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节日志(刀杆节)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作者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民族重要的标志性文化,是在一定的时间节点上民众生存智慧、家国理想、社会传统维系机制的集中体现。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关系着文明脉络的延续、民族精神的凝聚和社会发展的和谐。我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节日志》以中国各民族、各地区的传统节日(包括庆典、祭会)为对象,对节日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全面、客观、规范的记录。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对传统节日最大规模的记录,是中国首部节日专志,是21世纪初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集大成者。本书是《中国节日志(刀杆节)》,由高志英主编,为我们介绍的是傈僳族的刀杆节。它是傈僳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体育节日。

内容推荐

高志英主编的这本《中国节日志(刀杆节)》是首部记录、研究傈僳族刀杆节的专著,本书在对刀杆节仪式过程进行深描的同时,关注不同区域内的傈僳族刀杆节的历时性演变与共时性差异。本书的完成,从节日志的角度丰富和推进了傈僳学的研究,对于傈僳族历史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本专著通过对多民族杂居区域内的少数民族节日形成与演变过程中的多元文化的交融及其动因的探讨,深化了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研究。

目录

综述

 一、节日名称

 二、节日分布区域

 三、节日背景

 四、节日的历史与现状

 五、节日内容与基本过程

 六、节日的意义与功能

志略

 一、节日时空

花鸟历

农历

三崇庙

登埂澡塘

阿塔登尼扒家宅

 二、组织

氏族(家族)

阿塔登尼扒

鲁掌彝族土司

泸峰民间艺术团

三崇庙管委会

滇滩刀杆队

 三、节日缘起

王骥

自然崇拜神

祖先崇拜神

图腾崇拜神

英雄崇拜神

纪念民族英雄传说

纪念王骥尚书传说

 四、仪式活动

开香路

点花(鸡血祭花)

请祖宗神与自然神

点刀、洗刀

祭金柱、银柱

祭神马

迎花

摆上坛

摆总坛

请水神(江神)

请树神(天神)

请龙神

请山神

拜五方神

吹神水

耍刀

上刀山

过天门

骑神马

回坛谢神

下火海

耍铁链、耍犁头

下火海

家堂谢神

砍刀杆

收刀

验刀

磨刀

扎刀

扎天门

竖刀杆

拆刀

烧火、烧犁头、烧铁链

刀杆节禁忌

 五、表演艺术与口头传统

呱器器

跳嘎

起本舞

刀舞

香舞、纸花舞

手掌舞

皮影戏

摆时摆

刀杆节之歌

傈僳三大调

傈僳族农民画

石月亮的传说

澡塘会的传说

怒江和龙川江的故事

怒江为什么山箐多

米斯的彩礼传说

玛姑传说

氏族图腾来源传说

麻氏族迁居腾冲水城传说

傈僳族从石月亮迁居腾冲传说

麻氏族、余氏族开辟水城传说

尼扒由来传说

祭山神来源传说

祭龙上刀山传说

腾冲傈僳族刀杆节歌舞来源传说

请神调

迎神调

天门调

离神调

祝寿调

谢神调

 六、游艺娱乐

射弩比赛

秋千比赛

过溜索

赶澡塘会

赶三崇会

春节家宴

三崇宴

刀杆鸡宴

 七、节日用品

手抓饭(簸箕饭)

吓辣

漆油鸡

烤乳猪

捂猪肉

苞谷稀饭

炸苞谷花

漆油茶

饵块

布知、楞知

同心酒

亚哈巴知

仨尼知

燃卡知

兰花烟

卢子烟

泸水傈僳节日服饰

腾冲傈僳节日服饰

尼扒服饰

千脚落地房

土墙茅草顶房

木楞房

木板房

傈僳长刀

水碗

黄纸

甲马

蒿枝叶

纸花

文疏

刀杆

天门锁

五谷包

柴火

鼓、锣与镲

鞭炮

 八、节日文献

异域内外:中国西南部傈僳族地区的弗雷泽

滇西兵要界务图注

云南北界勘察记

碧罗雪山之傈僳族

永昌府文征

云南傈僳族及贡山、福贡社会调查报告

怒江旧志

傈僳族简史

傈僳族社会历史调查

傈僳族、怒族、勒墨人(白族支系)社会历史调查

中国少数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傈僳族卷

泸水县志

泸水县文史资料选辑——鲁掌卷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文物志

傈僳族历史文化探幽

藏彝走廊西部边缘民族关系与民族文化变迁研究

仪式结构与国家认同:跨越中缅边境的傈僳族刀杆节

仪式与象征——论傈僳族上刀山下火海仪式的文化意义

互动、共享与变迁——傈僳族上刀山下火海仪式变迁研究

傈僳族刀杆节的由来及其演变

调查报告

 泸水县鲁掌镇登埂澡塘刀杆节调查报告

 腾冲县瑞滇镇水城刀杆节调查报告

 泸水与腾冲“阿塔登尼扒”传承机制差异调查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米斯的彩礼传说

刀杆节中,对于天神(鬼)的祭拜也是重要内容,其缘由可以从下述传说中看出来。

从前,亚瓦玛村有两个姑娘,一个叫片普玛,一个叫甘普玛。她俩长得很漂亮、很结实,都善于绩麻,善于织布,在附近寨子里出了名。在傈僳族村寨,每年的织布月约当于冬、腊月,是妇女们最忙碌的日子,大家忙着纺麻、煮麻、洗麻、织布。有一年,片普玛和甘普玛绩得很多的麻,纺成了线,煮了又煮,然后一人背着一背,到村边的河里去洗。她们一面洗麻一面高兴地唱:

滑石板上来洗麻呱,

脚踩麻线如跳两步舞,

手扶栋木脚踩线呢,

洗线如跳三步舞。

提起蛇头甩三甩呢,

蛇皮摔在向阳坡。

抓住蟒尾抖三抖呢,

蟒鳞抖在背阴角。

洗出的麻线晒在竹竿上,

麻线洗得像雪一样白哟。

洗好的麻线晾在树枝头,

麻线像垂挂的冰凌一样美哟。

到了傍晚,太阳落山了,村里的妇女们都回家了,可就是不见片普玛和甘普玛回来。到了半夜,还是不见回来。她们的爹妈着急了,就请村里的人打着火把到河边去找。大家找啊喊啊,一直找到天亮,就是找不见。她们的爹妈着急,全村人都着急。这样找了三天三夜,还是没有结果。到第四天早上,她们的爹妈又到河边的悬崖下去喊:“片普玛!甘普玛!你们在哪里?”“阿爸阿妈,我们在这里!”突然从悬崖上传来姑娘们的声音。这堵岩子很高,岩壁上有一层一层的天然的壁穴,岩子中央有一个很大很深的洞,听说打着火把都走不到顶,谁也不知道它究竟有多深。片普玛和甘普玛的爹妈抬头一看,见两个姑娘站在岩洞口边向下招手边喊道:“阿爸阿妈,我们被米斯留在这里,下不来了。你们不要再找我们了。到下个月的十五那天晚上他们要送彩礼到村里。他们会送来很多很多的牲畜,你们回去把畜圈都准备好,他们要来很多很多的人,你们多煮些好酒招待……”

片普玛和甘普玛的父母回到村里,按照她俩的嘱咐,和村里人盖了很多的畜圈,煮了很多的好酒。亚瓦玛村人每年都有吃不完的蜂蜜。这就是米斯娶走片普玛和甘普玛后送给村里人的彩礼。每年六、七、八月,是割蜜的季节。割蜜时,村里人要在取蜜的地方举行祭祀,要杀猪宰羊、献酒,以怀念和感激米斯和片普玛、甘普玛给村里带来了礼品。祭祀时要唱述上面的故事,并祷告:

我们不是随便来取蜂蜜的,

我们是按照片普玛、甘普玛的关照来的;  我们不是随便来采蜂蜜的,

我们是来取米斯赐给的彩礼的。

传说经过这样祭祀和祷告之后,取蜂蜜才会顺利。还传说,在这入岩口的路上,睡着两条大蟒蛇,如果不先行祭祀,它就会把进去的人吃掉;如果祭祀了,它就自动地走开了。据说这蟒蛇是米斯家的看门狗。

米斯彩礼的传说反映了古代傈僳族民众的生产生活,尤其是他们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也是刀杆节祭拜自然神灵的根源所在。

玛姑传说

口弦,傈傈语叫“玛姑”。竹制的乐器,在唇外弹奏,音色颤悠悠的,如款款山风,一阵紧过一阵,听起来很有韵味,在刀杆节歌舞中也少不了。说起它的来历还有个故事:

很久以前,在一个寨子里有个叫尼戛扒的小伙子。他机智勇敢,不怕什么鬼神。有一年,为到山里种苞谷,他挥刀砍倒竹,举斧砍倒树。辛苦了一天,好不容易砍完了一块地。太阳落山时,他下山回家了。第二天,他背刀扛斧来到地边一看,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昨天砍倒的大树,全部直挺挺地立着,已砍倒的竹子也一棵棵立起来了。风吹过后,还发出哗啦哗啦的响声。他晓得是鬼作了怪,但他一点也不怕,鼓起勇气又继续砍地。整整劳累了一天,一块地砍好了。第二天天亮后,他再次到地边去瞧。那些伐倒的树木、竹子依然一棵棵全立起来了,树根上连刀痕都看不到。勇敢的尼戛扒下决心要消灭捣乱者。

这天,他仍然砍好一块地,太阳落山时照样回家了。第二天天不亮就摸黑来到地边,躲在草棵里细细观看。忽然,深山里走来一伙鬼怪,他们来到地边,弹着“响竹”大声呼喊:“都来!都来!”喊声中那些砍倒的树木、竹子全都哗啦哗啦地立起来。果然是鬼怪在作孽!尼戛扒拔出长刀冲了出去,左一刀右一刀,把鬼怪统统砍死,夺过了“响竹”一看,原来是口弦。

尼戛扒全明白过来了。他立即站到地边,边弹口弦边大声喊:“朵吉!朵吉!”喊声中,那些直立着的大树、竹子哗啦啦一棵棵倒了下去,尼戛扒有了许许多多的地。后来,尼戛扒把这个办法告诉了大家,人们砍起树来容易得多了。不久,大家都过上了安居的生活。从此,弹口弦也就越传越开了。

将乐器的来源神圣化,也是傈僳族民众智慧的体现,不但对于口弦的来历作了故事化的解释,而且也反映了傈僳族传统刀耕火种生产方式,无疑也是对其传统生产知识的传承。在刀杆节期间,男女以“玛姑”对“唱”诉说情意。

P124-127

序言

节日文化,总是牵动着人们关于生活的记忆和怀念。

家庭、长辈、同伴、乡亲、乡情,家乡连带着童年的欢乐与顽皮、长者的庄严与慈祥,好像留给人们一种无法释怀的文化记忆,节日总是与美好连接,与传统相通。庄严时,仪式伴随着敬畏与伦理,是期待和秩序,是未来的希望与祝福;祥和时,它令人淡忘生活的艰辛,把尊严和快乐送到所有角落;狂欢时,它恣意释放,给突破约束的本能找到出口。总之,节日使生命具有更丰富的节奏和更多的美感,也使社会在张弛之间更加富有弹性而变得温馨。正是这种切身的节日文化感受,标示了节日文化在人类社会文化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节日成为全人类生活的必需。不同的文明体系里,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中,人们都不约而同地创造着多姿多彩的节日文化,也正是这种美好的创造,使人类社会得以在节日中露出会心的微笑。

作为社会文化关系的纽带和文化传承创造聚集的联结点,节日成为文化研究者观察文化表象,洞悉文化内涵,了解时代变迁,收集各种文化符号,探寻文化深层结构的切入点。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艺术学等人文学科对节日研究的关注,不仅是学术方法论的建构,更是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学术责任所在。随着社会生产能力的提高,城市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人们劳动剩余时间增长,节庆中的创造力越来越反映着社会生活的多元化文化需要,对传统节日的研究,更是成为从理念到方法上提高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水准的基础工作。

作为一个文化艺术领域的“老兵”,或思考文化,或感受艺术,或体验文化艺术与大众生活的和谐,或了解民众的创造和需要,节日这个绚丽多彩的“舞台”,总是让我流连忘返;感叹其创造的智慧,观察其变迁的纠结,总是让我受益匪浅。故很愿意尽一点绵薄之力,为从事文化研究的专家和有志于此的后来者提供一点方便。因此有了《中国节日志》这样的学术聚集,也有了我这个“老头”在这里的几句唠叨。想的是传统与未来的和谐,也算是国家文化建设与社会进步的一砖一瓦,不敢言志在千里,但十分期待《中国节日志》能够成为典籍,能够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留下一点印记,以无愧于我们的历史和未来,这当然要仰仗所有参与者的辛勤和智慧。

有幸与诸公为伍,共襄蛊举,很是有些不合时宜的兴奋。算是一个老人的祝愿吧。是以为序。

周巍峙

2013年12月(癸已年甲子月)·北京

后记

从2009年申请《中国节日志·刀杆节》课题至今,已经近5年了。这5年里,跟随笔者一起调查刀杆节的研究生都毕业了五届。而且,弟子李姗娜、杨飞雄都受本课题启发而完成了有关怒江傈僳族文化研究的硕士论文;何马玉涓也将腾冲傈僳族刀杆节文化作为其博士论文选题。连续4年的田野调查,鲁掌茶选、邬兴家、李学华、李新武和腾冲余海洋、蔡熊周、麻占生及其家人亦成为本课题组的亲人,他们有的从青年走向中年,有的从中年迈入老年,有的已瘫痪在床,有的得了不治之症,有的为供孩子读书远赴他乡打工……江水每年冬至绿,山花每年春来艳,岁月如梭,唯一不变的是笔者与笔者的弟子们对于傈僳族父老乡亲的深深谢意!

基于傈僳族刀杆节的机缘,为研究、传承民族文化的共同心愿,与文化部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的同仁相识、相知、相交,从田野调查到本文写作的方法与理论的提升,都得益于中心朋友们的热心帮助。与其说本专著是课题组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还不如说是课题组成员与中心朋友们的共同心血。

有言道师生互长互进,前前后后几届弟子及其朋友的弟子们:沙丽娜、和金保、晏祥磊、徐万达、赵秀梅、张琳、杨夏梅、聂英涛、和梦等,一直跟随笔者一起调查、拍摄,整理笔记与影像资料,文稿校对……本书的问世,也凝结着学生们的心血。

最后,更不能忽略的是为本专著的付梓出版付出心血的,还有后期承担责编工作的王学文先生与崔阳先生;而对于陈娜编辑在编辑出版过程中的辛劳与真情,更是难以用言语表达。傈僳有酒歌:“喝了同心酒,大家是朋友。”待来日见面时,请允许以一杯同心酒表达深深的谢意!

高志英云南大学东陆园文津楼

2014年2月27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17:48:15