常在自己的地盘上进攻突厥统治者。当时就有一小部分尧乎尔人向西南迁徙到唐古特人(藏族人、羌族人等)的草地,即祁连山南北麓。这是历史上记载的第一批迁徙到祁连山的尧乎尔人。他们后来都融入到当地的唐古特人中,唐古特人称他们为“霍儿”。在古代,“霍儿”是唐古特人对匈奴人、突厥人和蒙古人的泛称。 一度非常强大的突厥汗国,后来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对于这个使西边的拜占庭、波斯和东边的隋朝战栗不已的草原帝国,隋朝没有对它发动战争,而是暗中支持突厥汗国境内的尧乎尔人反叛。后来,隋朝灭亡,唐太宗和游牧于阿尔泰山周围的尧乎尔结盟进攻突厥。突厥汗国曾一度中兴强盛,但在内部长期的颠覆和外部的不断进攻下,这个曾使半个亚洲无力抵御的草原帝国终于衰落下去了。然后,唐朝用吸收的突厥兵丁进攻中亚印欧种的塞种牧人。 尧乎尔人在鄂尔浑河畔的哈拉和林建立了兀鲁斯政治中心,主要由九个大部落和众多的小部落组成。其中药落葛部落最强大,总是立于不败之地,所以首领多出自这个部落。关于尧乎尔人最早的首领和可汗,尧乎尔的传说《九个兄弟》中说: 很久很久以前,在遥远的北方。尧乎尔有一片美丽的草原,那里有一条大河,一座高山和一个巨大的湖泊。在大河、高山和湖泊之间,有一片美丽的白桦林。有一天,从天而降的彩虹缠绕着一棵最美丽的白桦树。许多日子过去了,这棵美丽的白桦树身渐渐粗壮,像妊娠的女子。九个月后树身开裂,从里面走出九个婴儿。这九个婴儿在白桦林中吮吸着白桦树汁渐渐长大了,于是就住在桦树皮制的房屋里,在荒原上以猎捕野兽为生,饿了吃兽肉,渴了喝白桦汁。九个兄弟剽悍勇敢、智慧超人,最小的弟弟最为出众。后来,这九个兄弟都做了尧乎尔诺彦(首领),最小的弟弟当上了尧乎尔可汗。人们尊称他为“博格达汗”。博格达汗和他的人民都喜欢喝白桦汁,所以尧乎尔人素称白桦树汁为“生命之汁”和“树奶子”。叫做“豪斯”或“豪丽达斯”的白桦树,也是尧乎尔人爱情的象征。尧乎尔人的故乡鄂尔浑就是以白桦树和西伯利亚杉众多而闻名。尧乎尔博格达汗的后代做了500年可汗,共传位40余代。 尧乎尔人和他们的祖辈一样,对一些大国和强大的部族采取称臣纳贡的战略,从而赢得这些国家和部族的支持,既加强了贸易往来,也遏止了强国的进攻。到公元744年的一天,有一个名叫骨力裴罗的药落葛部的人当上了可汗。他率领尧乎尔人彻底推翻了突厥人的统治。突厥汗国崩溃,大量的突厥人西迁中亚和西亚。骨力裴罗号为“骨咄禄阙毗伽可汗”(意为“圣神的极贤明智慧”)。尧乎尔人的政治中心在今蒙古国的阿日杭盖(北杭盖)一带的哈拉和林。阿日杭盖与鄂尔浑河一带是亚欧大草原上一个最神奇最伟大的地方。从匈奴到成吉思汗的数千年里,各族游牧部落都曾经在这里建立统率游牧部族的首府。传说游牧人住在这个“神圣的多树木和河水”的草原上,永远也不会贫困。而尧乎尔人中则传说,大地女神“于都斤,额客”就住在杭盖山和鄂尔浑河弯曲处。 745年春的一天,骨咄禄阙毗伽可汗率领轻骑兵突袭了突厥统治者的最后一个营地,杀掉了突厥可汗。突厥的统治告终,尧乎尔兀鲁斯建立。“尧乎尔兀鲁斯”意为“尧乎尔人的国家”,即“回鹘汗国”。尧乎尔兀鲁斯的政权组织,主要沿用了匈奴、柔然和突厥的制度。从此,突厥族的尧乎尔人获得了解放,并雄踞中亚草原数百年。不过,这只是在蒙古高原霸权争夺中,后一个突厥政权代替了前一个突厥政权,人民之间是有亲属关系的。尧乎尔兀鲁斯拥有了突厥汗国所有的土地和草原,很多突厥汗国时代的牧主和王公们又做了尧乎尔兀鲁斯的显贵,很多牧民也还是突厥部众。 古代尧乎尔人是纯粹的游牧民族,很多生活习俗与今天的尧乎尔人不同。他们主要吃羊肉,其次是牛肉、马肉和骆驼肉。他们最喜欢喝的是马奶子酒,叫做“胡迷斯”或“其格”。而最上乘的马奶叫做“哈拉克莫斯”,即“黑马奶”。其次,他们还喜欢喝白桦树汁,即“树奶子”。他们也常吃野味,所以狩猎在日常经济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古代尧乎尔可汗的帐幕是白色圆形的,非常华丽。普通牧民住的也是圆形毡房。这种毡房就是现在蒙古包的前身。在古代尧乎尔人的营地上,他们的帐篷也总是围成一个大圆圈。 P13-17 序言 在甘肃四十五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两千六百多万各族人民。其中,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就有回、藏、蒙古、裕固、东乡、保安、撒拉、哈萨克等八个民族。他们主要散布在河湟流域和祁连山的怀抱里。甘肃这片狭长的土地,无论富饶还是贫瘠,都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从历史上看,古代的甘肃更是一个多民族聚居、活动的地区。早在商周时期,在泾河流域、渭河上游地区,即今天的庆阳、平凉和天水、定西一带,散居着上百个大大小小的戎族部落。由于戎族遍布,古代的甘肃被称为“西戎之地”。这些戎族人是如此的强悍,他们不仅一度攻灭过居住在今礼县东部的赢秦先祖大骆之族,而且常常袭扰乃至围攻西周王朝的首都镐京,迫使周王朝东迁洛阳。大约在同一时期,在河湟及白龙江、洮河流域,还散居着众多的羌族部落,统称“西羌”。在白龙江、西汉水流域,还有为数不少的氐人部落。这些氐羌部落有的向西南部迁徙,衍化为如今的彝族和西南其他少数民族;有的西迁,与青藏高原上的土著人融合,形成吐蕃族,再后来演变为藏族。而在湖泽星布、绿草连天的河西走廊,先秦时期有一个名叫月氏的游牧民族,“控弦者可一二十万”,强盛时它连匈奴都不放在眼里。在它的西边,还有一个名叫乌孙的民族,实力也不可小觑。到了金瓯破碎的五胡十六国时期,氐族豪酋苻健、吕光、杨氏家族甚至建立过强大的前秦、后凉以及仇池国,羌族豪酋姚苌等人建立过后秦及宕昌国。同一时期,从蒙古高原南迁的鲜卑族人在今甘肃中西部地区先后建立了西秦国和南凉国,匈奴人的后裔卢水胡人在河西中部建立过北凉国。可以说,十六国时期的甘肃地区,是诸少数民族竞相雄起、放马逐鹿的辽阔舞台。迨至唐代,河西地区一度被咄咄东进的吐蕃国占据。“安史之乱”尚未完全平息,趁虚而入的吐蕃军队甚至占据了陇右大片地区。两宋时期,甘肃地区曾先后为辽、金、夏所控制和分割。再后来,蒙古大军席卷中国北方,甘肃地区被先期占领,成为蒙古大军南下灭宋的桥头堡……也就是说,在数百年的时间里,甘肃地区曾经是吐蕃、契丹、女真、党项羌、蒙古人先后统治的地盘。而就在蒙古西征铁骑东归之时,大批的西亚、中亚的工匠、商贾被挟带到甘肃以及内地,于是,有两三个新的民族——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正在铁马奔腾的风烟中悄悄孕育、形成。这些进入中国的各类色目人没有料到,在度过了一段和顺的时光之后,接踵而来的清代,等待他们的竟是腥风血雨,无尽的苦难…… 三千多年过去了,当年先后生息在甘肃大地上的古老民族们,有的远徙他方,衍变成了异国子民,如月氏族、匈奴族;有的远徙后融入他族,成了中国边疆土地上新的民族,如乌孙人后来与塞种、突厥语部落、蒙古语部落等融汇,衍变为哈萨克族;有的绵延至今,成了中华诸族中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如藏族和蒙古族;也有的曾经逞雄一时的民族,从历史舞台上消失,只留下细若游丝的一点孑遗,如氐族、羌族、鲜卑族、突厥族、党项羌族;还有些新生的民族,成了今天我们中华民族大聚落中的重要成员,如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 各民族消长、衍变、萌生的过程是如此的复杂而漫长,这些过程又因为缺乏翔实的记载而扑朔迷离,煞费踌躇。尽管如此,今天我们在回眸其各自的来路的时候,仍然能深深地感觉到,每个民族的生存史,都无一例外的极其艰难,都伴随着无数次饥馑、瘟疫,特别是内外部战争、高压统治、屠杀、阴谋的严重威胁,有时候往往是灭顶之灾。有不少小民族能够存活至今,简直可以说是一个奇迹。正因为如此,我们各个民族之间,才应该互相了解,彼此理解、珍惜、援助,而不宜囿于偏见、误解、怨怼,兄弟阅墙,骨肉生隙。 中国的官方史籍,总是给人这样的印象:中国人的大半部历史,似乎就是世居中原和东部的华夏族与北方周边诸少数民族之间拉锯式的争斗史,“胡”汉之间的相互奴役史。在我看来,这种多半出自“华夷”观念很深、中央政权本位意识浓重的汉族史家之手的史书,也许忽略了历史的另一面,另外一些历史细节:“胡”汉之间并不都是战争,在比争战更为绵长的和平时期,中华各民族之间,同为黄种人,同居一块大陆,同顶一片蓝天,繁衍生息,创造文明,血脉是息息相通的。倘非如此。何来文化的融合,文明的相互汲取与影响,各民族的共同进化?特别是在未载入史籍的民间,各族百姓之间的相互救助、相濡以沫,实在是颇为动人的。我这里拈举一例:原居富饶美丽的同仁地区的保安族人,因宗教冲突、民族仇杀而面临灭顶之灾之时,先是受到藏族浪加部落的冒险接应、救助与护送,助其脱险:随后保安人举族东迁,在痛失家园、居无定所之时,是循化撒拉族人把他们接进了自己的家院,循化成了他们临时的家园。个中殷殷深情,至今令人动容。不光是在民间,即便是在官方史籍的缝隙中,我们也能听出另一种琴瑟之音:汉家威震天下之时,曾有细君公主、解忧公主、冯嫽、王昭君这样的纤柔大义女子,远嫁乌孙昆莫或匈奴单于,而匈奴王之子金日碑也曾成为汉廷一代名臣。隋唐皇室本有“胡人”血统,鲜卑族独孤氏、长孙氏女子嫁与杨、李儿郎,文成公主、金城公主远赴吐蕃成亲,原算不得旷古奇闻,虽然这些女中丈夫的勇气至今令人敬慕。更有元狩、开元盛世,汇八方华彩风流,开一代大国风气:丝绸路上,胡商与汉使同行,橐驼共骊马驰驱;华清官里,胡姬与唐娃同舞,羌笛与编钟齐鸣。华衮左衽,欢饮一堂;霓裳胡旋,瞩目万众。牛羊好,庄稼亦好;情谊长,和平乃长。特别是在中华民族面临危境之时,各族儿女争相挎箭跨马,共赴国难。“安史之乱”爆发之际,各路勤王大军中,每每闪现各族“胡帅”、“胡军”的身影;八国联军入侵之时,以回民为主的甘军将士奋战京津,浴血沙场;日寇侵占我中华半壁江山之时,西北军马鸿宾部、马彪部愤然出击,血战察哈尔、淮阳,杀得鬼子人仰马翻,多少白帽健儿血洒黄土 中国人有句老话,叫作“家和万事兴”,这是一种民间智慧,一种宝贵的经验。昆仲比肩,力可支倾扶危;兄弟阋墙,则微隙酿成灾祸。和谐形成合力,团结就是生产力。因些许龃龉而生积怨,忘大局而执琐屑,此非君子、智者所为也。今天的世界,已非昔日动辄刀兵相向的莽夫时代;和睦相处,相互尊重,挽臂前行,共创美好的未来,已成全人类之共识与大势。我中华诸族,岂可仍作一莽夫乎! 甘肃是中国边地之一隅,甘肃诸民族的历史是中国少数民族史的重要篇章。并且,如所周知,裕固、东乡、保安三族,为甘肃所独有。而在回族的历史上,诸如创立伊斯兰教门宦制度,遭受清廷重压而进行反抗等重大事件,皆发生在甘肃。可见甘肃诸族在我国少数民族史上的重要性。为使人们系统地了解甘肃现存的各个少数民族的曲折来路与现状,习俗与文化,人物与秉性,增加各民族人民之间的彼此知解。我们策划了这套《甘肃少数民族史话》丛书。为避免其他民族作者的隔膜,我们尽量邀请了本民族学者担任撰稿。经过作者与编者两年多的艰苦努力,这套丛书终于面世。祈愿这套通俗化的学术读物能够受到各族读者的认可与喜欢。 些许感想。权为序。 二○○九牟初秋 后记 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甘肃少数民族史话》丛书终于面世了。有一些幕后的情况,尚需交待几句。 作为西北地区的出版工作者,我们深知民族团结、大局稳定的重要性。也知道自己该为此做点什么,为此才策划了这套丛书。本丛书的启动,得到了甘肃省新闻出版局局长张余胜,原省局副局长、现任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管钰年,省局副局长李玉政、袁爱华四位领导同志的热情支持。他们或亲任总主编、撰写总序,给予编辑思想上的指导,或肯定这套丛书在普及民族知识、佐助安定团结大局方面的价值,或支持这套丛书在甘肃“农家书屋”中推广,深入千家万户。没有他们的鼎力相助,这套丛书是很难成功出版发行的。 甘肃文化出版社社长谢国西是本丛书的策划者。他提出了选题。构想了各分册的布局,提出各分册作者统由本民族学者担任,以避免以往此类图书总是隐隐存在大汉族视角之弊病的想法,并全面主持了丛书的版式设计、出版、发行诸项工作。他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精细缜密的谋划能力,经验丰富的组织协调能力,使这套丛书的运作得以有条有理的平稳推进,终于如期出版。作为助手和丛书计划的执45-者,副社长管卫中具体做了各分册作者遴选、内容布局设计,学术和文字、结构把关乃至大量的改稿工作。编辑部主任原彦平担负了繁重的编辑工作。特别是,本丛书涉及众多的民族、宗教、历史问题,编辑人员高度负责,查阅核对。稿成后又请甘肃省民委有关专家审读,并按所提意见作了认真修改。对各册文稿的结构、文字,编辑人员作了大量的修改。有些书稿三易其稿,始告完成。文化社副总编车满宝参与了本丛书的策划。副社长王奕承担了繁复细碎的出版程序安排和发45---协调工作。副总编温雅莉承担了丛书版式设计联络工作。编辑陶伟、杜军辉等人以篦子梳头般的精细完成了书稿的编校工作。 这套丛书的完成,与诸位作者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甘肃藏族史话》的作者乔高才让同志在撰稿期间发现身患危症。他心怀一点信念,抱病日夜写作,终于完成书稿。《甘肃蒙古族史话》的作者任文军同志在写作书稿过程中家庭遭遇重大变故。他怀着巨大哀痛坚持完成了书稿,且质量相当优异。 在《甘肃藏族史话》的编写过程中,牛继荣等同志提供了精美的图片,谨致谢忱! 甘肃少数民族史话丛书编委员会 二○○九年八月二十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